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熏陶;教师素质;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059—01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懂得何为美,何为高尚,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审美体验,要自觉地将美传播和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发现真善美,鄙弃假恶丑,在治学上要一丝不苟,认真进取,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要有特长与爱好。在课堂教学时要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在上课时能展现自己的幽默诙谐和满腹才情。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体现自己特有的个人风格,应带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咀嚼的痕迹。通过语文教师的素质修养、情趣爱好,为学生打开一条通向语文殿堂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革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情感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精神的对话。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这是课堂阅读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环节。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要示范朗读。
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割裂分析,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地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和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无法比拟的。
再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编辑:刘於诚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059—01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懂得何为美,何为高尚,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审美体验,要自觉地将美传播和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发现真善美,鄙弃假恶丑,在治学上要一丝不苟,认真进取,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要有特长与爱好。在课堂教学时要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在上课时能展现自己的幽默诙谐和满腹才情。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体现自己特有的个人风格,应带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咀嚼的痕迹。通过语文教师的素质修养、情趣爱好,为学生打开一条通向语文殿堂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革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情感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精神的对话。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这是课堂阅读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环节。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要示范朗读。
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割裂分析,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地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和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无法比拟的。
再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