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让云端漫步成为可能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zhonghua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霞(右四)在廻转塔机第一次试安装现场

  “全球300米以上的高楼,有将近70%是中国建造。在超高层建筑领域,中国高度、中國效率、绿色节能的建筑方式,以绝对优势领跑。”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这样描述让中国建造领跑的幕后功臣——“空中造楼机”。在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它闪亮登场,以4天在500米高空盖起一层楼的实力惊艳了世界。
  作为这个“建楼怪兽”的设计团队中唯一一名女设计师,李霞说,这一切都与她儿时在心底埋下的一个梦有关。

一步步向梦想靠近


  今年37岁的李霞是湖北黔江人。父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木匠,小时候李霞玩的学步车、拨浪鼓、摇动木马等玩具,都是父亲凭着一双巧手做出来的。从小生活在各种工具和木料中,李霞亲眼看着父亲将一块块木料做成了精美的茶几、书柜、饭桌……
  那时,李霞就想过:长大后,跟着父亲做一名技艺精湛的木匠。父亲听到笑了:“女孩子哪有干木工活的,你应该当工程师、设计师!”这句话在李霞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读中学时,和李霞要好的一位女同学忽然转学去了外地,李霞很难过。后来她才知道,同学的父亲是建筑工人,在建造一座30多层的大楼时,因脚手架搭建出了问题坠楼身亡。家庭失去经济来源,同学的母亲只得带着女儿远嫁他乡。
  一位在工地上当钢筋工人的亲戚告诉过李霞,脚手架上的空间非常有限,加之高空作业,遇上刮大风更是危险。如果不慎发生意外,轻则受伤,重则摔断胳膊、腿,甚至会当场毙命。
  李霞由此想到,如果能发明像迷你版航空母舰一样的平台,让工人在上面如履平地该多好。它可以围在高楼四周,随着楼层自动升高。亲戚听了她的想法后笑着说:“你是科幻小说看多了吧,这样的怪兽谁能造出来?”
  李霞很不服气,她想,既然科学家发明了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消防云梯,将它们结合起来,不就能打造出“建楼怪兽”吗?
  抱着这样的梦想,李霞参加高考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械设计专业。2007年取得武汉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后,她进入国内一家知名重工企业,从事机械设计工作。5年间作品不断,她从中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
  2012年,李霞作为人才被引进到中建三局工程技术研究院工作。第二年年初,她便开始着手廻转塔机课题。施工加重工,李霞乐在其中。她觉得,离儿时打造“航母平台”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排除万难设计 “建楼怪兽”


  随着中国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急需一种科技含量更高的超大施工平台。李霞举例,建造一栋500米高楼,需要的物料装备总共有五六十万吨,是建造300米高楼的两倍,施工风险也多出四倍,对于施工平台的稳定性和承重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种情况,2015年,中建三局工程技术研究院决定研发“整体自动顶升廻转式多吊机集成运行平台”,也就是如今在国内外大名鼎鼎的“空中造楼机”。
  李霞负责这款造楼神器的关键技术,需要承担全部机械结构的设计及试验工作: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确定如何实现多吊机360°换位、如何解决廻转平台高承载和自爬升问题。
  最初的方案中,李霞将平台设计成环状,上面缀满五角星,虽然后来这个方案未被采用,但这份手稿李霞至今都细心地保存着。考虑各种现实因素,在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的前提下,李霞设计了一稿又一稿,历时1年才最终完成。
  为了实现多吊机360°回转,李霞和团队成员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察了国内几十家回转支承生产厂家,与厂家数百次的沟通后,才最终找到解决方法。
  设计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教科书中没有可以直接引用的方法,创新总是比较难的。”李霞和团队历经200余次反复验算、优化和分析,一一攻克了难关。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8年,外形酷似蝴蝶结的廻转平台系统横空出世。它总高40多米,自重近2000吨,位于建筑上端。它集成塔吊等装备和设施,营造出一个绿色安全的移动建造工厂,可以容纳二三百人同时施工。工人盖楼就像在工厂中一样,不必裸露在楼外,减少了受伤的可能性。平台还布满安全监控传感器,“比如倾角传感器,如果平台倾斜呈一定角度,传感器就会报警”。经过多年的努力,李霞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超级速度惊艳世界


  “空中造楼机”是中国首创,顶升力达4000多吨,能让建筑施工在千米高空如履平地,在极限情况下,甚至可以抵御14级大风。
  高空中如何保持稳固?李霞说,平台装有像搓衣板一样的微凸支点,承力件像造楼机的手脚,紧扣在大楼核心墙体的支点上,由大楼外侧的液压油缸负责提供动力。依靠微凸支点,大楼变成了攀岩墙,造楼机驮着负重,像猴子爬树,一层层向上攀爬。即便液压机突发故障,12个钩爪也会牢牢抓扣在墙面上,为几百米高空中的造楼机护航。
  在建筑业有句行话,建设300米以上的高楼是一道门槛,建设500米以上的高楼则是一个永久性的难题。现在这个难题被中国人破解了。
  如今,“空中造楼机”已经应用到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 武汉绿地中心、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等重大项目。作为设计出这头“建楼怪兽”的主力成员,李霞为之骄傲和自豪。
  实习编辑 王晨冰 [email protected]
“空中造楼机”施工中
其他文献
蔡霞明缂丝作品千万梭,坚韧一生  今年50岁出头的蔡霞明,是苏州长桥人。因为父亲喜欢画画,她从小耳濡目染,由衷喜欢上绘画艺术。1989年,21岁的蔡霞明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开始了她的缂丝人生。  苏绣自古以来就是四大名绣之首,誉满天下。而作为苏州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缂丝,却似有一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羞。  缂丝也曾有過鼎盛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初,明缂丝大热,售价昂贵,技术门槛又不高,很多人都从做
期刊
1888年,胡彬夏出生于無锡一个名门望族。她的先祖胡湲是北宋著名教育家,几代书香传承,父亲胡壹修和叔父胡雨人也都是饱学之士,清末民初时为无锡当地教育事业和水利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作为胡家长女,胡彬夏甫一出生就被家人视若珍宝,开明的胡家父母为胡彬夏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她从小就与家中兄弟姐妹共同开蒙,学习新文化,接受新理论。  1902年,胡彬夏被父母送出国门,赴日本留学。第二年,年仅15岁的胡
期刊
张爱玲16  南京展拓消防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爱玲,恬静坚定,心有磐石。从事消防事业13年,她从零起步,将企业打造成包含一家工程公司、两家生产厂、资产上亿的地方行业龙头。破茧的蝶  1997年,23岁的张爱玲从解放军理工大学毕业,在南京城区一家消防公司就职。日复一日,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过了近10年。张爱玲慢慢发觉,这种无压力的工作让她失去了方向,磨掉了奋斗的激情。她想打破陈规,尝试一段新人生。 
期刊
邱亚敏和女儿在花园  成都有一位叫邱亚敏的母亲,生下大女儿海蒂后,回到乡下,为女儿打造了一座专属花园,让女儿从小在花园里长大。二女儿噜噜出生后,邱亚敏扩建了花园。这一举动就像埋下一坛女儿红,她希望能在女儿18岁那一天,将花园送给她们。孩子是花园的总设计师  邱亚敏是四川资阳人,大学毕业后来到成都,在电脑城做销售工作。用她的话说,走进那栋大厦,一年四季都感受不到阳光雨露,渐渐觉得生活没有多大意义,“
期刊
李艳华  中国是大豆原产国,至今已有约5000年种植史。她是一位扎根在东北黑土地几十年的大豆育种专家,她培育的十多个优质大豆品种,累计推广已达5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斤,增收50多亿元。她是李艳华,被国人称为“女袁隆平”。临时工蜕变成育种专家  李艳华出生在黑龙江海伦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几代人都以种大豆为生。199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的李艳华,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的东北地理与
期刊
陆瑶和作品《忆江南》之一  一块蛋糕竟然将杭州的美景搬了上去?当这组名为《忆江南》的中国风蛋糕在纽约曼哈顿中央车站展厅里亮相时,无数路人停下了匆匆的脚步,带着惊讶和赞叹静静欣赏。  2018年夏天,陈瑶接到杭州旅游委员会的邀请——做一组翻糖蛋糕,参加在美国举办的“最忆是杭州·全球粉丝感恩大会”。  说起杭州,陈瑶和它有着特殊的情缘。  7岁那年,父母带她到杭州游玩。夏天的西湖边弥漫着阵阵芳香,在荷
期刊
花合子组织店内活动  80后女孩花合子,从东南大学冶金系毕业后,选择了一个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的职业——记者。对她来说,记者的生活,能让她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因为经常采访书画家,见得多了,花合子自以為对字画还算精通,便在南京夫子庙古玩城租下一间门面房,做起了字画生意。但因涉世未深,经营不久,20多万元的积蓄全部打了水漂。创业失败并没有浇灭花合子心中的火焰,她继续尝试着各种不同的工作。  直到
期刊
在許多人印象中,非洲早已不是贫穷、动荡的代名词,更有一位中国老奶奶,为了给在异国创业的儿子带娃,已经在非洲生活了7年,拥有了各种有趣的经历。单亲奶奶远赴非洲  徐茹萍是辽宁丹东人,年轻时当过工艺设计师。上世纪50年代,她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正好赶上东北丝绸行业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徐茹萍设计出来的布料花纹和图案,被印上被单、床罩和衣服,卖往全国各地。她基本功扎实,又懂得创新,长期被评为丝绸厂业绩第一
期刊
我们对于生活的付出与热爱,值得我们庄重地对待自己。  ——李思圆《生活需要仪式感》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加拿大演说家克里斯多福·孟  对女性而言,大自然中的一切东西,无论是鲜活的还是死气沉沉的东西,在她眼中都像是个小孩子。  ——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  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为别人活着,也要为自己活着。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
期刊
2019年艾美奖颁奖典礼上,年仅34岁的菲比·沃勒-布里奇成为最大赢家。凭借《伦敦生活》,她斩获两项大奖——喜剧类最佳编剧及最佳女主角。  发表获奖感言时,菲比紧紧握住奖杯,坦率又真诚地说:“写作(《伦敦生活》)非常难,非常痛苦,但我必须得说,我写作的理由就是这个(奖杯)。”而她的成长经历,和她的作品一样充满戏剧张力,由她亲自书写的一个个高潮和转折,最终成就一部好戏。讨厌做“小公主”  菲比出生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