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佛系”一词突然蹿红网络,成为影响年轻群体的重要亚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年轻人“佛系”亚文化产生的背景主要是日益加大的压力、人生目标的迷失、网络环境的影响,直接导致年轻人消费欲望降低、对外界关注度降低、人生进取心降低,应该加强年轻人心理疏导、鼓励年轻人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网络正向引导。
关键词:文化;亚文化;“佛系”
近年来,“佛系”一词突然蹿红网络,成为影响年轻群体的重要亚文化。“佛系”提法最早源于日本,意指不愿和女性谈恋爱的男性青年群体,他们不愿与人接触,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过简单生活。改词传到我国后,逐步演变为一种生活态度,主要表现为“不争不抢”、“无所谓”、“都可以”、“随遇而安”等心态。年轻人正处于人生的最佳奋斗期,本应以无限的激情和活力去追求梦想,以永不言败的豪迈情懷去拼搏奋斗,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在“佛系”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情绪低迷、安于现状,选择过低欲望的生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佛系”亚文化产生的背景
(一)部分年轻人面临日益加大的压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利益分化,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不同群体的年轻人感受到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来自占人口比例较大的普通家庭的年轻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调查显示,我国社会阶层存在固化的倾向,基层之间的流动性降低,与父辈相比,年轻人改变命运付出的成本日渐增大。近年来,重点高校招收农村考生的人数逐年减少,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实现阶层跨越的难度之大。对城市工薪家庭而言,购买一套住房就意味着家庭积蓄的清零,同时还有以后几十年的银行债务;而农村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往往只能望房却步。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疲于奔命,甚至拥有一套住房都成为难以实现的奢望。加之工作、人际关系、育儿等其他压力的共同作用,年轻人的焦虑感和无助感越来越强,逐渐失去了奋斗动力,过一种“佛系”生活。
(二)部分年轻人追求目标的迷失
如前所述,巨大的生活压力造就了年轻人的无助感,但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压力之前,他们大多沉浸在蜜罐的幸福中,正是这前后对比明显的差异,让部分年轻人迷失了追求目标,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继而产生随遇而安的“佛系”心态。大部分80、90后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曾经衣食无忧,要风得风、要水得水,但离开父母之后,发现了生活残酷的一面,失去了应付“骨感”现实的能力,慢慢变得颓废。而“佛系”文化传递的自我劝解、自我和解、自我满足的信号正好契合年轻人无助的心理,心理的暗合也助长了“佛系”文化的流行。另外,年轻人追求时髦的行为也促成了“佛系”文化的蔓延。年轻人更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在同辈群体中广为传播的流行因素,他们大多积极接受,唯恐落后于人。
(三)信息技术营造的便利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缩小了人与人间的距离,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价值观相近的人而言,即使相隔天涯也觉得近在咫尺;对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人而言,即使近在眼前也几乎很少交流。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为年轻人遨游网络海洋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也为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实现条件。年轻人“佛系”亚文化的形成,得益于网络的推波助澜,不少年轻人现实中产生的困顿、苦闷,只有在网络世界才能获得短暂的消融。不少年轻人正是通过网络寻求到了价值观相同的群体,实现了精神世界的自我和解。与僵化的现实相比,网络上关于“佛系”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怪异的表情包、怪诞的语言组合、随性随缘的艺术表达、清奇独特的各类产品,与年轻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很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内化。
二、“佛系”亚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
(一)消费欲望降低
当今时代,可消费的物品千奇百怪、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人们只要愿意消费,几乎没有满足不了的享受服务。中国当下的消费图景多姿多彩,既有浑身名牌的奢华追求,也有不事夸张的典雅素朴;既有一掷千金的出手豪迈,也有勤俭节约的艰苦朴素;既有把信用卡刷爆到无力偿还的难抑欲望,也有藐视物欲的冷眼旁观。对“佛系”年轻人来说,大多追求极简主义生活模式,对所谓高端品牌、国际品质、明星同款熟视无睹,在满天飞的宣传广告面前,保持岿然不动的淡定心态。但也要看到,与日本的低欲望消费相比,我国年轻人的低欲望并非是理性的成熟,更多是无奈,是因为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的消费动力不够,是在现实压力面前产生的无力感、无助感、无为感,是聊以自嘲的自我解压方式。
(二)对外界关注度降低
社会是人的社会,少了人参与的社会是没有灵性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需要每一个人贡献力量。如果人人都抱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理念,那么社会将失去活力、了无生机。沉默的螺旋理论曾经风靡一时,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当自己的观点受到认同时,人们往往更愿意参与公共讨论;对于无人理睬的观点,即使自己内心高度认同,也倾向于保持沉默。这充分证明人是社会人,人的行为受社会的影响,同时,人也在塑造着社会。追求“佛系”生活的年轻人似乎打破了这一理论认知,他们更像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在自己划定的圈子内,懒得关注外界变化。这种只关注自我、取悦自我的行为选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淖,是责任缺失的表现。不关注外界,但也不破坏外界秩序的“佛系”行为,极易消解社会道德秩序在年轻人心中的影响力、震慑力,最终可能导致社会的无序发展。
(三)人生进取心降低
人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取心,动物可以只需满足基本需求,但人必须有更高追求,实现高层次的追求离不开进取心,只有一步一步实现了预设目标,人生才算是完美的。在“佛系”亚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年轻人明显缺乏生活目标,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方向,对当下满不在乎,对未来缺乏思考,追求得过且过;一些年轻人自主性差、意志力弱,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凡事随遇而安;一些年轻人缺乏竞争意识,分配的任务照单全收,但从不积极主动,藐视他人成就,不在乎评优评先,安于现状;一些年轻人自我设限、画地为牢,遇到问题不是积极解决,而是绕着走,缺乏大刀阔斧的主动作为意识和顽强拼搏的不服输精神。年轻人进取心的降低,不仅无益于自身发展,也降低了社会发展的动能和活力,最终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
三、“佛系”亚文化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年轻人心理疏导
人的健康应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生理健康,忽视或不愿提及心理健康的问题。“佛系”亚文化之所以大受年轻人青睐,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心理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佛系”心态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与世无争,岁月静好,实际是年轻人缺乏直面压力的勇气。压力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适当的压力甚至能转化为动力,从而激发潜能,实现意想不到的成功。因此,应加大对年轻人心理关怀的力度,有效疏解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鼓励年轻人多参加社会实践
“佛系”心态从本质上讲还是源于年轻人抗挫折能力较差,不愿意面对失败,从而为自己建构的相对安全、可控、舒适的区域,应鼓励他们走出自我设定的狭小圈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求人生价值。社会也要给予年轻人成长发展以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营造“失败不可怕、重新再开始”的良好氛围。政府要紧密关注年轻人的就业状况,及时提供更多岗位,确保年轻人能顺利就业,消除待业心理负担。
(三)加强网络正向引导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佛系”亚文化正是肇始于网络,并由网络发酵传播,最终成为对一部分年轻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形态。因此,必须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加大不良信息过滤力度,弘扬主旋律,对年轻人多进行正面引领,传播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奋斗观的信息。主流媒体要对社会热点保持高度敏感,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拨乱反正,清除妨害年轻人健康成长的文化毒瘤。
关键词:文化;亚文化;“佛系”
近年来,“佛系”一词突然蹿红网络,成为影响年轻群体的重要亚文化。“佛系”提法最早源于日本,意指不愿和女性谈恋爱的男性青年群体,他们不愿与人接触,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过简单生活。改词传到我国后,逐步演变为一种生活态度,主要表现为“不争不抢”、“无所谓”、“都可以”、“随遇而安”等心态。年轻人正处于人生的最佳奋斗期,本应以无限的激情和活力去追求梦想,以永不言败的豪迈情懷去拼搏奋斗,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在“佛系”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情绪低迷、安于现状,选择过低欲望的生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佛系”亚文化产生的背景
(一)部分年轻人面临日益加大的压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利益分化,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不同群体的年轻人感受到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来自占人口比例较大的普通家庭的年轻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调查显示,我国社会阶层存在固化的倾向,基层之间的流动性降低,与父辈相比,年轻人改变命运付出的成本日渐增大。近年来,重点高校招收农村考生的人数逐年减少,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实现阶层跨越的难度之大。对城市工薪家庭而言,购买一套住房就意味着家庭积蓄的清零,同时还有以后几十年的银行债务;而农村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往往只能望房却步。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疲于奔命,甚至拥有一套住房都成为难以实现的奢望。加之工作、人际关系、育儿等其他压力的共同作用,年轻人的焦虑感和无助感越来越强,逐渐失去了奋斗动力,过一种“佛系”生活。
(二)部分年轻人追求目标的迷失
如前所述,巨大的生活压力造就了年轻人的无助感,但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压力之前,他们大多沉浸在蜜罐的幸福中,正是这前后对比明显的差异,让部分年轻人迷失了追求目标,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继而产生随遇而安的“佛系”心态。大部分80、90后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曾经衣食无忧,要风得风、要水得水,但离开父母之后,发现了生活残酷的一面,失去了应付“骨感”现实的能力,慢慢变得颓废。而“佛系”文化传递的自我劝解、自我和解、自我满足的信号正好契合年轻人无助的心理,心理的暗合也助长了“佛系”文化的流行。另外,年轻人追求时髦的行为也促成了“佛系”文化的蔓延。年轻人更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在同辈群体中广为传播的流行因素,他们大多积极接受,唯恐落后于人。
(三)信息技术营造的便利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缩小了人与人间的距离,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价值观相近的人而言,即使相隔天涯也觉得近在咫尺;对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人而言,即使近在眼前也几乎很少交流。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为年轻人遨游网络海洋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也为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实现条件。年轻人“佛系”亚文化的形成,得益于网络的推波助澜,不少年轻人现实中产生的困顿、苦闷,只有在网络世界才能获得短暂的消融。不少年轻人正是通过网络寻求到了价值观相同的群体,实现了精神世界的自我和解。与僵化的现实相比,网络上关于“佛系”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怪异的表情包、怪诞的语言组合、随性随缘的艺术表达、清奇独特的各类产品,与年轻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很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内化。
二、“佛系”亚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
(一)消费欲望降低
当今时代,可消费的物品千奇百怪、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人们只要愿意消费,几乎没有满足不了的享受服务。中国当下的消费图景多姿多彩,既有浑身名牌的奢华追求,也有不事夸张的典雅素朴;既有一掷千金的出手豪迈,也有勤俭节约的艰苦朴素;既有把信用卡刷爆到无力偿还的难抑欲望,也有藐视物欲的冷眼旁观。对“佛系”年轻人来说,大多追求极简主义生活模式,对所谓高端品牌、国际品质、明星同款熟视无睹,在满天飞的宣传广告面前,保持岿然不动的淡定心态。但也要看到,与日本的低欲望消费相比,我国年轻人的低欲望并非是理性的成熟,更多是无奈,是因为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的消费动力不够,是在现实压力面前产生的无力感、无助感、无为感,是聊以自嘲的自我解压方式。
(二)对外界关注度降低
社会是人的社会,少了人参与的社会是没有灵性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需要每一个人贡献力量。如果人人都抱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理念,那么社会将失去活力、了无生机。沉默的螺旋理论曾经风靡一时,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当自己的观点受到认同时,人们往往更愿意参与公共讨论;对于无人理睬的观点,即使自己内心高度认同,也倾向于保持沉默。这充分证明人是社会人,人的行为受社会的影响,同时,人也在塑造着社会。追求“佛系”生活的年轻人似乎打破了这一理论认知,他们更像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在自己划定的圈子内,懒得关注外界变化。这种只关注自我、取悦自我的行为选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淖,是责任缺失的表现。不关注外界,但也不破坏外界秩序的“佛系”行为,极易消解社会道德秩序在年轻人心中的影响力、震慑力,最终可能导致社会的无序发展。
(三)人生进取心降低
人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取心,动物可以只需满足基本需求,但人必须有更高追求,实现高层次的追求离不开进取心,只有一步一步实现了预设目标,人生才算是完美的。在“佛系”亚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年轻人明显缺乏生活目标,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方向,对当下满不在乎,对未来缺乏思考,追求得过且过;一些年轻人自主性差、意志力弱,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凡事随遇而安;一些年轻人缺乏竞争意识,分配的任务照单全收,但从不积极主动,藐视他人成就,不在乎评优评先,安于现状;一些年轻人自我设限、画地为牢,遇到问题不是积极解决,而是绕着走,缺乏大刀阔斧的主动作为意识和顽强拼搏的不服输精神。年轻人进取心的降低,不仅无益于自身发展,也降低了社会发展的动能和活力,最终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
三、“佛系”亚文化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年轻人心理疏导
人的健康应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生理健康,忽视或不愿提及心理健康的问题。“佛系”亚文化之所以大受年轻人青睐,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心理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佛系”心态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与世无争,岁月静好,实际是年轻人缺乏直面压力的勇气。压力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适当的压力甚至能转化为动力,从而激发潜能,实现意想不到的成功。因此,应加大对年轻人心理关怀的力度,有效疏解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鼓励年轻人多参加社会实践
“佛系”心态从本质上讲还是源于年轻人抗挫折能力较差,不愿意面对失败,从而为自己建构的相对安全、可控、舒适的区域,应鼓励他们走出自我设定的狭小圈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求人生价值。社会也要给予年轻人成长发展以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营造“失败不可怕、重新再开始”的良好氛围。政府要紧密关注年轻人的就业状况,及时提供更多岗位,确保年轻人能顺利就业,消除待业心理负担。
(三)加强网络正向引导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佛系”亚文化正是肇始于网络,并由网络发酵传播,最终成为对一部分年轻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形态。因此,必须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加大不良信息过滤力度,弘扬主旋律,对年轻人多进行正面引领,传播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奋斗观的信息。主流媒体要对社会热点保持高度敏感,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拨乱反正,清除妨害年轻人健康成长的文化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