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做起,找回你的秩序感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个大学室友,每次心情不好时,就去洗衣服,洗完衣服心情就好了。有次我问她,为什么洗个衣服都能洗出治愈感。她说,洗刷过程中的秩序感让她心安。
  听着频率统一的声音,做着稳妥律动的动作,她该发泄的负面情绪,该厘清的混乱思绪,该平复的溃疡心情,伴随着洗刷衣服这个连贯且有序的动作,完成了令她满意的拨乱反正。我仔细一想,觉得这很有道理。
  秩序感,是拯救坏情绪的良方
  我有个朋友说健身令人上瘾,一个拉伸做到位,身体复原,再做下一个拉伸,多次重复后,身体分泌了令人愉悦的内啡肽;我有个同学说阅读让人平静,一页翻开,从上至下地看完,再翻开下一页,半本书翻完,之前的糟心事都被打上了马赛克;我有个同事说画素描很解压,尤其是处理投影部分或者明暗交界线的时候,手臂来回滑动,画作完成以后,阴影从心里转移到纸上……
  我想起以前看過一本名叫《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的小说,书中有个居住在纽约的菲律宾移民莉莉娅,遭遇了一系列生活的塌方事件——与瘫痪老公的冷战和对峙,同两个领养儿女间的误解和排斥。当她在丧偶后拿着遗产回到菲律宾时,最后的精神支柱也被瓦解。绝望的她到厨房里一遍一遍地试验一款叫作“舒芙蕾”的甜点。
  她把自己长时间地安放在厨房里,准备食材、搅打鸡蛋,满怀期待地打开烤箱门,全神贯注地盯着蛋糕,一秒一秒地数着这个蛋糕能撑几秒会塌陷,塌陷了再重来。重复制作舒芙蕾于她而言,是在一种生活坍塌后,重建另一种生活的有力承载。
  由此看出,所谓的上瘾、平静、解压,以及治愈,其中的秩序感都功不可没,它是拯救坏情绪的良方。
  积聚能量,从难度系数低的小事做起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秩序感曾多次把即将沦陷的我打捞起来。
  当我阴差阳错地没被心仪的学校录取后,面对缺乏能见度的未来,我意识到自己的支点在慢慢涣散。内聚力的重拾从夜跑开始,我戴着耳机听着动感音乐,一条腿落地时换另一条腿迈出,一步一步踩准节奏,一呼一吸吐故纳新,一圈一圈跑完预设额度。
  当我工作压力很大或生活面临两难抉择时,给自己做顿青椒土豆丝就能化解我的烦忧。这除了我本身爱吃土豆之外,最关键的是我很享受切土豆丝的过程。刀工欠佳的我为了避免割伤自己,必须专注于每次的手起刀落,把整个土豆一刀一刀切成薄片,再堆叠起来切成细丝。看着整个土豆由片变丝,心里升腾出一种成就感。
  夜跑也好,切丝也罢,都是一些难度系数很低的小事。但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当中,我体内的力量逐渐积少成多,头脑的思绪越发脉络清晰。
  焦躁被沉淀,痛苦被缓释,目标被聚焦,当这一件小事做完之后,我积攒够了冲击真正挑战的能量。
  秩序感为何能拯救低落沦陷的你
  和自己的坏情绪过招多年,我渐渐明白,秩序感对于身处困惑低落境况中的我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
  1.秩序本身能让人更容易预知下一步的状态。在这个小时空里,只要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每一个单调的小步骤,就能完成这件事本身,生活中其他难题的原理也遵守这个逻辑。
  2.秩序感对于生活难题有移情作用。抽离于难题本身,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当下,唤起身体里的节奏感,把散落的信心一点点拼贴起来,以局外人的心境来看待一切,更容易邂逅灵感,解决困境。
  3.一个有秩序感的人很少慌张迷乱。一个人生活的瓦解,最初是从生活细节上透露端倪的,所以在情绪洼地的人更要以某件小事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构筑起生活的秩序感。
  4.事态越是失控,内心越是崩溃,人越需要从小事上的秩序感中,汲取出一股向上的精气神。蓄势待发,然后扶摇直上。
  摘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平原上走失的人,最终大抵都会向西,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走得快的会变成马,更快的会变成风。  老刘,一个蓝色的人,从小到老都是四十岁的模样。以前喜欢钓鱼、养花、吃过桥米线、收集扑克牌、看震惊体新闻,总之都是些安详合理的爱好。那件事发生后,除了发呆就只会拿眼睛到处看人,一种切片观察并记录数据的神态,很让人心烦。还有就是他不定期地走街串巷,张贴寻人启事:  “我叫刘有树,男,身高1.74米,于2017年
期刊
在日本排名第一的东京大学入学典礼上,女性主义学者、东大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发表了堪称“硬核”的入学祝词。她揭示了女性在求学和进入社会后所遭遇的不公,同时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去看待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恭喜你们考入东大,你们经过追逐胜利的激烈竞争,才坐在这里。回首刚刚过去的考试选拔,在座的各位,大概没人怀疑大学选拔考试的公正性。如果这个考试不公平的话,各位一定会非常愤怒吧。  然而就在去年
期刊
因为没上过名校,所以看到那些考进名校的小蝴蝶在朋友圈分享他们的日常——去泰国交流支教、拿全额奖学金留学、参与综艺节目录制、申请创业基金……真的着实羡慕。  读了这篇文章,你,是不是也该考个研究生了呢?  我本科在一所18线的“双非”学校读书。平时和舍友们打牌、玩网游、追韩剧、逛街……“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我想改变这种混日子的状态,却亲眼看到舍友因为我认真学习而吐槽我,因为我跳操练舞而调侃我,因
期刊
《吕氏春秋》中有个故事,说鲁国当时有一条规定,如果谁发现鲁国人在别的国家沦为奴隶,只要把他们赎出来,就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但他回国以后,却表示这些赎金自己出了,不要国家给报销。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批评子贡说:“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意思是说,子贡你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
期刊
请记住我,当我离开  去了那遥远的宁静之地  当你不再握紧我的手  我不会再欲去还留,犹豫不决  请记住我,当你不再为我们的未来  日日憧憬  只希望你能记住我  你明白  那时再商议或祈祷为时已晚  请不要伤心,如果你一时将我忘却  后来又重新忆起  因为倘若黑暗和腐朽还残留  我曾挂念的一丝痕迹  我宁愿你忘却而微笑  也不愿你铭记而悲伤  摘自《閱读》
期刊
入伏的前一天,我中暑了,头昏脑涨,浑身酸痛,但是怎么也睡不着,便爬起来整理书籍。发现,不知不觉竟攒了那么多书,朋友送的签名书、自己买的文学书,一一翻阅,勾起好多美好回忆,淡淡的伤感袭上心头,说不出的惆怅,还有孤独。  从小我就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上小学时放暑假,大人们午休,整个筒子楼里静悄悄的,我就和自己玩儿。搬出盛书的纸箱子,倒了一地,书啊、本子啊、文具啊,反复摩挲,有种特别的满足感。经常会找出小
期刊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自己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我以為无论是
期刊
我相信世上没有一个不想要朋友的人,即使不想要很多,也会至少想有一位知心的。因为与知心朋友共处是件很愉快的事,人没有什么理由憎恨能够令他愉快的人,或者拒绝接受一件令他愉快的事。  无论多么孤僻内向的人,心里面都会渴望有位苦乐与共的朋友。有些人不喜欢说心事,但是不说心事也有其他意见想让人听听,有些话题要找人谈谈,交谈的乐趣在于共享,一个人自然没有共享可言。  有些人没有朋友,并非因为他不想要朋友,而是
期刊
你愿意观看以下哪一种节目?  A.综艺节目  B.歌唱节目  C.访谈节目  D.戏剧节目     测试结果  A.你的自信心需要親情、友情来支撑,你需要很多关怀和温暖。你是一个注重生活情调的人,你最大的自信来自于安定的生活。你认为过有品质的生活,才能真正显示出你的能力。  B.你的自信心需要物质条件来支撑,你很讲究实际,这没什么错。你觉得经济基础深厚才会比较稳当。不过,要想拥有真正的自信,还是
期刊
本世纪以来,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众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日本也不例外。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一些国家出现了学伴制度。所谓学伴,日文叫“チューター”,英文叫“Tutor”,原意是家庭教师、导师或一对一的教授。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其含义有所延伸,现指本国学生与留学生在学习上平等互助、互帮互学的伙伴制度。  学伴制度能帮助留學生尽快提高语言水平和生活能力,了解当地文化、适应当地环境等。从2000年起,为了帮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