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嘭”地一声,大门合上。
挣扎了15年的蜀中阀门厂,倒闭在1987年的瑟瑟秋风里。
曾中义望着大门,一股酸楚直冲喉头。
“要饿肚子了。”他跑回家,红着眼对妻子说。
一个月后,破产清算。
“我要一台处理车床。”曾中义气喘吁吁赶到现场。
“买来干啥子?”有人诧异。
“我想自己干。”曾中义答。
“这个产业没搞头了,你疯了啊?”
“我不信,难道以后就不用阀门了?”
没有人会想到,曾中义的倔强,会为荣昌县吴家镇叩开一窗“朝阳”。
“低压”开路
“有把握吗?”妻子问。
“没有。”曾中义回答。
“那你还敢借钱买机床?”
“因为我觉得击垮蜀中的,并不是‘产业没搞头了’。”
“那是什么?”
“体制。”
蜀中这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感染了四种“集体病”。
“150多人,只有20多人干活,吃闲饭的太多。”
“企业属大家共有,没人在意成本。”
“干好干坏一个样,没人在意质量。”
“无拳头产品,什么都做,却没得哪个做得精。”
四病交织,日积月累,终于击垮蜀中。
“只要治好这四种病,何愁没钱赚。”曾中义对妻子说。
1988年,曾中义创建了吴家镇第一家私营企业——群建阀门厂。
“采用计件发工资,解决了吃闲饭的问题。”曾中义说。
厂建起来了,打出什么“拳头”呢?
曾中义开始了全国考察。“建筑工地正四面开花,我们就生产建筑工程需要的低压阀门。”这是考察结论。
“拳头”找到了,如何破解质量难题?
“建章立制,用奖惩来规范。”曾中义说。
就剩最后一块硬骨头了——如何降低成本?
曾中义盯上了煤和生铁,“生铁是主要原材料,而煤是燃料”。
曾中义背起行李,开始了“郊游”。
在邻近吴家镇的贵州赫章县,一个发现让他手舞足蹈:“这里竟藏着生铁基地和多家煤矿,两者都很便宜。”
因煤和生铁的进价高,外地同类产品几无降价空间。“我们的阀门,迅速以低价打开了市场。”曾中义说。
曾中义赚钱的消息,风一样传遍吴家镇。
几年里,十多家阀门企业“克隆”而生。
“园区”突围
“单价13元,卖不?”进货商问。
“不卖。”蒋超答。
“单价12元,卖不?”一周后,进货商问。
“不卖。”
嘴里坚决说“不卖”,蒋超心里却在滴血。
这几年,各地阀门企业蜂起——卖方市场迅速转为买方市场。
于是,杀价战在1997年拉开大幕。
“杀来杀去,几无利润空间了。”蒋超紧锁眉头。
想了三天,蒋超抓起电话:“单价11元,我卖了。”
“不要了。”进货商答。
“为什么?”
“你们那里有人将单价降到了10元。”
“不可能,这个价没利润。”
“不信,你去问。”
一打听,蒋超脸都气白了:“有人还打算将单价降到9元。”
一回家,他立马以“10元价”清仓。
“我打算把正中阀门厂关了。”晚上,蒋超对老婆说。
这个产业走到头了——这是蒋超的结论。
三天后,蒋超接到通知——“到镇政府开会。”
“要杀出重围,有一个办法。”镇领导说。
“什么办法?”老板们问。
“创建园区,抱团发展。”
1997年,提出创办园区,对很多大城市而言,也是超前的想法。这次“人无我有”的“拍案惊奇”,让吴家镇阀门产业峰回路转。
“1998年,我们搬进了阀门工业园区。”蒋超说。
同时,吴家镇政府开始招兵买马——引进配套企业。“从铸造、精加工到电镀、装配,整条产业链全齐了。”蒋超很兴奋。
产业链一齐,集群效应迅速爆发。
“所有生产环节在园区内便可完成,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蒋超说。
吴家低压阀门再次发动低价攻略,抢占了全国50%的市场。
“技改”解困
吴家镇的好梦,仅仅做了七八年。
“闸阀单价降了一块。”员工来报。
王国民微微皱眉说:“等等看。”
“球阀单价降了一块。”员工来报。
王国民点燃一支烟说:“再等等。”
“节流阀单价降了一块五。”员工来报。
王国民终于忍不住跳了起来:“血战又开始了。”
半年内,价格连连跳水。“我的管道阀门厂挺不住了。”王国民直搓手。
浙江省玉环县有了阀门园区,河南省荥阳市有了阀门园区……2005年后,阀门产业迎来园区时代。
“我们不再有价格优势。”王国民叹息。
市场一天天萎缩,王国民有了转行的念头:“这个产业搞不下去了。”
紧急关头,一个电话来了:“到镇政府开会。”
“人无我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吴家镇党委书记彭文树说。
“是啊,挺不住了,怎么办?”老板们问。
“在‘人有我精’上做文章,进行技改。”
“技改?”
“一是引进先进机床,二是把烧煤工艺改成烧煤、烧气。”
王国民盯上了煤改电,“吴家镇3.5万伏变电站要运行了,我们是‘近水楼台’”。
一改,效果立竿见影。
“不仅成本降了,质量也提高了。”王国民笑逐颜开。
技改大幕就这样拉开:有的煤改电,有的煤改气,有的引进组合机床……
“人有我精”战略,让阀门变得价廉物美。
凭着价廉物美,吴家低压阀门抢占了全国60%的市场。
“新品”破局
2009年,沿海阀门产业遭金融危机重创。
但吴家阀门依然坚挺,销量逆势而升。
可彭文树眼里却忧虑涌动:“沿海在借‘危’升级。”
危机,正推动沿海阀门企业进行技改。
“技改一完成,他们又会掀起价格战。”彭文树说。
这一切,吴家镇的老板们却浑然不觉。
一天,曾中义正在钓鱼。
突然,彭文树坐到他身边——曾中义是老板中的领头人。
“有事?”曾中义问。
“嗯。”彭文树把心中忧虑倾吐出来。
曾中义立即背脊发寒:“那怎么办?”
“未雨绸缪,进行创新。”彭文树说。
“怎么创新?”
“针对某一领域研发独创产品。”
曾中义盯上了天然气领域,“我想研发一种更能防泄漏的新型阀门”。
投入10万元,失败。再投入20万元,又失败了。
一连串碰壁后,曾中义灰心了。
这时,彭文树出现了:“你到外面去看看。”
外出一考察,曾中义来了灵感——天然气马钢球阀在他手中诞生。
2011年冬,金融危机再次来袭。
传统阀门纷纷滞销,但马钢球阀却卖疯了。“幸好先行一步。”曾中义感叹。
跟曾中义一样,其他老板也搞起了研发,于是新产品骨碌碌冒出来。
一招鲜,吃遍天。凭借创新产品,吴家阀门2011年逆势而上,产值达到28亿元。
这个被视为末路的夕阳产业,竟在吴家镇化为一轮朝阳。
挣扎了15年的蜀中阀门厂,倒闭在1987年的瑟瑟秋风里。
曾中义望着大门,一股酸楚直冲喉头。
“要饿肚子了。”他跑回家,红着眼对妻子说。
一个月后,破产清算。
“我要一台处理车床。”曾中义气喘吁吁赶到现场。
“买来干啥子?”有人诧异。
“我想自己干。”曾中义答。
“这个产业没搞头了,你疯了啊?”
“我不信,难道以后就不用阀门了?”
没有人会想到,曾中义的倔强,会为荣昌县吴家镇叩开一窗“朝阳”。
“低压”开路
“有把握吗?”妻子问。
“没有。”曾中义回答。
“那你还敢借钱买机床?”
“因为我觉得击垮蜀中的,并不是‘产业没搞头了’。”
“那是什么?”
“体制。”
蜀中这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感染了四种“集体病”。
“150多人,只有20多人干活,吃闲饭的太多。”
“企业属大家共有,没人在意成本。”
“干好干坏一个样,没人在意质量。”
“无拳头产品,什么都做,却没得哪个做得精。”
四病交织,日积月累,终于击垮蜀中。
“只要治好这四种病,何愁没钱赚。”曾中义对妻子说。
1988年,曾中义创建了吴家镇第一家私营企业——群建阀门厂。
“采用计件发工资,解决了吃闲饭的问题。”曾中义说。
厂建起来了,打出什么“拳头”呢?
曾中义开始了全国考察。“建筑工地正四面开花,我们就生产建筑工程需要的低压阀门。”这是考察结论。
“拳头”找到了,如何破解质量难题?
“建章立制,用奖惩来规范。”曾中义说。
就剩最后一块硬骨头了——如何降低成本?
曾中义盯上了煤和生铁,“生铁是主要原材料,而煤是燃料”。
曾中义背起行李,开始了“郊游”。
在邻近吴家镇的贵州赫章县,一个发现让他手舞足蹈:“这里竟藏着生铁基地和多家煤矿,两者都很便宜。”
因煤和生铁的进价高,外地同类产品几无降价空间。“我们的阀门,迅速以低价打开了市场。”曾中义说。
曾中义赚钱的消息,风一样传遍吴家镇。
几年里,十多家阀门企业“克隆”而生。
“园区”突围
“单价13元,卖不?”进货商问。
“不卖。”蒋超答。
“单价12元,卖不?”一周后,进货商问。
“不卖。”
嘴里坚决说“不卖”,蒋超心里却在滴血。
这几年,各地阀门企业蜂起——卖方市场迅速转为买方市场。
于是,杀价战在1997年拉开大幕。
“杀来杀去,几无利润空间了。”蒋超紧锁眉头。
想了三天,蒋超抓起电话:“单价11元,我卖了。”
“不要了。”进货商答。
“为什么?”
“你们那里有人将单价降到了10元。”
“不可能,这个价没利润。”
“不信,你去问。”
一打听,蒋超脸都气白了:“有人还打算将单价降到9元。”
一回家,他立马以“10元价”清仓。
“我打算把正中阀门厂关了。”晚上,蒋超对老婆说。
这个产业走到头了——这是蒋超的结论。
三天后,蒋超接到通知——“到镇政府开会。”
“要杀出重围,有一个办法。”镇领导说。
“什么办法?”老板们问。
“创建园区,抱团发展。”
1997年,提出创办园区,对很多大城市而言,也是超前的想法。这次“人无我有”的“拍案惊奇”,让吴家镇阀门产业峰回路转。
“1998年,我们搬进了阀门工业园区。”蒋超说。
同时,吴家镇政府开始招兵买马——引进配套企业。“从铸造、精加工到电镀、装配,整条产业链全齐了。”蒋超很兴奋。
产业链一齐,集群效应迅速爆发。
“所有生产环节在园区内便可完成,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蒋超说。
吴家低压阀门再次发动低价攻略,抢占了全国50%的市场。
“技改”解困
吴家镇的好梦,仅仅做了七八年。
“闸阀单价降了一块。”员工来报。
王国民微微皱眉说:“等等看。”
“球阀单价降了一块。”员工来报。
王国民点燃一支烟说:“再等等。”
“节流阀单价降了一块五。”员工来报。
王国民终于忍不住跳了起来:“血战又开始了。”
半年内,价格连连跳水。“我的管道阀门厂挺不住了。”王国民直搓手。
浙江省玉环县有了阀门园区,河南省荥阳市有了阀门园区……2005年后,阀门产业迎来园区时代。
“我们不再有价格优势。”王国民叹息。
市场一天天萎缩,王国民有了转行的念头:“这个产业搞不下去了。”
紧急关头,一个电话来了:“到镇政府开会。”
“人无我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吴家镇党委书记彭文树说。
“是啊,挺不住了,怎么办?”老板们问。
“在‘人有我精’上做文章,进行技改。”
“技改?”
“一是引进先进机床,二是把烧煤工艺改成烧煤、烧气。”
王国民盯上了煤改电,“吴家镇3.5万伏变电站要运行了,我们是‘近水楼台’”。
一改,效果立竿见影。
“不仅成本降了,质量也提高了。”王国民笑逐颜开。
技改大幕就这样拉开:有的煤改电,有的煤改气,有的引进组合机床……
“人有我精”战略,让阀门变得价廉物美。
凭着价廉物美,吴家低压阀门抢占了全国60%的市场。
“新品”破局
2009年,沿海阀门产业遭金融危机重创。
但吴家阀门依然坚挺,销量逆势而升。
可彭文树眼里却忧虑涌动:“沿海在借‘危’升级。”
危机,正推动沿海阀门企业进行技改。
“技改一完成,他们又会掀起价格战。”彭文树说。
这一切,吴家镇的老板们却浑然不觉。
一天,曾中义正在钓鱼。
突然,彭文树坐到他身边——曾中义是老板中的领头人。
“有事?”曾中义问。
“嗯。”彭文树把心中忧虑倾吐出来。
曾中义立即背脊发寒:“那怎么办?”
“未雨绸缪,进行创新。”彭文树说。
“怎么创新?”
“针对某一领域研发独创产品。”
曾中义盯上了天然气领域,“我想研发一种更能防泄漏的新型阀门”。
投入10万元,失败。再投入20万元,又失败了。
一连串碰壁后,曾中义灰心了。
这时,彭文树出现了:“你到外面去看看。”
外出一考察,曾中义来了灵感——天然气马钢球阀在他手中诞生。
2011年冬,金融危机再次来袭。
传统阀门纷纷滞销,但马钢球阀却卖疯了。“幸好先行一步。”曾中义感叹。
跟曾中义一样,其他老板也搞起了研发,于是新产品骨碌碌冒出来。
一招鲜,吃遍天。凭借创新产品,吴家阀门2011年逆势而上,产值达到28亿元。
这个被视为末路的夕阳产业,竟在吴家镇化为一轮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