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出使西域屯垦戍边
西汉时期,郎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家称之为“凿空之举” ,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 ,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垦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一项基本政策,为此专门设立了戊己校尉管理屯田事务,并对垦荒军民给予很多优惠政策。据史料记载,在西汉开发西域地区的100多年时间里,屯田军民共开荒50余万亩,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驻扎军队,修建国防及交通设施。为保证西部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 的畅通,西汉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燧亭障,并部署军队戍守,兼管西域的交通。
因俗而治,实施宽松的民族政策。与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国横征暴敛相比,西汉朝廷实施了宽抚政策,基本上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
西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治理,写下了新疆开发史上辉煌的一页,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新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对西域开发远超前代
西汉以后,由于中原地区多次出现分裂战乱的局面,即使出现统一的王朝,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时断时续,力度和规模都不及西汉。但到了唐代,西部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凭借强大的国力,不仅大大扩展了中国的西部疆域,而且对西域地区的开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范围上看,以往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而唐代在西域共建立了11个大的屯垦区,几乎遍布今天新疆的各个地区。从时间上看,唐朝在新疆的开发延续了161年,为以往任何朝代所不及。从人数上看,西汉时期新疆地区的屯田军队约2万人,此后历朝都只有数千人,而唐代新疆的屯田官兵达到5万余人。
唐朝开发新疆地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唐朝在西域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是都护府,下辖军事和行政两大管理系统,官有定员,职有专任。这不仅保证了中央政令军令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着眼于综合开发,使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因地制宜,既推行屯田制,又在东疆地区引进内地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对招募的屯民则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军事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使驻军很好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责。这些措施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开发的效果和影响。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权益,不搞民族歧视。在各少数民族拥护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按照各民族的活动范围划分行政区域,任命其本民族的首领管理其内部事物,各少数民族不必向中央政府缴纳赋税。正是以上这些措施和政策,使新疆地区的开发在唐代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元朝全方位开发轻税薄赋
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中国再次陷入分裂。北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疆域远不及唐代,且边患不断,自顾不暇。南宋更是偏安一隅,守住半壁江山已属不易。因此,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开发几乎中断,乏善可陈。直到12世纪蒙古族崛起,并先后统一了西域、中原和今天的西藏地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的开发和治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西域实施全方位的经济开发。在农业方面,实行军屯、民屯,开垦荒地达150万亩;手工业方面,设立了行业管理机构,促进了冶炼业、织染业的发展;交通方面,先后设立驿站60多所,保证了中央号令的畅通无阻和西域军情的快速传递;金融方面,统一了西域货币,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方面,实行轻税薄赋政策,限制官吏的盘剥,减轻人民的负担。
重用少数民族人才。西域人才得到了元朝中央政府的重视和重用,获得了较为充分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这一时期畏兀尔族(今维吾尔族)中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与此是分不开的。
但是,由于元代西域地区多次发生叛乱,缺乏稳定、和平的环境,加之中央政府开发时间较短,故这一时期对西域的开发效果远不如唐朝。可见安全环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至关重要。
清朝低税撤卡鼓励商贸
明灭元后,明朝政府在新疆、西藏等地的开发问题上采取消极保守的态度,只满足于当地僧俗首领对明朝称臣纳贡,彼此相安无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清朝统治者,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均将维系和开发西部提到攸关社稷安危的高度予以重视,并为此倾尽全力,从而迎来了历史上西部开发的又一个高潮。
在维护西部统一和安全方面,清政府对于分裂叛乱分子予以坚决镇压,并务求根除,以绝后患。在国防建设方面,清朝于重要战略方向和地域设立城堡,沿边关隘、山口设置卡伦(哨所),在交通要道建立驿站、军台,形成较完善的防御和通讯系统。同时,建立巡边制度,戍边部队定期巡查边界和民族游牧地区,驻新疆、西藏的大臣也要定期率士兵巡查重点地区和防御要地。
在经济方面,清政府将开发的重点放在新疆地区,以军屯、民屯、犯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发展农业经济。据统计,从1716年至1911年,清朝官方在新疆建立的垦区达24个,投入劳力12.67万人,开垦荒地301.9万亩,无论从时间还是规模、效益来讲,均为历朝之最。清朝还十分重视在新疆地区发展商业,重点发展官方商业,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政策吸引外商到新疆从事贸易,并撤除传统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
纵观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西部开发活动,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开发西部应着眼于全方位的综合开发,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实施,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提高开发效益,巩固开发成果。
2、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宗教信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其历史的传统,对此,在筹划和实施西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许多在内地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在西部开发中不一定适用,古人采取的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方针值得借鉴。
3、在西部开发中一定要将国防安全问题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历代西部开发均与巩固国防密不可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各民族的向心力,提高边疆地区的安全系数。
西汉出使西域屯垦戍边
西汉时期,郎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史家称之为“凿空之举” ,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 ,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垦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一项基本政策,为此专门设立了戊己校尉管理屯田事务,并对垦荒军民给予很多优惠政策。据史料记载,在西汉开发西域地区的100多年时间里,屯田军民共开荒50余万亩,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驻扎军队,修建国防及交通设施。为保证西部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 的畅通,西汉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燧亭障,并部署军队戍守,兼管西域的交通。
因俗而治,实施宽松的民族政策。与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国横征暴敛相比,西汉朝廷实施了宽抚政策,基本上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
西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治理,写下了新疆开发史上辉煌的一页,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新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对西域开发远超前代
西汉以后,由于中原地区多次出现分裂战乱的局面,即使出现统一的王朝,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时断时续,力度和规模都不及西汉。但到了唐代,西部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凭借强大的国力,不仅大大扩展了中国的西部疆域,而且对西域地区的开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范围上看,以往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而唐代在西域共建立了11个大的屯垦区,几乎遍布今天新疆的各个地区。从时间上看,唐朝在新疆的开发延续了161年,为以往任何朝代所不及。从人数上看,西汉时期新疆地区的屯田军队约2万人,此后历朝都只有数千人,而唐代新疆的屯田官兵达到5万余人。
唐朝开发新疆地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唐朝在西域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是都护府,下辖军事和行政两大管理系统,官有定员,职有专任。这不仅保证了中央政令军令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着眼于综合开发,使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因地制宜,既推行屯田制,又在东疆地区引进内地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对招募的屯民则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军事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使驻军很好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责。这些措施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开发的效果和影响。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权益,不搞民族歧视。在各少数民族拥护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按照各民族的活动范围划分行政区域,任命其本民族的首领管理其内部事物,各少数民族不必向中央政府缴纳赋税。正是以上这些措施和政策,使新疆地区的开发在唐代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元朝全方位开发轻税薄赋
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中国再次陷入分裂。北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疆域远不及唐代,且边患不断,自顾不暇。南宋更是偏安一隅,守住半壁江山已属不易。因此,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开发几乎中断,乏善可陈。直到12世纪蒙古族崛起,并先后统一了西域、中原和今天的西藏地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的开发和治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西域实施全方位的经济开发。在农业方面,实行军屯、民屯,开垦荒地达150万亩;手工业方面,设立了行业管理机构,促进了冶炼业、织染业的发展;交通方面,先后设立驿站60多所,保证了中央号令的畅通无阻和西域军情的快速传递;金融方面,统一了西域货币,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方面,实行轻税薄赋政策,限制官吏的盘剥,减轻人民的负担。
重用少数民族人才。西域人才得到了元朝中央政府的重视和重用,获得了较为充分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这一时期畏兀尔族(今维吾尔族)中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与此是分不开的。
但是,由于元代西域地区多次发生叛乱,缺乏稳定、和平的环境,加之中央政府开发时间较短,故这一时期对西域的开发效果远不如唐朝。可见安全环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至关重要。
清朝低税撤卡鼓励商贸
明灭元后,明朝政府在新疆、西藏等地的开发问题上采取消极保守的态度,只满足于当地僧俗首领对明朝称臣纳贡,彼此相安无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清朝统治者,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均将维系和开发西部提到攸关社稷安危的高度予以重视,并为此倾尽全力,从而迎来了历史上西部开发的又一个高潮。
在维护西部统一和安全方面,清政府对于分裂叛乱分子予以坚决镇压,并务求根除,以绝后患。在国防建设方面,清朝于重要战略方向和地域设立城堡,沿边关隘、山口设置卡伦(哨所),在交通要道建立驿站、军台,形成较完善的防御和通讯系统。同时,建立巡边制度,戍边部队定期巡查边界和民族游牧地区,驻新疆、西藏的大臣也要定期率士兵巡查重点地区和防御要地。
在经济方面,清政府将开发的重点放在新疆地区,以军屯、民屯、犯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发展农业经济。据统计,从1716年至1911年,清朝官方在新疆建立的垦区达24个,投入劳力12.67万人,开垦荒地301.9万亩,无论从时间还是规模、效益来讲,均为历朝之最。清朝还十分重视在新疆地区发展商业,重点发展官方商业,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政策吸引外商到新疆从事贸易,并撤除传统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
纵观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西部开发活动,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开发西部应着眼于全方位的综合开发,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实施,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提高开发效益,巩固开发成果。
2、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宗教信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其历史的传统,对此,在筹划和实施西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许多在内地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在西部开发中不一定适用,古人采取的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方针值得借鉴。
3、在西部开发中一定要将国防安全问题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历代西部开发均与巩固国防密不可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各民族的向心力,提高边疆地区的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