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急性重症高原病高海拔现场救治的方法,详细分析了低转途中和终点救治措施,并提出了救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相关事项。
【关键词】:急性重症高原病;现场;低转途中;终点
【中图分类号】R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0)07-092-02
患者无法适应超过3000米海拔地区低压、低氧、低温的环境而出现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高原重症急症即为急性重症高原病[1]。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疾病的病情发展较快,病情比较严重,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相关研究指出,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的病死率约10%~44%[2]。现对急性重症高原病高海拔现场、低转途中和终点救治措施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急性重症高原病高海拔现场救治方法
高海拔现场救治是指医疗工作者在患者发生高原病所在地对患者进行救治。高原地区的海拔通常较高,环境与平原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医疗工作者对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进行救治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救治。根据医院的临床资料,大部分医生对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进行救治的同时,会尽可能快速地将患者转移至低海拔地区的医疗点或医院。这种救治方式可避免中断对患者的救治工作,且可将患者速转至适宜环境中,从而减轻恶劣环境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救治成功率。高原地区的医院通常会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设置医疗救治点,该医疗救治点的工作人员通常具备高原急救的专业知识,且具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可有效对患者进行救治。如果有患者在高海拔地区突发急性重症高原病,则医疗点工作人员会及时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疗救治点的工作人员会随同医疗救护车将患者转至低海拔医疗点,以便在转送途中及时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在4500~5000米海拔地区,通常应用利尿、强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吸氧等措施对高原肺水肿患者进行救治,主要原因是患者在低氧、低温、低压条件下流体静压、中心循环量、肺动脉高压、外周阻力升高,而即使给患者吸氧,可改善患者机体循环,使流体静压、外周阻力等恢复正常,为成功救治患者奠定基础[3]。高原脑水肿发生的机制是患者脑部急性缺氧,使得脑部系统功能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则可能出现死亡。在高原脑水肿的现场救治中,医疗工作者通常应用高浓度高流量吸氧、降低颅内压、利尿等措施,以缓解患者腦部缺氧程度,缓解患者高原脑水肿的病理基础,促使患者恢复健康[4]。在以往救治的过程中,临床医疗比较注重就地治疗,且医生通常认为就地治疗的效果较好。且高原地区地理条件与平原地区不同,交通不便,缺乏交通工具,低转难度较大。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原地区的基础建设逐渐完善,绝大部分乡村通了公路;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了以州-县-乡为一体的院前急救网络,并配备了各种类型的急救车[A1]、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中高端急救设备仪器,为低转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提供了条件,使得快速低转成为可能。相关研究指出,高原肺水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年龄过大;没有及时诊断;未对患者进行初期治疗而将患者低转;高海拔现场救治时间较长,救治不及时等。由此可见,现场救治和低转途中救治在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急性重症高原病低转途中和终点救治
在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救治的过程中,有效的现场救治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患者的病情,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而低转途中救治可减少患者在低氧、低压、低温环境中停留的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为患者的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急性重症高原病低转途中救治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医疗工作者需全面考虑患者病情的影响条件,评估患者的病情,避免患者低转后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严重心力衰竭、重度休克等病症。医疗工作者需在第一时间与低转途中医疗点取得联系,告知该医疗点或医疗机构患者的病情、转送的路线等,让医疗点做好物资、人员等应急准备工作。且医疗工作者应将途中救治所需的物资准备齐全,包括急救药品、饮用水、棉被、食物以及其他工具。其次,选择最适宜的转运方式。汽车是常用的转运工具,而急救车车内空间较大,配备有氧气、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中高端专用急救设备仪器和药品物品,是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途中救治的首选交通工具。在转运过程中,医疗工作者应随行,并对患者实施连续救治,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稳定。[A3]同时,医疗工作者在低转途中应注意不可中断对患者的治疗,需要保持治疗的连续性,以防止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而危及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疗工作者应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将患者肢体和吸氧装置固定好,避免压折输氧管,以保证供氧正常。面罩+呼吸机正压给氧是高原低氧血症最有效的救治措施,有条件时最好采用这种给氧方法。一般情况下,高原地区的路况并不好,容易颠簸,对此,医疗工作者应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检查输液、输氧管道,避免脱落。终点救治是患者送至最后一个医疗机构后停止转送,所有治疗措施均在该医疗机构进行。
3 救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急性重症高原病现场救治、途中救治以及终点救治对维护患者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医疗工作者在该救治过程中,应做到尽早诊断,密切观察患者面部、口唇颜色以及体温等体征,并根据病理学原理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患者病症,从而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医疗工作者确诊患者为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病时,应对患者进行利尿、吸氧、卧床休息、氨茶碱等现场救治措施,并及时进行低转途中治疗,不可延误治疗时机。除此之外,医疗工作者应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心电超声检查、放射检查等,为医生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引虎,周其全,阳盛洪,等.急性重症高原病高海拔现场、低转途中和终点救治措施[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11(01):89-91.
[2]王引虎,王福领,王宏运,等.海拔5000m以上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低转治疗47例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3,15(04):416-418.
[3]陈国柱.急性高原病诊断标准评价及吸入激素预防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
[4]王引虎,阳盛洪,王宏运.高原肺水肿的前接后送与阶梯治疗[J].西南国防医药,2012,14(12):1378-1379.
【关键词】:急性重症高原病;现场;低转途中;终点
【中图分类号】R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0)07-092-02
患者无法适应超过3000米海拔地区低压、低氧、低温的环境而出现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高原重症急症即为急性重症高原病[1]。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疾病的病情发展较快,病情比较严重,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相关研究指出,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的病死率约10%~44%[2]。现对急性重症高原病高海拔现场、低转途中和终点救治措施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急性重症高原病高海拔现场救治方法
高海拔现场救治是指医疗工作者在患者发生高原病所在地对患者进行救治。高原地区的海拔通常较高,环境与平原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医疗工作者对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进行救治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救治。根据医院的临床资料,大部分医生对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进行救治的同时,会尽可能快速地将患者转移至低海拔地区的医疗点或医院。这种救治方式可避免中断对患者的救治工作,且可将患者速转至适宜环境中,从而减轻恶劣环境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救治成功率。高原地区的医院通常会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设置医疗救治点,该医疗救治点的工作人员通常具备高原急救的专业知识,且具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可有效对患者进行救治。如果有患者在高海拔地区突发急性重症高原病,则医疗点工作人员会及时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疗救治点的工作人员会随同医疗救护车将患者转至低海拔医疗点,以便在转送途中及时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在4500~5000米海拔地区,通常应用利尿、强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吸氧等措施对高原肺水肿患者进行救治,主要原因是患者在低氧、低温、低压条件下流体静压、中心循环量、肺动脉高压、外周阻力升高,而即使给患者吸氧,可改善患者机体循环,使流体静压、外周阻力等恢复正常,为成功救治患者奠定基础[3]。高原脑水肿发生的机制是患者脑部急性缺氧,使得脑部系统功能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则可能出现死亡。在高原脑水肿的现场救治中,医疗工作者通常应用高浓度高流量吸氧、降低颅内压、利尿等措施,以缓解患者腦部缺氧程度,缓解患者高原脑水肿的病理基础,促使患者恢复健康[4]。在以往救治的过程中,临床医疗比较注重就地治疗,且医生通常认为就地治疗的效果较好。且高原地区地理条件与平原地区不同,交通不便,缺乏交通工具,低转难度较大。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原地区的基础建设逐渐完善,绝大部分乡村通了公路;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了以州-县-乡为一体的院前急救网络,并配备了各种类型的急救车[A1]、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中高端急救设备仪器,为低转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提供了条件,使得快速低转成为可能。相关研究指出,高原肺水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年龄过大;没有及时诊断;未对患者进行初期治疗而将患者低转;高海拔现场救治时间较长,救治不及时等。由此可见,现场救治和低转途中救治在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急性重症高原病低转途中和终点救治
在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救治的过程中,有效的现场救治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患者的病情,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而低转途中救治可减少患者在低氧、低压、低温环境中停留的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为患者的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急性重症高原病低转途中救治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医疗工作者需全面考虑患者病情的影响条件,评估患者的病情,避免患者低转后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严重心力衰竭、重度休克等病症。医疗工作者需在第一时间与低转途中医疗点取得联系,告知该医疗点或医疗机构患者的病情、转送的路线等,让医疗点做好物资、人员等应急准备工作。且医疗工作者应将途中救治所需的物资准备齐全,包括急救药品、饮用水、棉被、食物以及其他工具。其次,选择最适宜的转运方式。汽车是常用的转运工具,而急救车车内空间较大,配备有氧气、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中高端专用急救设备仪器和药品物品,是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途中救治的首选交通工具。在转运过程中,医疗工作者应随行,并对患者实施连续救治,保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稳定。[A3]同时,医疗工作者在低转途中应注意不可中断对患者的治疗,需要保持治疗的连续性,以防止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而危及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疗工作者应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将患者肢体和吸氧装置固定好,避免压折输氧管,以保证供氧正常。面罩+呼吸机正压给氧是高原低氧血症最有效的救治措施,有条件时最好采用这种给氧方法。一般情况下,高原地区的路况并不好,容易颠簸,对此,医疗工作者应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检查输液、输氧管道,避免脱落。终点救治是患者送至最后一个医疗机构后停止转送,所有治疗措施均在该医疗机构进行。
3 救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急性重症高原病现场救治、途中救治以及终点救治对维护患者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医疗工作者在该救治过程中,应做到尽早诊断,密切观察患者面部、口唇颜色以及体温等体征,并根据病理学原理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患者病症,从而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医疗工作者确诊患者为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病时,应对患者进行利尿、吸氧、卧床休息、氨茶碱等现场救治措施,并及时进行低转途中治疗,不可延误治疗时机。除此之外,医疗工作者应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心电超声检查、放射检查等,为医生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引虎,周其全,阳盛洪,等.急性重症高原病高海拔现场、低转途中和终点救治措施[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11(01):89-91.
[2]王引虎,王福领,王宏运,等.海拔5000m以上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低转治疗47例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3,15(04):416-418.
[3]陈国柱.急性高原病诊断标准评价及吸入激素预防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
[4]王引虎,阳盛洪,王宏运.高原肺水肿的前接后送与阶梯治疗[J].西南国防医药,2012,14(12):1378-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