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来说,“改革”永远不会是过时的话题。本文试图从学生语文水平现状调查及对语文教学改革方向方法等方面阐述一下所思所做,就教于诸同仁专家,以谋求在探讨中共同进步,为教育发展增砖添瓦。
一、舆论现状。
近几年,语文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越来越多。全国人代会上,几乎每年都有代表批评学生写字水平下降.1997年年底,《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学语文课的《世纪观察》,名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发表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报刊作了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浙江教育报》、《光明日报》等纷纷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笑话。语文教育引发的笑话也说明其中确实存在问题。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进了与语文配套练习册。结果,据文章编出的“标准化”练习题不只难倒了学生家长,竟也难倒了作家本人。诗人邹静之发现他辅导不了上小学的女儿的作业。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答“齐心协力”,老师判错,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上海某小学二年级有一题:天空是(A.青青的,B.蓝蓝的,C.灰灰的,D.白白的)。标准答案只能是“蓝蓝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气愤地说:“鲁迅活到现在也考不及格小学考卷了,他的作品很多词也都用错了!”
想象力。1998年高考结束后,作文题引发的问题又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小作文题目是“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考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可大多数考生都缺乏良好的想象力,没有新意,于是报纸上马上出现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一位教授阅完高考‘小作文’后发问:想象力哪去了?”文章列举了考卷中出现的种种想象力贫乏的表现,又援引了一篇美国小学生的想象作文作对比:“有几个小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据说这篇作文被推荐到美国全国性的报上登载,受到广泛的推崇。
瞎编。大作文则要求写一篇表现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是“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考试后发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瞎编故事情节,二是在“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浙江电视台《早间新闻》说:今年安徽省考生中有20%的人瞎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位书法水平挺高的考生说自己早就失去双手,后来靠顽强的意志学会了用脚写字.而省招办负责人说,今年安徽全省考场上没有发现考生用脚写字的。一位阅卷老师说:“刚开始看到这类作文很感动,但改多了就很反感。”同一天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高三生活》节目里,一位女教师又谈起了阅卷感受:很多考生都编造了差不多的故事——星期天父亲陪自己去新华书店买复习用书,不料被迎面急驶来的车撞死了……考生们为了获得高分,不惜以牺牲父母生命为代价。再是“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
脆弱。且不说高考前夕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自杀的江西丰城二中卢某某等同学,单说在考场上,江苏南通市某考点就有一考生,在完成了基础题和小作文题后,仅仅因为手中的圆珠笔无法书写,大作文一字未写就痛哭流涕,匆匆地离开考场,在“战胜脆弱”这一考卷(恐怕也是人生考卷)面前得了0分,用行动编出了一个世纪性的笑话。
二、引发的思考。症结何在?或在高考,在语文试卷命题方式和内容。
弊端之标准化。标准化考试的特点是讲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所以才出现了前面的天空色彩唯有“蓝蓝的”一种答案的笑话。上海有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出考题,出完后自己答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也有出入。这不是教师没水平,而是挖空心思出考题,把自己也搞得晕晕乎乎了.这也是标准化制度下特有的怪事。之二是文学常识的简单考法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贫乏。150分的题有时只有可怜的几分常识题,也只需要背一背哪部作品是谁写的,是什么体裁的就可以得分了。所以,考生不需要知道于连这个人,却同样能判断《红与黑》作者是谁;考生未必知道黛玉的葬花诗,可也知道她《红楼梦》里的主人公。在这种高考导向下,学生自然就不会去课外阅读了。更何况,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数理化成绩的提高则见效明显,学生自然把课外阅读时间拱手让给数理化天地了。为了上大学,有哪个学生会不明智地坚持课外阅读而轻视数理化呢?不要说学生,连语文教师本人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为了学生的前途,他们也很会“顾全大局”。三是写作没有创新,没有个性。主要原因是学生想求得卷面分数的保险。试想,中国考生如果将孵蛋的结果想象为孵出一个里根总统,在我们中国阅卷老师笔下,能保证得高分吗?再进一步,如果将孵蛋的想象结果换上一个中国的国家领袖,那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不但得不到高分,还很可能有政治问题了!即使我们现在的政治环境宽松,不会乱扣帽子、妄下结论,可分数肯定是最低的, 该考生肯定与大学无缘了。为求得“保险分”,考生不仅会放弃创新,还会抛弃个性,练熟同一种套式的千人一面的八股文,甚至照背照抄别人的范文。没创新、个性的另一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单调,阅历单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在题海中”,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现代中学生生活的生动概括。加上家庭的小型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温室里长大,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一定要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找挫折,至多不过是某次考试没考好,或是与同学闹僵了、与父母闹翻了,或是一个人出门迷了路……而这些挫折,实在算不上挫折——考生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为了在考卷上写一个大一点的挫折,多得几分,只好瞎编,只好牺牲父母性命。四是语文教师业务水平。学生们在题海中沉浮,语文教师当然也只好奉陪,还要当好“游泳教练”,让他们顺利游到彼岸,跨进大学校门。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就忙得不得了,没时间看书,没空闲反思、整理。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不行,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语文教学活泼泼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源源不断的知识,知识断源了,教师水平必然下降。现在的语文教师是机械的操作工,将语文教育这一拉小提琴式的艺术工作做成了拉大锯的机械工作。不少语文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曾立志要当一个语文教育艺术家,当一个“小提琴家”,可几年下来,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成了一个教书匠,一个拉大锯的操作工。 三、在改革方向探讨。
1.关于考法。语文考试采用标准化,初衷是扩大考核面,可结果事与愿违,许多教师与学生唯标准答案是从,思维僵化单一。应少设置客观性的标准化试题,多设置主观表达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是设计标准化试题,也要设法打破答案的标准性、唯一性。
2.关于课外阅读。语文教育除了工具性的一面外,还有文学性的一面。文学教育离不开课外阅读。“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 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我们的《考纲》(还有《教学大纲》)应该列一个课外阅读的基本篇目,并在高考题中真正地考进去,否则中学生课外阅读荒废的现象不可能得到纠正。
3.关于写作。不应注重社会意义,轻视“我”的个体情感。不管是命题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很注重作文的社会意义,似乎人只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符号,个人情感可以忽略不计。而中学生整天生活在题海中,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逻辑思维也没发育到缜密严谨的程度,要他写这些大内容,就只能说空话、说套 话、说流行话,根本没有多少自己的话,更谈不上有个性的新发现、新表达。由于高考作文长期丢弃了“我”、扼杀了“我”,学生已习惯说套话、说流行话,很少有真实感情的流露。为什么平时的随笔学生特别喜欢写?因为那里有真实的“我”、真正的“我”,“我”可以自由翱翔,可以获得精神的快慰和心理的满足。所以,高考作文要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定要先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我”。不只题目要出好,评分标准也得定好,在一等分中列入“感情真挚”的标准。
4.关于听、说。叶圣陶说:“听、说、读、写同样重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听明显优于读,说也明显优于写,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听与说。语文应该将听 、说纳入高考,并且有相应的比重。
仔细想想,语文教师之所以变成挖陷阱高手,变成解剖专家,变成八股先生,都是因为“应试”,都是被逼无奈,环境使然。他们只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被动角色。所以,首先要改革的是高考。中学生的写字水平曾经很差,古诗文名句的积累曾经很贫乏。但这几年,中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情况已大有好转—因为高考要考。可见高考这根指挥棒起的作用有多大。人的发展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考只有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目标,语文教育才有希望迎来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春天!
一、舆论现状。
近几年,语文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越来越多。全国人代会上,几乎每年都有代表批评学生写字水平下降.1997年年底,《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学语文课的《世纪观察》,名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发表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报刊作了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浙江教育报》、《光明日报》等纷纷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笑话。语文教育引发的笑话也说明其中确实存在问题。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进了与语文配套练习册。结果,据文章编出的“标准化”练习题不只难倒了学生家长,竟也难倒了作家本人。诗人邹静之发现他辅导不了上小学的女儿的作业。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答“齐心协力”,老师判错,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上海某小学二年级有一题:天空是(A.青青的,B.蓝蓝的,C.灰灰的,D.白白的)。标准答案只能是“蓝蓝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气愤地说:“鲁迅活到现在也考不及格小学考卷了,他的作品很多词也都用错了!”
想象力。1998年高考结束后,作文题引发的问题又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小作文题目是“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考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可大多数考生都缺乏良好的想象力,没有新意,于是报纸上马上出现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一位教授阅完高考‘小作文’后发问:想象力哪去了?”文章列举了考卷中出现的种种想象力贫乏的表现,又援引了一篇美国小学生的想象作文作对比:“有几个小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据说这篇作文被推荐到美国全国性的报上登载,受到广泛的推崇。
瞎编。大作文则要求写一篇表现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是“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考试后发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瞎编故事情节,二是在“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浙江电视台《早间新闻》说:今年安徽省考生中有20%的人瞎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位书法水平挺高的考生说自己早就失去双手,后来靠顽强的意志学会了用脚写字.而省招办负责人说,今年安徽全省考场上没有发现考生用脚写字的。一位阅卷老师说:“刚开始看到这类作文很感动,但改多了就很反感。”同一天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高三生活》节目里,一位女教师又谈起了阅卷感受:很多考生都编造了差不多的故事——星期天父亲陪自己去新华书店买复习用书,不料被迎面急驶来的车撞死了……考生们为了获得高分,不惜以牺牲父母生命为代价。再是“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
脆弱。且不说高考前夕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自杀的江西丰城二中卢某某等同学,单说在考场上,江苏南通市某考点就有一考生,在完成了基础题和小作文题后,仅仅因为手中的圆珠笔无法书写,大作文一字未写就痛哭流涕,匆匆地离开考场,在“战胜脆弱”这一考卷(恐怕也是人生考卷)面前得了0分,用行动编出了一个世纪性的笑话。
二、引发的思考。症结何在?或在高考,在语文试卷命题方式和内容。
弊端之标准化。标准化考试的特点是讲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所以才出现了前面的天空色彩唯有“蓝蓝的”一种答案的笑话。上海有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出考题,出完后自己答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也有出入。这不是教师没水平,而是挖空心思出考题,把自己也搞得晕晕乎乎了.这也是标准化制度下特有的怪事。之二是文学常识的简单考法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贫乏。150分的题有时只有可怜的几分常识题,也只需要背一背哪部作品是谁写的,是什么体裁的就可以得分了。所以,考生不需要知道于连这个人,却同样能判断《红与黑》作者是谁;考生未必知道黛玉的葬花诗,可也知道她《红楼梦》里的主人公。在这种高考导向下,学生自然就不会去课外阅读了。更何况,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数理化成绩的提高则见效明显,学生自然把课外阅读时间拱手让给数理化天地了。为了上大学,有哪个学生会不明智地坚持课外阅读而轻视数理化呢?不要说学生,连语文教师本人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为了学生的前途,他们也很会“顾全大局”。三是写作没有创新,没有个性。主要原因是学生想求得卷面分数的保险。试想,中国考生如果将孵蛋的结果想象为孵出一个里根总统,在我们中国阅卷老师笔下,能保证得高分吗?再进一步,如果将孵蛋的想象结果换上一个中国的国家领袖,那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不但得不到高分,还很可能有政治问题了!即使我们现在的政治环境宽松,不会乱扣帽子、妄下结论,可分数肯定是最低的, 该考生肯定与大学无缘了。为求得“保险分”,考生不仅会放弃创新,还会抛弃个性,练熟同一种套式的千人一面的八股文,甚至照背照抄别人的范文。没创新、个性的另一原因是学生的生活单调,阅历单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在题海中”,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现代中学生生活的生动概括。加上家庭的小型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温室里长大,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一定要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找挫折,至多不过是某次考试没考好,或是与同学闹僵了、与父母闹翻了,或是一个人出门迷了路……而这些挫折,实在算不上挫折——考生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为了在考卷上写一个大一点的挫折,多得几分,只好瞎编,只好牺牲父母性命。四是语文教师业务水平。学生们在题海中沉浮,语文教师当然也只好奉陪,还要当好“游泳教练”,让他们顺利游到彼岸,跨进大学校门。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就忙得不得了,没时间看书,没空闲反思、整理。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不行,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语文教学活泼泼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源源不断的知识,知识断源了,教师水平必然下降。现在的语文教师是机械的操作工,将语文教育这一拉小提琴式的艺术工作做成了拉大锯的机械工作。不少语文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曾立志要当一个语文教育艺术家,当一个“小提琴家”,可几年下来,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成了一个教书匠,一个拉大锯的操作工。 三、在改革方向探讨。
1.关于考法。语文考试采用标准化,初衷是扩大考核面,可结果事与愿违,许多教师与学生唯标准答案是从,思维僵化单一。应少设置客观性的标准化试题,多设置主观表达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是设计标准化试题,也要设法打破答案的标准性、唯一性。
2.关于课外阅读。语文教育除了工具性的一面外,还有文学性的一面。文学教育离不开课外阅读。“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 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我们的《考纲》(还有《教学大纲》)应该列一个课外阅读的基本篇目,并在高考题中真正地考进去,否则中学生课外阅读荒废的现象不可能得到纠正。
3.关于写作。不应注重社会意义,轻视“我”的个体情感。不管是命题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很注重作文的社会意义,似乎人只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符号,个人情感可以忽略不计。而中学生整天生活在题海中,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逻辑思维也没发育到缜密严谨的程度,要他写这些大内容,就只能说空话、说套 话、说流行话,根本没有多少自己的话,更谈不上有个性的新发现、新表达。由于高考作文长期丢弃了“我”、扼杀了“我”,学生已习惯说套话、说流行话,很少有真实感情的流露。为什么平时的随笔学生特别喜欢写?因为那里有真实的“我”、真正的“我”,“我”可以自由翱翔,可以获得精神的快慰和心理的满足。所以,高考作文要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一定要先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我”。不只题目要出好,评分标准也得定好,在一等分中列入“感情真挚”的标准。
4.关于听、说。叶圣陶说:“听、说、读、写同样重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听明显优于读,说也明显优于写,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听与说。语文应该将听 、说纳入高考,并且有相应的比重。
仔细想想,语文教师之所以变成挖陷阱高手,变成解剖专家,变成八股先生,都是因为“应试”,都是被逼无奈,环境使然。他们只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被动角色。所以,首先要改革的是高考。中学生的写字水平曾经很差,古诗文名句的积累曾经很贫乏。但这几年,中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情况已大有好转—因为高考要考。可见高考这根指挥棒起的作用有多大。人的发展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考只有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目标,语文教育才有希望迎来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