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学生“乐学”、“易学”、“活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阵地”,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懂得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新课程不但对老师来说比较陌生,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新课程新理念,理念不同了,观念也不同了,教师教的方式不同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应不同。我们知道,以前的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体现了课改的一个精神,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备课中制定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即这节课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较高目标甚至更高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大胆地去思考探索。传统教学让人感觉是在“教教材”,而新课程体现的是让教师“用教材去教数学”。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笔者的做法。
1、“学”在身边。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与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接近,那么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快感,知识也就自然地接受下来。
2、巧妙创设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问题,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负数”教学中,引进买卖赔赚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
3、循序渐进设置问题。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问题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4、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同时,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昨天了解的学生的问题代替对今天新学生的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和问题设计中,有时要退到学生的认识角度上进行思考。同时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回顾,发现在对原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阵地”,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懂得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新课程不但对老师来说比较陌生,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新课程新理念,理念不同了,观念也不同了,教师教的方式不同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应不同。我们知道,以前的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体现了课改的一个精神,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备课中制定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即这节课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较高目标甚至更高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大胆地去思考探索。传统教学让人感觉是在“教教材”,而新课程体现的是让教师“用教材去教数学”。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笔者的做法。
1、“学”在身边。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与自己喜欢的、关心的、甚至是爱好的事情接近,那么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唤起心灵的认同,激发学习的愉快感,知识也就自然地接受下来。
2、巧妙创设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问题,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负数”教学中,引进买卖赔赚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
3、循序渐进设置问题。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问题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4、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同时,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昨天了解的学生的问题代替对今天新学生的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和问题设计中,有时要退到学生的认识角度上进行思考。同时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回顾,发现在对原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