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新韵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sz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培训班9点开课还早,我和同去的小何到市委党校对面的古黄河水景公园转转,曾在市里工作过的小何比较熟悉情况,他家的房子就在公园东北角。在我的潜意识里,水景公园不会怎么样的,然而,越走越美丽,越走越惊叹,越走越值得品味,有些事真的是没经历过没有发言权。
  公园里慢走的快走的跑步的打拳的還有坐在长凳上的老人以及垂钓的,没有任何喧哗,偌大的公园,水面宽阔、安逸、静美;树木高大,人在绿荫深处,一点也不局促,大气恢宏,有文化、有底蕴,有品味。资料显示,公园总占地面积8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且不说广场、树林和凝岚峰,单是联通桥等24座景观桥梁、凝翠阁等7座亭阁、雨谷岛等12座岛屿、凝缘栈道等3条沿河栈道、迎驾码头等3个游船码头,就可以想象公园的匠心布局。
  我一直以为,公园的道路最谦虚,总是放低身段,不高高在上,路面与两侧地面持平,我们穿过宽阔的曲径,以岸边道路为主轴,或穿过亭子或上下台阶或步上栈道或登上拱桥,不想错过每一个景点和细节,好好去体会,去欣赏。河两岸是绵延不绝的芦苇,苇花初开,我发现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的,一种是白色的,据保洁人员介绍,苇花到了冷天,自然就变白了。站在南岸望着北岸,虽然已是初秋,还有少许荷花坚强地开着,我想,此时该大多是“莲蓬摘下留空柄,把向船前探水深”了吧?过栈道,穿小亭,上台阶下台阶,登上叫联通桥的景观桥,小何介绍说,这里经常有新人来拍婚纱照,也难怪,站在高高的景观桥上,河岸风景尽收眼底,特别顺着阳光向西望,水阔两岸清,远处的大桥、高楼,将这河岸公园映衬的水墨画一样,宿迁,因水而灵动,魅力无穷。
  走下景观桥,北侧就是凝翠阁,有三层,再加上基础,显得很高,起初我以为是庙宇,值班的保安告诉我,这是书画院,其实是宿迁古黄河诗词书法艺术馆,由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题写。两侧的柱子上的对联,当时没有记下来,所以也没办法完整告诉大家。本想进去看看,我们来早了,还没开门,只好留个影,环外围走廊走了一圈,这一圈可以说是一步一景,景景有别,水中荷叶田田,亭台楼阁古色古香,景观桥或隐或现,一切显得大气、庄重、沉稳、古朴。
  离开凝翠阁,向西过西楚桥景观桥,树上的标牌告诉我们,枫杨、刺槐、栾树、木槿、紫叶李、紫荆、苦楝树等,树种繁多;其间,有一种鸟特别好看,头顶羽冠长而阔,嘴巴细长,彩色的羽毛,就在我们前面的不远处,我们用手机拉近距离拍了下来,不曾想走几十步之后,发现一大片,足有几百只,在我们前面霎时飞过,到荷花池西北的树林下的草坪上落下来,这种鸟叫得胜鸟,飞行呈大波浪状,体态轻盈。
  “兔子,野兔子!”一位管理人员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告诉我们,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离我们三十多米的样子,一只灰褐色的野兔在草丛里或高或低前进。这位管理人员姓张,他告诉我们说,有时三五只成群出来,就隔几米远,你不攻击它,它不怕人,而且这里不准捕猎。兔子刚走,就有成片的鸟儿落下来,就养殖的一样,慢悠悠地在草地上觅食,我要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在市区的公园会有野兔子出没,这是第一次!
  有位作家说过,宿迁是一座水景城市,水是宿迁悲壮的历史,也是宿迁壮美的现实。如果说大运河是宿迁的魂,那么古黄河则是宿迁的根。傍晚离宿返沭到达运河二桥时,正好看见船舷紧贴水面的拖挂船队由北向南行驶,我不知道它们装载什么,也不知道将在何处停泊,我向东,它向南,宿迁,你住一宿,再到古黄河公园转一转,你会觉得迁与不迁,都是我们的牵挂。没想到好题目,党校大门对面的古黄河水景公园石头上的“古河新韵”就很贴切。
  ——选自《宿迁日报》
其他文献
追溯历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之一上郡,就是现在以陕北绥德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秦朝大将蒙恬,受命于秦始皇圣旨,率领着三十万大军从咸阳出发,浩浩荡荡,挺进北上,去平定北陲要塞。一路上,将士们日夜兼程,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踏上了陕北黄土高原。据史料记载,他们最初来到铁茄坪村这一带地方。  铁茄坪村,位于绥德县城东南五十里处,在地理和风水上占着优势。环顾四周,不少
期刊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狄德罗说:“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  做社会最底层最弱势的残疾人群体工作,聆听他们人生中的一个个变故,倾诉他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磨难,真正感受到了人类的强大与虚弱,卑琐和崇高。虚弱地一蹶不振,卑琐地走向灰暗;强大地爬过了坎儿,崇高地迈入了大道。  在一个山区村庄,有一对残疾夫妇,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男的属肢体残疾四级,一条腿有毛病,但有基本
期刊
秋天的原野,一群麻雀“呼啦”一下,齐齐地落在一片刚收过庄稼的空地上,啄食、嬉戏、游荡,受到惊吓后,又会“呼啦”一下,展翅高飞,在天空盘旋,盘旋……然后,在不远处的电线上一字排开,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在我的故乡,麻雀真的是太平常了,以至于在我们那个地方,很少有人叫它“麻雀”,而把它叫做“小虫儿”。我也是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才知道,我们整天玩弄、蹂躏的“小虫儿”,原来还有个学名,叫“麻雀”!  麻雀
期刊
故乡的山,迷人。  故乡的水,清澈。  我喜欢故乡旖旎的春夏秋冬,喜欢故乡野果的四季飘香。  一  “种谷落泥,茶苞落皮。”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家乡人春忙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生机勃勃,青枝绿叶,我们最喜爱的茶苞也挂在了青青的枝条上。茶苞不是用来榨油的油茶果,而是油茶树在结油茶果之前结在树上的、人们可以生吃的一种肉肉果子。茶苞开始挂在油茶樹枝条上的时候,果子红红的,桃子形状,皮很粗糙,这时不
期刊
炊烟升起的地方,总有故事可说。不管在朝晖里还是夕照下,看炊烟自由自在飘着,多少无邪的馨香和缠绵的思索越飘越远、越升越高,从前琐碎的悲欢就像奶奶的黑发一样被炊烟染白了。不管是毛毛细雨还是潇潇大雨,遇雨的炊烟会流泪。是太忧郁?是太激动?缕缕炊烟,或浓或淡,带着人间许许多多的故事,人间的故事越来越多,但炊烟越来越少。  炊烟,分早、中、晚三次。  早晨的炊烟是乡村女人的作品,女人,忙了灶前忙灶后,除煮饭
期刊
透过窗外,看见一间旧屋房顶上的几根野草,在冬日的寒风中哆嗦着早己枯干的身躯。回想起它们在春夏秋季节里的生命轨迹,曾有过的绿色和生机,再到如今的枯槁凄凉,不由心生诸多感慨。由此而引发了我许多的联想。  草虽普通平贱,不似牡、荷花、梅花、兰花等登堂入室,然而古今诗词里也不乏有一席之地,被各种吟诵、流传。并且还各有风姿和情趣。  你看,春天的草是清新的,柔美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韩
期刊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领域各个时期的自然人文景观精彩纷呈。其中大家熟悉的北京故宫金碧辉煌,青藏高原擎天捧日,布达拉宫奇光异彩,秦皇兵马俑超然物外,敦煌莫高窟神工天巧等等。今年春天,朋友邀我去山东威海仙姑顶游玩,其历史价值和文化蕴涵虽不能与那些世界奇迹相提并论,但是,这个由2000多吨玉石打造的“天下第一玉雕区”的名号令我心驰神往。玉,这个藏于地下几千年甚至几亿年的神奇物体,中国人对它有着深深
期刊
在乡村有句俗话:瞧不起的木匠盖楼房。在老家也有句土语:看不起的哑巴会唱歌。  小时候,老家就有个会唱歌的哑巴。  我的老家在青海河湟著名的瞿昙寺东面的山里,这里山大沟深,卯梁纵横,纯属浅山地区,靠天吃饭。我们庄子基本上是周姓人家,哑巴当然也姓周,论起来是我们的叔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公社化,村也叫生产大队,每个大队又有几个小队,土地集体耕种,劳力统一安排,由生产队负责耕种打碾,管理分配
期刊
今晚,忍不住把脚步移至矮墙边,伸头窥视一眼久违的市井,万家灯火虽依如旧,户外却寂静无声,只有三两个单影在街灯下摇曳。平日热衷于广场舞的女人们,此时也褪了炙热的躁动,安心于家中,耕耘那瓜熟蒂落的一亩三分田,潜心敲奏着锅碗瓢盆交响乐。  经年的路,曲折而漫长,人生也会留下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事。芳华时,热血沸腾,诗与远方一直在心中蕴藏,最终为了婚姻家庭,还是搁浅了那份奢想。  回忆青春,总有一串串令人捧
期刊
想到冬天,自然就会想到小时候。  那时候所有的树木都会在冬天落净树叶,枝枝叉叉苍凉在天地间,彰显出一种力量和希望。极目远望,视野里没有一丝绿意,田野是空旷的,只有冬小麦在低处,执着地保持着生命的颜色,寒冷将小麦冻成墨绿色,冰冻的叶子脆脆的,尽管父亲总是用“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谚语告诉我,冬小麦是不怕冷的,可我还是不舍得去踩一下,害怕碰掉她的叶子,麦苗儿会疼。  那时的冬天是雪的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