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以创建“足球之城”为主要目标,将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纳入教育体育发展整体规划,发挥绵阳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本土优势,夯实校园足球普及推广基础,健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制度,完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制,打造校园足球特色文化,畅通足球后备人才成长渠道,形成政府主导推进、教体专业指导、部门联动协作、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大力支持的发展格局,全面提高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率、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市政府成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大球”运动管理中心,与市体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全市校园足球工作的组织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教体、发改、财政、编制、人社、规划、国土、工会、文广新、团委等部门负责制订适合足球运动发展的相关政策、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推进校园“三大球”工作方案〉的通知》《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足球改革发展方案〉的通知》,履行校园足球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等职责和任务。同时,强化政策导向,努力形成学校主动开展、学生广泛参与、家长积极配合、社会大力支持的合力。一是坚持将足球纳入中考体育项目。以考促学,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倒逼学校重视体育和学生体质。近年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毕业生选考足球比例年均达到20%。二是畅通足球特长生升学渠道。建立优秀球员直升初中、高中的招生制度,扩大招收足球特长生计划。鼓励学生发展体育特长,对特别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实行免试录取政策。近年来,普通高中年均招收足球特长生数占体育特长生总数的18%。三是完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和初中学生通过体育特长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在考核毕业学校时与其他文考生同等评价和对待。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专门印发评价办法,明确提出考生被成都体育学院等全国14所专业体育类院校录取的,在考核时均纳入一本上线人数计算。四是大力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教师)。鼓励体育教师搞好课余训练,将体育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从事足球训练服务与文化教师补课区别开来,为学校与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社会机构签订培养计划提供政策保障,为体育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单列体育教师优秀指标,对体育学科教师予以倾斜,激发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五是实行校园足球绩效考评。绵阳市印发实施方案及指标细则,重点从组织建设、措施保障、体育条件、普及程度、竞赛成绩、安全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同时,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在县市区目标考核中的分值。
(二)加大保障投入,优化人才队伍
全市场地设施和运动安全管理完善,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校园足球形成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普遍有达标的标准足球场地和充足的器材设备,并有效利用篮球场、排球场、跑道、走廊空地等场所,确保满足教学和训练的需要。足球专项扶持资金严格实行预算决算、年度报告制度,通过争取财政拨款、加大生均经费投入、争取社会支持等方式,保证校园足球经费充足。全市学校共建各类足球场地461块,据统计,2017—2019年市级筹措足球发展经费3000余万元。全市基本形成了“足球管理人员+足球教练员+足球教师+足球裁判员”的人才支撑体系和“县级培训+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出国交流”的培训模式。全市现有足球正高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42名、特级教师2名、E级以上教练员108名、三级以上裁判员163名。江油市、三台县等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和高校志愿者担任兼职教师,每年举办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和体育教师足球教学技能大赛。将学生足球技能等级认定情况和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对县市区长、教体局长、足球教师(教练员)进行表扬奖励,涉及晋职晋级、福利待遇、培訓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探索校园足球基地学校跨区域招收足球特长生和足球特长生升学时合理流动机制,畅通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进入上一级学校、各类优秀运动队、有关足球职业俱乐部的渠道。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普及水平
全面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建立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体系,逐步把足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课必修内容。绵阳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保证1节足球课,高中学校基本开设足球选修课。广泛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和课程实施管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合格率不断提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将足球项目纳入大课间或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以足球为主题的阳光体育活动。中小学基本形成内容丰富、多科参与、形式多样、因材施教的足球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资源等要素的衔接配套,教学科研质量明显提升。坚持普及推广与提高质量并重,着力扩大校园足球覆盖面,鼓励各年龄段学生广泛参与足球运动,并将足球运动向幼儿园延伸。加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指导监管力度,对已被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分级评估并实行退出机制,真正做到统筹布局、制订标准、体现特色、形成模式,以此推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培育各地各学校足球队,发展学生足球社团,让足球运动扎根校园。
(四)完善竞赛体系,形成稳定赛制
从2015年起,组织开展绵阳市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校通过班级赛组建年级队,通过年级挑战赛组建校队并参加上级联赛。市、县、学区每年循环滚动开展校园足球联赛,通过校级赛、学区赛、县级赛、市级赛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筛选。基本建成“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竞赛—交流比赛”的竞赛体系,确保每班有球队、校内有比赛、校际有联赛、周周有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遴选,注重校园足球赛事与职业联赛、区域等级赛、青少年等级赛的有机衔接。通过赛制的设置,让各学校代表队及队员有多次参加比赛的机会,每年组织各级足球赛事800余场次,参与足球相关活动的学生近20万人次。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市政府成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大球”运动管理中心,与市体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全市校园足球工作的组织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教体、发改、财政、编制、人社、规划、国土、工会、文广新、团委等部门负责制订适合足球运动发展的相关政策、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推进校园“三大球”工作方案〉的通知》《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足球改革发展方案〉的通知》,履行校园足球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等职责和任务。同时,强化政策导向,努力形成学校主动开展、学生广泛参与、家长积极配合、社会大力支持的合力。一是坚持将足球纳入中考体育项目。以考促学,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倒逼学校重视体育和学生体质。近年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毕业生选考足球比例年均达到20%。二是畅通足球特长生升学渠道。建立优秀球员直升初中、高中的招生制度,扩大招收足球特长生计划。鼓励学生发展体育特长,对特别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实行免试录取政策。近年来,普通高中年均招收足球特长生数占体育特长生总数的18%。三是完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和初中学生通过体育特长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在考核毕业学校时与其他文考生同等评价和对待。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专门印发评价办法,明确提出考生被成都体育学院等全国14所专业体育类院校录取的,在考核时均纳入一本上线人数计算。四是大力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教师)。鼓励体育教师搞好课余训练,将体育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从事足球训练服务与文化教师补课区别开来,为学校与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社会机构签订培养计划提供政策保障,为体育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单列体育教师优秀指标,对体育学科教师予以倾斜,激发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五是实行校园足球绩效考评。绵阳市印发实施方案及指标细则,重点从组织建设、措施保障、体育条件、普及程度、竞赛成绩、安全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同时,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在县市区目标考核中的分值。
(二)加大保障投入,优化人才队伍
全市场地设施和运动安全管理完善,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校园足球形成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普遍有达标的标准足球场地和充足的器材设备,并有效利用篮球场、排球场、跑道、走廊空地等场所,确保满足教学和训练的需要。足球专项扶持资金严格实行预算决算、年度报告制度,通过争取财政拨款、加大生均经费投入、争取社会支持等方式,保证校园足球经费充足。全市学校共建各类足球场地461块,据统计,2017—2019年市级筹措足球发展经费3000余万元。全市基本形成了“足球管理人员+足球教练员+足球教师+足球裁判员”的人才支撑体系和“县级培训+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出国交流”的培训模式。全市现有足球正高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42名、特级教师2名、E级以上教练员108名、三级以上裁判员163名。江油市、三台县等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和高校志愿者担任兼职教师,每年举办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和体育教师足球教学技能大赛。将学生足球技能等级认定情况和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对县市区长、教体局长、足球教师(教练员)进行表扬奖励,涉及晋职晋级、福利待遇、培訓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探索校园足球基地学校跨区域招收足球特长生和足球特长生升学时合理流动机制,畅通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进入上一级学校、各类优秀运动队、有关足球职业俱乐部的渠道。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普及水平
全面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建立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体系,逐步把足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课必修内容。绵阳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保证1节足球课,高中学校基本开设足球选修课。广泛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和课程实施管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合格率不断提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将足球项目纳入大课间或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以足球为主题的阳光体育活动。中小学基本形成内容丰富、多科参与、形式多样、因材施教的足球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资源等要素的衔接配套,教学科研质量明显提升。坚持普及推广与提高质量并重,着力扩大校园足球覆盖面,鼓励各年龄段学生广泛参与足球运动,并将足球运动向幼儿园延伸。加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指导监管力度,对已被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分级评估并实行退出机制,真正做到统筹布局、制订标准、体现特色、形成模式,以此推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培育各地各学校足球队,发展学生足球社团,让足球运动扎根校园。
(四)完善竞赛体系,形成稳定赛制
从2015年起,组织开展绵阳市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校通过班级赛组建年级队,通过年级挑战赛组建校队并参加上级联赛。市、县、学区每年循环滚动开展校园足球联赛,通过校级赛、学区赛、县级赛、市级赛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筛选。基本建成“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竞赛—交流比赛”的竞赛体系,确保每班有球队、校内有比赛、校际有联赛、周周有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全省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遴选,注重校园足球赛事与职业联赛、区域等级赛、青少年等级赛的有机衔接。通过赛制的设置,让各学校代表队及队员有多次参加比赛的机会,每年组织各级足球赛事800余场次,参与足球相关活动的学生近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