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因而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让中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首要因素,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一因素的培养。
一、在讲述课上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课型,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例如,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可根据该地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像推理小说中的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又如,地图知识一直是教材较突出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从它的实用性出发,在学习一开始,结合教材中某动物园平面图,先给学生布置一项实验作业:学完此章,绘制一张校园平面草图。使学生带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兴趣来自需要,需要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比以往认真而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主动向老师提出在完成这项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地图学方面的问题。最后,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这项难度较大的作业。这是一个室外观察、室内绘制多次反复,最后成图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地理学习兴趣,就没有地理学习氛围,地理学习的效果也就差了。一个学生如对地理产生了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这样说,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地理自主学习动机的起点。不过,曾经有一位学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地理本身是充满趣味的,但变成学校的科目就索然无味了。”当然这里有学科本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教学的原因。
从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教师照本宣科,讲解枯燥,脱离实际;二是教学要求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对地理学习智力价值的挖掘严重不足;三是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地理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呢?笔者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以“奇”引趣。地理学科涉及的时空广远深邃,有关的新奇之处和奥秘无穷,如天外世界、珍奇生物、异国风情、时事政治、建筑艺术等等,很多都带有地理性。教师要引导得法,不断满足学生好奇心,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和方法在揭示奥秘方面的巨大作用,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第二,以“新”增趣。地理教学要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瞬息万变的信息,及时补充和修正地理课本内容。从电视的各类节目中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地理知识,要注意积累、整理、保存来自媒体的节目,有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录制下来,经过剪辑、组接,供学生上课观看。还可以引导学生到图书馆翻阅浏览,到互联网点击遨游,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第三,以“智”激趣。凡是能启迪思维、益智增能的地理问题,学生一般都是感兴趣的,也可以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例如,可以这样提问:纬度很高的吐鲁番为什么在夏季有“火州”之称?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中为何有海洋生物化石?……但是,实践证明,内容过于简单、缺乏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是很难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
第四,以“美”诱趣。例如春光明媚、冬妆素洁、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眉之秀等,都是具有审美情趣的地理美形象。从审美引入的地理教学能引导学生以美求真,以美求善,诱导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使知识得到深化、活化,使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要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加强课堂的师生和谐互动
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通过营建民主、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借助教材的丰富性,大胆拓展课堂的时空,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促成教师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和参与的激情与喜悦。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营建开放式课堂,实现传统教学的转化,激活课堂呢?笔者认为:
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拉下面子,放下架子,要探求学生的求知欲、动力趋向,体现科学、人文的观念,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这样,就容易从情感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营建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开展多样的地理活动课,丰富课堂的形式。在地理活动课上,讲到地球自转运动方向时,可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地图册卷成筒状,作自西向东旋转,然后看地图册两端旋转的方向区别,从而掌握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自转运动方向;讲到自转运动产生昼夜交替时,可让学生用发亮的灯泡表示太阳,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并在地球仪上标出晨昏线。这样的活动课展现了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就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要更多地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时要优化教材结构,深化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使设计出的问题有针对性,体现思维梯度、难度、高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在讲解“降水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答案:降水一定从云中来,但有云不一定产生降水,为什么?小水滴怎样才能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在自然界中使小水滴变重变大的方式有哪些?自然界中空气上升方式又有哪些?层层设问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深化到本质,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接近问题本质,享受探索的乐趣。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引导得当,将不断给学生以学习乐趣的体验,最后可深化为志趣,使他们受益终生。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兴趣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在讲述课上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课型,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例如,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可根据该地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像推理小说中的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又如,地图知识一直是教材较突出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从它的实用性出发,在学习一开始,结合教材中某动物园平面图,先给学生布置一项实验作业:学完此章,绘制一张校园平面草图。使学生带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兴趣来自需要,需要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比以往认真而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主动向老师提出在完成这项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地图学方面的问题。最后,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这项难度较大的作业。这是一个室外观察、室内绘制多次反复,最后成图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培养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地理学习兴趣,就没有地理学习氛围,地理学习的效果也就差了。一个学生如对地理产生了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这样说,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地理自主学习动机的起点。不过,曾经有一位学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地理本身是充满趣味的,但变成学校的科目就索然无味了。”当然这里有学科本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教学的原因。
从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教师照本宣科,讲解枯燥,脱离实际;二是教学要求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对地理学习智力价值的挖掘严重不足;三是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地理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呢?笔者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以“奇”引趣。地理学科涉及的时空广远深邃,有关的新奇之处和奥秘无穷,如天外世界、珍奇生物、异国风情、时事政治、建筑艺术等等,很多都带有地理性。教师要引导得法,不断满足学生好奇心,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和方法在揭示奥秘方面的巨大作用,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第二,以“新”增趣。地理教学要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瞬息万变的信息,及时补充和修正地理课本内容。从电视的各类节目中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地理知识,要注意积累、整理、保存来自媒体的节目,有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录制下来,经过剪辑、组接,供学生上课观看。还可以引导学生到图书馆翻阅浏览,到互联网点击遨游,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第三,以“智”激趣。凡是能启迪思维、益智增能的地理问题,学生一般都是感兴趣的,也可以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例如,可以这样提问:纬度很高的吐鲁番为什么在夏季有“火州”之称?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中为何有海洋生物化石?……但是,实践证明,内容过于简单、缺乏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是很难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
第四,以“美”诱趣。例如春光明媚、冬妆素洁、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眉之秀等,都是具有审美情趣的地理美形象。从审美引入的地理教学能引导学生以美求真,以美求善,诱导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使知识得到深化、活化,使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要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加强课堂的师生和谐互动
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通过营建民主、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借助教材的丰富性,大胆拓展课堂的时空,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促成教师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和参与的激情与喜悦。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营建开放式课堂,实现传统教学的转化,激活课堂呢?笔者认为:
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拉下面子,放下架子,要探求学生的求知欲、动力趋向,体现科学、人文的观念,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这样,就容易从情感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营建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开展多样的地理活动课,丰富课堂的形式。在地理活动课上,讲到地球自转运动方向时,可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地图册卷成筒状,作自西向东旋转,然后看地图册两端旋转的方向区别,从而掌握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自转运动方向;讲到自转运动产生昼夜交替时,可让学生用发亮的灯泡表示太阳,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并在地球仪上标出晨昏线。这样的活动课展现了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就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要更多地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时要优化教材结构,深化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使设计出的问题有针对性,体现思维梯度、难度、高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在讲解“降水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答案:降水一定从云中来,但有云不一定产生降水,为什么?小水滴怎样才能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在自然界中使小水滴变重变大的方式有哪些?自然界中空气上升方式又有哪些?层层设问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深化到本质,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接近问题本质,享受探索的乐趣。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引导得当,将不断给学生以学习乐趣的体验,最后可深化为志趣,使他们受益终生。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兴趣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