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李琼与刘旭光教授编著的《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一书,运用了比较美学、比较艺术学的方法,将中西方音乐形式进行比较,将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音乐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阐述。本书思路简明易懂,结构框架清晰明确,内容翔实,各章节运用的举例与论证贴合紧密,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极具参考价值的一部著作。本文通过对该书进行简单的评价,对学术界的“中国音乐对西方的影响”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中国音乐文化;文化交流;比较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7-0085-03
\[作者简介\]王志鹏(1993—),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石家庄050024)2012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琼、刘旭光著的《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一书(2012年12月第一版,共249页),本书讲述了中国与西方的音乐产生交流之后,中国音乐的元素、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便与西方音乐进行了双赢的互补,经西方音乐对中国元素的选择性的吸收和本土化的转换以后,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便成了西方音乐中的一个鲜明特点。[1]
本书从中国与西方不同的音乐观念、音乐美学思想入手,分析中国与西方音乐作品的不同特点,以及欣赏者欣赏作品时的不同“抓手”。由于华裔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巨大比重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西方音乐中“中国因素”的特点也不断增多,成为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不同的音乐观念与音乐形态,分析中国与西方音乐的差异,通过比较差异,概括出中西音乐精神各自的特点与追求,为双方的理解与交流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本书细致梳理中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特别侧重中国音乐在西方的传播,以及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元素的吸收与借鉴,中国音乐精神中的一些因素融入到西方音乐中,并丰富了西方音乐的演进与变化。“中国因素”对于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是否有影响,是否影响很深,这还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问题。
本书形成了中西文化差异性、中西文化影响的历史源流以及中国因素具体表现三部分为一体的知识体系,由中西音乐精神的差异、中西音乐形态的差异、中国音乐影响西方的历史源流、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以及20世纪西方音乐思想中的“中国因素”五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论述了中西音乐精神的差异,作者对中西方不同的“音乐”观念和“神”之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作者将“乐音与摇声”“强弱与板眼”“和声与曲调”三种音乐形态进行对比;第三章讲述了中国音乐影响西方的历史源流;第四章讲述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分为“题材中的‘中国因素’”“音乐语言中的‘中国因素’”以及个案分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作者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五章(189~243页)是20世纪西方音乐思想中的中國元素,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双方精神需要双重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一、本书特色
1知识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易懂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知识结构清晰易懂,语言简练却不失学术价值。五个章节层层递进,相互影响。
第一章介绍了在精神差异中,分为“音乐”观念的差异与“神”之差异两个小的方面。第二章中将形态差异分为“乐音与摇声”“强弱与板眼”“和声与曲调”三种情况,并将三种音乐形态进行对比。第三章承接前两章音乐精神与音乐形态的差异,进一步将中国音乐影响西方的历史源流进行了介绍。第四章通过前面内容的铺垫,作者将重头戏放到了后面的章节中。第四章为西方音乐中的中国音乐因素,作者先从题材中的“中国因素”、音乐语言中的“中国因素”两个部分进行了探索。第五章主要论述20世纪西方音乐思想中的“中国因素”,有前面章节的铺垫,这个部分明显清晰起来。作者将音乐思想进行命题,将中国的音乐思想对西方的影响进行分类讲解,条理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
书中还对宗教思想、思想中的“中国因素”特征、“中国因素”在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地位与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因素”对西方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新的道路已经逐渐形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因素”对西方音乐艺术的影响尤为重要。整本书知识结构较为清晰,语言简练易懂,适合了解初级比较音乐学、中西文化交流、音乐美学等内容的学生阅读。
2举例丰富多样,切合主题思想
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每一个论点都缀有许多切合的例子,使得作者的观点体现得更加清晰,更具说服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很多观点信息。在每一个章节都运用了大量的书籍资料、曲目举例、人物列举、谱例支持等。
(1)书籍资料:如第一章第一节中《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音乐进行了详细解释(详见第一章第一节“不同的‘音乐’观念”,第3页);再如第三章第一节中18世纪前传教士阿理嗣于1884年在上海出版了一本以英文写的《中国音乐》,将中国律吕、记谱法、中国音乐的调性等问题进行论述,表明了传教士对中国音乐向西方传播的特殊贡献等。[2]
(2)曲目举例:这方面几乎在每一章节都涉及到,如马勒将唐朝诗词德译谱曲的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声乐曲调以《茉莉花》曲调为主,是国外作曲家争相引用的曲调;最为著名的是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器乐曲调以广东音乐为主;许多外国作曲家的作品名字运用“中国”字样,如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夜莺》中的《中国风格曲》,美国组曲家蔡新斯(Abram Chasins,1903—1987)《三首中国小品》,齐尔品(A.Tcherepnin,1899—1977)的《中国民歌七首》等。丰富的例子使得每个观点都让人感到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绝妙处理,更让人为之信服。
(3)人物列举:本书列举了很多对中西方音乐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马可·波罗、利玛窦、钱德明、阿理嗣等人来到中国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进行对中国音乐的探索,他们将中国的音乐文化进行记录,整理成综合性的著作,成为早期欧洲人了解中国音乐的启蒙书[3]。其他的音乐家如齐尔品、马勒、约翰·凯奇、汉斯·贝特格、普契尼等大师都在探索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作者将这些典型的音乐家进行了论述,在音乐语言、音乐形态、音乐思想上进行详细解说。 (4)谱例支持:本书在许多章节都配有相应的谱例,并且配以多种谱例形式,比如第二章第一节中作者将郊大兴县吹打曲牌《浪淘沙》工尺谱、简谱进行了对照(详见53页图一);在第二章第二节中介绍节奏与节奏型时,列举了巴赫的《升d小调前奏曲》、肖邦的《玛祖卡》、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主题五线谱谱例(详见58~60页的若干谱例);再如第二章第二节作者介绍中国板眼法的外在表现形态中列举了民间音乐《倒八板》的文字谱谱例……这些谱例生动地还原作者所要讲述的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极具说服力。
纵观全书,笔者认为第四章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写得最为精彩,也是整本书最为重要的章节。尤其是马勒的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其实作品歌词也来自于德国文学家汉斯·贝特格的诗集《中国之笛》,马勒自贝特格的《中国之笛》中选出删改后引为歌词[4]。作者将马勒的歌词与贝特格的诗词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每首唐诗的意境,正好印证了马勒当时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5],同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古代诗词被外国作曲家争先引用外,中国民歌的旋律也是这些大师喜爱的因素,尤其是中国民歌《茉莉花》。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的曲调运用在自己的歌剧《图兰朵》中,他创造性地使用了这种民歌,令西方人对中国音乐的感性认识获得质的飞跃,引起西方人对中国音乐语言本身的兴趣。[6]
二、缺点与不足
本书在结构上、例证上体现出本书的特色,但其中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书中各章节的语言陈述稍显浅薄,一些观点稍显幼稚,语言口吻还是不太到位;第二,每个章节的结构逻辑稍显松散,每个知识点结束时没有一个明显的节点,串联性较差,没有“一气呵成”的连贯特点;第三,缺乏当代“中国因素”对西方影响的章节写作,作者只针对20世纪之前的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影响的论述,而21世纪的例子却没有体现出来,知识性不够全面;第四,整本书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结语或者评论。本书虽然例证丰富,但是作者的观点稍显不足,总结性的结论太少;第五,本书的题目名为《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题目不小,但书中介绍的內容以及容量明显与研究专题不符,作者题记的本书运用比较音乐的方法,但比较音乐的痕迹却不太明显,有些“大题小作”。
三、总结
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之后,中国音乐就以其自身的魅力影响着全世界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在西方的传播也在蔓延发展。中国的音乐元素、中国的音乐美学等方面与西方虽然有着本质的差异,但许多作曲家运用“中国因素”进行音乐的创作不在少数,中国音乐的美学思想甚至影响了许多西方音乐家一个时期的创作理念。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相互交流,使得两者交融,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便成为西方音乐中的一个特点。
无论是中国民歌《茉莉花》还是广东音乐《步步高》,无论是中国唐诗还是道家思想,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西方人对中国音乐文化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熟知,文化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纵观这本书的观点,作者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各方面知识进行了梳理,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的内涵,将一系列例证进行陈述,将各个观点进行整合,最终实现音乐美学的审美价值。当然不足之处也需注意,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更加客观地整理,对这些缺点给予更多地关注和修改,使得音乐美学与文化及交流的知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参 考 文 献\]
\[1\]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5—109.
[3]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3.
[4]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民出版社,2012:141.
[5]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6]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7\]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 \[美国\]马克·伊万·邦兹.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M\].周映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 武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关键词]中国音乐文化;文化交流;比较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7-0085-03
\[作者简介\]王志鹏(1993—),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石家庄050024)2012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琼、刘旭光著的《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一书(2012年12月第一版,共249页),本书讲述了中国与西方的音乐产生交流之后,中国音乐的元素、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便与西方音乐进行了双赢的互补,经西方音乐对中国元素的选择性的吸收和本土化的转换以后,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便成了西方音乐中的一个鲜明特点。[1]
本书从中国与西方不同的音乐观念、音乐美学思想入手,分析中国与西方音乐作品的不同特点,以及欣赏者欣赏作品时的不同“抓手”。由于华裔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巨大比重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西方音乐中“中国因素”的特点也不断增多,成为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不同的音乐观念与音乐形态,分析中国与西方音乐的差异,通过比较差异,概括出中西音乐精神各自的特点与追求,为双方的理解与交流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本书细致梳理中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特别侧重中国音乐在西方的传播,以及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元素的吸收与借鉴,中国音乐精神中的一些因素融入到西方音乐中,并丰富了西方音乐的演进与变化。“中国因素”对于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是否有影响,是否影响很深,这还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问题。
本书形成了中西文化差异性、中西文化影响的历史源流以及中国因素具体表现三部分为一体的知识体系,由中西音乐精神的差异、中西音乐形态的差异、中国音乐影响西方的历史源流、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以及20世纪西方音乐思想中的“中国因素”五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论述了中西音乐精神的差异,作者对中西方不同的“音乐”观念和“神”之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作者将“乐音与摇声”“强弱与板眼”“和声与曲调”三种音乐形态进行对比;第三章讲述了中国音乐影响西方的历史源流;第四章讲述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分为“题材中的‘中国因素’”“音乐语言中的‘中国因素’”以及个案分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作者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五章(189~243页)是20世纪西方音乐思想中的中國元素,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双方精神需要双重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一、本书特色
1知识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易懂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知识结构清晰易懂,语言简练却不失学术价值。五个章节层层递进,相互影响。
第一章介绍了在精神差异中,分为“音乐”观念的差异与“神”之差异两个小的方面。第二章中将形态差异分为“乐音与摇声”“强弱与板眼”“和声与曲调”三种情况,并将三种音乐形态进行对比。第三章承接前两章音乐精神与音乐形态的差异,进一步将中国音乐影响西方的历史源流进行了介绍。第四章通过前面内容的铺垫,作者将重头戏放到了后面的章节中。第四章为西方音乐中的中国音乐因素,作者先从题材中的“中国因素”、音乐语言中的“中国因素”两个部分进行了探索。第五章主要论述20世纪西方音乐思想中的“中国因素”,有前面章节的铺垫,这个部分明显清晰起来。作者将音乐思想进行命题,将中国的音乐思想对西方的影响进行分类讲解,条理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
书中还对宗教思想、思想中的“中国因素”特征、“中国因素”在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地位与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因素”对西方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新的道路已经逐渐形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因素”对西方音乐艺术的影响尤为重要。整本书知识结构较为清晰,语言简练易懂,适合了解初级比较音乐学、中西文化交流、音乐美学等内容的学生阅读。
2举例丰富多样,切合主题思想
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每一个论点都缀有许多切合的例子,使得作者的观点体现得更加清晰,更具说服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很多观点信息。在每一个章节都运用了大量的书籍资料、曲目举例、人物列举、谱例支持等。
(1)书籍资料:如第一章第一节中《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音乐进行了详细解释(详见第一章第一节“不同的‘音乐’观念”,第3页);再如第三章第一节中18世纪前传教士阿理嗣于1884年在上海出版了一本以英文写的《中国音乐》,将中国律吕、记谱法、中国音乐的调性等问题进行论述,表明了传教士对中国音乐向西方传播的特殊贡献等。[2]
(2)曲目举例:这方面几乎在每一章节都涉及到,如马勒将唐朝诗词德译谱曲的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声乐曲调以《茉莉花》曲调为主,是国外作曲家争相引用的曲调;最为著名的是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器乐曲调以广东音乐为主;许多外国作曲家的作品名字运用“中国”字样,如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夜莺》中的《中国风格曲》,美国组曲家蔡新斯(Abram Chasins,1903—1987)《三首中国小品》,齐尔品(A.Tcherepnin,1899—1977)的《中国民歌七首》等。丰富的例子使得每个观点都让人感到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绝妙处理,更让人为之信服。
(3)人物列举:本书列举了很多对中西方音乐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马可·波罗、利玛窦、钱德明、阿理嗣等人来到中国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进行对中国音乐的探索,他们将中国的音乐文化进行记录,整理成综合性的著作,成为早期欧洲人了解中国音乐的启蒙书[3]。其他的音乐家如齐尔品、马勒、约翰·凯奇、汉斯·贝特格、普契尼等大师都在探索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作者将这些典型的音乐家进行了论述,在音乐语言、音乐形态、音乐思想上进行详细解说。 (4)谱例支持:本书在许多章节都配有相应的谱例,并且配以多种谱例形式,比如第二章第一节中作者将郊大兴县吹打曲牌《浪淘沙》工尺谱、简谱进行了对照(详见53页图一);在第二章第二节中介绍节奏与节奏型时,列举了巴赫的《升d小调前奏曲》、肖邦的《玛祖卡》、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主题五线谱谱例(详见58~60页的若干谱例);再如第二章第二节作者介绍中国板眼法的外在表现形态中列举了民间音乐《倒八板》的文字谱谱例……这些谱例生动地还原作者所要讲述的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极具说服力。
纵观全书,笔者认为第四章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写得最为精彩,也是整本书最为重要的章节。尤其是马勒的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其实作品歌词也来自于德国文学家汉斯·贝特格的诗集《中国之笛》,马勒自贝特格的《中国之笛》中选出删改后引为歌词[4]。作者将马勒的歌词与贝特格的诗词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每首唐诗的意境,正好印证了马勒当时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5],同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古代诗词被外国作曲家争先引用外,中国民歌的旋律也是这些大师喜爱的因素,尤其是中国民歌《茉莉花》。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的曲调运用在自己的歌剧《图兰朵》中,他创造性地使用了这种民歌,令西方人对中国音乐的感性认识获得质的飞跃,引起西方人对中国音乐语言本身的兴趣。[6]
二、缺点与不足
本书在结构上、例证上体现出本书的特色,但其中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书中各章节的语言陈述稍显浅薄,一些观点稍显幼稚,语言口吻还是不太到位;第二,每个章节的结构逻辑稍显松散,每个知识点结束时没有一个明显的节点,串联性较差,没有“一气呵成”的连贯特点;第三,缺乏当代“中国因素”对西方影响的章节写作,作者只针对20世纪之前的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影响的论述,而21世纪的例子却没有体现出来,知识性不够全面;第四,整本书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结语或者评论。本书虽然例证丰富,但是作者的观点稍显不足,总结性的结论太少;第五,本书的题目名为《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题目不小,但书中介绍的內容以及容量明显与研究专题不符,作者题记的本书运用比较音乐的方法,但比较音乐的痕迹却不太明显,有些“大题小作”。
三、总结
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之后,中国音乐就以其自身的魅力影响着全世界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在西方的传播也在蔓延发展。中国的音乐元素、中国的音乐美学等方面与西方虽然有着本质的差异,但许多作曲家运用“中国因素”进行音乐的创作不在少数,中国音乐的美学思想甚至影响了许多西方音乐家一个时期的创作理念。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相互交流,使得两者交融,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便成为西方音乐中的一个特点。
无论是中国民歌《茉莉花》还是广东音乐《步步高》,无论是中国唐诗还是道家思想,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西方人对中国音乐文化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熟知,文化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纵观这本书的观点,作者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各方面知识进行了梳理,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的内涵,将一系列例证进行陈述,将各个观点进行整合,最终实现音乐美学的审美价值。当然不足之处也需注意,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更加客观地整理,对这些缺点给予更多地关注和修改,使得音乐美学与文化及交流的知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参 考 文 献\]
\[1\]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5—109.
[3]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3.
[4]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民出版社,2012:141.
[5]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6] 李琼,刘旭光.中国音乐艺术对西方的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7\]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 \[美国\]马克·伊万·邦兹.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M\].周映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 武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