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为有效贯彻立德树人方针,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我校努力直面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从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情感教育为抓手,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情感教育;“文化之魂”;同心圆;“五微”策略
当今学校已步入新时代,互联网就是主要特征之一。互联网给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人的认知和情感领域乃至整个精神世界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现在的小学生面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各种新发明、新技术、新手段、新潮流,着实眼花缭乱,需要老师谨慎引导;老师们面对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海量信息,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出明智抉择;学校面对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必须直面许多全新的教育问题,科学地研究并解决。我们认为,此时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工作既具有时代性,又牢牢把握方向性,以切实提升育人工作质量。
小学的使命是引导学生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面对互联网,怎样在小学阶段牢牢把握“立德”的教育方向,落实“树人”的教育任务,为学生们的成长打好基础呢?我们抓住时代契机,聚焦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情感教育这一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利用信息化“神器”,建立学校情感教育“资料库”
近几年,我们运用互联网手段,聚焦情感教育专题,分别从理论储备、学生现状等方面初步建立了以下资料库:
1.建立情感教育理论资料库
我们着重收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当对党和人民怀有深情及情感教育的一系列论述,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提升政治站位,丰富教育理想和情怀,强化工作动力。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两位大教育家关于情感教育的论述。一是国际著名社会主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情感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主要关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他的单印本著作如《给教师的建议》《要相信孩子》,以及近几年我国报刊所发表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文章;二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教授研究情感教育的成果,主要关注她的代表作《情感教育论纲》《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以及《儿童的情感与发展》《青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还有近几年她的相关文章和发表过的报告。通过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情感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重视情感教育的巨大意义,也初步弄清了研究情感教育的思维框架,力求从情感状态、情感种类、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四个方面思考和研究问题。
2.建立小学生情感需求现状调查资料库
学生是我们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教育的对象正处于儿童期和少年前期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主体意识、情感与认知乃至整个精神世界都在迅速发育,他们的情感需求渐趋丰富多样,也必然会打上时代的印记,并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此,我国教育界有不少关注和研究,国外教育家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研究成果。广泛收集这些研究资料,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基础也更加扎实牢固。
二、看清大趋势和紧迫性,着力培育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我们在近几年尤其关注以下内容:互联网时代,学生面对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迫切需要得到情感关怀。这是我们开展情感教育的内在迫切性。学生呼唤我们:在教育中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努力启动他们“我是小主人”的意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培育他们的初级情感,为形成情怀、情操打下基础。具体目标:小小年纪就要有追赶时代的主人翁精神,有实现“中国梦”的浪漫情怀及想象力,有投身信息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提出别出心裁问题的冲动等等。
我们的具体做法有:
1.通过网络技术,提高传播效能
比如,在每周升旗活动中,学生宣讲员对全校师生进行宣讲,宣扬雷锋事迹,号召全校师生学习雷锋等先进榜样人物。又如,每个学期进行“亲元好少年”评比后,学校将各班的优秀学生典型进行网络和宣传栏公示,扩大宣传面,形成“人人学先进,争当好少年”的良好德育氛围。
2.巧用校园局域網,增强德育活动效果
我校多年来在信息技术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中形成了有特色的操作策略。其中,运用学校局域网高效快速地传递德育资源,提高了情感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和特色化发展。学校通过局域网,同步播放《小小新四军》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各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启发和引导,营造浓厚的情感性德育氛围。
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教育是情感唤醒、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过程。情感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化教育对象、激励教育对象,让教育对象从中得到积极的、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我校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利用互联网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积极参与的良好体验,促进个性发展。
三、引导正确的价值定向,铸造学校情感教育的“文化之魂”
众所周知,互联网大潮中各种信息来得快,去得也快,其间人们有可能为潮流所裹挟,可能会模糊价值定向,甚至渐渐丢失“文化之魂”。
为了融入互联网的新时代,必须从小引导学生学习价值定向,逐步提升价值定向能力,在内心培育“文化之魂”的幼芽。它的内涵是什么?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小学生的“文化之魂”的内涵可以具体概括为:(1)主人翁意识——“我是好人”“我是小主人”“我尊重可贵的生命”;(2)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情厚谊——“我爱我的家乡”“我为祖国的伟大成就骄傲”;(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能力——“我知道对错”“我知道周围同学有哪些优点”“我拒绝做错事”;(4)基本的道德观——“我要关心别人”“我应当为别人做好事” “我要对班集体负责任”。不难看出,上述“文化之魂”的内涵,就是小学情感德育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小学阶段“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怎么落实?实践证明,学校开展情感教育,铸就“文化之魂”的载体有三:一是课堂,二是班级,三是课外和校外活动。
四、依托情感性班集体建设,构建全校爱心育人的“同心圆”
互联网时代节奏快,信息无序,社会分工过细,个体独立性強,竞争强,共同合作较少,容易出现“人际距离很近,但相互关系疏远”的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从情感性班集体建设入手,促进校内各个班集体之间的联系,增强整个学校的集体主义思想氛围——“我们要共同进步”,并吸收家长和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形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合力。
我校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全校情感性优秀班集体建设路径,采用了“五微”策略,突出集体主义价值观,找到通过优秀班集体建设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情感教育的新路。
“五微”策略具体做法为:
1.开展“微调查”
研究学生是我们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各班主任在德育处指导下,运用软件努力科学地设计问卷,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自尊感、归属感、友谊感、关怀感、进步感、愉悦感)等方面做调查研究,之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再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研究计划。接着运用二维码生成软件(如“草料二维码”等),将计划和成果性作品生成一个二维码。学校收集整理加工之后,通过微信群给全体班主任共享,从而提高了调查分析、实践分享的效率,让更多的班主任在实践中进一步树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理念,积累针对学生需求开展情感教育活动,深入精神生活,构建“文化之魂”情感培育策略及工作经验。
2.建设“微课程”
学校从儿童情感素养和理智素养发展的需要出发,构建“亲元课程”体系。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又以丰富多元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课程资源通过“腾讯会议”“钉钉课堂”等平台进行直播,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参与中,学会学习,在发展个性特长的同时,促进优秀班集体形成。
3.开展“微活动”
在班级集体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中营造班级文化,创造班级情感育人氛围。班主任把习总书记“大情怀”对教育的指示制作成视频,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我是祖国小卫士》《与同学友好相处》《讲文明懂礼貌》《我爱我的班集体》《友谊门诊室》等,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开展班级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小班级,大情怀》系列视频展播,不断增强师生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4.提倡“微特色”
每个班级都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如中年段某班级以“编排表演影视短剧”作为学生“亲近柳宗元”文化的特色实践活动。该班班主任参考各种资料文献,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审美水平,充分发挥创造力,编写了三部剧本《柳宗元废奴仆》《柳宗元兴办学堂》和《柳宗元凿井记》,指导学生排演,并录制成了影视短剧,放到学校公众号链接中,形成创新性的特色研究成果。在演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具体情境中抒发真情实感,使得学生获取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情感体验。
5.搭建“微平台”
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微平台”,拓宽学习渠道,展现优秀班集体建设阶段性成果。如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学生、家长委员会Q群、微信群、美篇等,促进师生间、校内外的情感交流。学校还成立了名班主任工作室,邀请各地教育专家在柳州教育网上开通“教育寻宝博客”“寻宝”公众微信号,依托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立志教育的有识之士与我们互动,帮助青年班主迅速成长,获得更多情感教育的优质资源。
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我校以情感性班集体建设为抓手,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课程及丰富的活动,整合了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力量,以立德树人为共同目标,构建了共同对学生进行爱心育人的“同心圆”。
近几年,我校在互联网条件下开展了情感教育研究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全体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养有了大幅提高,他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时代感,对孩子们的热爱和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教师们共同撰写的情感教育专著《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细节故事》已经出版,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其次,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热情普遍高涨,校风校纪良好,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师生关系趋于融洽,学生的学校生活更加欢乐,广大家长普遍满意,真正落实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 互联网;情感教育;“文化之魂”;同心圆;“五微”策略
当今学校已步入新时代,互联网就是主要特征之一。互联网给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人的认知和情感领域乃至整个精神世界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现在的小学生面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各种新发明、新技术、新手段、新潮流,着实眼花缭乱,需要老师谨慎引导;老师们面对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海量信息,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出明智抉择;学校面对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必须直面许多全新的教育问题,科学地研究并解决。我们认为,此时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工作既具有时代性,又牢牢把握方向性,以切实提升育人工作质量。
小学的使命是引导学生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面对互联网,怎样在小学阶段牢牢把握“立德”的教育方向,落实“树人”的教育任务,为学生们的成长打好基础呢?我们抓住时代契机,聚焦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情感教育这一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利用信息化“神器”,建立学校情感教育“资料库”
近几年,我们运用互联网手段,聚焦情感教育专题,分别从理论储备、学生现状等方面初步建立了以下资料库:
1.建立情感教育理论资料库
我们着重收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当对党和人民怀有深情及情感教育的一系列论述,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提升政治站位,丰富教育理想和情怀,强化工作动力。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两位大教育家关于情感教育的论述。一是国际著名社会主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情感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主要关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他的单印本著作如《给教师的建议》《要相信孩子》,以及近几年我国报刊所发表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文章;二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教授研究情感教育的成果,主要关注她的代表作《情感教育论纲》《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以及《儿童的情感与发展》《青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还有近几年她的相关文章和发表过的报告。通过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情感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重视情感教育的巨大意义,也初步弄清了研究情感教育的思维框架,力求从情感状态、情感种类、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四个方面思考和研究问题。
2.建立小学生情感需求现状调查资料库
学生是我们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教育的对象正处于儿童期和少年前期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主体意识、情感与认知乃至整个精神世界都在迅速发育,他们的情感需求渐趋丰富多样,也必然会打上时代的印记,并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此,我国教育界有不少关注和研究,国外教育家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研究成果。广泛收集这些研究资料,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基础也更加扎实牢固。
二、看清大趋势和紧迫性,着力培育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我们在近几年尤其关注以下内容:互联网时代,学生面对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迫切需要得到情感关怀。这是我们开展情感教育的内在迫切性。学生呼唤我们:在教育中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努力启动他们“我是小主人”的意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培育他们的初级情感,为形成情怀、情操打下基础。具体目标:小小年纪就要有追赶时代的主人翁精神,有实现“中国梦”的浪漫情怀及想象力,有投身信息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提出别出心裁问题的冲动等等。
我们的具体做法有:
1.通过网络技术,提高传播效能
比如,在每周升旗活动中,学生宣讲员对全校师生进行宣讲,宣扬雷锋事迹,号召全校师生学习雷锋等先进榜样人物。又如,每个学期进行“亲元好少年”评比后,学校将各班的优秀学生典型进行网络和宣传栏公示,扩大宣传面,形成“人人学先进,争当好少年”的良好德育氛围。
2.巧用校园局域網,增强德育活动效果
我校多年来在信息技术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中形成了有特色的操作策略。其中,运用学校局域网高效快速地传递德育资源,提高了情感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和特色化发展。学校通过局域网,同步播放《小小新四军》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各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启发和引导,营造浓厚的情感性德育氛围。
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教育是情感唤醒、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过程。情感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化教育对象、激励教育对象,让教育对象从中得到积极的、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我校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利用互联网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积极参与的良好体验,促进个性发展。
三、引导正确的价值定向,铸造学校情感教育的“文化之魂”
众所周知,互联网大潮中各种信息来得快,去得也快,其间人们有可能为潮流所裹挟,可能会模糊价值定向,甚至渐渐丢失“文化之魂”。
为了融入互联网的新时代,必须从小引导学生学习价值定向,逐步提升价值定向能力,在内心培育“文化之魂”的幼芽。它的内涵是什么?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小学生的“文化之魂”的内涵可以具体概括为:(1)主人翁意识——“我是好人”“我是小主人”“我尊重可贵的生命”;(2)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情厚谊——“我爱我的家乡”“我为祖国的伟大成就骄傲”;(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能力——“我知道对错”“我知道周围同学有哪些优点”“我拒绝做错事”;(4)基本的道德观——“我要关心别人”“我应当为别人做好事” “我要对班集体负责任”。不难看出,上述“文化之魂”的内涵,就是小学情感德育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小学阶段“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怎么落实?实践证明,学校开展情感教育,铸就“文化之魂”的载体有三:一是课堂,二是班级,三是课外和校外活动。
四、依托情感性班集体建设,构建全校爱心育人的“同心圆”
互联网时代节奏快,信息无序,社会分工过细,个体独立性強,竞争强,共同合作较少,容易出现“人际距离很近,但相互关系疏远”的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从情感性班集体建设入手,促进校内各个班集体之间的联系,增强整个学校的集体主义思想氛围——“我们要共同进步”,并吸收家长和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形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合力。
我校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全校情感性优秀班集体建设路径,采用了“五微”策略,突出集体主义价值观,找到通过优秀班集体建设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情感教育的新路。
“五微”策略具体做法为:
1.开展“微调查”
研究学生是我们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各班主任在德育处指导下,运用软件努力科学地设计问卷,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自尊感、归属感、友谊感、关怀感、进步感、愉悦感)等方面做调查研究,之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再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研究计划。接着运用二维码生成软件(如“草料二维码”等),将计划和成果性作品生成一个二维码。学校收集整理加工之后,通过微信群给全体班主任共享,从而提高了调查分析、实践分享的效率,让更多的班主任在实践中进一步树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理念,积累针对学生需求开展情感教育活动,深入精神生活,构建“文化之魂”情感培育策略及工作经验。
2.建设“微课程”
学校从儿童情感素养和理智素养发展的需要出发,构建“亲元课程”体系。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又以丰富多元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课程资源通过“腾讯会议”“钉钉课堂”等平台进行直播,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参与中,学会学习,在发展个性特长的同时,促进优秀班集体形成。
3.开展“微活动”
在班级集体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中营造班级文化,创造班级情感育人氛围。班主任把习总书记“大情怀”对教育的指示制作成视频,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我是祖国小卫士》《与同学友好相处》《讲文明懂礼貌》《我爱我的班集体》《友谊门诊室》等,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开展班级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小班级,大情怀》系列视频展播,不断增强师生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4.提倡“微特色”
每个班级都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如中年段某班级以“编排表演影视短剧”作为学生“亲近柳宗元”文化的特色实践活动。该班班主任参考各种资料文献,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审美水平,充分发挥创造力,编写了三部剧本《柳宗元废奴仆》《柳宗元兴办学堂》和《柳宗元凿井记》,指导学生排演,并录制成了影视短剧,放到学校公众号链接中,形成创新性的特色研究成果。在演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具体情境中抒发真情实感,使得学生获取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情感体验。
5.搭建“微平台”
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微平台”,拓宽学习渠道,展现优秀班集体建设阶段性成果。如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学生、家长委员会Q群、微信群、美篇等,促进师生间、校内外的情感交流。学校还成立了名班主任工作室,邀请各地教育专家在柳州教育网上开通“教育寻宝博客”“寻宝”公众微信号,依托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立志教育的有识之士与我们互动,帮助青年班主迅速成长,获得更多情感教育的优质资源。
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我校以情感性班集体建设为抓手,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课程及丰富的活动,整合了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力量,以立德树人为共同目标,构建了共同对学生进行爱心育人的“同心圆”。
近几年,我校在互联网条件下开展了情感教育研究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全体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养有了大幅提高,他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时代感,对孩子们的热爱和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教师们共同撰写的情感教育专著《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细节故事》已经出版,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其次,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热情普遍高涨,校风校纪良好,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师生关系趋于融洽,学生的学校生活更加欢乐,广大家长普遍满意,真正落实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