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
李先生患糖尿病5年了,常年服用降糖药。白天他的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早饭后2小时8.9mmol/L,午餐后2小时9.6mmol/L,但是近来发现每天黎明时分空腹血糖都比较高,约在9.2~10.1mmol/L。夜间也没有低血糖发生,只是口干、小便增多。李先生问,这是“黎明现象”吗,该如何治疗?
解读:
糖尿病“黎明现象”指的是夜间血糖控制良好,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3:00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至上午8:00~9:00。此种清晨血糖升高的机制是由于胰岛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敏感性降低,不能有效对抗午夜体内分泌的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的升糖作用所致。常见的原因是肝脏胰岛素抵抗严重、晚间药物用量不够或者用药时间过早,结果药物的效力持续不到早晨,致使清晨血糖升高。少见的原因是患有皮质醇、生长激素增高的患者,如单纯肥胖、抑郁症、服用激素、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进食高蛋白食物和应激状态,如急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的患者等,都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李先生白天血糖控制还算满意,就是每天早晨血糖很高,而且夜间也没有低血糖发生,可以诊断为“黎明现象”。但是需与“苏木杰反应”相鉴别(见下文)。治疗:首先调整好降糖药用量和品种,在此基础上应用:①赛庚啶,该药为一种抗组织胺药,4~12毫克,睡前服,用3~7天停药。②必舒胃(比疡平、哌仑西平):是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有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作用,50~100毫克睡前服。③早餐前胰岛素提前在6:00注射,早餐推迟1小时,或12:00注射2~4单位短效胰岛素,或在睡前注射4~6单位中效胰岛素。④睡前服二甲双胍0.25~0.5克,患者依从性好,但血糖下降有限。⑤精神紧张,睡眠不好都可引起“黎明现象”,应注意调整。⑥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用胰岛素泵,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
两种类型需要鉴别
需要注意的是,早上血糖增高并不一定都是“黎明现象”,至少还有两种类型需要鉴别。
1.血糖未控型:这是由于全天血糖控制得都不好,而凌晨的高血糖是由于白天的高血糖延伸过来的。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睡前测1次血糖,血糖水平与次日空腹血糖相近或比空腹血糖还高,即可诊断。治疗方法有:①白天三餐口服降糖药,睡前加1次二甲双胍。②三餐前短效胰岛素,睡前加1次中效胰岛素。③早、中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晚餐前用混合胰岛素。
2.降糖过度型:常见于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过量的患者,都表现为睡前血糖低于空腹血糖,但是清晨血糖高。此时的高血糖,不易鉴别究竟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反应”。鉴别的最好方法是,测一次凌晨3:00的血糖,血糖≥4.0mmol/L表示胰岛素不足,是“黎明现象”;血糖≤4.0mmol/L,表示胰岛素过量,是“苏木杰反应”。为了记忆方便,可背口诀——“3点血糖测一遍,苏三黎四能分辨”。“苏木杰反应”发生的机制是,胰岛素过量导致低血糖,表现在睡觉前或睡觉后出现心慌、饥饿、无力、出汗等低血糖现象。有些儿童、妇女、老年人低于此值,可能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但是测血糖是低的。由于低血糖的发生引起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分泌了大量的升糖激素,使次日空腹血糖升高,称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应,也称“苏木杰反应”。治疗方法是减少晚餐前或睡觉前的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
相关链接:
六类患者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要预防凌展高血糖的发生,必须要了解哪些患者容易发生黎明高血糖现象,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1 降糖药用量不足 常见原因是晚餐前或睡觉前的降糖药物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夜间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2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早期部分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特别是合并有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肝脏的肝糖原分解与肝糖异生增加,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升高,致使早6:00~9:00发生血糖增高的“黎明现象”。
3 胰岛素注射时间与血糖波动不同步不少患者为了省事,乐意接受一日两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常见缺点是对下午和后半夜的血糖控制不好。有的患者害怕夜间发生低血糖,有意将晚餐前的胰岛素减少,这也是造成黎明现象的原因之一。
4 患病年龄较轻 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内分泌功能比较活跃,夜间能够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皮质激素对抗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而容易引起凌晨血糖升高。
5 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缺损是导致“黎明现象”的根本原因。如1型糖尿病或严重的2型糖尿患者很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6 皮质醇、生长激素增高的患者如单纯肥胖、抑郁症、服用激素、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进食高蛋白食物、反复低血糖反应和应激状态,如急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特别是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患者等,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李先生患糖尿病5年了,常年服用降糖药。白天他的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早饭后2小时8.9mmol/L,午餐后2小时9.6mmol/L,但是近来发现每天黎明时分空腹血糖都比较高,约在9.2~10.1mmol/L。夜间也没有低血糖发生,只是口干、小便增多。李先生问,这是“黎明现象”吗,该如何治疗?
解读:
糖尿病“黎明现象”指的是夜间血糖控制良好,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3:00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至上午8:00~9:00。此种清晨血糖升高的机制是由于胰岛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敏感性降低,不能有效对抗午夜体内分泌的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的升糖作用所致。常见的原因是肝脏胰岛素抵抗严重、晚间药物用量不够或者用药时间过早,结果药物的效力持续不到早晨,致使清晨血糖升高。少见的原因是患有皮质醇、生长激素增高的患者,如单纯肥胖、抑郁症、服用激素、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进食高蛋白食物和应激状态,如急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的患者等,都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李先生白天血糖控制还算满意,就是每天早晨血糖很高,而且夜间也没有低血糖发生,可以诊断为“黎明现象”。但是需与“苏木杰反应”相鉴别(见下文)。治疗:首先调整好降糖药用量和品种,在此基础上应用:①赛庚啶,该药为一种抗组织胺药,4~12毫克,睡前服,用3~7天停药。②必舒胃(比疡平、哌仑西平):是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有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作用,50~100毫克睡前服。③早餐前胰岛素提前在6:00注射,早餐推迟1小时,或12:00注射2~4单位短效胰岛素,或在睡前注射4~6单位中效胰岛素。④睡前服二甲双胍0.25~0.5克,患者依从性好,但血糖下降有限。⑤精神紧张,睡眠不好都可引起“黎明现象”,应注意调整。⑥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用胰岛素泵,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
两种类型需要鉴别
需要注意的是,早上血糖增高并不一定都是“黎明现象”,至少还有两种类型需要鉴别。
1.血糖未控型:这是由于全天血糖控制得都不好,而凌晨的高血糖是由于白天的高血糖延伸过来的。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睡前测1次血糖,血糖水平与次日空腹血糖相近或比空腹血糖还高,即可诊断。治疗方法有:①白天三餐口服降糖药,睡前加1次二甲双胍。②三餐前短效胰岛素,睡前加1次中效胰岛素。③早、中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晚餐前用混合胰岛素。
2.降糖过度型:常见于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过量的患者,都表现为睡前血糖低于空腹血糖,但是清晨血糖高。此时的高血糖,不易鉴别究竟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反应”。鉴别的最好方法是,测一次凌晨3:00的血糖,血糖≥4.0mmol/L表示胰岛素不足,是“黎明现象”;血糖≤4.0mmol/L,表示胰岛素过量,是“苏木杰反应”。为了记忆方便,可背口诀——“3点血糖测一遍,苏三黎四能分辨”。“苏木杰反应”发生的机制是,胰岛素过量导致低血糖,表现在睡觉前或睡觉后出现心慌、饥饿、无力、出汗等低血糖现象。有些儿童、妇女、老年人低于此值,可能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但是测血糖是低的。由于低血糖的发生引起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分泌了大量的升糖激素,使次日空腹血糖升高,称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应,也称“苏木杰反应”。治疗方法是减少晚餐前或睡觉前的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
相关链接:
六类患者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要预防凌展高血糖的发生,必须要了解哪些患者容易发生黎明高血糖现象,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1 降糖药用量不足 常见原因是晚餐前或睡觉前的降糖药物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夜间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2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早期部分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特别是合并有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肝脏的肝糖原分解与肝糖异生增加,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升高,致使早6:00~9:00发生血糖增高的“黎明现象”。
3 胰岛素注射时间与血糖波动不同步不少患者为了省事,乐意接受一日两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常见缺点是对下午和后半夜的血糖控制不好。有的患者害怕夜间发生低血糖,有意将晚餐前的胰岛素减少,这也是造成黎明现象的原因之一。
4 患病年龄较轻 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内分泌功能比较活跃,夜间能够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皮质激素对抗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而容易引起凌晨血糖升高。
5 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缺损是导致“黎明现象”的根本原因。如1型糖尿病或严重的2型糖尿患者很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6 皮质醇、生长激素增高的患者如单纯肥胖、抑郁症、服用激素、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进食高蛋白食物、反复低血糖反应和应激状态,如急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特别是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患者等,容易发生“黎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