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感觉古诗词“没得讲没得学”,简单引导之后就是学生诵读。久而久之,古诗词教学过程固化,学生自然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新课改要求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教学不仅要缩短讲授时间,还需要在引导方面做文章,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学生解背景、知作者、读诗词、创意境、悟意象,掌握诗词学习的基本要领和技巧。
一、编辑史料故事,认知诗词背景
古诗词学习首先要了解作者和诗词背景,这对解读诗词内涵有重要帮助。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建立有形感知,教师不妨在作者背景介绍中采用一些较为直观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教师完全可以将诗词作者和相关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特别是学生不熟悉的作者和背景,教师要用教材之外的相关材料,编成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情节,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技巧,将学生带进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中。为讲解方便,还可以结合相关图片资料进行讲述,这样更能够增强直观感。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田园诗。提到陶渊明,大家自然想到归隐山野的隐士形象,好像陶渊明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其实,陶渊明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的生活情趣和认知。有一位教师采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介绍陶渊明:“有一个青年人去请教陶渊明读书的妙法,陶渊明说读书要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这个青年还是不懂,陶渊明将他引导到稻田旁,指着一根稻苗说:‘你看看这稻苗,告诉我它是不是长高了?’那青年看了半天,对陶渊明说:‘没有长高啊!’陶渊明说:‘没有长高,禾苗怎么从种子发芽长这么高了?’那青年还是不明白,陶渊明又指旁边的磨刀石问青年:‘那块磨刀石为什么像马鞍一样有一个凹面呢?’那青年终于明白了陶渊明所指,回去发奋读书去了。”
这个故事是学生不曾听过的,自然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学生对陶渊明又多一层认知,这对理解陶渊明诗歌内涵有促进作用。陶渊明不仅会喝酒写文章,逃避世俗,还有关心后辈成长的优良品德。教师讲故事介绍作者,未必一定要和即将学习的诗词有直接关联,主要是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作者有更多认知才这样安排的,这样可以建立更完善的人物认知体系。
二、创设教学情境,指导诗词朗读
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传统教学以强调背诵为主,只要能够记住就可以,这种以记忆为目的的诵读,不仅难以确保学生永记不忘,对诗歌内涵理解也不能产生什么助力。因此,在诗词朗读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和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知诗歌节奏韵律美的基础上,理解诗词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宣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画面、音频、视频材料来创设教学情境。像配乐诗词范读,让学生反复聆听,然后跟随仿读,音乐伴读。学生朗读有了情趣,自然就会有感情投入,朗读水平渐长,加深理解诗词内涵,对有效记忆也有重要帮助。
《春望》是杜甫写的一首诗,诗歌基调伤感低沉。在具体指导学生朗读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先用多媒体播放背景材料和作者介绍,然后让学生听配乐范读录音。教师做相关朗读技巧指导:节奏要适中,不能过快,要注意抑扬顿挫,韵脚要重读,特别是朗读基调要把握好,体会范读语气语调和情感投放。学生听范读之后,跟随范读仿读,关闭范读,保留伴读音乐,让学生进行音乐伴读。因为有了音乐伴奏,学生朗读感情有了更多投放,朗读激情提升了。多媒体引入诗词朗读环节,为学习环境注入更多新鲜活力,学生在直观可感的音乐背景下朗读诗词,获得的感知自然是多方面的立体的。
三、搭建展示平台,参悟诗词意象
初中教材选择的古诗词都是名篇杰作,不仅语言韵律优美,其内质美也令我们沉浸其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了诗词产生的背景,通过配乐朗读感知诗词的内涵,但要实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升级,并从古诗词的内质美中产生启迪,还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古诗词常常和画形成和谐统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能够将绘画引入古诗词内涵解读中来,想必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投放画面,然后讲解画面与诗歌相互映衬的地方,主要针对诗人的雄心壮志进行解读。接着让学生阅读诗歌,根据自己理解,制作简笔画。因为有多媒体画面做参考,学生迅速行动起来。虽然有些学生画功的确不怎么样,但表达的欲望很强烈,理解的内容还是比较突出的。教师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这也是直观教学的重要体现。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对诗词的理解,使学习主动性大为提升。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比重,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感知。从了解作者背景开始,教师的直观引导,已经为学生开启了愉快的学习之旅。古诗词的诸多魅力因素,早已通过教师的精彩点拨,紧紧把学生吸引,并且给学生创设更多感知渠道,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编辑史料故事,认知诗词背景
古诗词学习首先要了解作者和诗词背景,这对解读诗词内涵有重要帮助。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建立有形感知,教师不妨在作者背景介绍中采用一些较为直观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教师完全可以将诗词作者和相关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特别是学生不熟悉的作者和背景,教师要用教材之外的相关材料,编成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情节,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技巧,将学生带进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中。为讲解方便,还可以结合相关图片资料进行讲述,这样更能够增强直观感。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田园诗。提到陶渊明,大家自然想到归隐山野的隐士形象,好像陶渊明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其实,陶渊明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的生活情趣和认知。有一位教师采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介绍陶渊明:“有一个青年人去请教陶渊明读书的妙法,陶渊明说读书要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这个青年还是不懂,陶渊明将他引导到稻田旁,指着一根稻苗说:‘你看看这稻苗,告诉我它是不是长高了?’那青年看了半天,对陶渊明说:‘没有长高啊!’陶渊明说:‘没有长高,禾苗怎么从种子发芽长这么高了?’那青年还是不明白,陶渊明又指旁边的磨刀石问青年:‘那块磨刀石为什么像马鞍一样有一个凹面呢?’那青年终于明白了陶渊明所指,回去发奋读书去了。”
这个故事是学生不曾听过的,自然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学生对陶渊明又多一层认知,这对理解陶渊明诗歌内涵有促进作用。陶渊明不仅会喝酒写文章,逃避世俗,还有关心后辈成长的优良品德。教师讲故事介绍作者,未必一定要和即将学习的诗词有直接关联,主要是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作者有更多认知才这样安排的,这样可以建立更完善的人物认知体系。
二、创设教学情境,指导诗词朗读
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传统教学以强调背诵为主,只要能够记住就可以,这种以记忆为目的的诵读,不仅难以确保学生永记不忘,对诗歌内涵理解也不能产生什么助力。因此,在诗词朗读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和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知诗歌节奏韵律美的基础上,理解诗词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宣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画面、音频、视频材料来创设教学情境。像配乐诗词范读,让学生反复聆听,然后跟随仿读,音乐伴读。学生朗读有了情趣,自然就会有感情投入,朗读水平渐长,加深理解诗词内涵,对有效记忆也有重要帮助。
《春望》是杜甫写的一首诗,诗歌基调伤感低沉。在具体指导学生朗读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先用多媒体播放背景材料和作者介绍,然后让学生听配乐范读录音。教师做相关朗读技巧指导:节奏要适中,不能过快,要注意抑扬顿挫,韵脚要重读,特别是朗读基调要把握好,体会范读语气语调和情感投放。学生听范读之后,跟随范读仿读,关闭范读,保留伴读音乐,让学生进行音乐伴读。因为有了音乐伴奏,学生朗读感情有了更多投放,朗读激情提升了。多媒体引入诗词朗读环节,为学习环境注入更多新鲜活力,学生在直观可感的音乐背景下朗读诗词,获得的感知自然是多方面的立体的。
三、搭建展示平台,参悟诗词意象
初中教材选择的古诗词都是名篇杰作,不仅语言韵律优美,其内质美也令我们沉浸其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了诗词产生的背景,通过配乐朗读感知诗词的内涵,但要实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升级,并从古诗词的内质美中产生启迪,还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古诗词常常和画形成和谐统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能够将绘画引入古诗词内涵解读中来,想必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投放画面,然后讲解画面与诗歌相互映衬的地方,主要针对诗人的雄心壮志进行解读。接着让学生阅读诗歌,根据自己理解,制作简笔画。因为有多媒体画面做参考,学生迅速行动起来。虽然有些学生画功的确不怎么样,但表达的欲望很强烈,理解的内容还是比较突出的。教师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这也是直观教学的重要体现。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对诗词的理解,使学习主动性大为提升。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比重,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感知。从了解作者背景开始,教师的直观引导,已经为学生开启了愉快的学习之旅。古诗词的诸多魅力因素,早已通过教师的精彩点拨,紧紧把学生吸引,并且给学生创设更多感知渠道,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