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西游记》中孙悟空72变和大闹天宫的情节是怎么来的吗?观音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在的形象的?中国画与中国诗又有何共通之处?……如果你想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不妨走进“比较文学”的世界。
比较文学≠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是法语littérature comparée的直译,很多人可能会望文生义,把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画上等号,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自古以来,国家或民族间的交往会带来许多领域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由此就出现了以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引用了不少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72变的创意,其实是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36变的成分;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又借鉴了印度《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比较文学”正是致力于在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是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找这种联系和影响的开放性学科。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单纯地将中国诗人李贺与英国诗人济慈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他们同样才华横溢却又早逝,而且作品中又都体现出某些浪漫主义的色彩,那么这项工作只能算作文学的比较。同样,单纯地将荷马与屈原放在一起,比一比《荷马史诗》与《离骚》的异同,也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但是假如你能在济慈的作品中找到确实的事实或材料,说明济慈曾经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就“中国文化对于济慈的影响”这一课题作一番深入研究,而这就是比较文学中常见的研究方式之一——影响研究。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远比文学比较要复杂,虽然同样是以文学为立足点,但比较文学的着眼点要大得多。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文学促进文化沟通。
我们耳熟能详的钱钟书、季羡林等人都是我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大师,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的名篇。如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就探讨了中国古诗与中国画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众多事实联系,揭示了两者共有的美学价值关系,提示了文学与艺术这两门学科的交叉关系。而季羡林的《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中则列举了在印度、古希腊、法国等许多国家的故事集和寓言中找到的大量类似的故事,考证了《黔之驴》的故事并非原创,而是“漂洋过海”“走”遍了世界,最终来到中国的。而这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证明。
由上述举例我们也可以发现,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并不限于文学领域,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心理学等的关系,也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比较文学≠“比较”
既然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那么就一定有人会问,比较文学究竟“比较”什么?这个问题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比较文学》杂志主编之一亨利·巴柔的话来作答,便是:“不,我们什么也不比较……幸好我们什么也不比较。”
的确,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用钱钟书的话来说,就是“打通”。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实际上就是要求研究者能够在学术领域中做到古今中外的汇通,这一点大家从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些端倪。
目前,国内在本科阶段开设比较文学这个专业的大学基本上都会将这个专业归于文学院下面,但这绝不意味着比较文学就成为了另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专业最核心的课程当属《比较文学概论》《比较诗学》《多国文学比较与关系史》等,这几门课程介绍了国际国内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比较文学的定义、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是引领大家走进比较文学天地的“入门指南”。
而在掌握了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之后,再学习文学系的各类核心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等,你将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你所学的内容。
除了文学类课程之外,还有众多英语系的基础课程也都属于比较文学专业的必修范围,如《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因为要做到学贯中西,你必须能熟练阅读外文文献,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此外,比较文学专业还有专门为本专业开设的众多选修课程,如《译介学》《海外汉学》,以及一些小语种的课程,如《初级日语》《初级法语》等,为同学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多元的视角,多元的选择
在澄清了关于比较文学专业的一些误解,介绍了这个专业的课程之后,大家心里一定会问,听起来这么“阳春白雪”的一个专业,就业的前景究竟如何?
由于国内在本科阶段开设比较文学专业的院校很少,而且每年的招生人数也不多,像首都师大,比较文学系虽文理兼招,但每年只招收一个班级30位同学,所以每年的毕业生并不多。正如前面所说,比较文学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要学贯中西古今实在是长路漫漫,仅靠本科四年的学习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这个专业的升学率非常高,像我们班,大概有2/3的同学会选择继续深造。考研的专业范围很广,除了比较文学之外,还有中文类的其他专业如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可供选择,也有报考外语类专业的,如翻译等。当然,选择读本专业研究生的同学不在少数。如果想继续比较文学的道路,那么北京大学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是不错的选择之一。
除了考研之外,也有部分同学会选择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由于比较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扎实的中文与外语基础,而比较文学专业多元的课程设置也培养了这个专业的学生多元的视角,因而在就业时也有一定的优势。我的学长学姐中就有考取公务员的,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还有在中学当语文和外语教师的。不过,最主要的去向还是同中文类其他专业一样,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性工作。
有人认为,若干年后,现今的各个学科都要向比较文学的方向靠拢,我想这里指的正是一种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视角,我觉得这也是这个专业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你呢?做好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准备了吗?
比较文学≠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是法语littérature comparée的直译,很多人可能会望文生义,把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画上等号,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自古以来,国家或民族间的交往会带来许多领域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由此就出现了以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引用了不少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72变的创意,其实是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36变的成分;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又借鉴了印度《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比较文学”正是致力于在两种民族文学之间,或是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找这种联系和影响的开放性学科。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单纯地将中国诗人李贺与英国诗人济慈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他们同样才华横溢却又早逝,而且作品中又都体现出某些浪漫主义的色彩,那么这项工作只能算作文学的比较。同样,单纯地将荷马与屈原放在一起,比一比《荷马史诗》与《离骚》的异同,也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但是假如你能在济慈的作品中找到确实的事实或材料,说明济慈曾经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就“中国文化对于济慈的影响”这一课题作一番深入研究,而这就是比较文学中常见的研究方式之一——影响研究。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远比文学比较要复杂,虽然同样是以文学为立足点,但比较文学的着眼点要大得多。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文学促进文化沟通。
我们耳熟能详的钱钟书、季羡林等人都是我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大师,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比较文学研究史上的名篇。如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就探讨了中国古诗与中国画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众多事实联系,揭示了两者共有的美学价值关系,提示了文学与艺术这两门学科的交叉关系。而季羡林的《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中则列举了在印度、古希腊、法国等许多国家的故事集和寓言中找到的大量类似的故事,考证了《黔之驴》的故事并非原创,而是“漂洋过海”“走”遍了世界,最终来到中国的。而这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证明。
由上述举例我们也可以发现,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并不限于文学领域,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心理学等的关系,也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比较文学≠“比较”
既然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那么就一定有人会问,比较文学究竟“比较”什么?这个问题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比较文学》杂志主编之一亨利·巴柔的话来作答,便是:“不,我们什么也不比较……幸好我们什么也不比较。”
的确,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用钱钟书的话来说,就是“打通”。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实际上就是要求研究者能够在学术领域中做到古今中外的汇通,这一点大家从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些端倪。
目前,国内在本科阶段开设比较文学这个专业的大学基本上都会将这个专业归于文学院下面,但这绝不意味着比较文学就成为了另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专业最核心的课程当属《比较文学概论》《比较诗学》《多国文学比较与关系史》等,这几门课程介绍了国际国内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比较文学的定义、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是引领大家走进比较文学天地的“入门指南”。
而在掌握了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之后,再学习文学系的各类核心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等,你将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你所学的内容。
除了文学类课程之外,还有众多英语系的基础课程也都属于比较文学专业的必修范围,如《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因为要做到学贯中西,你必须能熟练阅读外文文献,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此外,比较文学专业还有专门为本专业开设的众多选修课程,如《译介学》《海外汉学》,以及一些小语种的课程,如《初级日语》《初级法语》等,为同学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多元的视角,多元的选择
在澄清了关于比较文学专业的一些误解,介绍了这个专业的课程之后,大家心里一定会问,听起来这么“阳春白雪”的一个专业,就业的前景究竟如何?
由于国内在本科阶段开设比较文学专业的院校很少,而且每年的招生人数也不多,像首都师大,比较文学系虽文理兼招,但每年只招收一个班级30位同学,所以每年的毕业生并不多。正如前面所说,比较文学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要学贯中西古今实在是长路漫漫,仅靠本科四年的学习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这个专业的升学率非常高,像我们班,大概有2/3的同学会选择继续深造。考研的专业范围很广,除了比较文学之外,还有中文类的其他专业如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可供选择,也有报考外语类专业的,如翻译等。当然,选择读本专业研究生的同学不在少数。如果想继续比较文学的道路,那么北京大学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是不错的选择之一。
除了考研之外,也有部分同学会选择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由于比较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扎实的中文与外语基础,而比较文学专业多元的课程设置也培养了这个专业的学生多元的视角,因而在就业时也有一定的优势。我的学长学姐中就有考取公务员的,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还有在中学当语文和外语教师的。不过,最主要的去向还是同中文类其他专业一样,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性工作。
有人认为,若干年后,现今的各个学科都要向比较文学的方向靠拢,我想这里指的正是一种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视角,我觉得这也是这个专业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你呢?做好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