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r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语”在医学上是指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丧失。我们所说的学生课堂“失语”并非医学所指,而是专指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发言日益减少,默不作声的情况越来越多,即令有的学生能够发言,往往也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学生不敢、不愿、不会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一种现象。
  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面对课堂学生的沉默无语,也很是无奈与纠结。教师不得不喋喋不休地讲解,沉醉于自我表演,满足于所谓的深刻剖析,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既没有“温度”,更谈不上“深度”。那么造成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学生课堂失语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师知识更新较慢,知识结构不合理
  今天在进入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我们总能从孩子口中听到一些对我们来说陌生的新术语、新名词,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许多新情况,努力去解决一些新问题。
  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施教者的我们知识结构又有哪些改进呢?一方面教师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但文化层次的提高却没有大的突破。“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更谈不上知识结构的更新与重建了。另一方面,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特别喜欢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相反,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在适应新事物、获取新信息的能力方面已落后于一些学生。我们经常讲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不,现在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溪水呀!是常流不息的活水。但令人尴尬的是,一些农村语文教师知识更新远远低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问题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师生在课堂上对话的不和谐,进而出现“失语”。
  2.教师剥夺了学生课堂的发言权
  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应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但常常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赶进度,唯恐学生活动多了会影响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整节课教师从第一分钟开始就讲个不停,始终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严重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课堂发言的意识,丧失了主体地位,渐渐地由课堂的主角变成了观众与看客。
  3.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话语能力的意识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重视的是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但遗憾的是有些农村学校、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观念落后,语文课堂死气沉沉,脱不开灌输与填鸭式的窠臼,授课离不开教参与教案,对于学生重要的语文能力——说的培养既缺乏认识的深度,当然更谈不上技法的指导,甚至简单肤浅的认为我讲你听,我说你写,这就是教学。教者思想认识模糊,学生能力培养又从何谈起?
  4.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语文课本来应是最具魅力的。母语教学理应得到重视,因为它承载着传承文明,延续文化,塑造性灵,培养真人的多重任务。但曾几何时语文课却沦落为“大奶奶”的身份,使唤丫头的命。大家平日里提到语文似乎很重要,但现实中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一方面因为语文学科量大面广,学习它需要的是慢功,非得像古人“铁杵磨成针”“捋断数茎须”方才有望知其真味。但应试教育需要的却是立竿见影,功利的色彩越发分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一味地为学生深刻的剖析各种题目,使得语文课缺乏整体的美感。本来是书声琅琅,充满笑语的课堂却变得一片沉寂。有时教师的教学言语又严重脱离文本,一味地空谈泛议,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自顾自地海阔天空的神侃,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教者看上去似乎在引申拓展,但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中却不能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到底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5.课堂设问缺乏启发性
  语文课堂本来是表情达意,抒发性灵的舞台。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应是思想火花的撞击,应是对学生心灵的洗涤,更是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课堂设计的问题自然应有梯度,更应有深度与广度,至少应该有启发性。但有的教师说来说去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所谓的标准答案,设计的问题缺乏思辨性。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升入中学,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上发生明显变化,心理上也起了一些微妙变化。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争先恐后,喜欢说话了,好胜心不再强烈。有的孩子为了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成熟”,有时故意装出一副深沉、沉默的样子,不再大胆表现自己。同时中学课业负担显然比小学时加重了,学科的教法与学法也与小学时有所不同,学生有些不适应,有的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学倾向,畏难心理等,这些也是造成学生语文课“失语”的内在原因。
  上面我们明确了学生存在“失语”的两方面原因,认识到语文课失语的严重性,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学生语文课堂失语问题呢?
  二、解决学生语文课堂失语的策略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变讲堂为学堂,还课堂于学生,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失语的根本问题在于学生个性思想的缺失或不自信,所以,解决“失语”的根本出路在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入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要呵护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就会使他们对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失去自信,或“不敢直言”或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同时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启发性,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问题的难易。
  (二)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笔者曾写过一首小诗:我们不是导演,我们只是教师,面对一群孩子,我们只觉得他是学生,但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仅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简易舞台,学生却成了出色的演员。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发言机会,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记得著名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一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即令是学生说错了也切不可讽刺挖苦。
  (三)教师一定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文味的淡化甚至消失,直接的表象是少了诱人的朗朗的读书声,鲜有师生会心的笑声,大多数教师以喋喋不休的讲解与分析主宰课堂。那么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呢?
  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诵读。“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诵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我们常见老一辈专家学者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与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少年时代,下过一番熟读与背诵的工夫是分不开的。
  其次,要让学生静心品读词句意味。要引导学生沉入到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体温、体味文字的气息。让学生在品词、悟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第三,要拓展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积累句式,积累片断,养成边阅读边摘录的习惯。另外要加强表达训练,一是重视口语交际活动,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二是重视书面表达活动,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教出语文味,学生也才能练出真本领。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从不同视角给出一道期中考试题的多种求解方法:直接计算长度,运用弦心距、圆的参数方程、直线的参数方程等手段解题;通过轨迹方程,借助圆求范围.[关键词]圆 弦心距 基本不等式 轨迹方程[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44我校在组织高二期中考试时命制了一道题目,笔者从不同的视角给出该题的多种求解方法,旨在发散学生思维,开阔学生
先让我们来看两段为必修2第三单元苏轼的《赤壁赋》一课设计的导语:
2016年4月1日,由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牵头,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阳煤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合成气蒸汽联产气化炉在阳煤丰喜临猗分公司一次
水基提取沥青过程中,影响沥青回收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温度、油砂表面润湿性、鼓入气泡、粘土、二价金属离子、助剂和沥青表面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