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被这些枯燥的数字和计算束缚而无法调动积极性,甚至扼杀了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坚持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形象化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形象化的语言让数学课生动有趣
数学语言简练、严谨、抽象,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语言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生活语言来起到释义和引导的作用。
1.借助巧妙的比喻,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抽象的,如果我们借助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将繁琐的过程变得简单,就会使数学课堂充满魅力。比如,在学习“方程”时,可将它比作天平,让学生感受天平两边平衡的重要条件;学习 “>”(大于号)、“<”(小于号)时,我们会用大嘴巴来比喻,大嘴巴朝向哪边,哪边的数就大。这样,可使数学知识具体化,数学课堂也充满了趣味性。
2.借助有趣的儿歌、绕口令,形象地展现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倍数”时,可引入一个绕口令:“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跟着一起念,感受倍数的实质。再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亲切、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二、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让数学课简单快乐
1.形象直观的数学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数学。
(1)在具体材料的操作中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①实物感知,建立表象。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五角星、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并贴在黑板上,指出图形中的角让学生直观感知,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②动手操作,强化表象。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折一折、摸一摸、拉一拉等形式展开操作。“折一折”:你能用纸折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吗?“摸一摸”:感知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拉一拉”:用手拉活动角学具,由小变大,再拉一拉,由大到小。这样不仅强化了表象,加深了认识,还为将来从运动的观点理解掌握角的定义埋下了伏笔。③再现表象,完善认识。通过闭眼想象角的形状,从动手画角到用三角板量角,再现角的表象,从而掌握角的特征。同时,在用三角板量角的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角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在具体材料的操作中让抽象的数学表述变得直观。
在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这一知识板块中,出现了“部分和总数”的数量关系,并且用文字对数学问题进行表述,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极其抽象的。教师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根据“看图写算式”的知识点,让学生将题目的意思用图形摆出来,由图形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部分与总量之间的关系,且清晰而直观。同时,还可以借助左右手的分与合表示部分和总数的关系,使其数量关系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更加清晰的表象。
2.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动态情景中理解数学。
(1)演示形象的空间变换帮助学生掌握空间知识。
空间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如果将难以理解的空间概念通过形象转化为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难点便可迎刃而解。比如,建立体积概念的教学,如果只单纯地让学生看物体是有大小的,是要占据一定空间的,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创设“乌鸦喝水”的情境,把本来很僵硬的一个概念变得活灵活现,此时再引入体积概念,学生的认识将不再是空虚的。
(2)设计巧妙的游戏帮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学习活动不经过亲身尝试和体验是不行的,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去体验、去尝试。例如,在教学“镜面对称”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照镜子”的游戏。这是一个两人参与的游戏,一个人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个人模仿他在镜子里的动作,还可以交换角色互相观察。整个游戏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镜面对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数学体验丰满起来。
儿童的学习从形象开始逐步走向抽象,形象的手段让抽象的概念、规律、定理等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形象也让数学文本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学之有趣。因此,数学教师应立足实践,努力在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能力。
(责编 蓝 天)
一、用形象化的语言让数学课生动有趣
数学语言简练、严谨、抽象,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语言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生活语言来起到释义和引导的作用。
1.借助巧妙的比喻,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抽象的,如果我们借助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将繁琐的过程变得简单,就会使数学课堂充满魅力。比如,在学习“方程”时,可将它比作天平,让学生感受天平两边平衡的重要条件;学习 “>”(大于号)、“<”(小于号)时,我们会用大嘴巴来比喻,大嘴巴朝向哪边,哪边的数就大。这样,可使数学知识具体化,数学课堂也充满了趣味性。
2.借助有趣的儿歌、绕口令,形象地展现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倍数”时,可引入一个绕口令:“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跟着一起念,感受倍数的实质。再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亲切、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二、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让数学课简单快乐
1.形象直观的数学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数学。
(1)在具体材料的操作中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①实物感知,建立表象。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五角星、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并贴在黑板上,指出图形中的角让学生直观感知,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②动手操作,强化表象。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折一折、摸一摸、拉一拉等形式展开操作。“折一折”:你能用纸折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吗?“摸一摸”:感知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拉一拉”:用手拉活动角学具,由小变大,再拉一拉,由大到小。这样不仅强化了表象,加深了认识,还为将来从运动的观点理解掌握角的定义埋下了伏笔。③再现表象,完善认识。通过闭眼想象角的形状,从动手画角到用三角板量角,再现角的表象,从而掌握角的特征。同时,在用三角板量角的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角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在具体材料的操作中让抽象的数学表述变得直观。
在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这一知识板块中,出现了“部分和总数”的数量关系,并且用文字对数学问题进行表述,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极其抽象的。教师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根据“看图写算式”的知识点,让学生将题目的意思用图形摆出来,由图形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部分与总量之间的关系,且清晰而直观。同时,还可以借助左右手的分与合表示部分和总数的关系,使其数量关系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更加清晰的表象。
2.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动态情景中理解数学。
(1)演示形象的空间变换帮助学生掌握空间知识。
空间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如果将难以理解的空间概念通过形象转化为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难点便可迎刃而解。比如,建立体积概念的教学,如果只单纯地让学生看物体是有大小的,是要占据一定空间的,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创设“乌鸦喝水”的情境,把本来很僵硬的一个概念变得活灵活现,此时再引入体积概念,学生的认识将不再是空虚的。
(2)设计巧妙的游戏帮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学习活动不经过亲身尝试和体验是不行的,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去体验、去尝试。例如,在教学“镜面对称”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照镜子”的游戏。这是一个两人参与的游戏,一个人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个人模仿他在镜子里的动作,还可以交换角色互相观察。整个游戏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镜面对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数学体验丰满起来。
儿童的学习从形象开始逐步走向抽象,形象的手段让抽象的概念、规律、定理等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形象也让数学文本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学之有趣。因此,数学教师应立足实践,努力在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能力。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