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教学中增设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阶段和环节,既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不失是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与现状,提出了一个既易于学习又便于操作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构想。
【关键词】 审计; 实验教学;设想
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从2004年震惊全国的“审计风暴”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同时也看到了审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审计——这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潜力,审计已日趋成为各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的热门专业。但是,纵观当今我国各财经高校的审计教学,都普遍存在“难教、难懂、难学、难考”的问题,审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如何加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00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问题写进了中央文件,从根本上肯定了实验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后,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表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问题已从一般号召阶段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和检验阶段。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理财工作和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通过仿真的实践性环节来实现理论到实务的过渡是关键环节。
笔者在2006年-2007年间对我院会计系4 000多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当年应届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0%学生的理想是考取注册会计师,其中又有7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忘记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知识的“返生”程度高达82%。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审计课 “难懂、难学、易忘”呢?剖析其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审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课堂传输的信息量过少,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不少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短时间内确实也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留在记忆中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再者,由于案例分析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不能综合化与系统化,学生也只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审计学科中的简单应用,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
因此,在审计学原理与实务这门“技巧性”相当强的学科中,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设计
目前,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审计基本被纳入了“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除了南京审计学院),各院校的审计专业均从属于会计学科。因此,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各大高校普遍重视的是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开发,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其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审计实验课做一套会计模拟账;另一种是查一套会计账,出一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种就会计教审计的理念,最终又回到了“灌输”,只不过把教室换成了实验室。笔者经过长期的审计教学与实践探讨,认为审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可以这样设计:
(一)围绕《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三个阶段”的实习
1. 课程实习。属于初级阶段的实习,指在《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安排期末一周进入实验室,模拟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过程,编制一套简单的财务报表,进而模拟审计人员编制一个业务循环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干什么的?”
2. 学年实习。属于中级阶段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学完《财务审计》课程后,进入实验室的实习时间为期末两周,要求学生完成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等交易循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出具一份审计报告,体会“审计是怎么干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校或专业教师安排,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兴趣。
3. 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属于高级阶段的实习,也可称为专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审计活动的全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围绕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七个方面”的实验教学活动
1. 演示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审计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 实务界专家讲座。这是一种“现身教学”法,要求学校经常与实务界保持联系,聘请实务界高端的会计人才和审计专家来校讲课,以提高本专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 校内模拟实习。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以及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鉴证业务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校外专业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加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6. 社会调查。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7. 撰写论文。包括中期论文(学年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一个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三、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就一般院校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审计专业人才为基本目标,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的设计,可以这样安排:(1)一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即期末一周的课程实习);(2)本专业主要专业方向与特色课中,每门课程必须安排至少一个综合性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案例教学法;(3)第四学期末,相关会计课程安排为期两周的会计专业实验;(4)第六学期末,安排为期二周的财务审计手工模拟实习;(5)第八学期,安排前四周的审计综合模拟实习;(6)后十二周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7)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的“导师制”;(8)从第五学期开始安排实行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指导制度;(9)暑期社会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为了优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实际、熟悉实务、加强实践,审计专业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综合模拟实习。
2.通过审计综合模拟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把在此前学过的本专业课程的知识串连起来,从感性上理解审计中若干交易循环的实务做法,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采取的实习方式
模拟实习可以采取校内实习或者校外现场实习,或者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校内实习统一使用在账务处理方面内含一定问题的制造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等资料,由学生自行成立“审计小组”,以审计小组为单位,分别采用手工和电算化手段完成对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要求每组在各岗位的分工合作下共同完成年报审计工作。
现场实习将由学生到“双导师制”下的校外实习单位,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审计活动的实习。
(三)科学安排实习进程
实习时间共4周28天时间。
在校内实习,用3天时间成立审计小组,发放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做前期指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为期25天的模拟审计;最后2天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审计模拟实践训练的体会和建议,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
校外现场实习由学生提前1个月与校外指导教师定好实习项目,一般选用实习单位具体的审计项目,可以是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也可以是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让学生凭自己的学识独立设计审计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时间不得少于7天。
(四)成绩评定
综合模拟实习的成绩,根据实习学生所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算化审计过程及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实习报告的内容以及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共五个档次确定成绩。
审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具有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其工作性质也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所以审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局限。但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审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完善了审计学科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端会计与审计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认真研究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潘颖. 《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2] 边建明,李君. 《会计与审计实验教材》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3] 高圣荣,陈力生. 《新编审计模拟实习》.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
[4] 潘念萍 . 《审计人才培养与高校本科审计专业建设定位》. 文教资料,2007, (4).
【关键词】 审计; 实验教学;设想
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从2004年震惊全国的“审计风暴”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同时也看到了审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审计——这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潜力,审计已日趋成为各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的热门专业。但是,纵观当今我国各财经高校的审计教学,都普遍存在“难教、难懂、难学、难考”的问题,审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如何加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00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问题写进了中央文件,从根本上肯定了实验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后,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表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问题已从一般号召阶段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和检验阶段。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理财工作和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通过仿真的实践性环节来实现理论到实务的过渡是关键环节。
笔者在2006年-2007年间对我院会计系4 000多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当年应届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0%学生的理想是考取注册会计师,其中又有7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忘记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知识的“返生”程度高达82%。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审计课 “难懂、难学、易忘”呢?剖析其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审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课堂传输的信息量过少,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不少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短时间内确实也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留在记忆中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再者,由于案例分析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不能综合化与系统化,学生也只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审计学科中的简单应用,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
因此,在审计学原理与实务这门“技巧性”相当强的学科中,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设计
目前,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审计基本被纳入了“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除了南京审计学院),各院校的审计专业均从属于会计学科。因此,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各大高校普遍重视的是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开发,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其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审计实验课做一套会计模拟账;另一种是查一套会计账,出一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种就会计教审计的理念,最终又回到了“灌输”,只不过把教室换成了实验室。笔者经过长期的审计教学与实践探讨,认为审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可以这样设计:
(一)围绕《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三个阶段”的实习
1. 课程实习。属于初级阶段的实习,指在《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安排期末一周进入实验室,模拟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过程,编制一套简单的财务报表,进而模拟审计人员编制一个业务循环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干什么的?”
2. 学年实习。属于中级阶段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学完《财务审计》课程后,进入实验室的实习时间为期末两周,要求学生完成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等交易循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出具一份审计报告,体会“审计是怎么干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校或专业教师安排,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兴趣。
3. 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属于高级阶段的实习,也可称为专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审计活动的全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围绕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七个方面”的实验教学活动
1. 演示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审计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 实务界专家讲座。这是一种“现身教学”法,要求学校经常与实务界保持联系,聘请实务界高端的会计人才和审计专家来校讲课,以提高本专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 校内模拟实习。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以及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鉴证业务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校外专业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加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6. 社会调查。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7. 撰写论文。包括中期论文(学年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一个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三、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就一般院校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审计专业人才为基本目标,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的设计,可以这样安排:(1)一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即期末一周的课程实习);(2)本专业主要专业方向与特色课中,每门课程必须安排至少一个综合性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案例教学法;(3)第四学期末,相关会计课程安排为期两周的会计专业实验;(4)第六学期末,安排为期二周的财务审计手工模拟实习;(5)第八学期,安排前四周的审计综合模拟实习;(6)后十二周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7)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的“导师制”;(8)从第五学期开始安排实行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指导制度;(9)暑期社会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为了优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实际、熟悉实务、加强实践,审计专业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综合模拟实习。
2.通过审计综合模拟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把在此前学过的本专业课程的知识串连起来,从感性上理解审计中若干交易循环的实务做法,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采取的实习方式
模拟实习可以采取校内实习或者校外现场实习,或者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校内实习统一使用在账务处理方面内含一定问题的制造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等资料,由学生自行成立“审计小组”,以审计小组为单位,分别采用手工和电算化手段完成对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要求每组在各岗位的分工合作下共同完成年报审计工作。
现场实习将由学生到“双导师制”下的校外实习单位,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审计活动的实习。
(三)科学安排实习进程
实习时间共4周28天时间。
在校内实习,用3天时间成立审计小组,发放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做前期指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为期25天的模拟审计;最后2天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审计模拟实践训练的体会和建议,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
校外现场实习由学生提前1个月与校外指导教师定好实习项目,一般选用实习单位具体的审计项目,可以是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也可以是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让学生凭自己的学识独立设计审计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时间不得少于7天。
(四)成绩评定
综合模拟实习的成绩,根据实习学生所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算化审计过程及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实习报告的内容以及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共五个档次确定成绩。
审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具有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其工作性质也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所以审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局限。但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审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完善了审计学科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端会计与审计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认真研究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潘颖. 《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2] 边建明,李君. 《会计与审计实验教材》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3] 高圣荣,陈力生. 《新编审计模拟实习》.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
[4] 潘念萍 . 《审计人才培养与高校本科审计专业建设定位》. 文教资料,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