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是苏北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搞好学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农村教育资源与配置资源的优势是我们学校管理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现结合学校的资源利用实践情况,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合理整合学校资源环境,实现“硬件—软件”的对接
学校资源环境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现“硬件—软件”的对接,是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硬件—软件”资源的对接,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方式突破空间的局限,提高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给“图书室搬家”。在我们学校里,最能引人注目的是各种各样的图书柜(桌),色彩丰富,式样繁多,学校的景点旁、楼道里、座椅处、走廊边,及教室的墙角都有一些图书设施,触手可及,可随时翻阅。我们把学校图书室里面的书籍,包括“四配套工程”所送的新书籍,全部搬到了室外,放到了师生们随手可及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图书资源的利用,学校始终坚持“图书宁可翻破,也不可让它布满灰尘,束之高阁”的想法,真正让书籍走进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名师进课堂”。自从江苏省教育厅开展“优质资源下乡”活动,为农村小学配备了一套由名师主讲的学科课堂教学片,学校就开始尝试利用这些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校为每个班级配置了电视机和DVD影碟机(省“四配套”工程赠送),课堂中实行“主讲教师”(光盘里的名师)与“现场教师”(教室里的教师)共同执教的方式,不仅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了优质课堂教学片的作用,使这些资源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实现了“硬件—软件”的整合与对接。
切实提升学校资源环境,实现“乡村—城市”的对接
农村小学教育环境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仍然步履艰难。因此,切实提升学校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改变观念,努力实现“乡村—城市”的对接。
用好学校“教育网”。自从江苏省教育厅实施“校校通”工程以后,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充分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建立学校的“教育网络——木犁教育”,开辟了“木犁教育论坛”,实行了“网络阅读”与“网络教研”等多种教学教研方式的改革,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进程,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网络平台与名师交流,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农村的教师也能享受到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为切实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学校建设了一个“健身器材活动区”,有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器材,深受广大师生的喜欢。每天早晨和下午,教师、学生都会来此健身,其乐融融。再加上学校开展了二十四式太极拳演练活动,全体教师参加,真正让农村教师能够体验到城市一样的健身环境与幸福感,促进了“乡村—城市”的对接。
有效利用学校资源环境,实现“校内—校外”的对接
为有效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延伸,学校可以突破时空界限,通过互相开放,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实现“校内—校外”的平台对接。因此,我们学校在这方面首先做了一些尝试和实践。
放假的时候,一些学校经常是大门紧锁,完全与外界隔离,学校的资源就被闲置起来,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学生开放学校的资源设施,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根据学校现状和儿童阅读需要,学校的图书假期面向全体师生开放,打破假期图书入柜的惯例,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借阅不同数量的书籍,为师生课外阅读和学习提供方便。
对于学校各个班级的留守儿童,学校还安排了值日教师同孩子陪读,这样不仅使这部分留守儿童有书可读,而且有效防止了孩子失去约束又无事可做引起的社会隐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班级中的学困生,对于他们课外阅读的要求比较低,主要是在家里抄写书籍中的一些好词好段,使他们形成一定的阅读积累,以弥补在学校内由于学习紧张而造成的知识断裂。
学校里面的健身器材,放假了,我们就把这些健身设施向学校周围的村民开放,一是可以让学校的这些资源设施得到利用,二是也可以让周围的老人们有个地方锻炼身体,增进学校与周围村民之间的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这些资源设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保护得很好,成为学校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最好例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作者单位:江苏铜山县张集实验小学)
合理整合学校资源环境,实现“硬件—软件”的对接
学校资源环境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现“硬件—软件”的对接,是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硬件—软件”资源的对接,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方式突破空间的局限,提高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
给“图书室搬家”。在我们学校里,最能引人注目的是各种各样的图书柜(桌),色彩丰富,式样繁多,学校的景点旁、楼道里、座椅处、走廊边,及教室的墙角都有一些图书设施,触手可及,可随时翻阅。我们把学校图书室里面的书籍,包括“四配套工程”所送的新书籍,全部搬到了室外,放到了师生们随手可及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图书资源的利用,学校始终坚持“图书宁可翻破,也不可让它布满灰尘,束之高阁”的想法,真正让书籍走进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名师进课堂”。自从江苏省教育厅开展“优质资源下乡”活动,为农村小学配备了一套由名师主讲的学科课堂教学片,学校就开始尝试利用这些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校为每个班级配置了电视机和DVD影碟机(省“四配套”工程赠送),课堂中实行“主讲教师”(光盘里的名师)与“现场教师”(教室里的教师)共同执教的方式,不仅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了优质课堂教学片的作用,使这些资源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实现了“硬件—软件”的整合与对接。
切实提升学校资源环境,实现“乡村—城市”的对接
农村小学教育环境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仍然步履艰难。因此,切实提升学校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改变观念,努力实现“乡村—城市”的对接。
用好学校“教育网”。自从江苏省教育厅实施“校校通”工程以后,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充分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建立学校的“教育网络——木犁教育”,开辟了“木犁教育论坛”,实行了“网络阅读”与“网络教研”等多种教学教研方式的改革,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进程,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网络平台与名师交流,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农村的教师也能享受到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为切实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学校建设了一个“健身器材活动区”,有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器材,深受广大师生的喜欢。每天早晨和下午,教师、学生都会来此健身,其乐融融。再加上学校开展了二十四式太极拳演练活动,全体教师参加,真正让农村教师能够体验到城市一样的健身环境与幸福感,促进了“乡村—城市”的对接。
有效利用学校资源环境,实现“校内—校外”的对接
为有效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延伸,学校可以突破时空界限,通过互相开放,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实现“校内—校外”的平台对接。因此,我们学校在这方面首先做了一些尝试和实践。
放假的时候,一些学校经常是大门紧锁,完全与外界隔离,学校的资源就被闲置起来,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学生开放学校的资源设施,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根据学校现状和儿童阅读需要,学校的图书假期面向全体师生开放,打破假期图书入柜的惯例,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借阅不同数量的书籍,为师生课外阅读和学习提供方便。
对于学校各个班级的留守儿童,学校还安排了值日教师同孩子陪读,这样不仅使这部分留守儿童有书可读,而且有效防止了孩子失去约束又无事可做引起的社会隐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班级中的学困生,对于他们课外阅读的要求比较低,主要是在家里抄写书籍中的一些好词好段,使他们形成一定的阅读积累,以弥补在学校内由于学习紧张而造成的知识断裂。
学校里面的健身器材,放假了,我们就把这些健身设施向学校周围的村民开放,一是可以让学校的这些资源设施得到利用,二是也可以让周围的老人们有个地方锻炼身体,增进学校与周围村民之间的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这些资源设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保护得很好,成为学校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最好例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作者单位:江苏铜山县张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