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消解的守护者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厄普代克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最重要、最多产和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在其著名的短篇小说《A&P》中,他创造出了萨米——这个与传统骑士文学中骑士形象大相径庭的新骑士形象,这是厄普代克对中世纪骑士文学的戏仿。通过与骑士文学的对比研究和对萨米这一形象的文本分析,探讨了《A&P》对骑士文学戏仿的创作特征,并总结出了新时代创作中的新骑士形象:背离传统,暧昧不明,非黑非白,看似勇于担当,实则自私自利;看似绅士风度,实则欲念熏心,缺乏道德标准,没有自我约束。
  关键词:《A&P》;骑士文学;戏仿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05704
  收稿日期:2012-12-20
  作者简介:孙长玥(1989-),女,安徽寿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最重要、最多产和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在多部作品中塑造了骑士形象,包括其著名的短篇小说《A&P》。该小说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描述了一个19岁的超市收银员萨米(Sammy)因不满经理伦格尔(Lengel)批评三位身着泳装赤脚购物的妙龄少女着装不检点而愤然辞职的故事。文中萨米以骑士自居,把自己倾慕的女孩称为女王(Queenie),并把保护女王看成自己神圣的使命。然而,萨米——这个新骑士的形象与传统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大相径庭,是厄普代克对中世纪骑士文学的戏仿。那么,何为戏仿,因何而戏仿,戏仿之结果如何,这三点便是我们接下来所要展开的内容的概括。
  一、骑士文学
  要分析《A&P》对骑士文学的戏仿,就首先要了解骑士文学的前世今生。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也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裁上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内容上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
  典雅爱情是欧洲中世纪骑士持有的一种特别的爱情观,其中心主题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 它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爱情的双方是骑士和宫廷(或城堡)里的贵妇人,双方地位悬殊;第二,爱情的双方不以性爱和结婚为目的,是神圣的精神恋爱。此外,骑士精神还表现为对个人人格的爱护与尊重;为被压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等。虽然骑士精神在中世纪现实中也有一些负面体现,如他们的怜悯仅限于本民族等,但它仍然是西方绅士文化的源泉。
  骑士精神在骑士阶层鼎盛的时期被作为一种美德来赞扬,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是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17世纪早期,尽管象征旧时代统治权的骑士阶层已经基本没落殆尽,但是骑士精神却作为长久以来广为流传的文学核心被保存了下来。在时代的发展中,骑士文学的核心被保留,外壳被逐渐解构,内容里也被注入许多新时代的特征。换言之,骑士文学通过自我解构与再构成,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最初的骑士文学是以讴歌骑士精神这种理想的境界为主要内容,后来的时代给骑士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而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戏访。
  二、 戏仿
  戏仿就是戏谑性仿拟,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这就表明戏仿文体不可能是单文本存在的,与原文本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忽闻关系,前者从后者衍生而来,对后者既模仿又改造,既复制又替换”[1]。对于骑士文学的戏仿即是作家虚构一个对象或情节,然后以戏谑性的方式模仿骑士文学,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名作《堂吉诃德》,该小说的主人公堂吉诃德便是一个典型的对骑士精神的戏仿的产物。骑士精神的基本特征虽然在堂吉诃德身上得以保留,但仅仅只剩下脆弱的核心,依附于这核心之上的时代的外壳与骑士时代截然不同,这种外在与核心的分歧便构成了戏仿的关键要素之一——反差感。原本应当作为美德而被赞扬的骑士精神,在新的时代里却成为了迂腐、愚蠢乃至自寻死路的为人所嘲笑的丑角的特征,这正是对骑士精神所代表的旧阶级的嘲讽,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作者通过创造这样一个形象,成功地将原本的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进行了解构,为读者创造出了一个新时代的骑士形象,这个形象具备了一切骑士的特征,但是却不再是为人们所崇敬的对象,这便是达成了戏仿所要达成的目的。
  到了20世纪60年代,骑士精神对文学的影响依然在持续,而戏仿这一文学手段在新的时代也有了新的表现,这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之一便是接下来要加以分析的《A&P》中的主人公萨米。
  三、《A&P》中对骑士文学的戏仿
  (一) 对故事场景的戏仿
  从对场景的戏仿来说,传统的骑士文学通常都会把场景设置在城堡、宫廷、森林中,出身高贵、历经磨难奇遇、英勇善战的骑士们或忠心护主护教或英雄救美,冒险成就一段佳话。而在《A&P》中,故事却发生在美国小镇的一个超市里,主人公萨米是一位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且虽以骑士自居保护女王却没有具备基本的骑士精神。通过萨米对这家超市物品摆放顺序的熟悉程度和对其他同事家庭情况的了解,可见他已在这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整日重复同样枯燥乏味的工作且迷茫没有目标。没有“活得尊严以及荣誉”。他把超市购物的一般顾客称为“绵羊”和“家庭奴隶”,把那些整天监视收款爱挑毛病的顾客称为“老妖婆”。没有做到“不可无礼的冒犯他人”。当三位泳装女郎款款地步入超市时,萨米肆无忌惮的打量着她们的身材,甚至忘了手头的收银工作。之后萨米的眼睛始终追随着她们,想入非非,根本没有遵守社会道德的基本礼仪。
  (二) 对故事情节的戏仿
  从对情节设置的戏仿来说,三个女孩的出现无疑给萨米这个在相对封闭、不太开化的小镇上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却又愤世嫉俗、追逐新奇的大男孩带来巨大的冲击。女孩曼妙的身材、青春的活力、自信的举止顿时让萨米无法自拔。萨米爱上了其中的首领并称她为女王,立刻在心理上变身为骑士保护他的女王。当超市的其他顾客和职员见到泳装少女表现得不知所措时,萨米嘲笑、蔑视他们。当代表传统道德准则的经理介入批评女孩们着装不检点时,看到女王及其同伴因挨骂而脸红急匆匆地逃离超市,萨米担起了营救遇险被困女王的任务—以离职表示抗议。这些都符合骑士文学中骑士冒险作战和崇拜贵妇人的主题。但萨米的“英雄主义行为”虽然体现了其勇敢却只是为了讨女生的欢心,满足自己的私心。   (三) 对骑士形象的戏仿
  从对骑士形象的戏仿来说,传统的骑士追求精神层面的爱情,崇尚贵族的礼仪,谦卑有礼,不失风度,而从萨米对女孩们极为详细的描述中,我们却能很明显地注意到,萨米关注的更多的是女子的性感的衣着、裸露的皮肤、柔软的臀部、细长的大腿、棕色的头发等女性特征,体现出了其行为的动机更多地是来自于本能欲念的影响。此外,萨米从一开始就就称其倾慕的女孩为女王,这除了她出众的外表因素之外,还因为萨米认定女孩的气质一定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难以抑制的对物欲的崇拜与追求使萨米浮想联翩:“我随着她娇滴滴的话音隐入她家客厅。穿着乳白色的上衣、打着领结的父亲和其他男宾们闲散地站着聊天,而脚穿凉拖的夫人们正用牙签从一个大盘子里取鲱鱼点心吃……[2]41”。萨米渴望能借助女王融入富裕的上层生活,摆脱贫困的家庭、低下的社会地位。文中没有任何真正浪漫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描写,萨米的爱慕丝毫没有传统骑士对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崇拜的纯洁性,他的“英雄行为”带着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颠覆了充满神性光环的中世纪骑士形象。
  (四) 对角色命运的戏仿
  最后,从对角色的命运的戏仿来说,厄普代克一反传统骑士文学中常见的完美结局,安排了一个让萨米一无所获失望至极的下场,他英雄救美的豪言壮语女孩们根本就没有听见,他的看似勇敢的放弃丝毫未能引起对方的注意,等到他追出门时,对方早已扬长而去。这一充满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结局无疑是对萨米虚伪的骑士行为的无情嘲弄——不仅让他丢掉了工作,而且女王对他的“英雄行为”直接无视更没有感激之情。萨米孤零零的站在超市外面,不知所措,“他一想到今后的认识定会艰难无比,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的胃都下垂了”[2]43。
  四、创作特征
  (一) 时代特征
  作者对骑士文学的戏仿是对骑士阶层以及其所保护宣扬的精神的一种反叛,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骑士文学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了戏仿本身的性质之一: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的目的。
  文学创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表达作者的思想,表达作者对世界的、文化的或是其他方面的观点,更是为后人留下了观察作者所在时代的文化与历史的窗口,这也就意味着每个时代的文学创作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骑士文学诞生于封建时代,宣扬的自是维护封建统治所必须的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形象,因而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诞生的骑士形象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符合当时封建阶级价值观念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被浓缩为骑士精神的思想。
  然而,到了本文创作的年代,美国正经历着一系列重大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及反战运动等,人们的各种观念都处在一种激烈的起伏动荡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基于封建道德价值观念而诞生的传统骑士已经不再适合现今的读者,而创作新时代的“骑士”,就要求作者刨除传统的骑士文学外包裹着的封建时代的文化外壳,用戏仿的手术刀改造骑士文学的身躯, 最终赋予其新时代的面容,赋予其表达新时代思想的功能,这便是戏仿于本文中被运用的最大目的,亦可说是创作的基础条件之一。 通过这样的一个“手术”的过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萨米这样一个被改造的骑士的形象,他所代表的不再是高贵的骑士美德,而是一个“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骑士形象——背离传统,暧昧不明,非黑非白,看似勇于担当,实则自私自利;看似绅士风度,实则欲念熏心,缺乏道德标准,没有自我约束。他不仅仅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典型的美国青年动荡不安又充满迷茫的青年人的精神世界的折射,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美国价值观念的一个侧影。
  (二) 心理特征
  此外,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传统骑士文学所象征的骑士精神理解为一种由“超我”(superego)所主导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等有意识的限制性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精神与物质世界,通过规范化的倾向达成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而厄普代克笔下戏仿后的现代“骑士”则是象征着一种由“本我”(ego)主导的行动模式,更多地注重内心的本能与自我中心式的需求,挑战传统,破坏规则,通过这样一种离散化无序化的倾向来达成自我满足。本我主导与超我主导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超我主张的是规范与限制,这种规范与限制能够强烈地被执行者的思想世界所意识到,换言之,其处于“前意识”的领域,显而易见地“显身化”地指导着执行者的行动与思考;然而本我主导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更多地依靠本能的需求与潜在的欲望,这种动机源泉通常难以被执行者意识到,也就是处于“潜意识”的领域,然而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却确确实实地影响着执行者的行为。具体到本文而言,萨米的行为动机很明显不是出于道德规范或是自我约束之类的“强制性”的规范限制,而是更多地出自于内心的悸动与反叛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萨米的行为动机更接近于弗洛伊德心理学中“利比多”(libido)的概念,也就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这种冲动驱使萨米做出了接下来一系列的自我表现行为,通过这样一种行为,萨米满足了其内心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也同时破坏了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本我主导与超我主导的出发点大相径庭,甚至可说是背道而驰,然而二者所指向的终点却都是自我实现,差别仅仅是实现价值的层次的不同。
  作者对这样一种自我实现方式大施笔墨,既有受当时社会整体风气影响而对传统观念的保守姿态与对个体过多的约束有所不满时,也同时有意无意地对已经踏上失控边缘的社会思潮——过度地自我中心、无视社会规范、肆意妄为的自由散漫主义表现出了并非完全赞同的态度。
  五、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文学性的角度而言,萨米的行为一面构成了骑士文学的行文结构,其行为从结果上来看是符合骑士文学中“保护女性”的特征的,但是其行为的动机却与骑士精神完全背道而驰,消除了骑士阶层的高贵性,原本应该是一体的骑士精神与骑士文学在这里被一分为二,骑士精神在骑士文学中变成了“不在场”的状态。
  从作者的深层思想而言,其本人并未明确地表达出创作这一形象的立场倾向,其笔下的形象也充满了自我矛盾的色彩,这正是其对待当时的社会的一种辩证性思维的体现:既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既不被传统所完全束缚,也不对自我行为抱有完全的宽容,体现出了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的思想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迷茫与不安定的特征。
  一言以蔽之,萨米是一个典型的被重构的骑士形象,他的身上具备了骑士的某些特质,但同时体现出了与其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异样感。他的行为举止保留了骑士文学的特征,然而却在保留的同时剥除了“美德”的外壳,实现了对其骑士形象的自我解构。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谈后现代主义小说—兼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和《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03(3):142-148.
  [2]Updike J.A&P[M].王守仁,赵宇,译.英美小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3-44.
  [3]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金衡山.厄普代克与当代美国社会—厄普代克十部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唐国清.试论欧洲文学中的骑士精神[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42-48.
  [6]朱振武.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队干部,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军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开展国防生培养工作,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为我军进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安徽理工大学遵循高校育人规律和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对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定位和培养模式进行了认真思考和
期刊
摘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型煤炭企业为了在市场环境下取得技术竞争优势,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用企业的文化力来驱动企业技术创新。以淮南矿业集团为例,从企业精神、人本责任、制度激励和愿景规划等方面,对该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内动力进行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淮南矿业集团;技术创新;文化;动力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10504 
期刊
摘要:商务英语函电的体裁取决于其特殊的交际功能。通过语料库对比方法,从词汇搭配角度调查商务语境中主题性多词单位在语篇信息组织和体裁分析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作为体裁分析的一种新的尝试,主题性多词单位分析能够揭示商务语篇中话步和策略的实现形式,同时解释语篇构建的心理认知因素和社会现实理据。其重要启示意义在于,基于主题性多词单位的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把语篇作为言语事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
期刊
摘要:王安潮在其中国民族风韵艺术歌曲的探索中,以古典音乐手法的合理运用、地域性音乐素材的有效融会、时代性音乐语汇及审美情趣的巧妙结合等个性手法,在共性的民族化音乐思潮洪流中,以其切身的感悟创作出大量旋律优美、结构精致、民族韵味浓郁的雅俗兼具的艺术歌曲。认为,他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中或将留下其个性化身影。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艺术歌唱;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建设学习型政党,重在把握学习的规律和要求。学习型政党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这三者的统一中解决“向何处学”的问题。同时,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学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前人、他人的学习中开拓创新,以学习制度建设保证学习的持久性。遵循这些原则要求才能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此外,还要将学习成效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
期刊
摘要: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新资助政策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结合资助工作实践,从运行机制构建、打造立体资助体系等方面,对当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介绍了资助工作成效,对深化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4-00
期刊
摘要: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倾向、认知特征等都会折射在语言表达上。而充斥于日语表达中的那种委婉含蓄的模式就是构建在话语者思维模式以及认知心理的需求这个平台之上的。“てくれる”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授受关系的表达方式。将研究视点放在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以及使用心理上,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归纳来探讨“てくれる”的文化特征,即,“てくれる”的使用与日本人“内”意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期刊
在日常生活以及某些出版物中,常把“迈”作为速度单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迈”的释义为:“英里。用于机动车行车的时候,每小时行驶多少英里就叫多少迈,也有把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公里)叫多少迈的:以80~的车速行驶。[英mile]。”在这个释义中,除“英里”和“[英mile]”外,均是错误的。“迈”本来是长度的英制单位“mile”的音译,意为英里。行车速度应是行驶距离除以时间,如果以英里作为距
期刊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阿诺德和雷诺兹(2003)编制的享乐购物动机量表进行了修订,严谨的开发了针对我国消费者的享乐购物动机测量量表,并系统的研究了其对冲动购买的影响。研究发现享乐购物动机的六个维度,即新奇、乐趣、认同、价值、社会交往和时尚都与冲动购买正相关。文章的理论贡献在于系统的开发了享乐购物动机的量表,从而实现了对我国消费者享乐购物动机的定量测量,并进一步系统地研究了其对冲动购买行
期刊
摘要: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尤斯蒂斯钻石》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妥协向命运妥协的过程,探寻导致该人物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对项链的追寻是造成主人公丽萃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导致了她未来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通过描述一个仍旧游离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的主体成长、发展、迷失继而梦想破灭的欲望史,特罗洛普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女性所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