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创新拯救戏曲的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戏曲”一词中,“曲”是中心,“曲”,就是音乐,在戏曲艺术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个剧种能否成为全国知名的剧种,主要看它的声腔音乐能否为全国的观众所接受。戏曲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当代观众全方位的审美要求,就必须借鉴戏曲发展史上的经验,在戏曲音乐上进行创新,创作出能够荡人心的戏曲音乐,尽快摆脱戏曲音乐面料的困境。
  关键词:音乐;戏曲;创新;关系;研究
  一、声腔音乐是戏曲的生命
  “戏曲”一词,是一个偏正结构,为“戏之曲”。曲是中心,戏为曲的定语词,表明“曲”的性质。因此,“曲”,也就是音乐,在戏曲艺术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戏曲史上,许多剧种就是以其音乐的特色来命名的,如南戏、北杂剧、戈阳腔、昆山腔、青阳腔、海盐腔、梆子腔、罗罗腔、四平调、吹腔、拉魂腔、高腔、皮黄腔,等等。在人们的认识中,声腔就是剧种,或者说声腔音乐是划分剧种的重要依据。由剧种、演员在全国的知名度的大小也可以看出音乐对于戏曲艺术的重要性。一个剧种能否成为全国知名的剧种,主要看它的声腔音乐能否为全国东南西北的人所接受。豫剧若没有“咱俩说说知心话”等许多地方令人心醉的曲调,它也不可能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四大名旦”之所以名闻天下,主要是他们的歌唱动听且有特色。可以这样说,一个剧种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得到广泛传播,主要是它形成一个体系比较完整并得到广泛的声腔音乐;一个戏曲演员若要能够成为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的名角,必须有一副特色鲜明且让人反复倾听而不会满足歌喉。观众对一个剧种、一个演员产生痴迷的情感,其痴迷的对象主要是其优美的唱腔,而不太可能是剧目中的文学、表演、舞美。
  现在全国有250多个剧种,许多剧种的剧目、表演的程式、舞美等大同小异,因为剧目可以互相移植,表演可以互相借鉴,舞美创新的成果也可以共享,唯一不能通用的就是音乐。如果一个剧种失去了自己的音乐特色,那么这个剧种也就消亡了。
  列举种种事例,旨在说明音乐对于戏曲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一个剧种的声腔音乐如果仍能得到了人们的欣赏,那么这个剧种就不会衰颓和消亡,反之,如果一个剧种缺乏生气,人们远离它,一定是它的声腔音乐出了问题;而现在是所有的剧种都急剧地滑向低谷,那一定是整个戏曲音乐出了问题。
  二、戏曲的发展与音乐的创新
  从宋代诞生起,戏曲经历了几个阶段,之所以发生嬗变,是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引发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则促进了音乐的变化,而音乐的变化便造成了戏曲的发展。
  宋杂剧的表现形式较为繁杂,有以斗口磕牙博人发笑的参军戏,有以务为滑稽的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短剧,许多的则以歌舞演述故事的对戏。参军戏与短剧一般不用音乐,用音乐的多是以歌舞演述故事的 对戏,而音乐则主要是由当时流行的大曲、曲破、缠达以及词乐、民间乐曲构成的。这些音乐的声调缓慢雅致,温润柔靡,曲词则深奥艰涩,文采斐然,这种艺术形式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缀成短套,首尾一韵,在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它将唐宋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其声率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故事。
  蒙古入驻中原之后,中国的戏曲又一次发生了嬗变,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艺术形式,这就是北杂剧。之所以能够出现新的样式,也是因为戏剧更换了新的音乐。随着蒙古族侵略者的马蹄,节奏强烈、风格雄健豪放的草原音乐也涌进了中原,听腻了舒缓、委婉、纤弱的音乐的人们,一下子就被这音乐吸引住了。在元朝统一中国以后,文化中心渐渐南移,许多编写剧本的书会才和一流的演员纷纷南下杭州等地,他们为了使自己的才艺得到南方观众的欣赏,于是弃北曲而投身南戏,将许多北杂剧的经典剧目改编成南戏,声腔音乐则以南为主,部分剧目南北合套。这样,北杂剧便逐渐衰颓,而南戏则越发兴旺。元末明初,便形成了弋阳、杭州、海盐、余姚、昆山、莆仙等几大声腔。为什么在由南戏孕育的裔系剧种里,后来只有昆山腔也就是昆曲成了雄霸剧坛200多年的全国性的剧种,而其他剧种消亡,或仅在乡野山村中艰难地挣扎着,或始终在一隅之地求生。其主要原因是昆山腔能够与时俱进,两次改革了自己的音乐。
  元末时,声律家顾坚等人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对昆山腔进行整理提高,使之有了“正声”韵味,歌唱起来,“流丽悠远”,“最足荡人”,相比其他南戏的声腔要美听得多。这是第一次改进。第二次做改进工作的是魏良辅。归纳他的改进方法,有两点:一是取南北曲之长,集众乐家之优。二是从细微之处入手,注意声腔的每一点,力求处处完美。
  然而,新腔开始仅用于清唱,虽受曲家唱者的欢迎,但流行区域、歌唱之人大概仍限于吴中,真正让新腔风行四五的则是梁辰鱼,是他编写了用新腔演唱的散曲作品《江东白苧》与剧曲《浣纱记》,尤其是后者,新腔凭借它而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曲调美,剧目佳,使昆曲迅速地成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远播四方。有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蒋陈二生》条得知,昆曲至迟在嘉靖末年就已成了苏州虎丘曲会中一般人歌唱的曲调,与市民的游乐习俗相结合,家家喜闻,人人习唱。苏州人对新曲的喜爱自然会影响着其他地区的人,昆曲便一波一波地向外埠扩展,到了万历末年,它已占领了北京的剧坛:“迩年以来(指万历末年),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杆拨,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于是,新的剧种---昆剧,得到了全社会普遍的承认。
  昆曲衰颓的时间约在清中叶以后,精美雅致的昆曲为什么会败在土里土气的地方戏的手上?主要原因是因为昆曲经过200多年的打磨,其曲调过于精致、圆润、典雅,技术的成分大于情感的成分,人们赞美他的音色、旋律和纡徐回环的风格于演唱的技巧,却不会被他打动,而地方戏则不同,他们会让你激动,让你扼腕,让你流泪,让你情不自禁地大喊大叫、手舞足蹈。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自诞生起,就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的舞台表现形式变革了旧的舞台表现形式,并在创新中获得新生。但是,不论哪一次发展,都与音乐的创新有关,是新的音乐给予了戏曲旺盛的生命力,或让他重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若要使现代戏曲摆脱衰退的阴影,就必须借鉴戏曲发展史上的经验,在音乐上进行创新,创作出能够激荡人心的脍炙人口的戏曲音乐。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视与听的艺术,它在叙事方面的策略、画面、声音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画面由于其“天生”的优势,是讲述故事情节的主要力量。音效它即具体又抽象性,在运用的时候可以更加自由。通过探究电影声音对叙事情节的建构功能,从而揭示电影声音对电影叙事情节的强大推动意义。  关键词:音效;叙事性功效;影视  影视艺术之所以吸引人,视听享受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了声音的力量影片对环境的交
目前我国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弊端,这与德育栽体的选择有很大关系.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密切,并且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所以我们可以将礼仪教育引入德育工作之中,从而增强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2009年深秋的绥江之行,忧伤而热烈.rn忧伤是因为我们前去送别绥江这座金沙江边的县城,以及城边的江岸,江岸边的那些石头、那些沙砾、那些树木……它们并不知晓不久之后上升的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乡愁》作为其代表作具有典型意义。《乡愁》全诗四个小节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和“现在”的时间顺序展开,分别将乡愁凝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心理矛盾问题的产生,这些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就业是十分不利的。本文探讨了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矛盾以及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何调适,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并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2017年应届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达到破纪录的795万人,就业成为每位应届生未出校门就要感受的压力。由此
河南大学  摘要:本文以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書中张力的相关理论作为依据,对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进行研究,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分析“张力”形成的因素。  关键词:阿恩海姆;张力;运动;建筑;中华巴洛克  一  在阿恩海姆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第九章专门对“张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此章节中第一次出现“张力”是引用康定斯基在《平面中的点和线》艺术中“具有倾向性的张力”。阿恩海姆认为“在
PBL教学法指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其突出特征是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借助于教师的引导来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进而自己获得知识与成果,PBL教学法更加强调对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