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式句的构成遵守一般性语言规范,其修辞功能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和调配适当的常式句,可以使文本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关键词:常式句 选择 调配 修辞
句子是按语法(句法)规则组成的最小表述单位。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所谓“常式句”是与言语艺术中的“变式句”相对而言的。“变式句”是一种违反标准语常规的“陌生化”文学语言句式,“常式句”则在组词成句时,自觉遵守语法规范、语用习惯及逻辑规律。脱离具体语境孤立地看,“常式句”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修辞功能,其修辞效果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经过选择与调配方能显现。
语言中的常式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分为短句、长句,整句、散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设问句、反问句,等等,各有各的用途。因此,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选用哪种句式最切题切境、准确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是作家十分注意的问题。
一、长句和短句
梁实秋十分重视长句和短句的修辞功能。他在《论散文》中写道:“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实在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
句子的长短,不只与包含词语的多少有关,还与接受心理有关,受众觉得长就算长,觉得短就算短。影响接受心理的主要因素是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长句往往是字数较多、容量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分句或句子。短句是字数较少、容量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分句或句子。
长句、短句各有特色。短句简洁、明快、有力,因形体短小,词的数目少,结构比较简单,所以便于抒发激越的情感,表达急促的语气,描写紧张的场面,有通俗、自然、流畅的修辞效果。老舍先生偏好使用短句,他曾经说道:“我自己写文章,总希望七八字一句,或十几字一句,不要太长的句子。每写一句時,我都想好了,这一句到底说明什么,表现什么感情,我希望每句话都站得住。当我写了一个较长的句子,我就想法子把它分成几段,断开就好念了,别人也愿意念下去,断开了也好听了,别人也容易懂。”[1](P64)长句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政论、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文章使用长句的频率相对文学文本要高一些。例如:
(1)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颤抖,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轮回低转,听之泪下。(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
(2)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像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花间的晨雾那样的温柔,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的甜美。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到水上。……声音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枪炮声,呐喊声,叫号声,哭泣声,马蹄声,车轮声,飞机的机翼声,火车的汽笛声,都掺杂在一起,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鲁彦《听潮的故事》)
例(1)依次写寒夜、呜咽的笛声、孤独无依的人及“我”泪湿衣衫,起承转合,一脉贯注,将“我”对算命瞎子凄苦命运的深深同情和油然而生的哀婉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逻辑衔接十分紧凑。在铺平垫稳之后,“听之泪下”更揪人肠。一个长句,绞出了无尽的泪水。
例(2)舒缓的长句配上“低低的,轻轻的”等开口度小的短句,不但显示了温柔大海的“物趣”,而且流露了主体恬静悠长的“情趣”。下文一连用八个三字句,铿锵有声,节奏急促有力,写出了大海气势磅礴的“物趣”,也宣泄出主体激情澎湃的“情趣”。
二、整句与散句
整句又称骈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反复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适用于散文、杂文等文体。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表意灵活自然,有亲切感。整句和散句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修辞效果。
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性,……是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对象的形式就成为起赋予定性作用的统一。”[2](P173)整齐之所以成为美,是因为整齐的客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之后,产生了一种和谐悦目的美感。
作为整句之一的排比句,它的使用不仅能产生语言形式上的匀称和声音韵律上的往复美,而且气势壮阔,情感充沛,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宋代陈骙在《文则》中谈到排比句的修辞作用时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3](P168)如:
(3)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抢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友邦惊诧论》)
杂文是战斗性很强的文体,要求准确、有力、讽刺性强。这段话由三个“他们不惊诧”和一个“他们就惊诧”构成一组排比,节奏迅疾,铿锵有力,极具气势,无情地撕下了“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
再看下面一段文字:
(4)我现在蜗居在南京一座破旧的小楼里,读书、写作、会客,与朋友搓麻将,没有任何野心,没有任何艳遇。这样的生活天经地义,心情平静,生活平静,我的作品也变得平静。
惟一让我焦虑的是我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她患了重症住在医院病房里。
其他还有什么?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苏童《平淡地生活》)
这三段使用的都是朴质的散句,格调恬淡如水,闲适从容,琢然不饰,自成风格。
而将整句和散句交替使用,相互嵌镶,则是汉语遣词造句成章的通行做法。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由于世间万物的千变万化和人们感情的复杂多端,我们很难单一地用统一的句法结构和句子形式来描绘和表达;其二,辩证思维方式制约着汉民族的遣词造句成章,不但追求整齐美和参差美,而且还将整齐美和参差美置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去追求一种变化美。
三、疑问句与感叹句
有疑而问,即提出问题要别人回答的,是一般的疑问句,主要是语法现象。无疑而问,即提出问题不要别人回答的,主要是修辞现象,是为了加强语势、增强表达效果而采取的一种明知故问的修辞手段。设问,是说话人本来没有疑问,却故意提出问题,再自己作答。反问,是说话人对某个问题早有定见,并无疑问,故意用疑问语气表达出来,也是为了加强语势,增强感情。在议论性散文中,疑问句可以提出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可以设疑问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论证过程中,反问句还可以强化语气,增强论辩的力度。
感叹句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感情,表示悲伤、怜悯、惊讶、赞叹、欢乐、愉快、愤怒、呵斥以及嘲笑、讽刺等感情。比如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共用了9个疑问句和44个感叹句,使在场听众无不深受感染。我们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5)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暴行,闻一多敢于发表讲演,大义凛然,无所畏惧,俨然一位斗士。在这里,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运用,十分切合当时的语境,使人仿佛看到作者对特务们声色俱厉的痛斥,感受到作者溢于言表的愤慨之情。
列夫·托尔斯泰在《穷人》中这样描写桑娜的感叹:“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两个感叹句充分地表现了穷人桑娜对比她更穷的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处于生活绝境的悲叹和同情,第一句前面又加上个感叹词“唉”,就更加强了这种感叹语气。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是指对事物做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是指对事物做否定判断的句子。一般说来,肯定句语气较重,否定句语气较轻,双重否定句语气更重。在文章中,有时肯定句或否定句排比使用,能收到一种强烈而鲜明的修辞效果。例如:
(6)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致橡树》)
例(6)连用三个比喻式肯定判断句,语气果决,不容置疑,文气豪放。喻体极富动感,形象生动。表现了毛泽东对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
例(7)诗人先用一个比喻式否定句否定了“凌霄花”攀附式的“爱情”,接着又连用了几个比喻式否定句否定了奉献式的“爱情”,否定了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诗人宣告自己、宣告所有要求自立的女性,决不做男性的附庸!对一向奉为美德的旧观念、旧伦理做了坚决的否定,表达了新时期新女性的新觉醒、新背叛。诗人用最形象的事物,使自己争取自身尊严、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五、主动句与被动句。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种句子被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被称为被动句。
一个句子,有的可以用主动句式表达,也可以用被动句式表达。自然,也有不宜用被动句式表达的。一般说来,主动句比被动句更明确有力。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用被动句式也有它的好处。譬如,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为了使前后句子的主语保持一致,为了达到叙述的重点突出、语义连贯、语气流畅等修辞效果,宜于使用被动句式。一些长句,使用被动结构用词经济、结构紧凑。有时,以受动者为主,或是要突出受动者,而主动者不必说出(有时是不愿说出或无从说出)时,也宜于用被动句式。在语段中主动句与被动句结合运用,从整体上看,可以达到使句型多样化的修辞效果。例如鲁迅在《故乡》中写道:
(8)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例(8)中后一句的第一个分句主语是“他”,为了使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样,第二个分句运用被动句式,省掉主语,使句子简洁紧凑,并使全句的语气连贯通畅。如果改用主动句“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或“但他终于随着他父亲走了”,效果就差得多。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写作实践中,根据语言环境的差异,灵活地选择和调配不同的常式句,能提高我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自己的文本表达更精确、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感染力,从而增强文本的审美张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注 释:
[1]老舍.关于文学语言的问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3]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陈国质 湖南衡阳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421001)
关键词:常式句 选择 调配 修辞
句子是按语法(句法)规则组成的最小表述单位。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所谓“常式句”是与言语艺术中的“变式句”相对而言的。“变式句”是一种违反标准语常规的“陌生化”文学语言句式,“常式句”则在组词成句时,自觉遵守语法规范、语用习惯及逻辑规律。脱离具体语境孤立地看,“常式句”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修辞功能,其修辞效果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经过选择与调配方能显现。
语言中的常式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分为短句、长句,整句、散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设问句、反问句,等等,各有各的用途。因此,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选用哪种句式最切题切境、准确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是作家十分注意的问题。
一、长句和短句
梁实秋十分重视长句和短句的修辞功能。他在《论散文》中写道:“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实在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
句子的长短,不只与包含词语的多少有关,还与接受心理有关,受众觉得长就算长,觉得短就算短。影响接受心理的主要因素是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长句往往是字数较多、容量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分句或句子。短句是字数较少、容量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分句或句子。
长句、短句各有特色。短句简洁、明快、有力,因形体短小,词的数目少,结构比较简单,所以便于抒发激越的情感,表达急促的语气,描写紧张的场面,有通俗、自然、流畅的修辞效果。老舍先生偏好使用短句,他曾经说道:“我自己写文章,总希望七八字一句,或十几字一句,不要太长的句子。每写一句時,我都想好了,这一句到底说明什么,表现什么感情,我希望每句话都站得住。当我写了一个较长的句子,我就想法子把它分成几段,断开就好念了,别人也愿意念下去,断开了也好听了,别人也容易懂。”[1](P64)长句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政论、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文章使用长句的频率相对文学文本要高一些。例如:
(1)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颤抖,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轮回低转,听之泪下。(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
(2)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像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花间的晨雾那样的温柔,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的甜美。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到水上。……声音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枪炮声,呐喊声,叫号声,哭泣声,马蹄声,车轮声,飞机的机翼声,火车的汽笛声,都掺杂在一起,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鲁彦《听潮的故事》)
例(1)依次写寒夜、呜咽的笛声、孤独无依的人及“我”泪湿衣衫,起承转合,一脉贯注,将“我”对算命瞎子凄苦命运的深深同情和油然而生的哀婉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逻辑衔接十分紧凑。在铺平垫稳之后,“听之泪下”更揪人肠。一个长句,绞出了无尽的泪水。
例(2)舒缓的长句配上“低低的,轻轻的”等开口度小的短句,不但显示了温柔大海的“物趣”,而且流露了主体恬静悠长的“情趣”。下文一连用八个三字句,铿锵有声,节奏急促有力,写出了大海气势磅礴的“物趣”,也宣泄出主体激情澎湃的“情趣”。
二、整句与散句
整句又称骈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反复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适用于散文、杂文等文体。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表意灵活自然,有亲切感。整句和散句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修辞效果。
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性,……是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对象的形式就成为起赋予定性作用的统一。”[2](P173)整齐之所以成为美,是因为整齐的客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之后,产生了一种和谐悦目的美感。
作为整句之一的排比句,它的使用不仅能产生语言形式上的匀称和声音韵律上的往复美,而且气势壮阔,情感充沛,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宋代陈骙在《文则》中谈到排比句的修辞作用时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3](P168)如:
(3)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抢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友邦惊诧论》)
杂文是战斗性很强的文体,要求准确、有力、讽刺性强。这段话由三个“他们不惊诧”和一个“他们就惊诧”构成一组排比,节奏迅疾,铿锵有力,极具气势,无情地撕下了“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
再看下面一段文字:
(4)我现在蜗居在南京一座破旧的小楼里,读书、写作、会客,与朋友搓麻将,没有任何野心,没有任何艳遇。这样的生活天经地义,心情平静,生活平静,我的作品也变得平静。
惟一让我焦虑的是我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她患了重症住在医院病房里。
其他还有什么?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苏童《平淡地生活》)
这三段使用的都是朴质的散句,格调恬淡如水,闲适从容,琢然不饰,自成风格。
而将整句和散句交替使用,相互嵌镶,则是汉语遣词造句成章的通行做法。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由于世间万物的千变万化和人们感情的复杂多端,我们很难单一地用统一的句法结构和句子形式来描绘和表达;其二,辩证思维方式制约着汉民族的遣词造句成章,不但追求整齐美和参差美,而且还将整齐美和参差美置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去追求一种变化美。
三、疑问句与感叹句
有疑而问,即提出问题要别人回答的,是一般的疑问句,主要是语法现象。无疑而问,即提出问题不要别人回答的,主要是修辞现象,是为了加强语势、增强表达效果而采取的一种明知故问的修辞手段。设问,是说话人本来没有疑问,却故意提出问题,再自己作答。反问,是说话人对某个问题早有定见,并无疑问,故意用疑问语气表达出来,也是为了加强语势,增强感情。在议论性散文中,疑问句可以提出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可以设疑问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论证过程中,反问句还可以强化语气,增强论辩的力度。
感叹句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感情,表示悲伤、怜悯、惊讶、赞叹、欢乐、愉快、愤怒、呵斥以及嘲笑、讽刺等感情。比如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共用了9个疑问句和44个感叹句,使在场听众无不深受感染。我们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5)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暴行,闻一多敢于发表讲演,大义凛然,无所畏惧,俨然一位斗士。在这里,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运用,十分切合当时的语境,使人仿佛看到作者对特务们声色俱厉的痛斥,感受到作者溢于言表的愤慨之情。
列夫·托尔斯泰在《穷人》中这样描写桑娜的感叹:“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两个感叹句充分地表现了穷人桑娜对比她更穷的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处于生活绝境的悲叹和同情,第一句前面又加上个感叹词“唉”,就更加强了这种感叹语气。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是指对事物做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是指对事物做否定判断的句子。一般说来,肯定句语气较重,否定句语气较轻,双重否定句语气更重。在文章中,有时肯定句或否定句排比使用,能收到一种强烈而鲜明的修辞效果。例如:
(6)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致橡树》)
例(6)连用三个比喻式肯定判断句,语气果决,不容置疑,文气豪放。喻体极富动感,形象生动。表现了毛泽东对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
例(7)诗人先用一个比喻式否定句否定了“凌霄花”攀附式的“爱情”,接着又连用了几个比喻式否定句否定了奉献式的“爱情”,否定了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诗人宣告自己、宣告所有要求自立的女性,决不做男性的附庸!对一向奉为美德的旧观念、旧伦理做了坚决的否定,表达了新时期新女性的新觉醒、新背叛。诗人用最形象的事物,使自己争取自身尊严、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五、主动句与被动句。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种句子被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被称为被动句。
一个句子,有的可以用主动句式表达,也可以用被动句式表达。自然,也有不宜用被动句式表达的。一般说来,主动句比被动句更明确有力。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用被动句式也有它的好处。譬如,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为了使前后句子的主语保持一致,为了达到叙述的重点突出、语义连贯、语气流畅等修辞效果,宜于使用被动句式。一些长句,使用被动结构用词经济、结构紧凑。有时,以受动者为主,或是要突出受动者,而主动者不必说出(有时是不愿说出或无从说出)时,也宜于用被动句式。在语段中主动句与被动句结合运用,从整体上看,可以达到使句型多样化的修辞效果。例如鲁迅在《故乡》中写道:
(8)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例(8)中后一句的第一个分句主语是“他”,为了使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样,第二个分句运用被动句式,省掉主语,使句子简洁紧凑,并使全句的语气连贯通畅。如果改用主动句“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或“但他终于随着他父亲走了”,效果就差得多。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写作实践中,根据语言环境的差异,灵活地选择和调配不同的常式句,能提高我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自己的文本表达更精确、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感染力,从而增强文本的审美张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注 释:
[1]老舍.关于文学语言的问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3]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陈国质 湖南衡阳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