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活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活动。教学工作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至关重要,它是直接影响教学氛围、教学效果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学生观 加强联系 培养能力 和谐 转变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則指明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它反映了教学相长、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性等教学规律。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处于被动的受体地位,而是处于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学生的这一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
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实施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学生要反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就越有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启发学生的:“在爸爸、妈妈和你三个人中,谁是最弱小的?”“我。”“在奶奶、你和妹妹中,谁是最弱小的?”“奶奶,因为奶奶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妹妹最弱小,因为妹妹患有先天性痴呆……”“那么,什么时候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同学们都议论纷纷,带着疑问和好奇,认真学习了课文。在学习当中,以“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默默细读、精读、品读,通过自己的努力,挖到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因为“我”还能保护比我弱小的铃兰花。学生在品读两处描写铃兰花的句子时,我让他们把关键词语勾出来,并查字典,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铃兰花的处境。经过这一点拨,学生马上想到了铃兰花的弱小、伤残,于是有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还列举了身边无数的弱小事例,下决心要帮助弱小者,给他们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做一个平凡而无私的人。我感觉得到启发的重要性。
三、重视学生手脑并用、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在求学阶段,尽管可以凭借自己的记忆能力强、求知欲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等优势获得许多知识,但也会因其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而难以将所获知识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情况来适时适地选准启发点,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消除阻力,也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之能学结合,进而发展其相关能力。比如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我们的小制作》时,我先布置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察生活之后,做一件自己的小制作,写上自己的名字,拿到课堂上展示。当我走上讲台上这一课时,我有点意外,原来同学们的想像是这么丰富,摆在讲台上的精致小制作让我眼花缭乱。顺利地,同学们都进入了精彩的交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足够的组织语言的时间,自愿介绍自己制作的方法,之后,又让同学互相评一评,谁的手最巧、谁说得最清楚、明白。举手发言的同学接二连三,个跃跃欲试,展示自己的才艺。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做小制作的方法写成一段通顺的话,并用普通话读给大家听。就这样,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动力,逐渐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学们每次上口语课都非常高兴,还盼望着下次口语课的到来。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师生在相互认识、理解、情感的亲近与信赖基础上建立的关系,以教学活动为中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满足学生求学、成才的愿望为目标。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自由。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必须有爱心。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无疑是爱心的楷模,凡有成就人士,都得到爱心的滋润。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关爱每一个学生,多给学生以“亲切的目光”,创设一种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拆除师生交往的壁垒,平等相处,互谅合作。
五、转变学习方式
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接受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内容在发现学习中自主地选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而有个性。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工作中贯彻切实可行的启发性原则,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要激励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
[关键词]学生观 加强联系 培养能力 和谐 转变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則指明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它反映了教学相长、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性等教学规律。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处于被动的受体地位,而是处于学习的主人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学生的这一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
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实施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学生要反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就越有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启发学生的:“在爸爸、妈妈和你三个人中,谁是最弱小的?”“我。”“在奶奶、你和妹妹中,谁是最弱小的?”“奶奶,因为奶奶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妹妹最弱小,因为妹妹患有先天性痴呆……”“那么,什么时候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同学们都议论纷纷,带着疑问和好奇,认真学习了课文。在学习当中,以“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默默细读、精读、品读,通过自己的努力,挖到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因为“我”还能保护比我弱小的铃兰花。学生在品读两处描写铃兰花的句子时,我让他们把关键词语勾出来,并查字典,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铃兰花的处境。经过这一点拨,学生马上想到了铃兰花的弱小、伤残,于是有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还列举了身边无数的弱小事例,下决心要帮助弱小者,给他们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做一个平凡而无私的人。我感觉得到启发的重要性。
三、重视学生手脑并用、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在求学阶段,尽管可以凭借自己的记忆能力强、求知欲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等优势获得许多知识,但也会因其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而难以将所获知识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情况来适时适地选准启发点,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消除阻力,也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之能学结合,进而发展其相关能力。比如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我们的小制作》时,我先布置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察生活之后,做一件自己的小制作,写上自己的名字,拿到课堂上展示。当我走上讲台上这一课时,我有点意外,原来同学们的想像是这么丰富,摆在讲台上的精致小制作让我眼花缭乱。顺利地,同学们都进入了精彩的交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足够的组织语言的时间,自愿介绍自己制作的方法,之后,又让同学互相评一评,谁的手最巧、谁说得最清楚、明白。举手发言的同学接二连三,个跃跃欲试,展示自己的才艺。最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做小制作的方法写成一段通顺的话,并用普通话读给大家听。就这样,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动力,逐渐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学们每次上口语课都非常高兴,还盼望着下次口语课的到来。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师生在相互认识、理解、情感的亲近与信赖基础上建立的关系,以教学活动为中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满足学生求学、成才的愿望为目标。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自由。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必须有爱心。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无疑是爱心的楷模,凡有成就人士,都得到爱心的滋润。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关爱每一个学生,多给学生以“亲切的目光”,创设一种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拆除师生交往的壁垒,平等相处,互谅合作。
五、转变学习方式
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接受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内容在发现学习中自主地选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而有个性。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工作中贯彻切实可行的启发性原则,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要激励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