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漫画师耗时半年,画出千幅漫画,真实记录一群穿军装的年轻人37年为民服务的场景;有一家动漫公司听说了他们的故事,创作出10集动漫《塞外雷锋班故事》……故事里的那群可爱的年轻人就是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一连三班的官兵们。
持续37年兑现一个承诺——
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怀”
“陈大爷,这是给您的葫芦丝和数字音箱。”2012年12月1日上午,第二天就要退伍返乡的“塞外雷锋班”战士张春阳和赵小亮,专程来看望驻地陈大爷。陈大爷无儿无女,平时喜欢听广播、吹葫芦丝。“陈大爷,这是数字音箱,既能听广播又能听音乐,给您存了100多首老歌,啥时想听啥时听!”两位战士还耐心地教会了陈大爷如何调广播、如何放音乐。
“帮助当地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塞外雷锋班’多年来坚持学雷锋的‘必修课’。”“塞外雷锋班”所在的团政委张志坚向记者介绍说,“学习十八大报告有关‘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论述后,他们又为驻地孤寡老人送去‘精神套餐’。”
“37年来,尽管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为了一句承诺,268名战士接力照顾了137名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张政委随即向记者介绍了1976年2月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塞外雷锋班”随部队到驻地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在路旁救助了一位昏倒的老大爷。后来才知道,老人叫丁富,因承受不了当兵的独生子突发心脏病死亡的噩耗,精神失常了。当战士们把丁大爷送到家时才发现,他家的土坯房四处漏风,锅里已经结满冰碴的红薯白菜汤,是丁大爷以后几天的食物……看到这些,全班战士都落泪了。时任班长王庆和当场向村支书承诺:“丁大爷的生活,以后由我们班照顾。”从此,“塞外雷锋班”的战士成了丁大爷家的常客。他们不仅照顾丁大爷12年,还先后与驻地数十位孤寡老人“攀亲”。
1988年8月6日,年逾八旬的丁大爷去世了。下葬时,按当地风俗,必须由老人的儿子埋第一锹土。可乡亲怕破坏风俗带来厄运,谁也不敢动锹。时任“塞外雷锋班”班长林长春二话不说,拿过锹埋下第一锹土,为老人送了终。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塞外雷锋班”帮扶孤寡老人的热心和行动始终未变。只是慢慢的,战士们发现他们帮扶孤寡老人的尴尬事越来越多:本想帮胥大爷家挑水砍柴,却看到屋里通了自来水,有了煤气罐;想给王大爷送点米面,却发现厨房里米能吃一年,面能吃半载;想帮周大爷家换个灯泡,却发现村里的便民服务点下午就派人来修过……战士们发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保、医保体系的健全,许多孤寡老人的物质生活不再匮乏。
“孤寡老人的物质生活充裕了,可他们更需要精神关怀!学雷锋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此后,为孤寡老人送精神食粮,成为他们学雷锋的“新动作”。他们还主动靠近“空巢老人”,定期向“空巢老人”献爱心,把陪老人聊天、讲故事、读报、煲“电话粥”作为新的慰问形式。他们还定期为老人做心理辅导,帮老人排除抑郁心情和惆怅孤寂……
一晃37年过去了,“塞外雷锋班”的268名战士接力照顾了58名孤寡老人、79名“空巢老人”。
持续37年用好一个载体——
从“技能便民”到“智力惠民”
一场鹅毛大雪使塞外的气温猛然降到零下23摄氏度。晨曦未露,外面依然漆黑一片。“塞外雷锋班”的门“吱呀”一声开了,像往常一样,班长姜长龙早早起了床,戴着头灯,用小推车拉着“节约箱”出门了。他沿着营区的垃圾桶,一个接一个地翻找,纸盒、矿泉水瓶、易拉罐、玻璃瓶……整个营区29个垃圾桶,他翻了一遍,直到东方露出鱼肚白,双手冻得红肿,才回到班里……
37年来,一代代“塞外雷锋班”战士,和姜长龙一样,每天轮换捡拾废品,把废品变成资助困难群众、失学儿童的一笔笔善款。
记者在“塞外雷锋班”的“爱心记账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记录:“今天资助王家店公社小学学生付宏1.6元钱,张诚8毛钱……”这是“塞外雷锋班”最早的一笔捐款,时间的落款为1976年4月3日。37年来,像这样的清单,“塞外雷锋班”积攒了厚厚一摞。一页页薄如蝉翼、洇化泛黄的纸,写满了2653笔捐款记录,资助贫困学生149人,帮扶救助贫困群众上百人。
“每天早起40分钟捡废品,是‘塞外雷锋班’37年雷打不动的‘传统课目’!”班长姜长龙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初,班里只有四件“传家宝”——节约箱、理发箱、补鞋箱和自行车修理箱。几十年如一日,理发、修车、捡废品……成为一茬又一茬“塞外雷锋班”战士的自觉习惯。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上街摆摊设点搞助民活动,半天下来只帮了10多个人。如今,他们买来农业技术书籍和影像资料、收集致富案例,与电钻机、电焊机和切割机等工具装成三个箱,把“四件宝”增加为“七件宝”,从“技能便民”拓展为“智力惠民”。
他们以“传技术,给思路”的方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村民马国梁先天残疾,靠种几亩田维持生活,本来生活就拮据,加上妻子长年有病买药,生活更加困难。为帮老马增收,家里靠种蘑菇致富的战士时百河,从家里要来蘑菇种植教材,带着老马搭建菇房和菇床架,配制栽培原料。为打消老马顾虑,时百河掏钱买来平菇种子,少量试种下去。一个月后,老马半信半疑地把平菇运到市场,没想到竟然让他赚了900元,全家人比过年还高兴。从那以后,老马菇房里的蘑菇越种越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还隔三岔五给“塞外雷锋班”送来蘑菇尝鲜。
2010年秋天,“塞外雷锋班”随队在野外驻训。战士们和当地村支书聊天得知,为帮大家脱贫致富,村里鼓励村民种植反季节蔬菜,但穷怕了的村民们无人响应:“寒冬腊月种黄瓜,三伏天里收萝卜,能行吗?”摸清村民穷在思想的根子后,“塞外雷锋班”决定先搞试点。战士们做通王老汉的思想工作后,在他家搭起大棚,种下一亩反季节蔬菜,当年就获利4000余元。第二年,王老汉把家里的几亩地全种上了反季节蔬菜,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反季节蔬菜种植很快在村里推广开来。 持续37年续写一本“爱心备忘录”——
从“业余帮助”到“专业服务”
点击“爱心备忘录”,记者看到,里面记录着基层官兵的心事、难事,也见证了“塞外雷锋班”持续37年奉献爱心的足迹。
“爱心备忘录”记录的是献爱心的活动计划,不少文字下边还打着红钩,画着蓝杠。“塞外雷锋班”班长姜长龙解释说,打红钩的是已经解决的事,画蓝杠则表示事情正在办理之中。
一个变化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过去出现“爱心备忘录”里最多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战友缝补衣服、帮厨、打扫卫生、剪草坪之类,现在却变得少之又少。班长姜长龙说起往事意味深长,“塞外雷锋班”帮助战友做好事,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可当大批大学生走进军营,全班8个战士竟有6个大学生时,大家感到: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战友,比起帮战友擦玻璃,到炊事班帮厨的意义更大,战友也更需要。
在“负责人”一栏,记者发现上等兵赵小亮的名字最多。他的名字后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三连中士王志轻度抑郁,两次疏导,还要继续疏导;11月28日,给四连上心理咨询课……”这是赵小亮最近一周的“备忘录”。
“赵小亮毕业于济南大学心理学系,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团政治处主任岳艳青告诉记者,自从小赵运用心理学知识服务官兵后,团里再也没有出现过患严重心理疾病的官兵。不到两年,他给各连上了48节心理咨询课,为全团官兵举办了3期心理骨干培训班。经他的辅导帮带,全团有123名官兵陆续拿到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等级证书。
“班里的6名大学生战士,有学医的,有学法的,还有学计算机的……”团长张洪新介绍说,与赵小亮一样,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官兵,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毕业于沈阳医学院的田鹏,一入伍就忙前跑后,教战士搞有氧运动训练,帮战友预防训练伤,还利用3个多月时间编纂出《用科学方法预防训练伤手册》,在全团推广应用;毕业于西南大学法学系的上等兵张述阳,先后帮助9名战友的亲人打赢官司,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还为每个连队培养一名业余“小律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刘自恒仅2012年一年,他就业余为全团官兵上计算机课180多个课时,维修电脑1700多次,带出31名“电脑通”……
“网上学雷锋,也是他们开展学雷锋的一大特色。”团长张洪新介绍说,点击“塞外雷锋班”的“技能交换网”网页,“独门绝技”、“教你一招”、“答疑解惑”、“雷锋献一技”等13个栏目跃入眼帘……“‘塞外雷锋班’是有名的‘神炮班’,全班战士都是‘神炮手’”。张团长说,他们一有空就上网向战友传授“绝活”。他们还倡议全团官兵开展技能交换活动,让自己的“绝活”与人分享……
采访结束时,记者发现,“塞外雷锋班”荣誉室里挂满了奖状、奖杯和锦旗,记者数了数,一共109个。
持续37年兑现一个承诺——
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怀”
“陈大爷,这是给您的葫芦丝和数字音箱。”2012年12月1日上午,第二天就要退伍返乡的“塞外雷锋班”战士张春阳和赵小亮,专程来看望驻地陈大爷。陈大爷无儿无女,平时喜欢听广播、吹葫芦丝。“陈大爷,这是数字音箱,既能听广播又能听音乐,给您存了100多首老歌,啥时想听啥时听!”两位战士还耐心地教会了陈大爷如何调广播、如何放音乐。
“帮助当地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塞外雷锋班’多年来坚持学雷锋的‘必修课’。”“塞外雷锋班”所在的团政委张志坚向记者介绍说,“学习十八大报告有关‘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论述后,他们又为驻地孤寡老人送去‘精神套餐’。”
“37年来,尽管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为了一句承诺,268名战士接力照顾了137名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张政委随即向记者介绍了1976年2月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塞外雷锋班”随部队到驻地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在路旁救助了一位昏倒的老大爷。后来才知道,老人叫丁富,因承受不了当兵的独生子突发心脏病死亡的噩耗,精神失常了。当战士们把丁大爷送到家时才发现,他家的土坯房四处漏风,锅里已经结满冰碴的红薯白菜汤,是丁大爷以后几天的食物……看到这些,全班战士都落泪了。时任班长王庆和当场向村支书承诺:“丁大爷的生活,以后由我们班照顾。”从此,“塞外雷锋班”的战士成了丁大爷家的常客。他们不仅照顾丁大爷12年,还先后与驻地数十位孤寡老人“攀亲”。
1988年8月6日,年逾八旬的丁大爷去世了。下葬时,按当地风俗,必须由老人的儿子埋第一锹土。可乡亲怕破坏风俗带来厄运,谁也不敢动锹。时任“塞外雷锋班”班长林长春二话不说,拿过锹埋下第一锹土,为老人送了终。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塞外雷锋班”帮扶孤寡老人的热心和行动始终未变。只是慢慢的,战士们发现他们帮扶孤寡老人的尴尬事越来越多:本想帮胥大爷家挑水砍柴,却看到屋里通了自来水,有了煤气罐;想给王大爷送点米面,却发现厨房里米能吃一年,面能吃半载;想帮周大爷家换个灯泡,却发现村里的便民服务点下午就派人来修过……战士们发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保、医保体系的健全,许多孤寡老人的物质生活不再匮乏。
“孤寡老人的物质生活充裕了,可他们更需要精神关怀!学雷锋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此后,为孤寡老人送精神食粮,成为他们学雷锋的“新动作”。他们还主动靠近“空巢老人”,定期向“空巢老人”献爱心,把陪老人聊天、讲故事、读报、煲“电话粥”作为新的慰问形式。他们还定期为老人做心理辅导,帮老人排除抑郁心情和惆怅孤寂……
一晃37年过去了,“塞外雷锋班”的268名战士接力照顾了58名孤寡老人、79名“空巢老人”。
持续37年用好一个载体——
从“技能便民”到“智力惠民”
一场鹅毛大雪使塞外的气温猛然降到零下23摄氏度。晨曦未露,外面依然漆黑一片。“塞外雷锋班”的门“吱呀”一声开了,像往常一样,班长姜长龙早早起了床,戴着头灯,用小推车拉着“节约箱”出门了。他沿着营区的垃圾桶,一个接一个地翻找,纸盒、矿泉水瓶、易拉罐、玻璃瓶……整个营区29个垃圾桶,他翻了一遍,直到东方露出鱼肚白,双手冻得红肿,才回到班里……
37年来,一代代“塞外雷锋班”战士,和姜长龙一样,每天轮换捡拾废品,把废品变成资助困难群众、失学儿童的一笔笔善款。
记者在“塞外雷锋班”的“爱心记账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记录:“今天资助王家店公社小学学生付宏1.6元钱,张诚8毛钱……”这是“塞外雷锋班”最早的一笔捐款,时间的落款为1976年4月3日。37年来,像这样的清单,“塞外雷锋班”积攒了厚厚一摞。一页页薄如蝉翼、洇化泛黄的纸,写满了2653笔捐款记录,资助贫困学生149人,帮扶救助贫困群众上百人。
“每天早起40分钟捡废品,是‘塞外雷锋班’37年雷打不动的‘传统课目’!”班长姜长龙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初,班里只有四件“传家宝”——节约箱、理发箱、补鞋箱和自行车修理箱。几十年如一日,理发、修车、捡废品……成为一茬又一茬“塞外雷锋班”战士的自觉习惯。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上街摆摊设点搞助民活动,半天下来只帮了10多个人。如今,他们买来农业技术书籍和影像资料、收集致富案例,与电钻机、电焊机和切割机等工具装成三个箱,把“四件宝”增加为“七件宝”,从“技能便民”拓展为“智力惠民”。
他们以“传技术,给思路”的方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村民马国梁先天残疾,靠种几亩田维持生活,本来生活就拮据,加上妻子长年有病买药,生活更加困难。为帮老马增收,家里靠种蘑菇致富的战士时百河,从家里要来蘑菇种植教材,带着老马搭建菇房和菇床架,配制栽培原料。为打消老马顾虑,时百河掏钱买来平菇种子,少量试种下去。一个月后,老马半信半疑地把平菇运到市场,没想到竟然让他赚了900元,全家人比过年还高兴。从那以后,老马菇房里的蘑菇越种越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还隔三岔五给“塞外雷锋班”送来蘑菇尝鲜。
2010年秋天,“塞外雷锋班”随队在野外驻训。战士们和当地村支书聊天得知,为帮大家脱贫致富,村里鼓励村民种植反季节蔬菜,但穷怕了的村民们无人响应:“寒冬腊月种黄瓜,三伏天里收萝卜,能行吗?”摸清村民穷在思想的根子后,“塞外雷锋班”决定先搞试点。战士们做通王老汉的思想工作后,在他家搭起大棚,种下一亩反季节蔬菜,当年就获利4000余元。第二年,王老汉把家里的几亩地全种上了反季节蔬菜,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反季节蔬菜种植很快在村里推广开来。 持续37年续写一本“爱心备忘录”——
从“业余帮助”到“专业服务”
点击“爱心备忘录”,记者看到,里面记录着基层官兵的心事、难事,也见证了“塞外雷锋班”持续37年奉献爱心的足迹。
“爱心备忘录”记录的是献爱心的活动计划,不少文字下边还打着红钩,画着蓝杠。“塞外雷锋班”班长姜长龙解释说,打红钩的是已经解决的事,画蓝杠则表示事情正在办理之中。
一个变化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过去出现“爱心备忘录”里最多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战友缝补衣服、帮厨、打扫卫生、剪草坪之类,现在却变得少之又少。班长姜长龙说起往事意味深长,“塞外雷锋班”帮助战友做好事,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可当大批大学生走进军营,全班8个战士竟有6个大学生时,大家感到: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战友,比起帮战友擦玻璃,到炊事班帮厨的意义更大,战友也更需要。
在“负责人”一栏,记者发现上等兵赵小亮的名字最多。他的名字后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三连中士王志轻度抑郁,两次疏导,还要继续疏导;11月28日,给四连上心理咨询课……”这是赵小亮最近一周的“备忘录”。
“赵小亮毕业于济南大学心理学系,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团政治处主任岳艳青告诉记者,自从小赵运用心理学知识服务官兵后,团里再也没有出现过患严重心理疾病的官兵。不到两年,他给各连上了48节心理咨询课,为全团官兵举办了3期心理骨干培训班。经他的辅导帮带,全团有123名官兵陆续拿到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等级证书。
“班里的6名大学生战士,有学医的,有学法的,还有学计算机的……”团长张洪新介绍说,与赵小亮一样,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官兵,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毕业于沈阳医学院的田鹏,一入伍就忙前跑后,教战士搞有氧运动训练,帮战友预防训练伤,还利用3个多月时间编纂出《用科学方法预防训练伤手册》,在全团推广应用;毕业于西南大学法学系的上等兵张述阳,先后帮助9名战友的亲人打赢官司,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还为每个连队培养一名业余“小律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刘自恒仅2012年一年,他就业余为全团官兵上计算机课180多个课时,维修电脑1700多次,带出31名“电脑通”……
“网上学雷锋,也是他们开展学雷锋的一大特色。”团长张洪新介绍说,点击“塞外雷锋班”的“技能交换网”网页,“独门绝技”、“教你一招”、“答疑解惑”、“雷锋献一技”等13个栏目跃入眼帘……“‘塞外雷锋班’是有名的‘神炮班’,全班战士都是‘神炮手’”。张团长说,他们一有空就上网向战友传授“绝活”。他们还倡议全团官兵开展技能交换活动,让自己的“绝活”与人分享……
采访结束时,记者发现,“塞外雷锋班”荣誉室里挂满了奖状、奖杯和锦旗,记者数了数,一共10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