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带有行政区划性质的经济。当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城乡统筹的重要枢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战略地位。然而与城域经济相比,县域经济发展的缓慢与滞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阐述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以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县域经济;城乡统筹
自从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也经常出台相关文件,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已被认为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迈向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县域经济的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县域经济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来说,它是基础层次和基础单元。县域是我国的微观层次部分,它贴近农村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处于政府管理和政府政策实施的前沿,是城乡各种矛盾的交汇之处。
第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部分,所以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县域经济是以农业为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中小型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然而,县域范围内却又生活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来说,却又是重要的问题。因为,生活在县域内的那些占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没有富裕起来,我国就不能说实现了富裕水平。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县域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政府曾多层次提出要使农民增收的渠道多元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等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并为农民提高一些非农业的赚钱机会,进而使农民达到增收的目的。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县域经济的特征
1.区域性
县域经济由于各个县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各个县会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山地县和平原县,内陆县和沿海县,郊区县域和离市区较远的县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县域经济的区域性特点。
2.系统性
县域经济中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比如,县域经济中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金融、教育、政府系统等等。各个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不可分隔的。
3.综合性
县域经济的综合性是指县域经济虽小,但功能俱全。不但有党政军部门,也有财政部门;不但有科教文卫部门,而且也有一二三产业;可以说县域经济的经济部门和行业都比较完整。
4.复合性
县域经济的复合性是指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并存,农业经济又和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并存,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并存,并且城乡二元体制又长期存在。
5.开放性
县域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开放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县域经济不但要参与国内各个地方和行业的分工和竞争,更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1.与产业结构有关的理论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联系和生产技术。产业结构拥有动态性、整体性、客观性、层次性等一系列的特点。
第一,有关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发展规律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一书中指出:从事制造业所取得的收入要比农民多,从事商业所取得的收入要比制造业多。配第对三次产业所取的不同收入的描述,提出了三次产业之间所取得收入出现相对差异的科经济规律,人们称之为配第定律。
克拉克在探讨劳动力从产业间转移出现的变化时明确提出,当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时,从事农业的人口会不断的出现减少,而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人口所占的比重会不断的增加。人们称这一发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库兹涅茨定理。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总结和继承先人研究成果的一定的基础上,发现了有关产业结构进行变动和变化的总方向,并且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的规律。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变动理论的大概方面有:第一是研究了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在各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会出现的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里,GDP在各个产业中所占比重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份额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第二产业的份额会出现明显的上升,第三产业的份额会出现稍稍的却不是一直的上升,但也有一些少部分国家出现例外的上升。所有的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中所占比重的趋势与GDP所占比重出现的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
不过劳动力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出现的上升趋势不容易出现,而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则会出现显著的上升。第二是发现了各个产业所创造的价值与各产业中占用劳动力比重所出现的变化趋势。还发现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是低,那么该国家的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就与第二、三产业越是差距大。主要原因是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大部分为农业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大部分是工业国家,第一产业所占劳动力的比重比较小。所以,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要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就需要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并要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指各个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包括比例、数量关系由原来的不协调不断的持续走向协调的一系列过程,并且产业结构不断由低层次迈向高层次变化和演进的一系列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由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组成。产业结构优化往具体一点说,它的内容包括:需求结构的优化、供求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是:一是各大类产业之间、各大产业内部的具体產业部门之间数量比例合理,投入产出均衡,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二是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并随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三是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协调,充分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四是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型构成恰当,环保产业和节约、保护、高效利用资源的产业得到适当的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產业结构高度化是指整体产业的发展水平不断升级和提高的过程,还可以说产业结构从不高的水平状态向较高的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一般在工业化时,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是高加工度化阶段,第三阶段是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是: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技术集约化、知识化、服务化。
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
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研究产业集群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最关注的还是集群形成的原因及其内在机理,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占了多数,概括而言,当代的主流理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在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一是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二是规模经济与外部性,三是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四是外商直接投资,五是企业家精神、制度和政府政策,六是学习和创新。
2.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1)增长极理论
佩鲁把那些区位和某些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称为该地区的增长极。在经济发展前期,会有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涌入增长极地区,该部分地区会因为集中了各种因素而迅速的发展起来,这就叫做极化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该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就会向周围地区扩散、回流,这就叫做扩散效应。
增长极一般是金融中心、生产中心、交通中心等,它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大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人才会在极化效应发生时流入增长极地区,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进行先进技术的创新;人才在扩散效应时会向周围地区回流,并向周围地区带来先进的技术。二是资本的集聚和输出。资本会在极化效应时集中在增长极地区,并在扩散效应时向周围扩散投资;三是集聚效果的形成。一旦集聚效果形成,就会产生规模效益,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2)梯度推移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创立了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该理论认为:工业部门和工业产品也会经历生物一样的生命循环阶段: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被一些学者用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就创造了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衰退主要决定于该地区产业结构。但是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又是由该地区的经济部门决定的,尤其是主导产业部门。如果该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处于工业生命循环中的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之间时,则说明该地区以后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经济发展趋势,这种地区也就称为高梯度地区。如果该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时,则该地区必有经济下滑的趋势,这时该地区就称为低梯度地区。第二,高梯度地区最先出现产业、技术、管理、产品等方面的创新,然后这些创新的产品、产业和技术等才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推移开来。梯度转移可以按地域远近依次推移,也可以是蛙跳式的推移。
(3)辐射理论
第一,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首先由波兰的两个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发现的。“点”主要为各个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具有一定的集聚能力,创新和增长的中心,是具有带动周边地区能力的增长极。“轴”是指各个“点”经过连接之后的线,这些线包括公路、铁路、水路、通信设施和电力网等及其沿线部分,还包括沿这些路和网所形成的人口和产业带。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经过延伸后所产生的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不但对点作用比较重视,而且还同样重视由点连成的轴的作用。
第二,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可以说是点轴开发理论的继续,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点和轴线以及这些轴线交叉所形成的点、线、面的综合体。那些节点就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城镇,即增长极,那些轴线是指所连接的线状通道。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生产要素和资源会在各区域之间流动和配置。这个过程就对在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专业分工和合作关系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并慢慢形成了地域经济网络体系。
辐射理论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意义上的指导作用。首先,运用这个理论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提高那些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和指导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再次,对于小城镇的布局,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最后,对于县域内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上的理论依据。
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城镇化水平低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只有1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河南省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划和管理滞后。有些城镇规划滞后,城乡规划水平不高,城镇发展不协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建设滞后,管理粗放,城镇的承载能力弱,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不明显。二是城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城市基础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三是城镇建设用地面临的矛盾和压力增大。各地城镇发展规划用地规模扩大,用地需求与国家下达给河南的用地计划指标矛盾突出。四是城镇产业支撑不力。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城镇化进程就不能走上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五是户籍改革还停留在表层。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各项配套改革不到位,新迁居民不能享受原市民待遇,子女入学困难较多,教育收费较多。城镇吸引力不强,人口聚集缓慢。
(二)县域对外开放度不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县域对外开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县域对外开放的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开放氛围不浓。部分县市计划经济思想仍严重存在,在开放的条件上存在着片面认识,对扩大对外开放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找不到开放的切入点,工作力度不大。二是外向型经济总量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对县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微不足道。三是招商引资渠道不畅,缺乏有吸引力的项目,引进资金的质量不高。四是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少。 (三)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县与县各项经济指标差距很大。从各县发展水平看,县域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河南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分别是最低县的6倍和6.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2.6倍。从区域角度看,中原城市群中的县市经济实力强,而相当一部分黄淮平原、边缘山区县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较差,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全省贫困县中的多数集中在这一区域。从实现小康的程度看,一部分经济强县已经提前实现小康目标,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而另一部分弱县还在为实现小康而努力。
(四)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在有关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平衡是一个突出思想。而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进步,除了富裕和发达地区的带动外,县域经济自身还需凭借强大的资本保障、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高素质的人才保证等。尤其是在科技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下,人才的突出作用不言而喻。除去产业、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人才匮乏也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出门求学的当地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大多选择大中城市落户工作,回到家乡的寥寥无几。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极大的人才损失,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出,流入量却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短缺造成了在发展县域经济时面临着相当大的人才矛盾。与此同时,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不高,在用人制度和人才投入方面的力度不足,导致对高科技和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弱。尽管产业园发展显著,一系列大型项目也相继开工上马。但工业的发展程度越高,对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各类专业性人才的严重短缺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发展动力和支撑严重不足。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的优化
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比较重要的一个途径,特色产业是新的经济的增长点。特色产业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特色产业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为使更好地发挥发展特色产业重要作用,就很有必要对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进行优化。
1.充分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特色经济应该围绕着市场发展,市场是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特色经济应该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特色经济。因此,这就需要农户和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2.通过国内外的开放与交流来增强特色
特色经济如果在封闭的环境中,自给自足,就谈不上是特色经济。只有在国内外的开放与交流中,才能显示其特色。也只有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取长补短,提升其特色的品质。另外,特色的产业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其特色,跟上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体制创新,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创造性思维打造这一高瞻远瞩的系统工程。从战略高度建立起有利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结构,逐步的推进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向着循环经济、特色经济方向发展。按照逐步推进“三、二、一”产业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减少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能源、土地的依赖、消耗与占用,降低“三废”的排放量,向着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升特色产业的优势
创新是特色产业的灵魂,特色产业要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开发新品种,推出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要不断地加大创新力度,注重特色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
2.打造优质产品品牌
知名品牌,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知名品牌也有很大的文化影响力。所以,特色产业一旦成为培养出品牌就会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打造人才支撑体系
1.持续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只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才能发挥其带动作用。首先,扶植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开发农副产品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其次,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通过实施订单农业,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模式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双赢。另外,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通过资产关系作为联结纽带和利益调节机制。再者,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龙头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把龙头企业建设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农民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推行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首先:应该多渠道筹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可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其次,培训主体应多元化,培训的主体可以是农技推广机构、高校、以及一些职业培训所等。再次,培训方式也应多样化。
四、结论
当今社会,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虽然有了提升,但是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比如资金匮乏,人才不足等。在经济建设现代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效益的好坏,对县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面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则是我们务必积极应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论文中总结出的问题,我们也得出一些方法,但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或许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对未知的問题,我们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对策去解决,这样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县域经济;城乡统筹
自从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也经常出台相关文件,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已被认为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迈向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县域经济的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县域经济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来说,它是基础层次和基础单元。县域是我国的微观层次部分,它贴近农村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处于政府管理和政府政策实施的前沿,是城乡各种矛盾的交汇之处。
第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部分,所以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县域经济是以农业为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中小型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然而,县域范围内却又生活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来说,却又是重要的问题。因为,生活在县域内的那些占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没有富裕起来,我国就不能说实现了富裕水平。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县域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政府曾多层次提出要使农民增收的渠道多元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等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并为农民提高一些非农业的赚钱机会,进而使农民达到增收的目的。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县域经济的特征
1.区域性
县域经济由于各个县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各个县会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山地县和平原县,内陆县和沿海县,郊区县域和离市区较远的县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县域经济的区域性特点。
2.系统性
县域经济中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比如,县域经济中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金融、教育、政府系统等等。各个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不可分隔的。
3.综合性
县域经济的综合性是指县域经济虽小,但功能俱全。不但有党政军部门,也有财政部门;不但有科教文卫部门,而且也有一二三产业;可以说县域经济的经济部门和行业都比较完整。
4.复合性
县域经济的复合性是指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并存,农业经济又和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并存,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并存,并且城乡二元体制又长期存在。
5.开放性
县域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开放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县域经济不但要参与国内各个地方和行业的分工和竞争,更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1.与产业结构有关的理论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联系和生产技术。产业结构拥有动态性、整体性、客观性、层次性等一系列的特点。
第一,有关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发展规律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一书中指出:从事制造业所取得的收入要比农民多,从事商业所取得的收入要比制造业多。配第对三次产业所取的不同收入的描述,提出了三次产业之间所取得收入出现相对差异的科经济规律,人们称之为配第定律。
克拉克在探讨劳动力从产业间转移出现的变化时明确提出,当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时,从事农业的人口会不断的出现减少,而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人口所占的比重会不断的增加。人们称这一发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库兹涅茨定理。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总结和继承先人研究成果的一定的基础上,发现了有关产业结构进行变动和变化的总方向,并且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的规律。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变动理论的大概方面有:第一是研究了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在各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会出现的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里,GDP在各个产业中所占比重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份额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第二产业的份额会出现明显的上升,第三产业的份额会出现稍稍的却不是一直的上升,但也有一些少部分国家出现例外的上升。所有的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中所占比重的趋势与GDP所占比重出现的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
不过劳动力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出现的上升趋势不容易出现,而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则会出现显著的上升。第二是发现了各个产业所创造的价值与各产业中占用劳动力比重所出现的变化趋势。还发现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是低,那么该国家的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就与第二、三产业越是差距大。主要原因是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大部分为农业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大部分是工业国家,第一产业所占劳动力的比重比较小。所以,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要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就需要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并要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指各个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包括比例、数量关系由原来的不协调不断的持续走向协调的一系列过程,并且产业结构不断由低层次迈向高层次变化和演进的一系列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由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组成。产业结构优化往具体一点说,它的内容包括:需求结构的优化、供求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是:一是各大类产业之间、各大产业内部的具体產业部门之间数量比例合理,投入产出均衡,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二是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并随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三是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协调,充分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四是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型构成恰当,环保产业和节约、保护、高效利用资源的产业得到适当的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產业结构高度化是指整体产业的发展水平不断升级和提高的过程,还可以说产业结构从不高的水平状态向较高的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一般在工业化时,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是高加工度化阶段,第三阶段是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是: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技术集约化、知识化、服务化。
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
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研究产业集群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最关注的还是集群形成的原因及其内在机理,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占了多数,概括而言,当代的主流理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在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一是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二是规模经济与外部性,三是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四是外商直接投资,五是企业家精神、制度和政府政策,六是学习和创新。
2.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1)增长极理论
佩鲁把那些区位和某些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称为该地区的增长极。在经济发展前期,会有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涌入增长极地区,该部分地区会因为集中了各种因素而迅速的发展起来,这就叫做极化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该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就会向周围地区扩散、回流,这就叫做扩散效应。
增长极一般是金融中心、生产中心、交通中心等,它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大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人才会在极化效应发生时流入增长极地区,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进行先进技术的创新;人才在扩散效应时会向周围地区回流,并向周围地区带来先进的技术。二是资本的集聚和输出。资本会在极化效应时集中在增长极地区,并在扩散效应时向周围扩散投资;三是集聚效果的形成。一旦集聚效果形成,就会产生规模效益,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2)梯度推移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创立了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该理论认为:工业部门和工业产品也会经历生物一样的生命循环阶段: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被一些学者用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就创造了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衰退主要决定于该地区产业结构。但是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又是由该地区的经济部门决定的,尤其是主导产业部门。如果该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处于工业生命循环中的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之间时,则说明该地区以后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经济发展趋势,这种地区也就称为高梯度地区。如果该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时,则该地区必有经济下滑的趋势,这时该地区就称为低梯度地区。第二,高梯度地区最先出现产业、技术、管理、产品等方面的创新,然后这些创新的产品、产业和技术等才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推移开来。梯度转移可以按地域远近依次推移,也可以是蛙跳式的推移。
(3)辐射理论
第一,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首先由波兰的两个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发现的。“点”主要为各个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具有一定的集聚能力,创新和增长的中心,是具有带动周边地区能力的增长极。“轴”是指各个“点”经过连接之后的线,这些线包括公路、铁路、水路、通信设施和电力网等及其沿线部分,还包括沿这些路和网所形成的人口和产业带。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经过延伸后所产生的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不但对点作用比较重视,而且还同样重视由点连成的轴的作用。
第二,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可以说是点轴开发理论的继续,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点和轴线以及这些轴线交叉所形成的点、线、面的综合体。那些节点就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城镇,即增长极,那些轴线是指所连接的线状通道。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生产要素和资源会在各区域之间流动和配置。这个过程就对在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专业分工和合作关系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并慢慢形成了地域经济网络体系。
辐射理论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意义上的指导作用。首先,运用这个理论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提高那些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和指导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再次,对于小城镇的布局,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最后,对于县域内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上的理论依据。
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城镇化水平低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只有1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河南省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划和管理滞后。有些城镇规划滞后,城乡规划水平不高,城镇发展不协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建设滞后,管理粗放,城镇的承载能力弱,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不明显。二是城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城市基础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三是城镇建设用地面临的矛盾和压力增大。各地城镇发展规划用地规模扩大,用地需求与国家下达给河南的用地计划指标矛盾突出。四是城镇产业支撑不力。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城镇化进程就不能走上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五是户籍改革还停留在表层。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各项配套改革不到位,新迁居民不能享受原市民待遇,子女入学困难较多,教育收费较多。城镇吸引力不强,人口聚集缓慢。
(二)县域对外开放度不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县域对外开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县域对外开放的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开放氛围不浓。部分县市计划经济思想仍严重存在,在开放的条件上存在着片面认识,对扩大对外开放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找不到开放的切入点,工作力度不大。二是外向型经济总量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对县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微不足道。三是招商引资渠道不畅,缺乏有吸引力的项目,引进资金的质量不高。四是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少。 (三)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县与县各项经济指标差距很大。从各县发展水平看,县域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河南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分别是最低县的6倍和6.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2.6倍。从区域角度看,中原城市群中的县市经济实力强,而相当一部分黄淮平原、边缘山区县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较差,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全省贫困县中的多数集中在这一区域。从实现小康的程度看,一部分经济强县已经提前实现小康目标,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而另一部分弱县还在为实现小康而努力。
(四)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在有关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平衡是一个突出思想。而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进步,除了富裕和发达地区的带动外,县域经济自身还需凭借强大的资本保障、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高素质的人才保证等。尤其是在科技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下,人才的突出作用不言而喻。除去产业、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人才匮乏也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出门求学的当地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大多选择大中城市落户工作,回到家乡的寥寥无几。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极大的人才损失,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出,流入量却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短缺造成了在发展县域经济时面临着相当大的人才矛盾。与此同时,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不高,在用人制度和人才投入方面的力度不足,导致对高科技和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弱。尽管产业园发展显著,一系列大型项目也相继开工上马。但工业的发展程度越高,对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各类专业性人才的严重短缺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发展动力和支撑严重不足。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的优化
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比较重要的一个途径,特色产业是新的经济的增长点。特色产业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特色产业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为使更好地发挥发展特色产业重要作用,就很有必要对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进行优化。
1.充分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特色经济应该围绕着市场发展,市场是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特色经济应该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特色经济。因此,这就需要农户和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2.通过国内外的开放与交流来增强特色
特色经济如果在封闭的环境中,自给自足,就谈不上是特色经济。只有在国内外的开放与交流中,才能显示其特色。也只有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取长补短,提升其特色的品质。另外,特色的产业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其特色,跟上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体制创新,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创造性思维打造这一高瞻远瞩的系统工程。从战略高度建立起有利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结构,逐步的推进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向着循环经济、特色经济方向发展。按照逐步推进“三、二、一”产业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减少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能源、土地的依赖、消耗与占用,降低“三废”的排放量,向着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升特色产业的优势
创新是特色产业的灵魂,特色产业要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开发新品种,推出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要不断地加大创新力度,注重特色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
2.打造优质产品品牌
知名品牌,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知名品牌也有很大的文化影响力。所以,特色产业一旦成为培养出品牌就会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打造人才支撑体系
1.持续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只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才能发挥其带动作用。首先,扶植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开发农副产品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其次,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通过实施订单农业,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模式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双赢。另外,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通过资产关系作为联结纽带和利益调节机制。再者,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龙头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把龙头企业建设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农民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推行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首先:应该多渠道筹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可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形式来筹集资金。其次,培训主体应多元化,培训的主体可以是农技推广机构、高校、以及一些职业培训所等。再次,培训方式也应多样化。
四、结论
当今社会,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虽然有了提升,但是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比如资金匮乏,人才不足等。在经济建设现代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效益的好坏,对县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面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则是我们务必积极应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论文中总结出的问题,我们也得出一些方法,但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或许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对未知的問题,我们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对策去解决,这样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