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与鲸共舞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通博物苑新馆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是由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一座公共博物馆。比起传统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更像是一座婉约秀丽的江南园林,南馆、北馆、中馆三座主要展馆掩映在花木丛中,形成一条南北中轴线,轴线之外散布有东馆、藤东水榭、相禽阁等造型风格迥异的景观建筑。2005年,南通博物苑在原址的基础上扩建出第二轴线。新展馆在设计中融入南通独有的地域文化元素,古典与现代交融,形成了园馆一体、寓教于乐的独特风格。

江海古韵


  进入新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诗壁。当年张謇曾多次上书清政府要求兴办博物馆,但不被重视,他只好在家乡率先实践。新馆建成之后,南通博物苑特在这里建起一块诗壁用来纪念张謇,上面篆刻着他当年写下的《营博物苑》:濠南苑圃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
  南通濒江临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很少发生自然灾害,历史上也少有战事,因此保存下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新馆的“江海古韵”展厅以南通地域保存下来的文物为主,展示了南通先民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历史轨迹。
  盐棉兴邑,南通人自古以来就擅“吃海”。西汉时期,南通先民就开始煮海为盐,到唐朝时期,南通已经是全国四大产盐地之一,为全国赋税作出了巨大贡献。盘铁是古代人民重要的煎盐工具。这里展出的清代盘铁大约一丈左右,由数块小盘铁拼成一个大盆,称为劳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造型各异的产盐工具,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南通博物苑
濠南别业

  随着沿海滩涂的淤涨,南通原有盐场距海渐远,制盐业逐渐衰落,但是外移的海岸线带来了大片丰饶的土地。自明代开始,南通的棉花种植业逐渐兴盛,流传着“家家纺线、户户织布”的说法。“闽粤人秋日抵通收花衣,巨舶千百,皆装布囊,标记其上……”南通土布在当时远销海内外,颇受欢迎,是当时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新馆内收藏展示了九匹大小不一的南通土布,主要分为黄白二色,工艺高超,质地上佳,让人不禁感叹南通先民精妙的纺织技艺。
  基于江海交汇的地理优势,古代南通的棉纺业兴旺发达,成为近代南通较早转型发展的基础,催生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到来。以张謇为代表的先贤建设的模范县,使一个辉煌的近代南通定格在历史的时空,为今天的南通迈向新纪元奠定了基石。

巨鲸天韵


  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与黄海黄金海岸交汇处的江海平原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网密布,海涂辽阔。江海之滨还栖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等众多生物种群。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南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鲸类的身影在南通附近海域频繁出现,由此也衍生出与鲸类同生息共命运、生机盎然的江海自然生态。
  1911年2月,吕四滩涂挖出“海大鱼”。张謇将其骨骼标本带回,陈列于刚刚建成的南通博物苑北馆。这条海大鱼,学名叫长须鲸,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南通博物苑独有的标本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通博物苑遭受日本侵略者的严重破坏,这套鲸鱼骨骼标本也未能幸免,最终仅有头骨残存,现已被移至新展馆妥善保存。除了长须鲸头骨,还有两副鲸类骨骼标本悬挂在展厅中央,在地面珊瑚的映衬下,仿佛在海底世界遨游。
  再往前走,就是“浊海欢歌”单元,包括鲳鱼、梅童鱼、海鳗、马鲛鱼、乌贼等在内的二十余种海洋水产标本,不仅是大鱼的食物,也是丰富人们餐桌的美味。拾级而上,展馆二层打头阵的则是沿海滩涂上的“虾兵蟹将”,文蛤、青蛤、竹蛏等各种贝类穿插其中。“大江浪曲”单元展示了鲥鱼、刀鱼、长吻鮠、暗纹东方鲀等长江水产“四大名旦”为首的淡水鱼类。“湿地鸟语”单元则被布置成了各种珍稀、野生鸟类栖居的快乐家园,这些鸟类的身影都曾在南通本地出现过。
盐业
大须鲸与小鳁鲸
张謇
大须鲸

  “巨鲸天韵”展馆内收藏了三百余件自然标本,通过将这些标本与大型场景的结合,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江海南通与鲸共舞的民俗文化。展馆内设介绍词详细介绍了中国鲸的种类、特征和习性,表达了南通博物苑对鲸类的关注与研究。展览还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游客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博物情怀


  穿过围墙中间的大门,就从博物苑来到了濠南别业。别业是别墅的一种雅称。濠南别业是融住宅与园林于一体的建筑群落,作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建筑艺术、运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成功范例,已被载入中国建筑史册。
  别业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四层英式楼房,坐北朝南,气宇轩昂,红色铁皮屋顶,设有气窗;青砖墙面,白色灰缝均匀而又美观;朱漆门窗宽阔敞亮,窗框上以红砖砌成拱形装饰;在二、三楼东、南、西三面有回廊,向南有突出的阳台,东西两侧回廊上的紅柱颇为别致。大楼门前一紫一白的两株巨大的紫藤树是张謇当年亲手植种,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开花时节,一紫一白两道瀑布倾泻而下,蔚为壮观,总会吸引众多市民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拍照。
  别业二楼的中间大厅为议事厅,是张謇当年接待重要宾客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厅两侧的厢房分别是议事室和书记室。大厅后部有推拉门,向内西面是会客室,东面是宴会厅,中间是木楼梯。在会客室里曾有一副张謇亲书的对联:“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与子方孝,与父言慈”,反映了他的处世态度。
  张謇深知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础,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所藏,而后于1907年刊印《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是中国最早的文物征集启事。张謇对文物征集主张是“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而昭然近列于耳目之前”,希望“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而他自己也带头拿出文物交博物苑收藏。他在启事中说:“謇家所有,具已纳入。”
  在今天看来,张謇的文物征集理念依然科学和实用。他注重地方文物的收集,是为了“留存往迹,启发后来”。张謇凭借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博物苑广征博采,充实了苑藏品。因此,很多人将南通博物苑视为中国博物馆的圣地,每到南通必至此处瞻仰先贤遗泽。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徐文骏和子英  身体“不完美”的孩子,内心也有闪闪发光的梦想。浙江杭州一家名为“梦守护”的公益团体,帮助身患重疾的孩子“私人订制”实现他们的梦想。创始人徐文骏说:“不让梦想因疾病而迟到,唤醒重疾孩子内心的梦想,让他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梦守护’创立的宗旨和初衷。”守护重疾孩子的梦想  徐文骏198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2013年,从澳洲学成归国后,在杭州一家大型物流企业做工程师。  2016年3
期刊
郭吉勇  近日,一则水下中国风舞蹈視频引起许多网友的惊叹。该视频的导演郭吉勇来自江苏靖江,因为他一直喜欢舞者盖盖演绎的国风街舞《卷珠帘》,便想把它带入水下舞台。今年4月初,他终于在澳门实现了这个想法。他与团队两天潜水16小时,下水200余次,在澳门的“水舞间”拍摄水下中国风舞蹈,经过视频剪辑后,最终制作成一条2分钟的视频,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与评论。“斜杠玩家”开创水下舞蹈新业态  郭吉勇毕业于南
期刊
克里斯托弗·诺兰  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风格突出,以烧脑著称。他擅长重新解构故事内容,将故事打乱后再碎片化地拼贴起来。也许初看起来,影片的推进好像杂乱无章,观众静下来思考后,才发现却是环环相扣、精妙绝伦。学习电影叙事  诺兰197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从事广告行业,母亲是一名乘务员。7岁那年,诺兰不知疲倦地看了12遍乔治·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那是他最初的电影记忆。4年后,家里买来
期刊
刀剑总有入鞘时,人总有老的时候。仿佛遥不可及,可是,却又那么轻而易举地让你感受到苍老就在眼前。比如阴雨天,起床时,忽而感觉一向灵便的双腿僵硬难忍;或者爬山时,儿子在前方一马当先,而你却步履蹒跚。不经意间,老就来了,猝不及防,躲不得。于是,忽然觉得自己该老了。  老了咋办?想起了作家许冬林的抱负:择一座小镇慢慢地老。一个慢字,包含了所有对老的不忍与不甘。索性,悄悄地,柔柔地,告诉自己:老了,别乱跑了
期刊
北京外國语大学英语系教授群星灿烂,张汉熙则是其中与众不同的一颗。  张汉熙1921年生于印度,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印度人。1942年,张汉熙毕业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1948年回到中国,第二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28岁晋升教授,年轻有为。由于英语是母语,张汉熙的口语尤为出色,语速极快,往往不假思索就能出口成章,就连许国璋教授和王佐良教授也难以望其项背。此外,由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上册、下册,是
期刊
陈望道  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只言片语、零散的、不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已经难以满足中国先进分子的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性文件之一,《共产党宣言》全文的翻译工作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迫切任务。“真理就是甜的”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在中国想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就十分需要翻译出一部完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  想要
期刊
农村流行一句谚语:“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由此判定农忙时机的举足轻重。  小时候感觉外公就是种地的一把好手,那时候没有手机,不能查看天气预报,但他总能根据天空中的云朵、空气中的气流预测翌日的阴晴雨雪。别人开始着急忙慌地下田犁地,用羊角锄挖地时,外公总是不慌不忙地坐在核桃树下悠闲地抽旱烟,当家里人催促他快些春耕抢种时,他总要说一句口头禅:“慌啥呢,好饭还怕晚了不成?”于是家人们只好由着他任性。 
期刊
立夏过后,荷叶冒出了小小的绿色圆盘,微风吹过水面荡起了美丽的涟漪。晚饭后,老公洗碗带娃,我一个人跑到小区对面的河道旁散步,避开喧闹的孩子们,给自己寻得一片安宁的好去处。  年少时,我不爱独处和独行,更爱结伴而行,平日里与小伙伴一起温习功课,一同扑蝶嬉戏,夜晚害怕单独睡觉,经常依偎着母亲久久不肯分离。人到中年建立了新家,做了别人的妻子,当了别人的母亲,成了别人的儿媳妇,随时都有孩子相伴左右,孤独没有
期刊
明远楼  明远楼位于南京夫子庙江南贡院,是江南贡院的一座核心建筑,其高三层,呈四方形,四面皆窗,登临四顾,整个江南贡院一目了然。站在江南贡院门口,若向楼上望去,赫然可见“明远楼”三个大字。  每天,来江南贡院参观的人熙熙攘攘,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座明清建筑里,还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7年3月25日至4月10日,南京市第一个总工会在明远楼播下革命火种。一  1927
期刊
抗战初期,我在从贵阳疏散到花溪的贵阳女中念完了三年初中。这所刚从城里迁来的学校集中了一批相当优秀的老师。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国文。老师是刚从北方逃难南来的一位“下江人”。我还清楚地记得她的名字叫朱桐仙。她也不愿住在学校附近,就在我们家那座小山上,比我们家更高一些的地方,租了两间农民的房子。她单身一人,家中却很热闹,常有许多年轻的来访者。母亲不大喜欢她,常在背后指责她走起路来扭得太厉害,有故意卖弄风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