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闹钟定在早晨8点,睁开眼,听到室友已经在卫生间,决定再赖一会儿。10月的纽约,神秘又任性。今天有点冷,如果忘记戴帽子和围巾,早晨和傍晚的路途会需要透支一些意志力。9点15分,从地铁A、C线二十三街的出口钻出来,开始长达4个街区的“竞走比赛”。全纽约的“竞走选手”,虽说最出色的都集中在中城区,但切尔西的也并不逊色。迈开步子,大腿带动小腿,全速前进,几个月来我也练就了面不改色疾驰的本领。到达第十大道,往北拐入二十八街,在哈扎设计的崭新且未来感十足的高级公寓旁边的老楼里,上至4楼。不管再如何蹑手蹑脚,老旧的木地板都会应着你的移动声声作响,通知所有人。除此之外,四周很安静。Weegee在哪儿?四顾一望。一只硕大的橘猫露出孤傲的目光缓缓地摆动着屁股移步过来。我在光圈基金会(Aperture Foundation)实习的每一个早晨,几乎都如此开始。那是横跨了2016-2017年的半年。
如何简单又准确地向摄影圈外的人介绍“光圈”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这也正是“光圈”的魅力所在:它身份多重,实践领域广泛。
首先它是一本杂志。1951年,包括米诺·怀特(Minor White)、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和南希·纽霍尔(Nancy Newhall)在内的一群摄影师、写作者在一个摄影研讨会相聚,确认了创立一本严肃的、针对摄影的新出版物的需要。次年,第一期《光圈》杂志诞生,由米诺·怀特担任主编,起初在旧金山,后随着怀特的工作调配,搬到了纽约上州的罗切斯特。最早的《光圈》杂志是一本本分的、不会超出你想象预期的摄影杂志。黑白印刷,干净简约的版面,以展示摄影作品为主,辅以一些学术文章。话题的中心,集中于探索摄影的可塑性,例如對相机的探索或影像与配文(caption)的关系等。偶尔还会有单独针对某一个摄影艺术家的特刊出现。《光圈》迎来的第一个历史转折点,是在1963年正式注册成为了一个非营利机构,随后,怀特的学生迈克尔·霍夫曼(Michael E. Hoffman)成为出版人以及执行总监,把《光圈》推往了一个更广的版图。用怀特的话来说,是建立起一个新生命。此处实应把书名号去掉,因为自此以后,光圈就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的刊名了,它开始作为一个以摄影为关注点的出版社,出版摄影书。这些一开始就保持了水准和影响力的合作包括: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的《灵光闪现》(The Flame of Recognition)、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的《黛安﹒阿勃丝:光圈影集》(Diane Arbus:An Aperture Monograph)》(保持了光圈最畅销历史纪录的书)、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吉普赛人》(Gypsies) ,以及介绍了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作品的同名影集,等等。起初编辑部同时负责着杂志和摄影书的出版,随着做书需求的增加,书就和杂志分开,单独形成了一个部门。后来,越来越多的辅助性部门开始建立,光圈基金会也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有了自己的三位一体的实体门店、展览空间和办公区域。
当我还没资格推开办公室的门之前,我幻想过,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最重要的摄影出版机构之一,每年保持着四本杂志和十几本书产量的“光圈”,一定拥有着一个庞大的团队吧?然而当我对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了解日益深入后,我自觉戳破了这个幻想的泡泡。我意识到,历史长短和社会影响力大小,与一个机构的规模并不一定正相关,这个观察适用于美国的大部分非营利机构。三角艺术协会(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一个位于布鲁克林DUMBO区的非营利机构,长期组织艺术家驻地项目和公共论坛,成立将近40年,与多个国际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也就只有两个全职员工和四个短期实习生。所以当第一天,我的上司妮可领着我,从“光圈”的门店穿过展览空间,推开那扇虚掩的、实际应该和墙面合为一体的白门,走进“光圈”的“后花园”办公区的时候,我反倒有些惊喜:这比我想象中的大,也好看很多呀。
木质的地板和家具有厚重的年代感,目测3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被巧妙地分隔成办公区、会议室、藏书区、仓库、休憩区和一间小摄影室。地形之复杂,是要我打印出前人留下的地图,贴在桌前每天参考的程度。整体空间里的动线是以环形的曲线为主,自动地划分开不同部门的区块,同时增加了空间的距离感。是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后,光圈基金会才拥有了现在稍微完整的体系和规格。具体细分的部分总共有十二三个之多。妮可领着我,绕着圈,钻进一个一个部门的区块里,把我一一介绍给在座的同事。
杂志部在办公主区最靠西的地方,占据着大窗户,由麦克领着三人团队,独立完成着每年四刊的所有出版任务。摄影书部门的主要编辑莱斯利·马丁(Lesley Martin)和丹妮丝·沃尔夫(Denise Wolff),则分别占据着北边靠窗的墙,由她们各自的助手围绕。在两大编辑部的中间,零散分布着其他支持性的部门,比如:展览部,负责策划、实施与出版书籍相关的展览;教育部,负责组织筹划面向公众的工作坊和讲座;发行部,负责书籍在美国及欧洲的发行事务;发展部,负责筹钱,通过会员制度、政府支持、个人或团体捐赠和慈善晚宴等方式。最后,兜兜转转离开办公主区,往北边去,依次经过莱斯利和丹妮丝的独立隔间,就到了一片相对开阔的区域。这里有宽大的工作台,有办公室里最好用的打印机,是设计部、数码部、校对部,以及妮可、纳生和我3人共在的出版部的分享区域。
要说整个空间里最多的,还是书,目之所及处都是书:迄今为止光圈发行过的所有杂志和摄影书、别的杂志社或出版商送来的书、每年的摄影书比赛提交来的参赛书,以及许许多多来历不明的书。办公区内大部分的书都有电子记录,每一个职员都可以自由借阅这些不对外开放的书籍典藏。这不得不说是我认为光圈成员最大的福利,若每日不翻阅完几本书都不舍得回家。

如何简单又准确地向摄影圈外的人介绍“光圈”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这也正是“光圈”的魅力所在:它身份多重,实践领域广泛。
首先它是一本杂志。1951年,包括米诺·怀特(Minor White)、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和南希·纽霍尔(Nancy Newhall)在内的一群摄影师、写作者在一个摄影研讨会相聚,确认了创立一本严肃的、针对摄影的新出版物的需要。次年,第一期《光圈》杂志诞生,由米诺·怀特担任主编,起初在旧金山,后随着怀特的工作调配,搬到了纽约上州的罗切斯特。最早的《光圈》杂志是一本本分的、不会超出你想象预期的摄影杂志。黑白印刷,干净简约的版面,以展示摄影作品为主,辅以一些学术文章。话题的中心,集中于探索摄影的可塑性,例如對相机的探索或影像与配文(caption)的关系等。偶尔还会有单独针对某一个摄影艺术家的特刊出现。《光圈》迎来的第一个历史转折点,是在1963年正式注册成为了一个非营利机构,随后,怀特的学生迈克尔·霍夫曼(Michael E. Hoffman)成为出版人以及执行总监,把《光圈》推往了一个更广的版图。用怀特的话来说,是建立起一个新生命。此处实应把书名号去掉,因为自此以后,光圈就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的刊名了,它开始作为一个以摄影为关注点的出版社,出版摄影书。这些一开始就保持了水准和影响力的合作包括: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的《灵光闪现》(The Flame of Recognition)、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的《黛安﹒阿勃丝:光圈影集》(Diane Arbus:An Aperture Monograph)》(保持了光圈最畅销历史纪录的书)、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吉普赛人》(Gypsies) ,以及介绍了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作品的同名影集,等等。起初编辑部同时负责着杂志和摄影书的出版,随着做书需求的增加,书就和杂志分开,单独形成了一个部门。后来,越来越多的辅助性部门开始建立,光圈基金会也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有了自己的三位一体的实体门店、展览空间和办公区域。
当我还没资格推开办公室的门之前,我幻想过,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最重要的摄影出版机构之一,每年保持着四本杂志和十几本书产量的“光圈”,一定拥有着一个庞大的团队吧?然而当我对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了解日益深入后,我自觉戳破了这个幻想的泡泡。我意识到,历史长短和社会影响力大小,与一个机构的规模并不一定正相关,这个观察适用于美国的大部分非营利机构。三角艺术协会(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一个位于布鲁克林DUMBO区的非营利机构,长期组织艺术家驻地项目和公共论坛,成立将近40年,与多个国际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也就只有两个全职员工和四个短期实习生。所以当第一天,我的上司妮可领着我,从“光圈”的门店穿过展览空间,推开那扇虚掩的、实际应该和墙面合为一体的白门,走进“光圈”的“后花园”办公区的时候,我反倒有些惊喜:这比我想象中的大,也好看很多呀。
木质的地板和家具有厚重的年代感,目测3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被巧妙地分隔成办公区、会议室、藏书区、仓库、休憩区和一间小摄影室。地形之复杂,是要我打印出前人留下的地图,贴在桌前每天参考的程度。整体空间里的动线是以环形的曲线为主,自动地划分开不同部门的区块,同时增加了空间的距离感。是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后,光圈基金会才拥有了现在稍微完整的体系和规格。具体细分的部分总共有十二三个之多。妮可领着我,绕着圈,钻进一个一个部门的区块里,把我一一介绍给在座的同事。
杂志部在办公主区最靠西的地方,占据着大窗户,由麦克领着三人团队,独立完成着每年四刊的所有出版任务。摄影书部门的主要编辑莱斯利·马丁(Lesley Martin)和丹妮丝·沃尔夫(Denise Wolff),则分别占据着北边靠窗的墙,由她们各自的助手围绕。在两大编辑部的中间,零散分布着其他支持性的部门,比如:展览部,负责策划、实施与出版书籍相关的展览;教育部,负责组织筹划面向公众的工作坊和讲座;发行部,负责书籍在美国及欧洲的发行事务;发展部,负责筹钱,通过会员制度、政府支持、个人或团体捐赠和慈善晚宴等方式。最后,兜兜转转离开办公主区,往北边去,依次经过莱斯利和丹妮丝的独立隔间,就到了一片相对开阔的区域。这里有宽大的工作台,有办公室里最好用的打印机,是设计部、数码部、校对部,以及妮可、纳生和我3人共在的出版部的分享区域。
要说整个空间里最多的,还是书,目之所及处都是书:迄今为止光圈发行过的所有杂志和摄影书、别的杂志社或出版商送来的书、每年的摄影书比赛提交来的参赛书,以及许许多多来历不明的书。办公区内大部分的书都有电子记录,每一个职员都可以自由借阅这些不对外开放的书籍典藏。这不得不说是我认为光圈成员最大的福利,若每日不翻阅完几本书都不舍得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