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对小说戏曲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对小说戏曲的影响非常明显。诗歌为小说戏曲指明了艺术手法;一些小说戏曲的作者在作品中创作的诗歌也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质量。
  【關键词】:古典诗歌艺术;小说戏曲;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说法,可见诗歌是中国古代士人表达思想抱負的基本途径之一。而小说戏曲作为古代文学的“后起之秀”,普遍在文本中融入了诗歌的创作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以开拓,从而促使小说戏曲发展为“一代之文学”。
  一、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对小说戏曲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从产生到发展成熟,创造出许多独特的艺术手法。这些都对小说和戏曲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始载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被钟嵘在《诗品》中赞誉“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中作品的一个突出艺术特征便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回车驾言迈》中,诗人先描写了道路的悠长,“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环顾四周旷无边际,东风吹动着草木,进而发出了“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感叹。以初春荒野的景象,写出了诗人空虚而无着落的茫然之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明月何皎皎》中,是“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月明之夜引起了游子的愁绪,亦或是游子因为夜不能寐而见月夜之明,情景在诗中融为一体[1]。诗人为解愁思,到庭中散步,却“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最终回到房间,“泪下沾裳衣”。寓景于情,是《古诗十九首》中运用得较为出色的艺术手法。
  清代曹雪芹的小说作品《红楼梦》成功的继承发展了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首先表现在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历程和天气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宝黛一行人搬入大观园,在一片春光其乐融融的环境下,宝玉和黛玉的爱情顺利发展着。宝黛二人在沁芳闸桥边同读《会真记》,书中又配以“落红成阵”的春景。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重情”写宝玉和黛玉因为张道士说亲之事发生口角,又相互假情试探,宝玉摔通灵宝玉的事。这时候的天气也十分炎热,令人烦躁。从三十五回以后宝黛的矛盾解决了,天气也变得清爽宁静[2]。到八十回以后宝黛二人的爱情和封建社会的矛盾愈加尖锐,不可调和,直至第九十八回“苦绛珠回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黛死钗嫁的悲剧形成,这是天气也变得寒冷萧瑟,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气氛。
  其次是曹雪芹将人物的心情和景物结合起来写。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中写宝玉病愈后在去瞧黛玉的路上看到“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他由自己因病而辜负了看杏花而想起“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进而联想到大观园中“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这里作者将“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苏轼)的晚春景色与宝玉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怅惘相融合,给人以情景交融之感。
  二、作家在小说戏曲中对古典诗歌的创作
  诗歌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受到了文人包括统治者的青睐。唐代科举的考试方式有贴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其中诗赋的考查促使文人学习诗歌知识和创作方法,客观上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3]。以后历朝历代大多都将诗歌列为科举的内容之一,加之文人对诗歌的喜爱和诗歌本身具有的艺术功能和魅力,所以一些作家往往会在其小说戏曲作品中穿插创作诗词,以起到塑造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一)、塑造人物性格
  清代曹雪芹以深厚的学力和才情在其著作《红楼梦》中创作了许多诗词歌赋。这些诗赋是作者针对不同的人物而写的,因此小说中各个人物的诗赋都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赋数量既多,质量也高,又能切合黛玉的心理和性格。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写到黛玉葬花时所吟的《葬花吟》,以花自比,写花实则些写人[4]。“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看似是写落花,实则也是写当时女子的悲剧命运。“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透过鲜花的悲惨遭遇来暗示黛玉孤身在贾府寄人篱下的窘迫处境,感叹她像落花一样红颜薄命。“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发出了对走人生自由道路的向往和寻找理想的“香丘”而不得的叹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通过写将落花“随土化了”强过流落在污浊的沟渠中,表明了黛玉孤傲高洁的人格和不愿与贾府这个勾心斗角的腐朽世界同流合污的决心。结尾两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以花拟人,揭示了封建社会女子像落花一样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暗示了大观园中一众女子“花落人亡”的结局。《葬花吟》中花与人融为一体,通过黛玉对落花的感伤进一步塑造了黛玉的性格特征,也起到了一定的隐喻作用。
  (二)、推动情节发展
  唐代元稹以诗人的身份创作了传奇作品《莺莺传》,由于女主人公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学识会比当时的一般女子要高一些,作者便从莺莺的角度创作了一些诗歌。这些诗歌不仅符合莺莺的身份,揭示了她的心境,还对推动作品的情节发展起着一定作用。
  《莺莺传》中崔莺莺在张生给他送去两首情诗后,让婢女红娘给张生送去了一首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觉得自己领悟了诗的意思,便在阴历十五的晚上从莺莺住房东面的杏花树上攀过了墙头,想要和莺莺幽会。不想莺莺斥责了他,后来又在阴历十八日晚上与张生相会欢好。不论是张生真的误解了这首诗的含义,还是崔莺莺因为矜持而故作姿态斥责张生,诗中描写的情景确实和张生月夜翻墙的行为有相似之处[5]。是莺莺的这首《明月三五夜》引发了张生翻墙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行为,而莺莺的严词拒绝又进一步表现出她外表矜持,内心炽热的复杂心理。正是这首诗歌推动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使故事变得更加婉转曲折,促进了崔张二人的爱情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诗性文化。前有《诗经》和《楚辞》,后有唐诗和宋词,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繁荣时期都和诗歌紧密相关。在中国,诗歌影响了各种文艺形式,甚至渗透于人们生活。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受到了诗歌的艺术滋养,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如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配有《会真诗》,唐代沈亚之的《冯燕传》配有《冯燕歌》。总的说来,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对小说戏曲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93-294.
  [2]夏宗霞.妙笔点染 花团锦簇—《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探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08):88.
  [3]刘安良.唐代科举制度与唐诗歌繁荣的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58.
  [4]王悔洁.《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的修辞艺术[J].东京文学,2009,(10):75.
  [5]孔凡娜.论诗歌在《莺莺传》中的作用[J].当代小说(下),2010,(06):11.
其他文献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大年初一。  激骨的寒风吹扫着遍地的落叶,冬末的雨越落越大,丝毫没有见止的意味。春天好像越来越远了。  抱着唢呐的老人蜷缩在大堂的一个角落,掩在光与影的交界处,瘦削嶙峋的身板遮掩在单薄的灰黑色长衫下,同样灰黑的面颊上遍布着仿佛刀刻般的纵横沟壑。  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是在夜里走的,心脏病,这突然降临的灾难没有一丝征兆。四十二岁,正是人生的鼎盛期。妻女伤心欲绝。  老人是
期刊
作者簡介:刘 坤(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濟南 250300)  楚颜菲(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张 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期刊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摘要】:辟邪是六朝石刻的代表,是中华文物宝库中的瑰宝。本文概括了了南京地区辟邪石刻的保存现状,分析了南京地区辟邪石刻的特征;提出了保护和开发这些石刻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辟邪;石刻;保护和开发  辟邪是当代南京的象征。它是古代置于陵墓前显示权力、地位的镇墓瑞兽。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有诸多王侯陵,因而多辟邪。  一、南京现存辟邪石刻的分布及保
期刊
尚墨简介  尚 墨  山东莱芜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书法评委  甘肃书法院艺术指导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  兰州城市学院张芝书法院特聘教授  获得首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強榜,中华诗词创作奖优秀奖,首届甘肃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出版专著《秋水鏡心》、《月浸本心》《
期刊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社会的快速崛起和网络空间公共舆论的日益繁荣,网络正在成为信息传输最重要的渠道和舆论媒介,其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影响力日益深远。网络在作为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社会矛盾的重要传播手段的同时,也容易带来负面效应。如何在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当前我国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期刊
作者簡介:王 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赵志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楊婷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期刊
“儒家是爱人的……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而其恰恰又是“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1],所以,汪曾祺小说中无不充斥着“爱人”的情怀。汪曾祺所爱的不是教化中人,而是更合乎基本人性,更能体现个性独立和自由的自然人。他在作品里表现了较多的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和欣赏。在他的小说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
期刊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在很多人眼中,李瓶儿的性格在嫁给西门庆的前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读者唯见其善良温柔,唯见其忍让克制、委曲求全,早先对付花子虚、蒋竹山的那股刁钻泼辣的性儿消失得无影无踪。”[1]李瓶儿的性格是复杂的,温柔善良与凶狠泼辣的两种对立性格并存且渗透、交织,而温柔善良是她性格的主导方面,其形象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皆坏”的单一色
期刊
恰逢长征胜利80周年,有幸观看了1997年拍摄的电影《长征》,伴随着古朴的光影交错,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就此展开。匆忙的脚步迈下坚定的步伐,这支年轻的队伍带着沸腾的热血奔走在神州大地西南的崇山峻岭当中。恢宏的长征史诗既让我动容,也不禁让我陷入沉思。而今的人民军队已经不可同时而语,而今的中国也已不再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新时代的军人应当了解、感悟、践行长征精神,在改革强军的新征程上,将青春裹挟着长征
期刊
【摘要】: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为人所熟知,也被研究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进行了研究。但是本文从比较文学变异学和翻译“操控”理论出发,研究这部作品在跨语際翻译过程中发生的语言变异现象,并探究产生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以此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翻译情况,同时弥补学术空白点。  【关键词】:《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翻译;变异;中國化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文学影响从美国遍及全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