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雷雨式人物的复杂性格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雨》剧中,蘩漪被称为“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她是全剧的中心,是戏剧冲突的制造者和推进者。蘩漪的思想性格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这种矛盾包括在与周朴园的婚姻中抗争与妥协的矛盾,在与周萍的畸恋中个性解放与个性丧失的矛盾,在母子之爱中的无私与利己的矛盾。种种矛盾像一条条无法挣脱的绳索纠缠着她,网织着她。矛盾的锯条锯割着她的心灵,她想冲出牢笼反使自己成为禁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她想拯救自己却拖着别人一起走向死亡。蘩漪的矛盾性格归根结底是激进与守旧、叛逆与妥协的矛盾。这种矛盾性格正体现了二十世纪初期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的矛盾和斗争。追究造成她复杂性格的思想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在蘩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
  
  一、蘩漪复杂矛盾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1.特殊的社会背景。她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积淀熏染着她,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身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正活着”。
  2.周家的阶级属性对她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影响。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凝固性。周朴园虽然有过留洋的经历,拥有工厂和矿山,但他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无不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他的家庭有着封闭的旧家庭的显著特点,他在家中是“天然的尊长”,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扼制一切有生气的东西。周家对蘩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周朴园的凶横以及蘩漪自身的地位,使她再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周朴园所表现出的咄咄逼人,在他自己看来,是出于家长的严格而令人焦灼的责任感,而在蘩漪心里,却是粗暴、专制、缺乏尊重的男性压迫,儒家文化和儒家社会的“父亲”形象,在担负家庭责任时,都有专横、要求服从的共性,加之男权社会里男性对于女性自觉或不自觉的轻视和压迫,使其在缺乏爱情基础的夫妻间表现得更令女性不堪忍受。因此在第四场蘩漪这样说道:“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
  
  二、蘩漪复杂性格的突出表现:
  
  1.在爱情与婚姻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与周朴园的关系上。自从被骗到周家,她便无爱无望地被禁锢在周公馆,过着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她与周朴园的婚姻,是无爱情的婚姻,他们之间格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道德观念和那种不真实的生活,使蘩漪处在被压抑、被摧残的地位,但是,蘩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勇于冲破一切的桎梏”。在整部《雷雨》中,蘩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第三次冲突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每次冲突之后,都使他们的关系发生变化。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
  虽然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可是蘩漪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不能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具有软弱无力的特点。她对周朴园的禁锢、摧残感到痛苦,使出一切力量进行反抗,却从没有想到要与周朴园彻底决裂,到周家以外去呼吸更为自由的新鲜空气。她虽竭力反抗,但她并没有正确估计一下自己与对手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对反抗的前途也没有什么更为细致的考虑。所以在传统思想的重压下,她没有也不可能通过个人的力量去挣脱周朴园的控制,这使她的反抗带有某些苍白的病态。她虽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根本就没打算过要冲出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更不愿意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身份。在这一点上,她远不如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里的娜拉那样坚决和义无反顾。
  其次,表现在她与周萍的关系方面。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公馆,给蘩漪的与世隔绝的、窒闷的生活带来了“新鲜”与“诱惑”,也激起了她心中爱情的浪花。特别是周萍对她十几年来的处境和命运的同情,使蘩漪把他视为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己。在这种情况下,周萍冒天下之大不韪,说爱她。他一时冲动下的举动在蘩漪看来是向旧礼教挑战的勇敢行为,所以蘩漪不顾一切地把自己的真情、性命、名誉都交到了周萍身上。自从同周萍在一起,蘩漪才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从此,她能够向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倾诉自己的抑郁和痛苦,表達自己的欢乐与幸福。尽管她与周萍的爱情生活是在一种极不舒畅的环境中,不能充分享受的爱情生活,但她满足了。可是就连这样的生活她也不能稳定拥有,周萍要离开她,摆脱她。这对蘩漪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没有周萍就意味着回到令人窒息的生活中去,所以她不愿意失去已经得到的真实生活,她要把周萍从四凤手中夺回来,使她留在自己身边,在她认为还有一线希望时,她绝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可是当蘩漪认清周萍的面目,和周朴园一样的伪善、冷酷、自私,她感到自己的真情受到了蹂躏,人格受到了损伤,于是发出沉痛的叫喊:“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这显示出蘩漪心灵深处的失望后的痛苦与幽怨。这次交锋之后,蘩漪那强烈的自信和希望开始消失,进攻的力量也已减退。到最后一幕,她只剩下近乎绝望的乞求,这是蘩漪从没有过的,同时也表现了她内心极大的痛苦。爱情在任何时候都是排他的,自私的,然而,为此她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可以违心地把自己置于极端屈辱的地位。
  蘩漪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敢爱敢恨,不计后果,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从情欲的解放中体味到精神的自由,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力。然而,蘩漪对周萍既有情感的执著,也表现出过分的依附,当她意识到周萍不再爱她,或者说周萍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她时,她仍然死死地抓住周萍不放,女性的独立意识已丧失殆尽,只剩下一具被欲望和嫉妒焚烧得痛不可挡的躯壳。她不甘于把自己的命运葬送在周朴园的手上,但她又错误地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另外一个男人,不管是最初的居高临下还是后来的近乎哀求,蘩漪都没有打算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2.在母子关系方面。
  首先,作为周冲的生身母亲,她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大加阻挠,她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蘩漪作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是令人同情的,但蘩漪也仍旧以门当户对的封建标准衡量着周冲的幸福。然而当她知道周萍要带四凤离开之时,为了达到得到周萍的目的,她竟然出尔反尔地怂恿周冲去追四凤。当她看到周冲决定放弃时,她绝不是为儿子鸣不平,而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没有实现而失望咆哮:“哦,你 呀!(忽然气愤)你不是我儿子;你不是我儿子;你不像我,你,你简直是条死猪!”她有时像所有平常的母亲一样爱着自己的儿子,耐心地听儿子对她讲述自己的所爱,充满慈爱地嗔怪儿子:“傻孩子,妈永远是喜欢你的。”但当周萍要离开她时,她又变得异常疯狂,不顾一切。她要把她与周萍的关系告诉大家,周萍制止她:“你这是何苦呢?过去的事你何必说呢?叫弟弟一生不快活。”她竟然失去母性地喊着:“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而当周冲被电死之后,她的理智又得到了回归,痛心欲绝地自责:“冲儿你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在蘩漪的内心深处,深爱着儿子,却又制约着、利用着儿子,这个矛盾的怪兽咬噬着他,使她痛苦,使她难受,使她进退两难。
  其次,繁漪虽然只比周萍大几岁,但她毕竟是周萍的继母,她和周萍名义上是母子关系。当她不顾一切地爱上周萍之后,也并不是一点顾虑都没有。一方面她爱周萍,想方设法地追求周萍,疯狂的情欲燃烧着她,使她本来就不安定的灵魂、被压抑的生命力更加灼热,不顾尊严,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甚至下跪哀求周萍。然而不伦之恋的隐忧又时时咬噬着她的心灵,她不敢像正常的情人一样对待周萍,在仆人面前,她要做出家庭女主人的样子:“怎么这两天没有见着大少爷?”“听说他要到矿上是么?”“他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的?”她总是以这样的口气打听着周萍的行踪。在周朴园和周冲面前,她表现得那样若无其事。她和周萍不能光明正大地来往,甚至以“闹鬼”的假象为自己的行为遮羞。她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与折磨。虽然她阻止周萍与四凤来往是为了个人私欲,但从她与周萍的对话中不难发现她守旧的婚姻观。蘩漪说:“你知道她是谁?你是谁么?”萍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现在真喜欢她,她也喜欢我……”蘩漪质问:“你受过这样的高等教育的人现在同这么一个底下人的女儿,这是一个下等人……”她追求自己的个性解放却又以门当户对作借口来限制周萍,而她明知自己与周萍的关系违背伦常却沉醉其中,不愿放弃。
  
  三、蘩漪矛盾性格的社会意义
  
  蘩漪的形象与我国传统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中的女性相比,她没有像祝英台和刘兰芝那样被封建势力压迫得彻底绝望,而是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追求。在周萍决意要带四凤离开之时,蘩漪叫出周朴园和周冲,并不是要达到毁灭整个家庭的目的,而是想要他們出面阻拦周萍,但最终的结果是她始料不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封建社会末期的妇女在个性解放的路上比祝英台和刘兰芝们迈出了更远的一步。
  如果说蘩漪的行为受到西方女性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那么西方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时的独立,以及对他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的尊重,蘩漪则毫不具备,如果说爱本身包涵着一些自我牺牲和承受苦难、挫折的品质,那么蘩漪也不具备。在蘩漪身上,表现出极端的自我中心和唯我主义。蘩漪在旧制度、旧家庭里是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命运是令人同情的。但在她的思想性格中,杂合着积极的和变态的因素,她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可以说她的不幸命运暴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她的叛逆和挣扎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冲击,她的悲剧是时代产生的,是个社会性的悲剧。因此可以说,虽然她的命运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轨过程中,既抗争又妥协的社会思潮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在利己主义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不能持久的,所以她不可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他文献
炎炎夏日,那一抹抹的蓝色无疑是最解暑的颜色了,而蓝天工作室也在这个酷热的暑期如期为我们奉上了一部新的冰河世纪“解暑甜点”。  冰河世纪四度袭来  作为蓝天工作室的“招牌”动画片,《冰河世纪》系列电影已经陪伴喜爱它的观众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而前三部全球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也证明了这一系列影片的影响力。  十年连拍四部《冰河世纪》系列,既是福克斯电影公司最大壮举,也让BULESKY(蓝天工作室)成为继
摘 要:关注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素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沂蒙山区的临沂市费县石井镇为例,对其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阅读现状;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
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遵循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将美育与语文教学任务统一起来,即以美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又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一些经验,谈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有深度地領悟美。    职业学校语文
在一个我难得参加的社交场合上,碰巧刘庆元与我同桌。那天碰巧好像也是他在学而优书店举办的木刻展的开幕日。他送我一本他为这次展览而出版的小画册。他曾在香港一位亲戚家小住过,便跟我谈起他对香港的印象——或者说,对香港的好印象。具体细节我记不起来了,但我能感到他喜欢香港的“市井味”,这是一般观光客看不到也体味不出的。但不知怎的,我并没有跟他说,这也正是我所喜欢的,并一再被我写进诗里。不过,我很快就发现,他
思想品德课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让学生有触动心灵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收获品行?笔者曾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效果不错。    一、以热情传递信念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要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  负责任,有时就体现在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动作里。握手,通常被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德育不容忽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在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正面传导法。即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通过正面启发、传授、渗透、明理,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理念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广泛、最常用的方法。德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主要靠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人们分清是非黑白,明白事理。正面传导法能
一、预习的必要性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和学生并不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环节。那么为什么要预习?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在预习这个比较充裕、自主的时间内,才能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原来
《百尺梧桐阁集》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清人别集丛刊》中的一种。此书传世不多,现得以出版,有其一定的价值。但似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谈谈对出版说明的意见。  《百尺梧桐阁集》的作者汪懋麟,字季角,后更号蚊门。《清史稿》中有传,称其“绩学有才干”、“才气横逸”。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也说他“文颇修洁,善为表幽之作。《董妪传》言屠城之惨,知扬州十日未必尽诬。”《百尺梧桐阁集》资料丰富,很有参考
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理学科树人、育人的重大作用,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所在,更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最高目标和归宿。本文基于2017年高考试题带来的启示,刍议原创试题命制过程中人地协调观落实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原创试题;途径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全国卷和地方卷都紧密围绕 “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进行考查,重视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涌现出一
“语文的外延是整个生活”、“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不仅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当今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思得出的结论。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