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传统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经受着传承主体困境、传承环境困境和传播路径困境的考验。因而有效的分析这些困境,找出出突围办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图分析其传承保护中的困难,并提出重视教育、加大投入等办法,以便更好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遗产;传承保护;对策
一、非遗保护的困境
(一)传承主体困境及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其“活态性”,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但部分项目面临“传承无人”的困局,传承主体陷入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镇化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新兴生活方式的盛行,以至于当前非遗传承人断层现象非常严重,导致非遗保护受阻。社会流动的可能性更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流动也是社会流动的中的一方面,直接地影响到非遗保护的持续性但如今传承人年事已高且人数极少,传承人的的整个培训的费用也不多,很多培训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2.教育方面的忽视和人力资源的匮乏
教育是向上流动的助推器,所谓“学而仕则优”,学业优秀的人更能获得进入更高社会阶层的机会,因此很多人为了获取向上流动的机会,让孩子把重心放在文化课上,而对非遗关注则少之又少。传承主体困境一方面原因也在于对非遗教育的忽视,包括家庭教育的忽视。
3.经费投入的不足和文化主体的缺失
非物质文化地区的地方经济本身不够发达,没有很多的资金来源渠道来推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用于保护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国家的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够高,只有政府进入,这就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且长保护过程中主体性缺少和参与性不足、文化自觉意识的逐渐缺失。
(二)传承环境困境
傳承环境是媒介与社会长期交往互动中形成,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和影响媒介主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其一,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间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祭祖的需要,其性质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偏离。其二,传统价值观发生变化。外来人的进入,将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带入丧失民族个性,民族精神受到污染地步。
(三)传播路径困境、
文化的传承还有赖于传播路径。传播路径可根据媒介的表现形式不同而有声、光、电、字等,也可根据媒介工具的不同分为报刊DM传单、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平台、口口相传等。传播中路径越广泛,就越容易传播流传。传播路径非常狭窄,形式非常单一,使其处于“处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
综上所述非遗经受着各种困境的考验,推而广之,非遗保护也面临很多困境。因此,我们做出人为的努力来保护非遗是合理且必不可少的,重点在于该实施什么对策来更有效的保护非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非遗的保护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具体应该从传承主体、资金投入、利益分配、教育传承等方面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一)调动非遗自信,提升文化自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应清楚非遗的来历、形成过程和内在的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性。此外,也得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一是对传统优秀文化展现自信,即认同自身文化,二是在文化可以在交流融合中实现自信,即反思自身文化,三对文化未来发展的自信,提升自我文化的力量,并且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应高度认可自己的文化,在和其他现代文化中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繁荣的信心。
(二)重组文化资源,塑造地区形象
文化是一个动态变迁过程,有一定的发展、衰落周期,必须进行创新,才能长久的传承下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应将文化整合成系统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产业,让人能够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立刻能联想到当地的旅游特色,良性循环之路。让可以与现代元素组合在一起,使其能夠融入现代生活,从而扩展文化传承的时空范围。
(三)各界参与保护,加大资金投入
非遗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基于对其重要性和主体性的理解,调动政府与民间两只手,以非遗传承人自组织为主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重视,专家、学者他组织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首先,政府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培养出新的非遗传承人,打响传承人的知名度,以此促进影响力;其次聘请一些旅游、文化、市场专家为项目顾问,为项目提供智力支持。最后,以社会力量为辅助,争取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对其保护进行投资和资助,形成可持续传承的局面。(四)保护结合开发,合理分配利益
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交叉互动的过程,把非遗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就是对其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其文化个性的强调和认可,有利于其传承和保护。但也要防止为了经济效益人为的把非遗项目过度商业化、经贸化,以至于不产生让非遗失去其真实性与民族性,远离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的现象。
(五)重视教育传承,加强人才培养
教育具有传承、转换、改造文化的功能,重视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内在动力,必须将文化传承工作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与人的品行、个性、价值观等是分不开的,以此保持人才资源供应。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改变大家的教育观念,引起大家对非遗保护教育上的重视。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挖掘和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塑造文化灵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面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整个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推动我们更好的前进。
四、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J].巴黎.2003
[2]盘小梅.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广东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
[3]赵炳林.秩序与创新:粤北瑶族文化的现代困境与解决路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2.(3)
【关键词】:非物质遗产;传承保护;对策
一、非遗保护的困境
(一)传承主体困境及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其“活态性”,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但部分项目面临“传承无人”的困局,传承主体陷入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镇化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新兴生活方式的盛行,以至于当前非遗传承人断层现象非常严重,导致非遗保护受阻。社会流动的可能性更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流动也是社会流动的中的一方面,直接地影响到非遗保护的持续性但如今传承人年事已高且人数极少,传承人的的整个培训的费用也不多,很多培训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2.教育方面的忽视和人力资源的匮乏
教育是向上流动的助推器,所谓“学而仕则优”,学业优秀的人更能获得进入更高社会阶层的机会,因此很多人为了获取向上流动的机会,让孩子把重心放在文化课上,而对非遗关注则少之又少。传承主体困境一方面原因也在于对非遗教育的忽视,包括家庭教育的忽视。
3.经费投入的不足和文化主体的缺失
非物质文化地区的地方经济本身不够发达,没有很多的资金来源渠道来推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用于保护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国家的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够高,只有政府进入,这就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且长保护过程中主体性缺少和参与性不足、文化自觉意识的逐渐缺失。
(二)传承环境困境
傳承环境是媒介与社会长期交往互动中形成,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和影响媒介主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其一,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间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祭祖的需要,其性质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偏离。其二,传统价值观发生变化。外来人的进入,将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带入丧失民族个性,民族精神受到污染地步。
(三)传播路径困境、
文化的传承还有赖于传播路径。传播路径可根据媒介的表现形式不同而有声、光、电、字等,也可根据媒介工具的不同分为报刊DM传单、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平台、口口相传等。传播中路径越广泛,就越容易传播流传。传播路径非常狭窄,形式非常单一,使其处于“处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
综上所述非遗经受着各种困境的考验,推而广之,非遗保护也面临很多困境。因此,我们做出人为的努力来保护非遗是合理且必不可少的,重点在于该实施什么对策来更有效的保护非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非遗的保护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具体应该从传承主体、资金投入、利益分配、教育传承等方面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一)调动非遗自信,提升文化自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应清楚非遗的来历、形成过程和内在的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性。此外,也得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一是对传统优秀文化展现自信,即认同自身文化,二是在文化可以在交流融合中实现自信,即反思自身文化,三对文化未来发展的自信,提升自我文化的力量,并且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应高度认可自己的文化,在和其他现代文化中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繁荣的信心。
(二)重组文化资源,塑造地区形象
文化是一个动态变迁过程,有一定的发展、衰落周期,必须进行创新,才能长久的传承下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应将文化整合成系统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产业,让人能够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立刻能联想到当地的旅游特色,良性循环之路。让可以与现代元素组合在一起,使其能夠融入现代生活,从而扩展文化传承的时空范围。
(三)各界参与保护,加大资金投入
非遗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基于对其重要性和主体性的理解,调动政府与民间两只手,以非遗传承人自组织为主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重视,专家、学者他组织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首先,政府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培养出新的非遗传承人,打响传承人的知名度,以此促进影响力;其次聘请一些旅游、文化、市场专家为项目顾问,为项目提供智力支持。最后,以社会力量为辅助,争取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对其保护进行投资和资助,形成可持续传承的局面。(四)保护结合开发,合理分配利益
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交叉互动的过程,把非遗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就是对其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其文化个性的强调和认可,有利于其传承和保护。但也要防止为了经济效益人为的把非遗项目过度商业化、经贸化,以至于不产生让非遗失去其真实性与民族性,远离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的现象。
(五)重视教育传承,加强人才培养
教育具有传承、转换、改造文化的功能,重视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内在动力,必须将文化传承工作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与人的品行、个性、价值观等是分不开的,以此保持人才资源供应。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改变大家的教育观念,引起大家对非遗保护教育上的重视。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挖掘和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塑造文化灵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面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整个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推动我们更好的前进。
四、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J].巴黎.2003
[2]盘小梅.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广东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
[3]赵炳林.秩序与创新:粤北瑶族文化的现代困境与解决路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