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国初年,在通俗教育的普及下,在现代图书馆的普遍推广下,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在全国推广设立通俗图书馆,以达到其开启民智,普及教育的目的。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通俗图书馆在全国发展迅速,以图书通俗易懂,阅读免费方便的特点,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政学军警工商各界人士是其主要阅读群体,其中开辟的儿童阅览处,集娱乐、阅读于一体,体现了其教育普及性灵活性的特点。
关键词:民国时期;通俗图书馆;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150—04
民国初年设立了大量的通俗图书馆,其存在时间不长,前后仅有大约20年,虽然属于昙花一现,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他在通俗教育方面对开启民智,繁荣文化,教育推广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1934年中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当年全国图书馆共有2818所,通俗图书馆有1002所,占35.5%,①数量相当大。探讨通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作用,对当今普及民众教育以及改善公共图书馆的使用等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拟对通俗图书馆建立的原因、运作模式及其功用影响等进行简要论述。
一、通俗图书馆建立的缘起
通俗图书馆的设立,起源于民国初年社会教育理念以及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的实践。
(一)通俗教育地推动
通俗图书馆在民国初年属于通俗教育的一部分,归属于教育部下属机构社会教育司管辖。通俗图书馆的设立,是与民国初年政府推动通俗教育的大背景分不开的。
清朝末年,政府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学校,培养学生,派员留学,废除科举等,但于面向广大群众的开启民智方面的教育却着力较少,所以,清末的教育改革是精英式的培养,而缺乏对普通民众的教育。民国初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很希望培养出健全的国民,他“深感教育行政之责任,不仅在教育青年,须兼顾多数年长失学之成人”,“故草拟官制时,坚决主张于普通、专门二司外特设社会教育司”。②在其后颁布的《教育部官制》中明确规定,“教育部置总务厅及下列各司: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社会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职责分明,为“1.关于通俗教育及演讲会事项,2.关于感化事项,3.关于通俗礼仪事项,4.关于文艺、音乐、演剧事项,5.关于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事项。6.关于动植物园等学术事项,7.关于博物馆、图书馆事项,8.关于各种通俗博物馆、通俗图书馆事项,9.关于公众体育及游戏事项”。③社会教育司的职能,是面向普通民众,设立各种文化设施和组织,进行普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尤其强调通俗,其开启民智的基本意图很明显。
1915年之后,教育部针对通俗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如《通俗图书馆规程》、《通俗演讲传习所办法》、《通俗教育演讲所规程》、《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等。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 通俗教育成为社会教育司的主要工作,通俗图书馆就是在这种通俗教育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推动
近代以来,设立公共图书馆取代古代藏书楼成为社会共识,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宣传以及政府的积极推广下,图书馆在全国各地设立起来。
在近代图书馆设立之前,书籍收储于各种藏书楼,古代的藏书楼虽然藏书丰富,但一般都属于政府或个人,石渠金匮,视若鸿宝,并不对外开放,个人藏书也只供藏书者研究,对普通民众也是无益的。清代末期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设立新式图书馆,以广浏览之需。清政府在1910年发布《京师图书馆及各图书馆通行章程》,明确了开办图书馆的宗旨,“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④。其目的并非为广大普通民众设立,而是为了在保存国粹的基础上,供专家方便阅览,这与欧美等国设立图书馆的目的相差很远。所以,虽然当时知识界大部分人都呼吁设立面对大众开放的图书馆,但终因清政府图书馆章程的颁布而作罢。
民国时期,开启民智,推广民众教育成为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主要认识,尤其是社会教育司的设立,更是从制度层面将设立图书馆纳入到普通民众教育的体系中来,时人对公共图书馆在普及教育中的作用已经达到普遍共识,“欲增长国民之程度,则图书馆之教育较学校之设置,其效力尤能普及”⑤。时人沈绍期认为:“学校外之教育机关甚多,其性质属于根本的,其效果属于永远的,莫如图书馆,欧美图书馆筹划之精密,设立之普遍,使全国人民之学问技能无一不受成于图书馆,故有市民大学之称号。”⑥图书馆教育是区别于学校教育面对普通大众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则不在于培养一二学者,而在于教育千万国民,不在于考求精深学理,而在于普及国民教育,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理念行之于教育部们,所以,图书馆的发展,在民国初年得到加强,各级图书馆在全国普遍设立。
从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京师图书馆暂定章程》中阅览人员“无论是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⑦的规定看,当时的图书馆已经是面对大部分普通民众了。而政府也作着推广的努力,“各省、各特别区域应设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⑧。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省都相继投入人力物力,设立图书馆。李大钊说:“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是藏书的地方,而为教育的机关。”⑨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和近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更是大力赞扬:“近代图书馆,非特为社会教育的中心点,而且为一切教育的中心。”⑩
正是图书馆为公众服务,为普通民众服务的思想成为主导思想,才使图书馆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这一基础上,比公共图书馆更接近于民众,阅览门槛更低的通俗图书馆,才被专门单列出来,成为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的教育机构。根据1916年《教育公报》第三年第十期发布的《各省通俗图书馆调查表》可知,1916年,全国公立私立通俗图书馆已达237个,其中湖北最多,有44个,其次是奉天35个,山东23个,河南22个,福建、浙江均为21个,这是较多的几个省份,其他地区都在10个以内,这样的分布当与地方经济文化以及各省领导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关。
二、通俗图书馆的运作方式
19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通俗图书馆规程》,详细规定了通俗图书馆设立的目的,适宜设立的地区,图书馆藏书规定、内部运作方式、经费划拨等内容,这是通俗图书馆制度化的基础,政府以制度的形式先后规范通俗图书馆和图书馆,说明通俗图书馆在当时是受到政府很大程度重视的。
教育部颁布的《通俗图书馆规程》,是指导性的制度总则,各地通俗图书馆在具体运行中虽然会有不同的区别,但大致未脱离总则规定,下文仅以京师通俗图书馆和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的运作流程和模式,来作一具体说明。
京师通俗图书馆建于1913年,建馆历时三个月,由教育部社会司科员等经理筹办,地址在宣武门大街,租房使用,共有21间,1913年10月对外开放。遵照《通俗图书馆规程》的规定,于图书馆旁边又设立公众体育场、新闻阅览处等。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1916年建立,设于中央公园内,这是在娱乐地区设立的通俗图书馆,其目的是在普通民众休息娱乐时能受到通俗教育,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选此两个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京师通俗图书馆在全国通俗图书馆系列属首创,其制度规划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他各省通俗图书馆的建设都有一定影响。而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处于繁华地区,是教育部提倡的在民众休憩娱乐之地设立图书馆,使其在娱乐时能增进常识,涵养性情,达到不召而来,无言而化的国民教育的目的。下面从其人事管理、阅览室设置、经费、书籍、规章制度等进行分析,以使我们对通俗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情况有个大概了解。
1.人事管理,根据《通俗图书馆规程》的规定,各县各地区设立的通俗图书馆称公立通俗图书馆,内设图书馆主任一人,管员若干人,并将主任馆员等人的履历和任职日期报主管公署并转报教育部。其职务、工作内容、应负职责以及薪金等,均由各主管部门比照教育部职员自行规定。图书馆主任每年都要向其主管部门呈报其一年内的工作情况。关于私人设立的通俗图书馆,不由政府规定职责和发放薪金,只由地方长官依据捐资兴学的褒奖条例申报给教育部,给以奖赏,其经费运行等均自行办理。具体到京师通俗图书馆,其成立时,主任为王坯谟,馆员4人,1917年,王丕膜调任中央图书阅览所主任,随同调走二人,后任主任则以实习生代替,这种实习生,当属学校分派,其中也有临时招聘的,如缮写书录卡片的,称为书记员,1919年即聘用二名,后因书录抄写完毕,则辞退一名,其人事调动较为频繁,亦显示出其灵活性。其职员薪金,分为三级,最低为24元,以后逐年增级,每次增级为4元,达到第一级是每月40元,以后再有增加,需由主任向教育部申报。实习生每月最低为10元,每增级为2元。书记员月薪约为15元。通俗图书馆的主任及馆员都是正式任命的,实习生和书记员为临时聘用人员,所以工资待遇距正式职工要差很多。
2.阅览室设置,通俗图书馆阅览室分为大阅览室、阅报室、休息室、发券处等,其中大阅览室男女阅书是分开的,其面积设置随着阅览人数的增减有所变化。“阅览室原设之男女阅书座位,范围平均,嗣因女子儿童较男子为少,时有彼满此空之势,遂于四月三十日,将女阅书席范围改为三分之一,男阅书席占三分之二。”京师通俗图书馆内儿童阅览者较多,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很难用规则约束,他们“或一时连取数书,或数人争阅一图,座次混乱,图书倒置,喧笑欢呼”,无异于市井,为了满足儿童阅览的需要,保证其他公众的正常阅读,又专门设置儿童阅览室,教导儿童阅览时必须正坐,放置时必须整齐,以达到基本的素质教育。
3.经费设置,通俗图书馆经费由教育部拨给,每年在6000元之间,京师通俗图书馆申报1916年经费“预算每年一万五千五百四十元,财政部核减为八千元,现每月只领五百元”。1917年“本年共领经费银6千元”,1918年“本年共领经费银6千元,临时补助费400元”。所拨经费主要用于薪津、工资、房租三相,支出大约有4000余元,约占支出部分的三分之二,其他如纸张购置费,房屋修葺费等,会占去一部分,因为这些经费内包含图书购置费,所以,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剩费用较少,图书馆购置有时候会因经费不足而停滞。如1917年,图书购置费仅有“七百九十元”,而1918年,“撙节无术……故于添购图书一项,自十月份起,完全停止”,不仅如此,“所有员司之应行加薪,馆舍之应行修葺,阅览设备之应行扩充,体育器械之应行补购者,亦无不因是停止”。其经费收支捉襟见肘,运行较为艰难。
4.书籍管理。京师通俗图书馆的书目编排,常有变化,由于儿童阅书的特殊性以及对儿童阅读的重视,故于普通阅览室之外又特别设立儿童阅览室,其图书编目方法也分普通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普通阅览室按地支排序法编排,如“子,经史子集、国文教科,丑,哲学,寅,教育,卯,历史地理,辰,法制,巳,理科,午,实业,未,外国语文,申,小说,酉,美术,戌,杂志,亥,杂类。”“儿童阅览室书目用天干字改编十部,甲,修身国文,乙,历史地理,丙,算理科,丁,习字手工唱歌体操,戊,童话儿童教育画,巳,丛书杂志,庚,小说传记,辛,图画教科名人画册,壬,西洋画帖幼年画报,癸,名胜写真幼稚对画,”其他如报纸等则有专门的阅报室分排。这种排列方法,是京师通俗图书馆在某一段时期的排序,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后随着图书的增减,又使用过其他编排方式。图书的来源,分为自购和赠送,关于自购者,图书馆都要详查图书内容,对于那些国家禁止的与教育悖谬的小说图书,都作了取消,对于赠送的,则是有什么书就收什么书,“多系寻常撰著,不必内容尽善”。
三、通俗图书馆的功用和影响
通俗图书馆的设立,主要为了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补充式的普及教育,达到教育国民,增广民智的效果,“今之谈教育者,莫不曰广设学校,然竭全国之能力,谋国民教育之效果……故不得不于学校教育之外,即筹补偏救弊之法”。通俗图书馆就属于其补偏救弊之法。其功用,即体现于对普通民众的教育方面,如其藏书接近于通俗,其功能,寓教于乐,其地址,多在闹市等。下面分别叙述。
1.通俗化的藏书,偏重于初中级的教育功能。通俗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为了针对普通民众的阅读,所以,藏书中基础性的书籍较多,京师通俗图书馆报告称:“普通阅览以小说杂志为最多,经史子集次之,历史地理法制又次之,其最少数则为哲学教育。儿童阅览以名胜写真幼稚对画为最多,童话教育书次之,小说传记又次之。”大部分去图书馆阅览的人,对小说杂志颇为偏爱,“小说一类,超过各种图书十分之三,阅览小说者,亦占多数,故专列一部,区分略为详晰”。所以,图书馆在整理图书时,对小说的收藏是比较重视的。
2.设施和选址的通俗化,凸显出其普及性的教育功能。通俗图书馆还兼具其他功能,在阅读之外,还要设立体育设施和博物馆等,针对儿童阅览室,还设有玩具等项。如“各种积木,构造木材并各类游戏玩具、动物模型等物”。开办图书馆者认为,这些玩具,“或者活泼心思,或者开通知识,于游玩之中,隐寓教育作用,诱导儿童,此节必不可少”。通俗图书馆会酌量购买,分类陈列,放置于儿童阅览室内。进入京师阅报所阅览图书的人,“均系中上等人”,其中政、学、军、警各界较多,商、工次之,这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京师阅报所设立于公园之内,一般为游园时顺便入览,专程去的人很少,所以季节性分明,夏春两季人数较多,冬季人数少,只有十分之二。计算在每日,则上午人少,午后逐渐增多。到了节假日,如国庆纪念日年节等,人数比平时多数倍,有时会形成拥挤,“且取阅图书,争前恐后,大有应接不暇之势”。在公园内设立图书馆,既方便游览,在游览之余还能增进知识,正是体现了通俗图书馆为开启民智设立的初衷。
通俗图书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通俗图书馆为了增加阅览人数,扩大影响,还会通过宣传手段扩大知名度。如《湖南通俗报》就刊登广告称:“本馆备有各种最新的图书,杂志,报纸,专供大家阅览。诸位有闲得的时候吗?何不来本馆(馆设理向街)看些最有价值,最有趣味的新书报刊?不费一个钱,可以得到许多的知识,可算是最好没有的事了。”这则广告在宣传中指明了通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阅览不收费,“不费一个钱”,《通俗图书馆规程》第七条:“通俗图书馆不征收阅览费用。”这是国家设立通俗图书馆的基本理念,而当时设立的国立图书馆等,均是收费阅览的,《图书馆规程》第九条称:“图书馆得酌收阅览费。”这于普通民众而言,不收费的吸引力更大,而且通俗图书馆设置一般都交通便利,像京师阅报所,更是直接设立于公园之内。这种思路,对宣传公共读书理念,对增加阅读人数,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既娱乐又阅读的生活方式,更是直接融入到了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通俗图书馆受到民国初年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和支持,比如鲁迅,就对京师通俗图书馆用力颇多。鲁迅认为:“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所采集的图书要以人民所必须且易晓者为宜。”“为人民所必须且亦晓者”,是通俗图书馆的主旨,鲁迅亲自参加京师图书馆的开馆典礼,《鲁迅日记》1913年有一条写道:“午后,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曾多次到通俗图书馆阅书。根据记载,通俗图书馆在各地的阅读人数很多,如河南统计每日平均1050人,山东统计每日平均1500人,浙江统计每日平均5350人,等等,而普通图书馆,如河南统计每日平均400人,山东统计每日平均为1600人,浙江统计每日平均1603人等等。这些数据虽然与当时各地的文化氛围和时局有关,但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通俗图书馆的喜爱和关注。
通俗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对开启民智,增广民众知识,扭转社会风气,都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通俗图书馆被取消或并入各公立图书馆,但其在普及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注释
①张树华、张久珍:《20世纪以来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页。②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北京大学新潮社,1920年,第24页。③曹丽:《民国初期社会教育管理制度的确立及启示》,《科教文汇》2008年第11期。④⑤⑥⑦⑧⑨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年,第184、200、187、201、201、200、276、274、271、184、267、279、276、184、199、257页。⑩杜定友:《图书馆与成人教育》,中华书局,1933年,第158页。刘桂芳:《通俗图书馆与民国初期社会教育》,《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5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通俗图书馆;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150—04
民国初年设立了大量的通俗图书馆,其存在时间不长,前后仅有大约20年,虽然属于昙花一现,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他在通俗教育方面对开启民智,繁荣文化,教育推广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1934年中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当年全国图书馆共有2818所,通俗图书馆有1002所,占35.5%,①数量相当大。探讨通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作用,对当今普及民众教育以及改善公共图书馆的使用等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拟对通俗图书馆建立的原因、运作模式及其功用影响等进行简要论述。
一、通俗图书馆建立的缘起
通俗图书馆的设立,起源于民国初年社会教育理念以及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的实践。
(一)通俗教育地推动
通俗图书馆在民国初年属于通俗教育的一部分,归属于教育部下属机构社会教育司管辖。通俗图书馆的设立,是与民国初年政府推动通俗教育的大背景分不开的。
清朝末年,政府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学校,培养学生,派员留学,废除科举等,但于面向广大群众的开启民智方面的教育却着力较少,所以,清末的教育改革是精英式的培养,而缺乏对普通民众的教育。民国初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很希望培养出健全的国民,他“深感教育行政之责任,不仅在教育青年,须兼顾多数年长失学之成人”,“故草拟官制时,坚决主张于普通、专门二司外特设社会教育司”。②在其后颁布的《教育部官制》中明确规定,“教育部置总务厅及下列各司: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社会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职责分明,为“1.关于通俗教育及演讲会事项,2.关于感化事项,3.关于通俗礼仪事项,4.关于文艺、音乐、演剧事项,5.关于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事项。6.关于动植物园等学术事项,7.关于博物馆、图书馆事项,8.关于各种通俗博物馆、通俗图书馆事项,9.关于公众体育及游戏事项”。③社会教育司的职能,是面向普通民众,设立各种文化设施和组织,进行普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尤其强调通俗,其开启民智的基本意图很明显。
1915年之后,教育部针对通俗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如《通俗图书馆规程》、《通俗演讲传习所办法》、《通俗教育演讲所规程》、《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等。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 通俗教育成为社会教育司的主要工作,通俗图书馆就是在这种通俗教育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推动
近代以来,设立公共图书馆取代古代藏书楼成为社会共识,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宣传以及政府的积极推广下,图书馆在全国各地设立起来。
在近代图书馆设立之前,书籍收储于各种藏书楼,古代的藏书楼虽然藏书丰富,但一般都属于政府或个人,石渠金匮,视若鸿宝,并不对外开放,个人藏书也只供藏书者研究,对普通民众也是无益的。清代末期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设立新式图书馆,以广浏览之需。清政府在1910年发布《京师图书馆及各图书馆通行章程》,明确了开办图书馆的宗旨,“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④。其目的并非为广大普通民众设立,而是为了在保存国粹的基础上,供专家方便阅览,这与欧美等国设立图书馆的目的相差很远。所以,虽然当时知识界大部分人都呼吁设立面对大众开放的图书馆,但终因清政府图书馆章程的颁布而作罢。
民国时期,开启民智,推广民众教育成为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主要认识,尤其是社会教育司的设立,更是从制度层面将设立图书馆纳入到普通民众教育的体系中来,时人对公共图书馆在普及教育中的作用已经达到普遍共识,“欲增长国民之程度,则图书馆之教育较学校之设置,其效力尤能普及”⑤。时人沈绍期认为:“学校外之教育机关甚多,其性质属于根本的,其效果属于永远的,莫如图书馆,欧美图书馆筹划之精密,设立之普遍,使全国人民之学问技能无一不受成于图书馆,故有市民大学之称号。”⑥图书馆教育是区别于学校教育面对普通大众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则不在于培养一二学者,而在于教育千万国民,不在于考求精深学理,而在于普及国民教育,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理念行之于教育部们,所以,图书馆的发展,在民国初年得到加强,各级图书馆在全国普遍设立。
从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京师图书馆暂定章程》中阅览人员“无论是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⑦的规定看,当时的图书馆已经是面对大部分普通民众了。而政府也作着推广的努力,“各省、各特别区域应设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⑧。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省都相继投入人力物力,设立图书馆。李大钊说:“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是藏书的地方,而为教育的机关。”⑨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和近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更是大力赞扬:“近代图书馆,非特为社会教育的中心点,而且为一切教育的中心。”⑩
正是图书馆为公众服务,为普通民众服务的思想成为主导思想,才使图书馆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迅速,在这一基础上,比公共图书馆更接近于民众,阅览门槛更低的通俗图书馆,才被专门单列出来,成为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的教育机构。根据1916年《教育公报》第三年第十期发布的《各省通俗图书馆调查表》可知,1916年,全国公立私立通俗图书馆已达237个,其中湖北最多,有44个,其次是奉天35个,山东23个,河南22个,福建、浙江均为21个,这是较多的几个省份,其他地区都在10个以内,这样的分布当与地方经济文化以及各省领导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关。
二、通俗图书馆的运作方式
19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通俗图书馆规程》,详细规定了通俗图书馆设立的目的,适宜设立的地区,图书馆藏书规定、内部运作方式、经费划拨等内容,这是通俗图书馆制度化的基础,政府以制度的形式先后规范通俗图书馆和图书馆,说明通俗图书馆在当时是受到政府很大程度重视的。
教育部颁布的《通俗图书馆规程》,是指导性的制度总则,各地通俗图书馆在具体运行中虽然会有不同的区别,但大致未脱离总则规定,下文仅以京师通俗图书馆和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的运作流程和模式,来作一具体说明。
京师通俗图书馆建于1913年,建馆历时三个月,由教育部社会司科员等经理筹办,地址在宣武门大街,租房使用,共有21间,1913年10月对外开放。遵照《通俗图书馆规程》的规定,于图书馆旁边又设立公众体育场、新闻阅览处等。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1916年建立,设于中央公园内,这是在娱乐地区设立的通俗图书馆,其目的是在普通民众休息娱乐时能受到通俗教育,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选此两个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京师通俗图书馆在全国通俗图书馆系列属首创,其制度规划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他各省通俗图书馆的建设都有一定影响。而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处于繁华地区,是教育部提倡的在民众休憩娱乐之地设立图书馆,使其在娱乐时能增进常识,涵养性情,达到不召而来,无言而化的国民教育的目的。下面从其人事管理、阅览室设置、经费、书籍、规章制度等进行分析,以使我们对通俗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情况有个大概了解。
1.人事管理,根据《通俗图书馆规程》的规定,各县各地区设立的通俗图书馆称公立通俗图书馆,内设图书馆主任一人,管员若干人,并将主任馆员等人的履历和任职日期报主管公署并转报教育部。其职务、工作内容、应负职责以及薪金等,均由各主管部门比照教育部职员自行规定。图书馆主任每年都要向其主管部门呈报其一年内的工作情况。关于私人设立的通俗图书馆,不由政府规定职责和发放薪金,只由地方长官依据捐资兴学的褒奖条例申报给教育部,给以奖赏,其经费运行等均自行办理。具体到京师通俗图书馆,其成立时,主任为王坯谟,馆员4人,1917年,王丕膜调任中央图书阅览所主任,随同调走二人,后任主任则以实习生代替,这种实习生,当属学校分派,其中也有临时招聘的,如缮写书录卡片的,称为书记员,1919年即聘用二名,后因书录抄写完毕,则辞退一名,其人事调动较为频繁,亦显示出其灵活性。其职员薪金,分为三级,最低为24元,以后逐年增级,每次增级为4元,达到第一级是每月40元,以后再有增加,需由主任向教育部申报。实习生每月最低为10元,每增级为2元。书记员月薪约为15元。通俗图书馆的主任及馆员都是正式任命的,实习生和书记员为临时聘用人员,所以工资待遇距正式职工要差很多。
2.阅览室设置,通俗图书馆阅览室分为大阅览室、阅报室、休息室、发券处等,其中大阅览室男女阅书是分开的,其面积设置随着阅览人数的增减有所变化。“阅览室原设之男女阅书座位,范围平均,嗣因女子儿童较男子为少,时有彼满此空之势,遂于四月三十日,将女阅书席范围改为三分之一,男阅书席占三分之二。”京师通俗图书馆内儿童阅览者较多,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很难用规则约束,他们“或一时连取数书,或数人争阅一图,座次混乱,图书倒置,喧笑欢呼”,无异于市井,为了满足儿童阅览的需要,保证其他公众的正常阅读,又专门设置儿童阅览室,教导儿童阅览时必须正坐,放置时必须整齐,以达到基本的素质教育。
3.经费设置,通俗图书馆经费由教育部拨给,每年在6000元之间,京师通俗图书馆申报1916年经费“预算每年一万五千五百四十元,财政部核减为八千元,现每月只领五百元”。1917年“本年共领经费银6千元”,1918年“本年共领经费银6千元,临时补助费400元”。所拨经费主要用于薪津、工资、房租三相,支出大约有4000余元,约占支出部分的三分之二,其他如纸张购置费,房屋修葺费等,会占去一部分,因为这些经费内包含图书购置费,所以,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剩费用较少,图书馆购置有时候会因经费不足而停滞。如1917年,图书购置费仅有“七百九十元”,而1918年,“撙节无术……故于添购图书一项,自十月份起,完全停止”,不仅如此,“所有员司之应行加薪,馆舍之应行修葺,阅览设备之应行扩充,体育器械之应行补购者,亦无不因是停止”。其经费收支捉襟见肘,运行较为艰难。
4.书籍管理。京师通俗图书馆的书目编排,常有变化,由于儿童阅书的特殊性以及对儿童阅读的重视,故于普通阅览室之外又特别设立儿童阅览室,其图书编目方法也分普通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普通阅览室按地支排序法编排,如“子,经史子集、国文教科,丑,哲学,寅,教育,卯,历史地理,辰,法制,巳,理科,午,实业,未,外国语文,申,小说,酉,美术,戌,杂志,亥,杂类。”“儿童阅览室书目用天干字改编十部,甲,修身国文,乙,历史地理,丙,算理科,丁,习字手工唱歌体操,戊,童话儿童教育画,巳,丛书杂志,庚,小说传记,辛,图画教科名人画册,壬,西洋画帖幼年画报,癸,名胜写真幼稚对画,”其他如报纸等则有专门的阅报室分排。这种排列方法,是京师通俗图书馆在某一段时期的排序,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后随着图书的增减,又使用过其他编排方式。图书的来源,分为自购和赠送,关于自购者,图书馆都要详查图书内容,对于那些国家禁止的与教育悖谬的小说图书,都作了取消,对于赠送的,则是有什么书就收什么书,“多系寻常撰著,不必内容尽善”。
三、通俗图书馆的功用和影响
通俗图书馆的设立,主要为了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补充式的普及教育,达到教育国民,增广民智的效果,“今之谈教育者,莫不曰广设学校,然竭全国之能力,谋国民教育之效果……故不得不于学校教育之外,即筹补偏救弊之法”。通俗图书馆就属于其补偏救弊之法。其功用,即体现于对普通民众的教育方面,如其藏书接近于通俗,其功能,寓教于乐,其地址,多在闹市等。下面分别叙述。
1.通俗化的藏书,偏重于初中级的教育功能。通俗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为了针对普通民众的阅读,所以,藏书中基础性的书籍较多,京师通俗图书馆报告称:“普通阅览以小说杂志为最多,经史子集次之,历史地理法制又次之,其最少数则为哲学教育。儿童阅览以名胜写真幼稚对画为最多,童话教育书次之,小说传记又次之。”大部分去图书馆阅览的人,对小说杂志颇为偏爱,“小说一类,超过各种图书十分之三,阅览小说者,亦占多数,故专列一部,区分略为详晰”。所以,图书馆在整理图书时,对小说的收藏是比较重视的。
2.设施和选址的通俗化,凸显出其普及性的教育功能。通俗图书馆还兼具其他功能,在阅读之外,还要设立体育设施和博物馆等,针对儿童阅览室,还设有玩具等项。如“各种积木,构造木材并各类游戏玩具、动物模型等物”。开办图书馆者认为,这些玩具,“或者活泼心思,或者开通知识,于游玩之中,隐寓教育作用,诱导儿童,此节必不可少”。通俗图书馆会酌量购买,分类陈列,放置于儿童阅览室内。进入京师阅报所阅览图书的人,“均系中上等人”,其中政、学、军、警各界较多,商、工次之,这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京师阅报所设立于公园之内,一般为游园时顺便入览,专程去的人很少,所以季节性分明,夏春两季人数较多,冬季人数少,只有十分之二。计算在每日,则上午人少,午后逐渐增多。到了节假日,如国庆纪念日年节等,人数比平时多数倍,有时会形成拥挤,“且取阅图书,争前恐后,大有应接不暇之势”。在公园内设立图书馆,既方便游览,在游览之余还能增进知识,正是体现了通俗图书馆为开启民智设立的初衷。
通俗图书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通俗图书馆为了增加阅览人数,扩大影响,还会通过宣传手段扩大知名度。如《湖南通俗报》就刊登广告称:“本馆备有各种最新的图书,杂志,报纸,专供大家阅览。诸位有闲得的时候吗?何不来本馆(馆设理向街)看些最有价值,最有趣味的新书报刊?不费一个钱,可以得到许多的知识,可算是最好没有的事了。”这则广告在宣传中指明了通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阅览不收费,“不费一个钱”,《通俗图书馆规程》第七条:“通俗图书馆不征收阅览费用。”这是国家设立通俗图书馆的基本理念,而当时设立的国立图书馆等,均是收费阅览的,《图书馆规程》第九条称:“图书馆得酌收阅览费。”这于普通民众而言,不收费的吸引力更大,而且通俗图书馆设置一般都交通便利,像京师阅报所,更是直接设立于公园之内。这种思路,对宣传公共读书理念,对增加阅读人数,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既娱乐又阅读的生活方式,更是直接融入到了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通俗图书馆受到民国初年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和支持,比如鲁迅,就对京师通俗图书馆用力颇多。鲁迅认为:“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所采集的图书要以人民所必须且易晓者为宜。”“为人民所必须且亦晓者”,是通俗图书馆的主旨,鲁迅亲自参加京师图书馆的开馆典礼,《鲁迅日记》1913年有一条写道:“午后,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曾多次到通俗图书馆阅书。根据记载,通俗图书馆在各地的阅读人数很多,如河南统计每日平均1050人,山东统计每日平均1500人,浙江统计每日平均5350人,等等,而普通图书馆,如河南统计每日平均400人,山东统计每日平均为1600人,浙江统计每日平均1603人等等。这些数据虽然与当时各地的文化氛围和时局有关,但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通俗图书馆的喜爱和关注。
通俗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对开启民智,增广民众知识,扭转社会风气,都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通俗图书馆被取消或并入各公立图书馆,但其在普及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注释
①张树华、张久珍:《20世纪以来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页。②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北京大学新潮社,1920年,第24页。③曹丽:《民国初期社会教育管理制度的确立及启示》,《科教文汇》2008年第11期。④⑤⑥⑦⑧⑨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年,第184、200、187、201、201、200、276、274、271、184、267、279、276、184、199、257页。⑩杜定友:《图书馆与成人教育》,中华书局,1933年,第158页。刘桂芳:《通俗图书馆与民国初期社会教育》,《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