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时期丁玲的心路历程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se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延安时期丁玲的心路发生隐幽曲折的变化。初到延安满怀豪情,在整风运动中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反省,对错误的过去感到烦闷沉痛,从而接受认同延安意识形态。整风后又表现出欣喜矛盾的心理特点。深入分析丁玲延安时期的心路历程,不仅可以更好地解释其创作上的转型,还可以窥见延安文学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关键词]丁玲;心路历程;延安时期;满怀豪情;烦闷沉痛;欣喜矛盾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150-03
  
  抱着对革命神圣的向往,也怀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反叛,丁玲奔赴延安,开始了新生。但延安并非就完全接纳丁玲,而是以新的意识形态对丁玲进行规训改造。延安时期的丁玲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从满怀豪情到烦闷沉痛,最后产生欣喜矛盾的心理。正是丁玲延安时期复杂的心理变化,才催生出这一时期长篇巨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复杂文本的产生。
  1936年11月中旬,丁玲从南京出狱后奔赴延安。在苏区首府保安,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人的热烈欢迎。欢迎会后,毛泽东赋词《临江仙》一首赠予丁玲,赞扬了丁玲女革命家的风貌。
  虽然历经牢狱之苦,但到达保安之后,丁玲仍然满怀革命豪情,保持了女革命家的风采。她这样描述自己奔赴延安后的喜悦心情与革命豪情,她说:“这是我有生以来,也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的时刻吧。我是那么无所顾虑、欢乐满怀地第一次在那么多的领导同志面前讲话。我讲了在南京的一段生活,就象从远方回到家里的一个孩子,在向父亲母亲那么亲昵的喋喋不休的饶舌。”
  到达延安,丁玲立刻要求参加工作。随即,丁玲提议成立文艺俱乐部,也就是后来延安著名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丁玲的提议得到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因此,在丁玲的努力下积极筹备组织文协。1936年11月ls日,也就是丁玲到达保安的五天后,她主持召开了成立文协的筹备会议,会议发表了《文艺工作者协会缘起》等文章,号召“一切在战斗中有文艺兴趣的同志们,共同来参加”這个文艺团体。在丁玲负责下,短短的几天时间,就迅速完成了草拟章程、招募会员等工作。1936年11月22日,召开成立大会,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把这个文艺团体定名为:“中国文艺协会”。1936年11月23日,文协举行第一次干事会议,会议对文协当前的工作纲领以及各部的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丁玲当选为主任,并代理研究部部长。自此,文协在根据地开始活动并产生广泛影响,它为推动根据地文艺工作,宣传教育根据地人民积极抗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丁玲刚到延安就已经在文艺工作上搞得有声有色,使根据地文艺工作从零星到蓬勃展开。但她并不仅仅满足于在后方安静地舞文弄墨,她向毛主席请求要当红军。丁玲的要求迅速得到批准。1936年11月22日,文协干事会开过之后,丁玲便穿上军装,作为一名红军战士随军奔赴前线。丁玲不仅和红军战士一起行军打仗,并且还在戎马倥偬之中,写下了《到前线去》、《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彭德怀速写》等散文。1937年1月,丁玲从前线回到延安,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这一时期,丁玲更加精神饱满地深入生活,潜心学习,向群众和战士学习。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还参加各连队的小组会。在战士们中间,她既学到许多东西,又感到十分的快乐,也忘记了疲倦,忘记了烦恼。散文《警卫团生活一斑》细致地记录这一时期作家融入普通战士之中、在快乐中生活学习的经过。听取基层工作汇报时,“大家的热烈发言,使小的黑房间凭添了许多兴趣。”在连队的小组会上,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在一个题目下,争着发言,而且有辩论,常常吵得唾沫四溅。偶尔也遇到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但他们很有方法,先从小处非常具体地讨论来开始,所以也很容易解决。”在快乐的唱会上,她和战士们“什么疲倦都忘却了,也没有人再想到别的,真是多么快乐的晚会啊!”即使这样,丁玲仍然精神饱满地坚持开展文协的相关工作,还参加其它方面工作。
  抗战爆发后,丁玲更是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保家卫国的伟大抗战洪流之中。“七七”事变后后方的文艺青年每天都有不少人要求到前方去,丁玲也不肯坐守后方,而是积极要求到前线去抗日,她和吴奚如组织起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日前线。《西北战地服务团成立宣言》表明了团员们把一切献给抗战的决心,“现在大规模的抗战已经开始了,我们愿赴疆场,实行战地服务,我们愿意以我们的一切贡献于抗日前线,与前线战士共甘苦,同生死……同胞们,青年们到前线去,到前线服务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自由,把我们的一切贡献到前线去!”1937年8月15日晚,延安各界欢送各:茸艺团体出征,毛泽东亲自欢送,并致词勉励。9月,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出发,跨过黄河,奔赴前线。一路上,大家士气高昂,每到一处,他们访问民众,慰问伤兵、演出节目,使普通民众知晓抗战的道理,使广大将士增强必胜的信念。“辽阔的草地上映着排列的拖长着的人影,歌声响到被太阳晒着的岩石上,飘到不倦地汩汩响着的延水上,天地也似乎在飞跃,跟着数百成千的嗓喉,跟着数百成千跳荡的心。风跟着人跑,刮着前边的红旗唰唰直叫。”这不仅是西北战地服务团意气风发的精神写照,是作家革命豪情的真实流露。
  刚到延安丁玲便积极组织中国文艺协会、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主动要求上前线,并写了一系列记录西战团足迹的散文,初到延安的丁玲满怀豪情,时刻准备着为抗战胜利、为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一切。但是,延安文学毕竟是以歌颂光明为主的“歌德”文学,这与丁玲身上带有的五四意识产生尖锐冲突。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对知识分子不适应工农生活的种种劣根性作了猛烈的批判:“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比,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的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在整风运动中,在激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的心理斗争中,丁玲心理从情怀豪情变得烦闷沉痛。
  1942,年前后,丁玲内心经历了脱胎换骨勒变化,经过烦闷沉痛的自我否定自我反省,接受从同延安新意识形态。烦闷沉痛是整风期间丁玲的心理写照。《“三八节”有感》在延安遭到了批判。在一次高级干部学习会上,毛泽东主持学习整风文件,讲了几句开场白之后,曹轶欧第一个发言,非常有条理地批评了《“三八节”有感》。这次会议一共有八个人发言批评了《“三八节”有感》,最后毛主席做了总结。毛主席指出:“《“三八节”有感》同《野百合花》不一样。《“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在延安整风时期,个别单位在墙报上对《“三八节”有感》提出批评。在此后,丁玲以及《“三八 节”有感》还受到一些批评。《解放日报》发表署名克勉的来信《“轻骑队”及其他》,对“轻骑队”及其丁玲的文章提出了批评。在这样的批判运动中,丁玲认识并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1942年6月,在延安文艺界批评王实味座谈会上,丁玲作了题为《文艺界对王实味应有的态度及反省》的发言,她不仅批判王实味的错误思想并对自己的错误也作了沉痛的反省,并用宗教中唐三藏在天界的河边灵魂发生脱胎换骨变化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在学习改造过程中思想的转变,她说:“在整顿三风中,我学习得不够好,但我已开始有点恍然大悟,我把过去很多想不通的的问题渐渐想明白了,大有回头是岸的感觉。回溯着过去的所有的烦闷,所有的努力,所有的顾忌和过错,就像唐三藏站在到达天界的河边看见自己的躯壳顺水流去的感觉,一种幡然而悟,一种景然而悟的感觉。我知道,这最多也不过是一个正确认识的开端,我应该牢牢拿住这钥匙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快。前边还有九九八十一难在等着呢。”又说“这篇文章(指《“三八节”有感》)是篇坏文章。你们不能因为那篇文章替你们说了话就固执着成见说那是篇好文章,并表示对我个人的同情。现在让我告诉你们(也许你们已经只占很少数了),那篇文章主要不对的地方是立场和思想方法。”。在整风过后的审干运动中,丁玲又因为《“三八节”有感》而接受审查。在接受批判改造后,丁玲赴东北参加土改工作,和农民一起吃住,以实际行动深刻感受到了工农兵的伟大,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接受批判改造、认同延安新建立的意识形态,丁玲思想发生根本的转变,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这种沉痛的幡然而悟之后是欣喜,但還有几分矛盾。在接受批判改造后,认识到了工农兵路线的正确性,奔赴东北农村,投身到波澜壮阔的土改运动中,并完成了长篇巨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些都可以看出其批判反省后找到生命的新生和创作新起点的喜悦心理。而其矛盾心理表现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既遵从了延安意识形态,为工农兵服务,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土改运动深入开展、党的政权在农村基层逐步巩固的过程,但又保留了一些五四个性,存在明显的文本分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遵从延安意识形态创作完成,这已无需多言。但作为五四的女儿,小说还是多少保留了一些五四印记。我们从丁玲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处理上可以看出一二。黑妮虽为地主阶级的后代,但作家显然没有按照当时的阶级观点把她列入地主阶级的阵营,没有把她写得面目可憎。黑妮在父母亡故之后被迫与二伯父钱文贵一起生活。在钱文贵家里,她实际上与任人使唤的丫头没有多大区别。在与长工程仁接触和共同的劳动中他们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的真心相爱却遭到了钱文贵的干涉与反对,他因而千方百计地破坏黑妮的爱情,程仁也被赶出钱家。土改运动到来,程仁因“阶级界限”而冷对她,黑妮的爱情遭到挫折。但这并阻挡不了黑妮执着的爱情追求,她发誓不嫁程仁就“只好当姑子去”。土改开始后,钱文贵为保住自己财产挽救失败的命运又逼着她去与程仁恢复关系。但黑妮她绝对不会为一己之利去玷污纯洁的爱情,而是公开背叛自己出身的地主阶级,投入到人民的斗争中去。在黑妮身上,很显然融入了五四女性的反叛精神,把地主阶级的后代写得这么富有反叛性,这么敢爱敢恨,在一个地主的女儿身上几乎倾注了作家全部的感情。正如有评论家指出:“黑妮的形象,与丁玲早期作品的某些女性形象有所联系,甚至有作家本人经历的某些影象,因为把黑妮大抵归人那个封建家庭中受压抑的不幸女性的范畴中。也委实是未尝不可的事情。”
  在正面人物文采身上,也更多地描写了带有小资产阶级特征知识分子的种种缺点。文采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在土改运动中以党的工作者身份来到暖水囤领导土改工作。他虽然有革命的热情,但自命清高,工作不深入实际。丁玲写出了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身上固有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等缺陷。关于文采这个人物,丁玲甚至明确说过:“在《梦珂》里有的人物,后来出现在《入伍》里,而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就有了文采。”可见,文采与丁玲五四时期人物形象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文本间隙和矛盾性是很明显的,这反映出丁玲此期的矛盾心理。欣喜矛盾是丁玲延安后期的突出心理特点。
  在延安时期,丁玲内心发生了隐幽曲折的变化。初到延安满怀革命豪情,在整风运动中感到烦闷沉痛,延安后期在欣喜中而又带有一些矛盾心理。这些都在创作上催生了其作品的丰富性生成,而这说明延安文学并非就是那样的刻板化、一体化,五四文学对延安文学有过明显影响。以前的研究者重视研究丁玲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的转变过程和创作心理变化,但对她延安时期的创作转型和心理变化历程关注较少。实际上,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转折和心路历程是其创作中又一次重要转折,在丁玲的创作生涯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丁玲延安时期的这种心理变化,不仅可以更好地解释其创作上的转型,还可以看到丁玲和延安文学界之间的一些龃龉,可以窥视延安文学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责任编辑:李姝怡]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148—01    要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办出高质量、办出生气勃勃、切合实际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千头万绪、百端待举。然而师资问题则是关键因素之一。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必需把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放到决定性的地位上。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也必然要求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本文着重探讨了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