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单位工作的有效运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信息沟通不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各单位应当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沟通和监督管理。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了一些問题,比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忽视、会计核算制度存在问题、固定资产管理不够完善等。十九大以来,政府部门在铺张浪费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其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范畴。行政事业单位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以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相对于企业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范围广。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类型繁杂,所设计的业务也相对复杂,既有收入支出类的经济活动,又有执法、检查类的业务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都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
2.核算体系复杂。行政事业单位活动涉及的单位较多,既有盈利性的企业,又有非盈利性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所以在会计核算的时候要分别对待。
3.侧重点不同。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事业单位则是为了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共服务,追求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不够健全。行政事业单位是党组织领导下的首长负责制,其监管通常由检察院、审计局、上级部门来负责。这与公司更侧重于自我监管、实行三权分立的组织结构明显不同,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监管方面的监督效果不够好。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意识较差。行政事业单位不存在经营风险,所以他们不担心因内部控制不力而导致倒闭现象,这为违规操作提供了侥幸的心理基础。
2.内部控制执行不彻底。内部控制需要将监管部门和岗位职能部门相分离,这样才能提高监管效率。然而事业单位的监管人员和行使岗位职能人员存在交叉任职的现象。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会导致制度形同虚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比较混乱,单位对票据的领用、使用和核销制度执行不彻底,没有建立起对票据使用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资金没有完全纳入到监管范围。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所以导致浪费现象。部分单位为了每年争取更多的资金,他们往往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不结合实际地逐年增加预算资金。
3.信息沟通不畅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不畅通,从而引起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各部门之间的业务相对独立,所以他们无法知晓其他部门的信息。比如有关财务方面的数据由财务部门承担,其他部门对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无法获悉。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不鼓励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的不畅通一方面会影响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会影响到决策层决策的制定。信息的不对称还会使得员工对领导层的意图不明确,影响到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4.资产管理不到位。资产在没有统一管控的情况下,对资产的使用、保管、清查等制度就难以落实,有时甚至会出现低价处置资产的现象发生。因为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所以容易为了相互攀比而购置没有必要的物品,也会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从而造成办公经费的浪费。
三、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所以应当提高管理者对缺乏有效内部控制带来的风险的认知。强化风险意识,采取风险防控措施是每一个单位的重要工作。管理者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应当和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其次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制度的建立既要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又要使制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最后,要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财务工作岗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处于关键地位,其资金的预算和使用,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管等都是内部控制的关键[1]。
2.建立风险评估制度。为了防范风险,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从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对风险的评估可借助于企业的SWOT分析法,对某项活动可能出现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本次活动的风险综合指标。同时要注意,行政事业单位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外部环境容易发生变化,比如社会公众的意愿的变化性就明显偏大,所以考虑到突发事件对整个群体的心理影响。不同的行政事业部门的风险偏好也有所不同,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状况权衡利弊,做好风险防控[2]。
3.加强内部信息沟通。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内部信息沟通制度,确保信息及时有效地上传下达。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信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包括部门的文件、会议内容、资料数据等,二是上下级之间进行信息沟通,比如单位要与财税、审计部门保持沟通,将内部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以获取政策上的支持,取得资金使用的主动权。
4.加强内部控制监督。为了保障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降低控制风险,同时要利用财政、银行、税务、保险监督等相关部门的职能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内部审理机关、主管部门、社会中介的监督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使单位更好的运行,寻找各监督主体之间的着力点,使之形成合力,可以更好的发挥监督评价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5) .
[2]潘正海, 赵斌.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2) .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了一些問题,比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忽视、会计核算制度存在问题、固定资产管理不够完善等。十九大以来,政府部门在铺张浪费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其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范畴。行政事业单位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以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相对于企业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范围广。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类型繁杂,所设计的业务也相对复杂,既有收入支出类的经济活动,又有执法、检查类的业务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都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
2.核算体系复杂。行政事业单位活动涉及的单位较多,既有盈利性的企业,又有非盈利性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所以在会计核算的时候要分别对待。
3.侧重点不同。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事业单位则是为了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共服务,追求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不够健全。行政事业单位是党组织领导下的首长负责制,其监管通常由检察院、审计局、上级部门来负责。这与公司更侧重于自我监管、实行三权分立的组织结构明显不同,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监管方面的监督效果不够好。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意识较差。行政事业单位不存在经营风险,所以他们不担心因内部控制不力而导致倒闭现象,这为违规操作提供了侥幸的心理基础。
2.内部控制执行不彻底。内部控制需要将监管部门和岗位职能部门相分离,这样才能提高监管效率。然而事业单位的监管人员和行使岗位职能人员存在交叉任职的现象。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会导致制度形同虚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管理比较混乱,单位对票据的领用、使用和核销制度执行不彻底,没有建立起对票据使用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资金没有完全纳入到监管范围。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所以导致浪费现象。部分单位为了每年争取更多的资金,他们往往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不结合实际地逐年增加预算资金。
3.信息沟通不畅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不畅通,从而引起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各部门之间的业务相对独立,所以他们无法知晓其他部门的信息。比如有关财务方面的数据由财务部门承担,其他部门对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无法获悉。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不鼓励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的不畅通一方面会影响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会影响到决策层决策的制定。信息的不对称还会使得员工对领导层的意图不明确,影响到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4.资产管理不到位。资产在没有统一管控的情况下,对资产的使用、保管、清查等制度就难以落实,有时甚至会出现低价处置资产的现象发生。因为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所以容易为了相互攀比而购置没有必要的物品,也会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从而造成办公经费的浪费。
三、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所以应当提高管理者对缺乏有效内部控制带来的风险的认知。强化风险意识,采取风险防控措施是每一个单位的重要工作。管理者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应当和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其次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制度的建立既要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又要使制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最后,要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财务工作岗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处于关键地位,其资金的预算和使用,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管等都是内部控制的关键[1]。
2.建立风险评估制度。为了防范风险,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从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对风险的评估可借助于企业的SWOT分析法,对某项活动可能出现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本次活动的风险综合指标。同时要注意,行政事业单位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外部环境容易发生变化,比如社会公众的意愿的变化性就明显偏大,所以考虑到突发事件对整个群体的心理影响。不同的行政事业部门的风险偏好也有所不同,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状况权衡利弊,做好风险防控[2]。
3.加强内部信息沟通。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内部信息沟通制度,确保信息及时有效地上传下达。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信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包括部门的文件、会议内容、资料数据等,二是上下级之间进行信息沟通,比如单位要与财税、审计部门保持沟通,将内部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以获取政策上的支持,取得资金使用的主动权。
4.加强内部控制监督。为了保障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降低控制风险,同时要利用财政、银行、税务、保险监督等相关部门的职能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内部审理机关、主管部门、社会中介的监督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使单位更好的运行,寻找各监督主体之间的着力点,使之形成合力,可以更好的发挥监督评价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5) .
[2]潘正海, 赵斌.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