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示,神事也。根据古文字形,示部表示有关祈祷祭祀活动的文化,本文试图从示部看神灵祭祀文化,进而探寻汉字蕴含的汉民族文化。
[关键词]示部民族祭祀文化
示,神事也。根据古文字形及文化人类学的事实,“示”实乃灵石崇拜时期人们所敬奉的“桌石”形,为最原始的神主。卜辞中,“示”为天神、地及先公先王之通称, 为神主专用字, 其作用及意义相当于后世神主之“主”, 只是当时只称“示”而不称“主”。周代以后, 在语言中始将神主称为“主”。至后世则易为木牌主。从语源上看,与示音近之字如“尸、矢、施、陈”皆寓“陈置”义。示部表示有关祈祷祭祀活动的文化,本文试图从示部看神灵祭祀文化,进而探寻汉字蕴含的汉民族文化。
一、 祭祀对象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我们可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祗。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如:“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徐锴《说文系传》: “天主降气以感万物, 故言引出万物也。”桂馥《说文义证》(以下简称《义证》) : “神, 引也, 谓引绳以证表, 故谓之引, 神引义通。”
“祗”,地祗。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义证》: “《韵会》引徐锴本作地神。《春秋命历序语书》曰: ‘人皇出于提地之日。’”
“社”,地主也。从示,土声。《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 “二十五家为社, 各树其土所宜之木。”“地主”即土地之神。《义证》: “《白虎通·社稷篇》: ‘社者,土地之神也。土生万物, 天下之所主也。”
二、祭祀贡品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祭品以食物、玉器和人为主要贡品。
(一)食物民以食为天,食祭中以肉食为主。“祭”,《说文》: “祭祀也。从示, 以手持肉。”甲骨文“祭”象以手持鲜血淋漓之肉, 金文以后增加了“示”, 象持肉祭于“示”(神主) 。“以手持肉”说明其造意, 其字形所反映的本义当是杀牲献血腥于鬼神。所杀初为人牲。卜辞称之为“用”, 所用人牲有羌、仆、小臣和妾,用人之法又见于《春秋》及“三传”。卜辞另有伐(刺杀) , 岁(以斧钺断人足)等杀牲方法, 有助于我们理解“祭”的本质。
(二)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器。《说文解字·示部》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至于“豐”字的含义,《说文》认为:“豐,行礼之器,从豆,象形。”而近代学者王国维则认为,豐字并非“从豆”,而是“象二玉在器之形”,“乃会意字而非象形字”,故礼之本义为向神灵献玉以祈福。原始时代的玉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礼器,以圭为代表,是权力的象征;另一类是饰物,以璧为代表,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
(三)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商代的人祭之风达到炽盛。战争中的俘虏、妇女、童男童女、成年男子都曾被杀以祭神灵。《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祀”,《说文》: “祭无已也。”从文献观察, 祭、祀浑言无别, 析言则分。巳, 异形而同字, 从商代铜器铭文看, 字象大人抱小儿于(祭尸) 祭床之形。祭礼中设“尸”的目的是为了让其代表神灵享用祭品。如在九献礼之一的馈献阶段, 王和王后依次(自太祖尸至先父尸) 向尸献酒, 尸接过酒, 将其大半浇在扎成一束的菁茅上, 称为“缩酒”。然后自己呷一口, 陈于供案。馈献结束, 尸便食所陈熟馔, 同时奏乐以促进饮食, 称为“侑尸”。
三、祭祀愿望
祭祀活动是人们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因而,祭祀的愿望是要向神灵发出祈祷,请求赐福。
“祷”,繁体为禱。会意兼形声字,从示,从寿兼声。“寿”为长寿、寿命,意指年岁、生命,可泛指时间上的长久、长远。“示”“寿”为“祷”,表示向神灵求福,祈求长寿或者长久幸福、安康。《说文 示部》:“祷,告事求福也。”《广雅》:“祷,祭也。求福求祷。”
“祈”,形声字,从示,斤声。《说文 示部》:“祈,求福也。”“斤”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面为柄,是古代一种似锄但比锄小的农具,代表农事。“斤”可意为农业丰收,国富民强,人们安居乐业。“斤”又为斧头,是砍柴的工具,引申为兵器。“祈”从“斤”,涵括了农事和军事两个方面,祈求农业丰收和打胜仗。
“禧”从示,喜声。“喜”为快乐、高兴、愉悦、喜好。从“喜”意为向神灵祈福,从而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说文 示部》:“禧,礼吉也。”“禧”是通过祭祀以求吉祥。
“祺”,形声字,从示,其声。“其”视作“麒”的省字,意为麒麟,是一种传说中的吉祥兽,象征祥瑞。麒麟的出现通常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康的兆头。祺的本义为吉祥、幸福。
“福”,祐也。从示,右声。甲骨文中,它的左半部为“酉”,是盛酒的容器。左下部分是两只“手”,右半部分是个“示”字,代表祖先的神主。“福”为双手捧着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献,求得保佑,请求赐福。《义证》: “郑注《祭统》: ‘世所谓福者, 谓受鬼神之助, 此祐之义也。”《左传·庄公十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四、祭祀者
“祝”,从示, 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祭祀时司祀礼的人, 即男巫。”《义证》: “《汉书·郊祀志》: ‘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 敬于礼仪, 明神之事者以为祝。’颜注: ‘祝谓主祭之赞词者。”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中,祭祀者多为男性。主持祭礼的人是组织人员向鬼神求福的。“祝”表示祷告、向鬼神求福。
五、祭祀场所
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树下,或在水边,或在杆下。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
“宗”,会意字,从“宗”字从宀从示,“宀”是屋宇之形,“示”则表示祭祀之事。因此,“宗”的本义是指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引申为指祖宗、宗主、宗族。“宗”字用作动词,则有尊崇之义。《说文》:宗,尊祖庙也,从穴,从示。
“禅”,从示,單声。《说文》: “祭天也。”其本字当为“墠”,《说文通训定声·乾部》: “墠, 实即禅之本字。”实为经过除草、修整的野地, 后专指祭祀场地。祭天大典历来被称为“封禅”。在地上筑土为坛以报天之功为封; 在山下小山(梁父) 除地以报地之功为禅。
“祖”,始庙也。从示, 且声。奉祀祖先的宗庙。《义证》:“《考工记·匠人》: ‘营国, 左祖右社。’
六、祭祀心理
“祗”,敬也。從示, 氐声。从氐,为参加祭礼的人低着偷,把自己放得很低的位置,体现恭敬之意。《义证》: “《孔子闲居》引《诗》: ‘上帝是祗。’注云: 祗,敬也。”
“禛”,以真受福也。从示真声。以至诚感神而获福。段注: “此会意形声两兼之字。”徐灏注笺: “禛, 诚也。以真受福, 谓以至诚感神而致福也。”
七、结语
示字部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神圣的祭祀文化,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本文只是万林中取一木,汉字作为一种象形表意文字,蕴涵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透过汉字的语源和形体,我们可以去探求传统文化的的礼仪制度和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进而品味、继承和弘扬五千年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3]杨天宇.礼记译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253;
[5]唐汉.汉字密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P824;
[6]李土生.土生说字[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7]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P376;
[8]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M].成都:巴蜀书社,2000;
[9]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刘忠清(1983-),女,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历史研究,现任职广东省博物馆。
[关键词]示部民族祭祀文化
示,神事也。根据古文字形及文化人类学的事实,“示”实乃灵石崇拜时期人们所敬奉的“桌石”形,为最原始的神主。卜辞中,“示”为天神、地及先公先王之通称, 为神主专用字, 其作用及意义相当于后世神主之“主”, 只是当时只称“示”而不称“主”。周代以后, 在语言中始将神主称为“主”。至后世则易为木牌主。从语源上看,与示音近之字如“尸、矢、施、陈”皆寓“陈置”义。示部表示有关祈祷祭祀活动的文化,本文试图从示部看神灵祭祀文化,进而探寻汉字蕴含的汉民族文化。
一、 祭祀对象
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我们可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祗。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如:“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徐锴《说文系传》: “天主降气以感万物, 故言引出万物也。”桂馥《说文义证》(以下简称《义证》) : “神, 引也, 谓引绳以证表, 故谓之引, 神引义通。”
“祗”,地祗。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义证》: “《韵会》引徐锴本作地神。《春秋命历序语书》曰: ‘人皇出于提地之日。’”
“社”,地主也。从示,土声。《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 “二十五家为社, 各树其土所宜之木。”“地主”即土地之神。《义证》: “《白虎通·社稷篇》: ‘社者,土地之神也。土生万物, 天下之所主也。”
二、祭祀贡品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祭品以食物、玉器和人为主要贡品。
(一)食物民以食为天,食祭中以肉食为主。“祭”,《说文》: “祭祀也。从示, 以手持肉。”甲骨文“祭”象以手持鲜血淋漓之肉, 金文以后增加了“示”, 象持肉祭于“示”(神主) 。“以手持肉”说明其造意, 其字形所反映的本义当是杀牲献血腥于鬼神。所杀初为人牲。卜辞称之为“用”, 所用人牲有羌、仆、小臣和妾,用人之法又见于《春秋》及“三传”。卜辞另有伐(刺杀) , 岁(以斧钺断人足)等杀牲方法, 有助于我们理解“祭”的本质。
(二)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器。《说文解字·示部》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至于“豐”字的含义,《说文》认为:“豐,行礼之器,从豆,象形。”而近代学者王国维则认为,豐字并非“从豆”,而是“象二玉在器之形”,“乃会意字而非象形字”,故礼之本义为向神灵献玉以祈福。原始时代的玉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礼器,以圭为代表,是权力的象征;另一类是饰物,以璧为代表,是贵族佩带的宝物。在缺少金银饰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贵的。佩玉,成为贵族特有的标志;用玉作符节、印信,十分贵重。人们把玉视为美好的代名词,连想象中天神的居处也称为玉台。
(三)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价值不能体现,商代的人祭之风达到炽盛。战争中的俘虏、妇女、童男童女、成年男子都曾被杀以祭神灵。《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祀”,《说文》: “祭无已也。”从文献观察, 祭、祀浑言无别, 析言则分。巳, 异形而同字, 从商代铜器铭文看, 字象大人抱小儿于(祭尸) 祭床之形。祭礼中设“尸”的目的是为了让其代表神灵享用祭品。如在九献礼之一的馈献阶段, 王和王后依次(自太祖尸至先父尸) 向尸献酒, 尸接过酒, 将其大半浇在扎成一束的菁茅上, 称为“缩酒”。然后自己呷一口, 陈于供案。馈献结束, 尸便食所陈熟馔, 同时奏乐以促进饮食, 称为“侑尸”。
三、祭祀愿望
祭祀活动是人们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因而,祭祀的愿望是要向神灵发出祈祷,请求赐福。
“祷”,繁体为禱。会意兼形声字,从示,从寿兼声。“寿”为长寿、寿命,意指年岁、生命,可泛指时间上的长久、长远。“示”“寿”为“祷”,表示向神灵求福,祈求长寿或者长久幸福、安康。《说文 示部》:“祷,告事求福也。”《广雅》:“祷,祭也。求福求祷。”
“祈”,形声字,从示,斤声。《说文 示部》:“祈,求福也。”“斤”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面为柄,是古代一种似锄但比锄小的农具,代表农事。“斤”可意为农业丰收,国富民强,人们安居乐业。“斤”又为斧头,是砍柴的工具,引申为兵器。“祈”从“斤”,涵括了农事和军事两个方面,祈求农业丰收和打胜仗。
“禧”从示,喜声。“喜”为快乐、高兴、愉悦、喜好。从“喜”意为向神灵祈福,从而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说文 示部》:“禧,礼吉也。”“禧”是通过祭祀以求吉祥。
“祺”,形声字,从示,其声。“其”视作“麒”的省字,意为麒麟,是一种传说中的吉祥兽,象征祥瑞。麒麟的出现通常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康的兆头。祺的本义为吉祥、幸福。
“福”,祐也。从示,右声。甲骨文中,它的左半部为“酉”,是盛酒的容器。左下部分是两只“手”,右半部分是个“示”字,代表祖先的神主。“福”为双手捧着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献,求得保佑,请求赐福。《义证》: “郑注《祭统》: ‘世所谓福者, 谓受鬼神之助, 此祐之义也。”《左传·庄公十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四、祭祀者
“祝”,从示, 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祭祀时司祀礼的人, 即男巫。”《义证》: “《汉书·郊祀志》: ‘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 敬于礼仪, 明神之事者以为祝。’颜注: ‘祝谓主祭之赞词者。”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中,祭祀者多为男性。主持祭礼的人是组织人员向鬼神求福的。“祝”表示祷告、向鬼神求福。
五、祭祀场所
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树下,或在水边,或在杆下。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
“宗”,会意字,从“宗”字从宀从示,“宀”是屋宇之形,“示”则表示祭祀之事。因此,“宗”的本义是指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引申为指祖宗、宗主、宗族。“宗”字用作动词,则有尊崇之义。《说文》:宗,尊祖庙也,从穴,从示。
“禅”,从示,單声。《说文》: “祭天也。”其本字当为“墠”,《说文通训定声·乾部》: “墠, 实即禅之本字。”实为经过除草、修整的野地, 后专指祭祀场地。祭天大典历来被称为“封禅”。在地上筑土为坛以报天之功为封; 在山下小山(梁父) 除地以报地之功为禅。
“祖”,始庙也。从示, 且声。奉祀祖先的宗庙。《义证》:“《考工记·匠人》: ‘营国, 左祖右社。’
六、祭祀心理
“祗”,敬也。從示, 氐声。从氐,为参加祭礼的人低着偷,把自己放得很低的位置,体现恭敬之意。《义证》: “《孔子闲居》引《诗》: ‘上帝是祗。’注云: 祗,敬也。”
“禛”,以真受福也。从示真声。以至诚感神而获福。段注: “此会意形声两兼之字。”徐灏注笺: “禛, 诚也。以真受福, 谓以至诚感神而致福也。”
七、结语
示字部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神圣的祭祀文化,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本文只是万林中取一木,汉字作为一种象形表意文字,蕴涵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透过汉字的语源和形体,我们可以去探求传统文化的的礼仪制度和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进而品味、继承和弘扬五千年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3]杨天宇.礼记译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253;
[5]唐汉.汉字密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P824;
[6]李土生.土生说字[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7]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P376;
[8]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M].成都:巴蜀书社,2000;
[9]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刘忠清(1983-),女,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历史研究,现任职广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