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的诗意和情怀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s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载于《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古诗。《尚书大传》云:“维十有四祀,钟石笙筦变声,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雷雨。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石!’”“维十有五祀,祀者贰尸,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于是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陈寿祺《尚书大传定本》)此即谓舜帝因天降祥瑞,而决定禅位于禹,在一次祭祀后的飨宴上,君臣互相作歌唱和。其诗第一章为舜帝倡歌,第二章为八伯相和,第三章至五章为舜帝“载歌旋持衡”(歌舞)。全诗如下:
  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一)
  此诗一名《庆云》,据说是一首先秦古诗。说到先秦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诗经》,《诗经》中最早的诗歌可能是商代的遗存。但此诗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所作,则时代更为久远。然而从诗歌本身看,其句式较为规整,部分词汇有化用《诗经》的痕迹,又杂有《楚辞》的韵味,其中“配天”“圣贤”等观念也不似尧舜时期所有,所以其时代应该偏晚。
  《卿云歌》最早的出处见于诸书所引《尚书大传》,原书早已不存,清代经学家陈寿祺、皮锡瑞皆有辑本。《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旧本题为汉人伏胜撰。据今人研究,此书当为伏生后学所纂集,大体初创于文景之际,最晚不下于武帝朝。侯金满《〈尚书大传〉源流考》谓:“今文三家《书》学未独立名家之前,《尚书大传》一书可称为以伏生为中心之伏氏学派《书》学之汇纂,其具体经说上可以推之于伏生以前孔门后学讲解尚书之说,中则有伏生个人之发明,下则不排除伏氏弟子新增入之个人见解。”
  因此有学者认为,此歌可能是身处战国秦汉之际,目睹争夺劫杀,而向往和平礼让的有志之士代拟之作。此外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认为:“这三首歌,就诗论诗,总还算好……但以文学史的眼光仔细观察,这诗的字法、句法、音节不独非三代前所有,也还不是春秋战国时所有,显然是汉人作品。”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指出:“辞仅达意,颇有古风,而汉魏始传,殆亦后人拟作。”因此《卿云歌》这首诗作的产生年代至今尚无确切定论。
  但无论如何,这首诗与其相关的记载,反映了秦汉以来学者对尧舜时期的某种认识或者想象,这种想象随即也成为汉代所确立的儒家圣贤传位、天人感应等诸理论的重要基石。据《宋书·符瑞志上》记载:“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拥璇持衡而笑曰:‘明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庆云》。……于是八风修通,庆云业聚,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可见,舜禹禅让的相关传说在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此《卿云歌》也因此具备了文学与政治、思想的多重内涵。
  诗里舜帝所唱之“卿云”为一种彩云,后人视之为祥瑞,有“景星庆云”的说法。《史记·天官书》记载谓:“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张守节《正义》云:“卿,音庆。”在古人看来,卿云即是祥瑞之喜的象征。从“卿云,喜气也”亦可知《卿云歌》的主题,它显然是一首颂歌。诗中赞美祥云出,天道清,人间正道生。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它反映了当时人对古老相传的和谐、清明的政治制度的赞颂和向往。这也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对和谐统一、上下一致的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卿云歌》主要运用了“颂”的形式。《诗大序》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因此“载歌载舞”也是祭祀乐歌“颂”的表现特点。诗中有“乎鼓之,轩乎舞之”的词句,《尚书大传》说舜帝“载歌旋持衡”,《宋书·符瑞志上》也记载当时“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拥璇持衡而笑”,这些都是祭祀颂歌的表演特点。所以在理解欣赏这首诗歌时,需要时刻把握这一特殊的表演场景。
  整首诗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为舜帝的唱颂之歌——《卿云歌》;第二部分(第二章)为群臣的相和之颂——《八伯歌》;第三部分(第三至五章)为舜帝续颂之歌——《帝载歌》(分章及标题据沈德潜《古诗源》)。
  首章唱颂之歌是舜帝对“卿云”的直接赞美。“卿云烂兮”,郑玄注:“和气之明者也。”“缦缦兮”,同纠,郑玄注:“教化广远,或以为云出岫,回薄而难名状也。”天光云影,彩霞满天,绚烂璀璨,祥云萦回,瑞气缭绕,这是祥瑞之兆,预示着又一位圣贤将顺天承运受禅即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旦复旦”,郑玄注:“言明明相代。”明亮的天空,太阳光照大地,一天又一天,这明显寓有清明的统治代代相传之意。这与其说是舜帝的歌唱,毋宁说是历代民众的心声和愿望。最古老的诗歌多为祭祀祈祷时的唱辞,在赞颂、祭祀、祷告时往往使用渲染、烘托等方式。这不同于经过编辑整理的《诗经·周颂》等经典,这些诗篇多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歌颂先祖、先王。《卿云歌》从风格上来说可能更接近于《楚辞·九歌》,其中充满了浪漫、生动的想象。《周颂》在讴歌神灵时,体现的是神灵的尊严,而《九歌》则以描摹神灵之形貌及礼赞神灵为主,后者显然更富有感染力,这也可以说是《卿云歌》的艺术特點。
  第二章据说舜帝手下八位贤臣所作,他们是畿外八州的最高长官,称为八伯,分别掌管四方诸侯。《礼记·王制》:“八州八伯。”《尚书大传》:“惟元祀,巡守四岳八伯。”郑玄注:“尧时得羲和,命为六卿,其主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兜、共工等代之,乃分置八伯。”这一章因此也叫《八伯歌》。“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明明,是清楚之意,在这里寓意有明德之人,当然也是指舜。《尚书·尧典》序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舜。”此刻虞舜也效法帝尧,荐禹于天,作为他的后继者。这不仅彰显了尧舜的美德,也使禅让成为后世美谈。诗中八伯称颂尧舜禅让之举,他们赞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执掌万民的大任,再次赋予一位至圣贤人。这里对“明明上天”的赞美,也是对尧舜美德的歌颂。在古代,人们崇尚“以德配天”,若有天灾发生,皇帝就会认为自己德不配位,上天也会降罪于人间。所以帝王一定要勤加修炼德行,才能不辜负上天。这种思想由来已久,一定程度形成了对皇权的监督与制约。《八伯歌》与《周颂》中大量歌颂文王、武王功绩的诗歌相同,它们都宣扬了一种“以德配天”的思想,只不过后者多直陈其事、直抒胸臆,而前者更加含蓄。   第三至五章为《帝载歌》,它表达了一位圣贤明君的崇高境界和伟大胸怀。第三章四句以“日月有常,星辰有行”作比,说明宇宙有其永恒而和谐的规律,如果遵从这永恒的规律,就能达到“四时从经,万姓允诚”的政治理想。从经,是指遵从常道。允诚,则指确实的诚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抗拒来自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在先民们看来自然界的现象都是神灵的预示,只要祭拜神灵,神灵就会被人们的诚意所打动,给予人们福佑。而随着文明的进步,人民对神灵的崇拜渐渐演化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树立了这种观念: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这种规律,才能使国家昌盛,万民幸福。第四章四句“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这可能是一个祭祀场景的描述。在这一阶段,器乐整齐和谐地演奏起来了,“迁”则指禅让,表示在祭祀合音乐的配合下,禅让环节进入了高潮。“迁于贤圣,莫不咸听”是说禅让既顺从天意,也符合民心,可谓普天之下,莫不欢欣。最后一章四句则表现了虞舜功成身退的无私胸怀:“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音昌),鼓声。轩,翩然起舞貌。褰裳,撩起下衣。这一阶段,人们击鼓鸣钟、载歌载舞,欢呼庆贺夏禹即位。此时,自感“菁华已竭”的虞舜,却毫无声息地泰然“褰裳去之”,表现了他无私的胸襟。与同样歌颂贤明君主的其他诗歌如《周颂·时迈》《郊庙歌辞·帝临》等相比,《帝载歌》的表述更有特色,它含蓄又不失真挚,显得优雅、得体而不失分寸。“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两句,把一位崇高伟大的圣贤形象写得跃然纸上。
  先民崇拜自然之力,在他们的认知中,“卿云”一种上天神秘力量的暗示,而他们又认为上天不论是彰显祥瑞,还是发生灾害,都是在提示他们。上天展现自然之力,这也是要制约、帮助他们修身养性,纠正偏差,实行清明政治。《卿云歌》最初可能是一首祭祀仪式上的祭云之歌,而将它与舜禹禅让相联系,并铺写为五章,可能有后人修改润色的功劳。但这一修改是成功的,全诗运用“颂”这种祭祀乐歌常见的表现形式,将赞美的主题表达地非常充分,同时又充满了古朴、雄浑、神秘的古风色彩。
  《卿云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具有上古歌谣所具有的特点:语言简朴,语句简单,节奏短促、流畅。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歌谣可能是载于《吴越春秋》卷九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相传这首歌谣作于黄帝时期,虽然未必可信,但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它产生的年代应该很古老。这首歌谣叙述由砍竹制作弹弓到猎取野兽的全过程,反映的是先民的劳动生活,简朴而流畅。此后,上古歌谣从二言、三言发展为四言,内容日渐丰富,表达的意义日渐深刻,表现手法也逐渐多样、复杂。而《卿云歌》从内容和艺术性上都具有上古歌谣的特点,同时又有创新,体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性质。南朝诗论家钟嵘将其与《南风歌》并称,认为“昔《南风》之辞,《卿云》之颂,厥义夐矣!”明代诗人徐祯卿在《谈艺录》中同样对其推崇备至,谓“诗理宏渊,谈何容易,究其妙用,可略而言。《卿云》《江水》,开雅颂之源;《烝民》《麦秀》,建国风之始。览其事迹,兴废如存,占彼民情,困舒在目”。从此种角度看,有学者将其归于先秦古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发扬奠定了基础。
  近代有学者認为帝尧禅让是中国远古民主制的表现,正如《礼记·礼运篇》所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913年4月8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取前四句“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并由汪荣宝在末尾加上舜作歌时所云“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作为收束,聘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欧士东(Jean·Hautstont)谱曲。汪荣宝在《复教育部令撰拟国歌书》中写道:“气象高浑,超越万流,而‘卿云’兼象国旗,‘光华’隐寓国号,尤足动人爱国之思。”1921年,经过北洋政府国务会议的决议,由著名音乐家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正式被确定为当时的国歌。
  (工作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财贸分院)
其他文献
举起手来!  几个女孩直接走到了舞台中央,向女人们宣布了自己的占领。这一刻就像是女孩们平时的玩笑,扑通一声跃入泳池或在餐厅掷出一发薯条,如此自然,没有征兆。聚光灯在AI的感知操控下迅速聚攏,勾勒出女孩们杏黄色的力场范围。  灯光有些晃眼,女孩们眯着眼睛把手搭在一字眉上,看着女人们后退,退到黑暗中,摆出招牌的投降POSE,叉腰、歪头。  女孩们既不进攻,也不防守,她们享受被聚焦的当下,最好的庆贺是通
服务型政府是我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制约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性因素是缺乏国家层面的中长期建设规划和近期实施纲要。因此,系统地提出制定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长期规划及近期实施纲要的原则性建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紧迫课题。    问题的提出:目前制约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性因素是缺乏国家层面的中长期建设规划和近期实施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摘要 钢琴的演奏,需要大量的演出经验的积累,包括舞台经验的积累、学习经验的积累、对声音控制能力的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的积累等等,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钢琴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    钢琴教学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已经趋于成熟,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也逐步完善,可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钢琴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平时在课堂上、或者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中国的村民自治开始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转型时期村民选举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因为选举不能真正体现村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村民对村委会的依赖逐渐减少。要不断落实真正的民主、自治,重视形式民主,完善救济渠道,以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  【关键词】转型期 村官选举 困境 出路    问题的提出  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国古代的香料有中国本土所产与外国传入两种途径。中国本土香料以产于南方为多,故而《楚辞》当中有关香料的记述就比《诗经》当中的记述多得多,但总体来说,中国本土所产的香料还是比较贫乏的。香料大多还是沿陆上丝绸之路或是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我们阅读古代诗词,经常见到吟咏龙脑香的句子,最典型的莫过于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里的“瑞脑”就是龙脑香的别称。我们在唐诗中,可以发现更
晚泊松滋渡口(二首其一)  [宋]陆游  此行何处不艰难,寸寸强弓且旋弯。县近欢欣初得菜,江回徙倚忽逢山。系船日落松滋渡,跋马云埋滟滪关。未满百年均是客,不须数日待东还。  关于“江回徙倚忽逢山”  朱东润先生《陆游选集》:“[徙倚]迂回曲折。”(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第8页)  按:“县近欢欣初得菜,江回徙倚忽逢山”二句对仗,正如“欢欣”二字不属“县”,“徙倚”二字也不属“江”。这两个词
【摘要】区域工业可持续竞争力是区域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区域工业持续扩张和持续发展的生态能力。当前,中部城市要以中部崛起战略为依托,着力提高自身工业可持续竞争力,将区域工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工业 可持续竞争力 路径    工业可持续竞争力是区域工业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能够持续地凝聚和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持续扩张和持续发展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一)旧题[汉]唐山夫人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充宫廷。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关于“芬树羽林,云景杳冥”  曹道衡先生《两汉诗选》曰:“言树立了许多以翠羽为饰的伞盖旌旗,其众多犹如树林。远望一大片极深远犹如云日(景)。”(《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页)  按:《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唐颜师古《注》曰:“言所树羽葆,其盛若林,芬然众多,仰视高远,如云日
朱东润先生(1896—1988),名世溱,以字行,江苏泰兴人。早年先后就读于泰兴蒙学堂、襟江小学。后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得从唐文治先生习古文辞。1913年末得吴稚晖先生推荐到英国留学三年。归国后任教于广西第二中学(在梧州)、南通师范学校,1929年入武汉大学,其间皆教授英语。1932年始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乃转入中文系。1942年移讲席于重庆柏溪之中央大学,1947年后曾辗转任教于无锡国专、齐
從殷人关于酒的“五齐三酒”的划分上可以看出,五齐系为神而制,三酒则为人而制。为人制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酒养生。《礼记·射义》:“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先秦典籍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  先看饮酒的养老功用。《周礼·天官·酒正》:“凡飨士庶子,飨耆劳孤子,皆共其酒,无酌数。”这是对以酒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孟子·离娄上》:“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诗经·豳风·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