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述
《庄子》著作中蕴含大量的寓言故事,语言纯正,文学色彩很浓。其作者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曾做过短期的漆园小吏,生活十分贫困,为了辘辘饥肠而垂钓于濮水,还与弟子到山上砍樵换粮,编织过草鞋,更有断炊借米下锅之急,尽管潦倒如此,但其仍然拒不接受楚王重金封相的大任。庄子虽身份卑微,却心怀远志,放眼天下。庄子实在是一位有思想的清廉之士。
具备清廉思想,能够廉洁从政,可以说是对古今为官者的基本要求。坚决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惩治腐败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因此说,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下简称“三不”)的体制机制非常及时、非常关键。新时期,借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雄风,深刻挖掘、研究庄子的寓言故事及其清廉思想文化对快速推进“三不”机制廉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及其时代价值。
二、《庄子》蕴含清廉思想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清廉思想主要表现了其对财物的轻视、权位的蔑视以及对贫困理念的特殊解读等几个方面。
(一)轻视财物,穷且益坚
庄子家境贫寒,几乎终身布衣。在古代,读书人不当官,就没有固定生活的经济来源,可以想象其生活的贫困程度。据《庄子》记载了“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之事例。
从这则寓言可见,庄子断炊了,需要借粟下鍋。庄子生活很拮据、很贫穷的事实自不待言,
但是对待贫穷又是什么态度呢?庄周用“车辙鲋鱼求水”的故事,既幽默、讽刺而又体现了庄子的涵养,即不因一时之困而卑躬屈膝。试想,鲋鱼在车辙里仅需“斗升水”即可活命,但是如果等到游说吴越之王、开渠引来西江水之后,鲋鱼早就渴死了。庄周以贷粟于监河侯之寓言,直接表明自己生活的贫困,间接说明求助于人是困难的。
庄子衣食不足,难以维持温饱。但是,庄子人穷志不短,那么他又是怎么看待金钱财富的呢?《庄子》又载了“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生活过得好一些,官当的大一点,也无可非议。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法?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但是,如果通过卑劣的手段而获取财富与权位,实为人类所不齿。孔子也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庄子更是嗤之以鼻。由寓言可见,庄子重视的是精神修养,他极端鄙视毫无廉耻的、单纯的“拜金主义者”。
人是一种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级动物,对待生活贫富、贵贱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精神追求。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低劣,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失败。庄子虽然生活清贫,但精神境界崇高。
(二)蔑视权位,崇尚自然
庄子是一位读书人,具备入仕的基本条件。但是,据相关资料分析,除了短暂任职漆园吏,庄子就再没有踏入官场的记录。庄子不当官,并不是没有当官的门路。从《史记》《庄子》等资料的零碎记载看,在他一生中有几次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再从庄子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分析,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都“顺应潮流”走上了为官之路。因为战国时代各国君主为了扩张领土、夺取霸主,急需人才支持,像庄子这样富有才华的士人,必定会成为统治阶级网络拉拢的对象。庄子能仕而不仕,完全是自愿放弃的。
据《庄子》书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的事例。其中,庄子不愿当官并且鄙视权位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相似的例子还有,《庄子》记载了“惠子相梁”的故事。“相”是什么职位?朝中大臣,文官级别最高。但在庄子眼里呢?梁国的相位,就是一只死老鼠而已。庄子蔑视权位,嘲讽惠子,拒不入仕。同时,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他乐于过清贫的生活,而不愿与昏庸无道者合作,最终得以保全其清廉的人格。可以说,庄子把功名利禄统统抛进了垃圾堆。
(三)对贫困的解读
庄子以高度清廉的人格来鄙弃世俗的利欲之心。可以说,崇尚无为和逍遥,是庄子生存哲学的重心。《庄子》寓言中,庄子对于“曹商使秦”的无耻和“惠施相梁”时的丑态,做了辛辣而幽默的嘲讽,体现了中国古代有志气、有道德、有骨气的文人对于高尚人格境界的追求以及对淳朴、清廉而又自然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庄子虽然生逢乱世,食不果腹,却欲超越众生的人生理想。庄子虽“贫困”,但对贫困的解读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根据《庄子》记载: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庄子身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脚穿绑着麻绳的草鞋。对于庄子的衣履不整,魏王认为是“惫”,而庄子自己则认为是“贫”。“贫”与“惫”的辩论,表现了庄子埋藏于心灵深处的“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格。
三、对“三不”廉政机制建设的启示
为人清廉,是其廉洁从政的基本条件。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无序竞争在加剧,突破道德底线,不择手段攫取官位名利的人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在党员干部中弘扬清廉思想,加强廉政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当下,借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劲东风,认真研究庄子的清廉思想,对于构建“三不”机制体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加强内心修养,倡导清廉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庄子甘于清廉、乐于清廉,无视名利、权位完全是发自其内心的。因此学习庄子清廉思想,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要自我反省,加强道德修养,理智对待身外之物——名利。 庄子认为:“道德不残,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马蹄》)庄子清廉思想表现在,要加强自我内心修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善良的道德固守内心,就根本不需要用外在的礼仪来约束自己。
庄子的清廉就是不迷失本性。这就是庄子留给后人的启示。当下的反腐倡廉,只要从正己修身做起,时时勤于自省,处处自觉自律,“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做官时刻反省为官的初心,就不想贪腐了;做官时刻记起清廉,就不愿意贪腐了;为官不清廉,想到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不敢贪腐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人生在世,首先面临的就是经济利益的问题和日常生活的问题。此外,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人们成名升职的路径也日益多元化。基于此,为官者要学习选择,学会选择,懂得放弃。道理看似简单,但是翻看历史看看,从古至今,很多人却在清廉的反面——贪腐上,栽了跟头,甚至于丢了性命。南北朝的石崇、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张闾、明朝的严嵩、刘瑾、王振、清朝的和珅,近代形形色色的贪腐人员更是不可胜数。他们没有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财富、权位,终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子上。
庄子的清廉思想,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廉政建设尤为重要。“要恪守廉洁的职业操守,就要拥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主动消灭自身的贪婪欲望,做“到对不义之财不动心,对法外之求不动心,对非分之想不动心”。特别是身居要职的官员,不要眼中只有“富贵”了,一切只为“富贵”了。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那些重气节、重情操,特别要学习研究庄子的清廉思想,轻名利、轻富贵的优良品质,砥砺自己的品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改造和完善自己。
庄子的淡化名利权位之清廉思想,发自内心的灵魂深处。学习庄子就必须从自我做起,因此强调领导干部自我教育,目的在于使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的内在动力,把廉洁从政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把加强廉洁从政自我教育作为提高素质,拒腐防变的根本途径。
(二)淡化名利权位,以免被“身外之物”所役使、所左右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种讲法,看似消极却是实事求是。现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吃穿已经不是问题了。而在庄子时代吃饱饭、吃好饭,有衣穿、穿好衣是人生首要的追求。吃不饱、穿不暖是贫穷的表现,喝酒吃肉、穿绫罗绸缎、当大官是富贵的象征。但是,不管是二千年前的庄子时代,还是物质财富非常丰富的当下社会,追求物质的心态理想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如何正确对待物质的贫乏和生活的穷困,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与操守的高尚与否。庄子淡泊名利,以免人被物被名所累,他幻想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学习庄子清廉思想,借鉴庄子淡泊宁静的生活观念,淡化对于名利、权位的追求;践行庄子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淳朴观念和逍遥游的美好理想。从而引导人们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减轻因欲望过高、求之不得而带来的精神痛苦。这对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党员干部却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就是庄子所说的“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在宥》)欲念是无穷的,满足是有限的,这样必然会导致悲惨的后果。庄子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庄子用两种动物作比喻,它们只需要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无更多奢求,便可以保全身体,以尽天年。人类莫不如此。在生活态度上,庄子崇尚的是道家之顺其自然。
因此,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名利权位思想,时刻牢记庄子的清廉思想,防患于未然。
身处要职的官位要时刻警惕外部金钱物质的诱惑,处处慎思,事事笃行,防微杜渐,防范廉政风险。陈毅元帅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四、结语
庄子之时,以及其后历朝历代官吏贪污腐败、为官不廉的案例比比皆是。今天,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复杂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著经济的快速发展,贪腐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力气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反腐倡廉是长期的,必须常抓不懈。当今的为官者,如果不能做到庄子般的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不能主动做到拒腐防变,那么建立健全相应的惩戒机制实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在全国兴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庄子》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人在与庄子对话中可以汲取其丰富的人生智慧。
今天,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庄子》的思想理论,挖掘并批判地继承庄子清廉思想的深刻内涵,对构建“三不”机制体制,促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形成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梅红梅,女,汉族,安徽怀远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现中共怀远县委党校教员。
中共怀远县委党校 安徽怀远 233400
《庄子》著作中蕴含大量的寓言故事,语言纯正,文学色彩很浓。其作者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曾做过短期的漆园小吏,生活十分贫困,为了辘辘饥肠而垂钓于濮水,还与弟子到山上砍樵换粮,编织过草鞋,更有断炊借米下锅之急,尽管潦倒如此,但其仍然拒不接受楚王重金封相的大任。庄子虽身份卑微,却心怀远志,放眼天下。庄子实在是一位有思想的清廉之士。
具备清廉思想,能够廉洁从政,可以说是对古今为官者的基本要求。坚决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惩治腐败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因此说,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下简称“三不”)的体制机制非常及时、非常关键。新时期,借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雄风,深刻挖掘、研究庄子的寓言故事及其清廉思想文化对快速推进“三不”机制廉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及其时代价值。
二、《庄子》蕴含清廉思想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清廉思想主要表现了其对财物的轻视、权位的蔑视以及对贫困理念的特殊解读等几个方面。
(一)轻视财物,穷且益坚
庄子家境贫寒,几乎终身布衣。在古代,读书人不当官,就没有固定生活的经济来源,可以想象其生活的贫困程度。据《庄子》记载了“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之事例。
从这则寓言可见,庄子断炊了,需要借粟下鍋。庄子生活很拮据、很贫穷的事实自不待言,
但是对待贫穷又是什么态度呢?庄周用“车辙鲋鱼求水”的故事,既幽默、讽刺而又体现了庄子的涵养,即不因一时之困而卑躬屈膝。试想,鲋鱼在车辙里仅需“斗升水”即可活命,但是如果等到游说吴越之王、开渠引来西江水之后,鲋鱼早就渴死了。庄周以贷粟于监河侯之寓言,直接表明自己生活的贫困,间接说明求助于人是困难的。
庄子衣食不足,难以维持温饱。但是,庄子人穷志不短,那么他又是怎么看待金钱财富的呢?《庄子》又载了“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生活过得好一些,官当的大一点,也无可非议。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法?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但是,如果通过卑劣的手段而获取财富与权位,实为人类所不齿。孔子也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庄子更是嗤之以鼻。由寓言可见,庄子重视的是精神修养,他极端鄙视毫无廉耻的、单纯的“拜金主义者”。
人是一种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级动物,对待生活贫富、贵贱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精神追求。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低劣,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失败。庄子虽然生活清贫,但精神境界崇高。
(二)蔑视权位,崇尚自然
庄子是一位读书人,具备入仕的基本条件。但是,据相关资料分析,除了短暂任职漆园吏,庄子就再没有踏入官场的记录。庄子不当官,并不是没有当官的门路。从《史记》《庄子》等资料的零碎记载看,在他一生中有几次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再从庄子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分析,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都“顺应潮流”走上了为官之路。因为战国时代各国君主为了扩张领土、夺取霸主,急需人才支持,像庄子这样富有才华的士人,必定会成为统治阶级网络拉拢的对象。庄子能仕而不仕,完全是自愿放弃的。
据《庄子》书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的事例。其中,庄子不愿当官并且鄙视权位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相似的例子还有,《庄子》记载了“惠子相梁”的故事。“相”是什么职位?朝中大臣,文官级别最高。但在庄子眼里呢?梁国的相位,就是一只死老鼠而已。庄子蔑视权位,嘲讽惠子,拒不入仕。同时,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他乐于过清贫的生活,而不愿与昏庸无道者合作,最终得以保全其清廉的人格。可以说,庄子把功名利禄统统抛进了垃圾堆。
(三)对贫困的解读
庄子以高度清廉的人格来鄙弃世俗的利欲之心。可以说,崇尚无为和逍遥,是庄子生存哲学的重心。《庄子》寓言中,庄子对于“曹商使秦”的无耻和“惠施相梁”时的丑态,做了辛辣而幽默的嘲讽,体现了中国古代有志气、有道德、有骨气的文人对于高尚人格境界的追求以及对淳朴、清廉而又自然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庄子虽然生逢乱世,食不果腹,却欲超越众生的人生理想。庄子虽“贫困”,但对贫困的解读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根据《庄子》记载: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庄子身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脚穿绑着麻绳的草鞋。对于庄子的衣履不整,魏王认为是“惫”,而庄子自己则认为是“贫”。“贫”与“惫”的辩论,表现了庄子埋藏于心灵深处的“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格。
三、对“三不”廉政机制建设的启示
为人清廉,是其廉洁从政的基本条件。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无序竞争在加剧,突破道德底线,不择手段攫取官位名利的人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在党员干部中弘扬清廉思想,加强廉政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当下,借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劲东风,认真研究庄子的清廉思想,对于构建“三不”机制体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加强内心修养,倡导清廉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庄子甘于清廉、乐于清廉,无视名利、权位完全是发自其内心的。因此学习庄子清廉思想,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要自我反省,加强道德修养,理智对待身外之物——名利。 庄子认为:“道德不残,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马蹄》)庄子清廉思想表现在,要加强自我内心修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善良的道德固守内心,就根本不需要用外在的礼仪来约束自己。
庄子的清廉就是不迷失本性。这就是庄子留给后人的启示。当下的反腐倡廉,只要从正己修身做起,时时勤于自省,处处自觉自律,“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做官时刻反省为官的初心,就不想贪腐了;做官时刻记起清廉,就不愿意贪腐了;为官不清廉,想到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不敢贪腐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人生在世,首先面临的就是经济利益的问题和日常生活的问题。此外,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人们成名升职的路径也日益多元化。基于此,为官者要学习选择,学会选择,懂得放弃。道理看似简单,但是翻看历史看看,从古至今,很多人却在清廉的反面——贪腐上,栽了跟头,甚至于丢了性命。南北朝的石崇、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张闾、明朝的严嵩、刘瑾、王振、清朝的和珅,近代形形色色的贪腐人员更是不可胜数。他们没有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财富、权位,终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子上。
庄子的清廉思想,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廉政建设尤为重要。“要恪守廉洁的职业操守,就要拥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主动消灭自身的贪婪欲望,做“到对不义之财不动心,对法外之求不动心,对非分之想不动心”。特别是身居要职的官员,不要眼中只有“富贵”了,一切只为“富贵”了。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那些重气节、重情操,特别要学习研究庄子的清廉思想,轻名利、轻富贵的优良品质,砥砺自己的品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改造和完善自己。
庄子的淡化名利权位之清廉思想,发自内心的灵魂深处。学习庄子就必须从自我做起,因此强调领导干部自我教育,目的在于使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的内在动力,把廉洁从政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把加强廉洁从政自我教育作为提高素质,拒腐防变的根本途径。
(二)淡化名利权位,以免被“身外之物”所役使、所左右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种讲法,看似消极却是实事求是。现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吃穿已经不是问题了。而在庄子时代吃饱饭、吃好饭,有衣穿、穿好衣是人生首要的追求。吃不饱、穿不暖是贫穷的表现,喝酒吃肉、穿绫罗绸缎、当大官是富贵的象征。但是,不管是二千年前的庄子时代,还是物质财富非常丰富的当下社会,追求物质的心态理想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如何正确对待物质的贫乏和生活的穷困,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与操守的高尚与否。庄子淡泊名利,以免人被物被名所累,他幻想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学习庄子清廉思想,借鉴庄子淡泊宁静的生活观念,淡化对于名利、权位的追求;践行庄子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淳朴观念和逍遥游的美好理想。从而引导人们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减轻因欲望过高、求之不得而带来的精神痛苦。这对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党员干部却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就是庄子所说的“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在宥》)欲念是无穷的,满足是有限的,这样必然会导致悲惨的后果。庄子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庄子用两种动物作比喻,它们只需要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无更多奢求,便可以保全身体,以尽天年。人类莫不如此。在生活态度上,庄子崇尚的是道家之顺其自然。
因此,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名利权位思想,时刻牢记庄子的清廉思想,防患于未然。
身处要职的官位要时刻警惕外部金钱物质的诱惑,处处慎思,事事笃行,防微杜渐,防范廉政风险。陈毅元帅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四、结语
庄子之时,以及其后历朝历代官吏贪污腐败、为官不廉的案例比比皆是。今天,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复杂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著经济的快速发展,贪腐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力气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反腐倡廉是长期的,必须常抓不懈。当今的为官者,如果不能做到庄子般的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不能主动做到拒腐防变,那么建立健全相应的惩戒机制实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在全国兴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庄子》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人在与庄子对话中可以汲取其丰富的人生智慧。
今天,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庄子》的思想理论,挖掘并批判地继承庄子清廉思想的深刻内涵,对构建“三不”机制体制,促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形成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梅红梅,女,汉族,安徽怀远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现中共怀远县委党校教员。
中共怀远县委党校 安徽怀远 2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