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全方位重塑自我。仅从师德的角度看,这次改革必将引起教育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从而要求教师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上,更新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培养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师德品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思考和体会,谈谈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的看法。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
课程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师地位的变化,这里关系到的是师生双方的地位问题。过去经常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平等的。
对教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古代的《学记》里早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老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和力量,因此,要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咨询者、促进者。
二、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
课改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学习课改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全方位重塑自我。就师德方面而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
传递知识是教师的使命,但不能把教师的使命仅仅定位于此,关键还是教学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使教育在学习材料和教育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首先出现变革。这将使教师由一个单一的知识传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生活的顾问。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指标,也是教师的责任。教会学生学习,这首先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观,提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动态的今天和把握不定的未来。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教师单纯地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是不明智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学校学的知识不可能让学生受用一生。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二,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有关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也就是说,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工夫。不仅如此,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给学生以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追求。
第三,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教师应改变当前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的世界中選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2.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第一,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接纳自己”。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首先要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和善待现实中的自己。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情感体验(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等等),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第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健全的、稳定的人格特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重视班级交际的功能,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规律,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
3. 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是非标准。
第二,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学生的心中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大教育”观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三,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要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待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去批评它,而是负责地改变它。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4. 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第一,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要认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的差异,提供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
第二,重视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见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见解,而这些生活经验和独特见解往往具有特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而且应该尊重这些经验和见解,这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
第三,要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证明提供机会,并为此去创造条件。
第四,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公正的形象。一般的要求是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力求一视同仁,深层的要求是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公正的代表。
5.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终身学习明确写进了规范之中,终身学习是时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要,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新课改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上,培养新型的师德品质,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
课程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师地位的变化,这里关系到的是师生双方的地位问题。过去经常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样,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平等的。
对教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古代的《学记》里早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老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和力量,因此,要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咨询者、促进者。
二、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
课改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学习课改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全方位重塑自我。就师德方面而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
传递知识是教师的使命,但不能把教师的使命仅仅定位于此,关键还是教学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使教育在学习材料和教育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首先出现变革。这将使教师由一个单一的知识传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生活的顾问。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指标,也是教师的责任。教会学生学习,这首先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观,提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动态的今天和把握不定的未来。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教师单纯地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是不明智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学校学的知识不可能让学生受用一生。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二,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有关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也就是说,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工夫。不仅如此,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给学生以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追求。
第三,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教师应改变当前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的世界中選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2.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第一,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接纳自己”。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首先要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和善待现实中的自己。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情感体验(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等等),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第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健全的、稳定的人格特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重视班级交际的功能,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规律,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
3. 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是非标准。
第二,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学生的心中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大教育”观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三,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要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待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去批评它,而是负责地改变它。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4. 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第一,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要认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的差异,提供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
第二,重视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见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见解,而这些生活经验和独特见解往往具有特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而且应该尊重这些经验和见解,这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
第三,要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证明提供机会,并为此去创造条件。
第四,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公正的形象。一般的要求是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力求一视同仁,深层的要求是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公正的代表。
5.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终身学习明确写进了规范之中,终身学习是时代、社会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要,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新课改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上,培养新型的师德品质,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