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当今基础教育的课题之一,受到有关专家、学者及广大历史教师的关注。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首先应当明确“能力”、“思维”、“历史思维能力”等几个基本概念。
一、能力、思维、历史思维能力的含义
能力,一般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运用知识和经验完成这种活动的基本方式。能力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对一个人来说,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基本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该活动的方法和核心。
思维,是指心理学中的思维,即通常所说的思考。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它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基本形式。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培养的独具的一种思维能力。它是指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明确了以上几个基本概念以后,下面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为什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量骤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的历史教育状况令人担忧。中学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初中阶段,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探索其原因可知:(1)“摆位”问题。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并没有把历史教育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普遍认为历史是副课,因而造成课时没有保证,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厌学”,故培养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2)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历史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老师的讲,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大多是知识量的积累,忽视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状况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放在主导地位,才能为社会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时代需求。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青少年思维发展趋向成熟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思维发展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到了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从表面向实质方向发展。到了高中阶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这就是说青少年时期是思维发展的逐渐成熟时期,它最终完成了思维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过渡。因此,历史教学要顺应思维发展规律的要求,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力,重视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思维能力是历史课程本身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为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新教材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单元拓展”等栏目,均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各种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教给学生以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维。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是思维的一般过程,也是思维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掌握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2、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是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起学生积极思维, 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导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使用直观教具(课本中的插图、挂图、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调动学生视听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3、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设问是一种很好的引起学生心理注意的方法,它能较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要讲的主题上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火花,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促进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不过,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即思考性。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去思考、探索,才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问题还要有科学性并符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若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便无从下手,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问题若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无须刻苦思考就能轻易答出,更无法培养思维能力。
4、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蕴含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历史教材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载体,在丰富的历史材料中还蕴含着相应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以及思维训练的最佳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的过程。
以初三历史教材讲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二战全面爆发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因导果,由现象分析本质,即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各国政府为摆脱经济危机积极寻求出路,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德、意、日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积极进行侵略扩张,并结成轴心国同盟。对于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美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了绥靖政策,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后局部战争演变成了世界大战。经过上述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了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一些概念及其关系。
5、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寻求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承担的市教研室确定的教改课题是“优化历史课的教与学”,其主要模式是“确立目标、指导学练、讨论解疑、精讲深化、练测评估”五个环节。目标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欢乐带给学生,把思想传给学生,力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可以说五个环节都能不同程度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也与今天新课改的精神相符合。我们今后也将会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改的主要方向。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要担起重任,克服困难,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地来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会思考、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才。
一、能力、思维、历史思维能力的含义
能力,一般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运用知识和经验完成这种活动的基本方式。能力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对一个人来说,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基本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该活动的方法和核心。
思维,是指心理学中的思维,即通常所说的思考。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它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基本形式。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培养的独具的一种思维能力。它是指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明确了以上几个基本概念以后,下面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为什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量骤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的历史教育状况令人担忧。中学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初中阶段,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探索其原因可知:(1)“摆位”问题。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并没有把历史教育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普遍认为历史是副课,因而造成课时没有保证,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厌学”,故培养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2)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历史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老师的讲,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大多是知识量的积累,忽视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状况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放在主导地位,才能为社会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时代需求。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青少年思维发展趋向成熟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思维发展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到了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从表面向实质方向发展。到了高中阶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这就是说青少年时期是思维发展的逐渐成熟时期,它最终完成了思维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过渡。因此,历史教学要顺应思维发展规律的要求,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力,重视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思维能力是历史课程本身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为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新教材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单元拓展”等栏目,均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各种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教给学生以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维。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是思维的一般过程,也是思维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掌握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2、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是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起学生积极思维, 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导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使用直观教具(课本中的插图、挂图、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调动学生视听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3、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设问是一种很好的引起学生心理注意的方法,它能较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要讲的主题上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火花,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促进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不过,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即思考性。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去思考、探索,才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问题还要有科学性并符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若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便无从下手,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问题若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无须刻苦思考就能轻易答出,更无法培养思维能力。
4、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蕴含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历史教材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载体,在丰富的历史材料中还蕴含着相应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以及思维训练的最佳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的过程。
以初三历史教材讲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二战全面爆发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因导果,由现象分析本质,即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各国政府为摆脱经济危机积极寻求出路,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德、意、日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积极进行侵略扩张,并结成轴心国同盟。对于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美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了绥靖政策,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后局部战争演变成了世界大战。经过上述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了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一些概念及其关系。
5、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寻求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承担的市教研室确定的教改课题是“优化历史课的教与学”,其主要模式是“确立目标、指导学练、讨论解疑、精讲深化、练测评估”五个环节。目标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欢乐带给学生,把思想传给学生,力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可以说五个环节都能不同程度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也与今天新课改的精神相符合。我们今后也将会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改的主要方向。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要担起重任,克服困难,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地来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会思考、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