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c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收集分析资料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而自主地构建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得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作为模块教学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在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新增书面教材资料,利于展开资料型的探究活动
  在新教材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多处设有“问题讨论”和“观察思考”,“资料分析”和“相关信息”,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使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新课程教材中,对于某些受到教材内容特点的限制,不宜或很难在课堂上或实验室中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在新课程教材中则通过选入的很多生物学史的相关资料,教师根据需要对材料进行补充、加工,转化为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的资料型探究活动。实现生物教学从以获取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探究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为主的新理念。
  下面以新教材模块1《分子与细胞》中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为例,介绍如何利用课本资料来进行探究活动。
  利用已学知识,结合科学史料,让学生循序渐进,沿科学家的思维探索发现、推理、顺利的确定科学家的发现成果。在“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中,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合理推理: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2.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请给酶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通过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发现要解决这两种争端就必须设置一个离开酵母菌体的实验,这就引入了毕希纳的实验,而在此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酶的作用,推测到酶的存在却无法得到纯的酶的结晶,最终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后来,科学家又相继获得并证明这些多种酶都是蛋白质。80年代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通过这段史实的逐步再现,使得学生对酶的概念也一波三折,最终“柳暗花明”,得出科学的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另外,变经典实验为探究课题。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探究。在新教材中,把有些经典的实验改为探究新课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二、科学探究促使教师开展探究性问题情境教学
  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让中心探究点以五彩缤纷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好的探究性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素质。
  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①语言描述式: 是实际教学中,最方便的、最常用的创设探究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时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在欧洲的皇室家族中流传着一种皇家病——血友病,患者皮肤一旦出现创伤,流血就很难止住,这种遗传病有什么样的遗传规律呢?②实验演示式:演示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之一。例如,利用渗透装置演示漏斗液面上升的过程,并追问液面上升的原因,由此创设出积极的探究情境。③多媒体创设式:多媒体具有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特别是能把微观的生命现象展现出来,非常有利于生物学的探究活动的展开。例如,在可用多媒体课件探究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等。
  三、新教材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是一种学习观的根本改变,是发自学生内在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探究、合作”,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的探究性的学习,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等,要求学生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等解决问题;既注重探究的结果,更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掌握了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探究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学生还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科学探究的新师生互动关系:教学相长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辨证统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避免出现以下情况:一是避免居高临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商量、探讨的语气纠正学生的错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要避免主观臆断,在探究性的学习中,教师不可事先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不要不懂装懂,要与学生共同寻找答案,谋求师生共同发展,从而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三是避免“好为人师”,在学生进行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急于表现出“好为人师”的本性,而是要充当积极的辅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的寻找错误的原因,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放手去做,把失败当做体验,从而建立起协作式的师生关系。四是避免漠不关心,在学生进行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学生的知心人。在交往互动的课堂中,不仅是老师的教学信息流向学生、学生反馈的信息传给教师这样简单的双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可以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学习经验,从而达到共知、共建、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探究意识非常的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资料,实施探究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进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应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出经验与感悟,这样才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个性特征,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抒发一个人情感的文章,因此,想让学生对作文保持兴趣,教师就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期刊
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数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让他们在课堂中“想问”“敢问”“好问”“会问”是调动其学习主动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
期刊
新课程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不仅学到知识而且重视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能力。我觉得一堂好课必须落实好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打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诱导研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新课改化学教学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由单一授课改为小组合作交流  新课程中
期刊
钢琴是幼师音乐教学中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专业技能性强。在教学中既体现其专业特点,又体现幼教专业的“师范性”,是幼师教学的基本点。笔者试从幼师专业的特点人手,结合五年一贯制教学对象及常见教学现象,对幼师钢琴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们探讨,以期更有利于幼师的钢琴教学,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明确目标更新观念  幼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突出“师范性”,防止向“专业化
期刊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将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列入中考。   信息技
期刊
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中考中占的分值比重较大的一项内容,所以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英语写作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融会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寓写于听、说等各方面的训练当中,有计划,有目的的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进行写作前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美术素质教育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性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性转变,由过去培养画家、设计家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服务于社会的大众化教育。美术专业建设与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了许多紧缺的实用艺术人才,等等,这些无不闪耀着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星光,无疑是中国美术素质教育发展的有力见证。然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美
期刊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的情感较为脆弱。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主要目标,要让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愿望,让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并在交流中能够理解体会他人的情感,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并乐于了解异域文化。  理论依据  在心理学领
期刊
少年弱则中国弱,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生将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就应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树立科学、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不仅对他们自身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将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法律素质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今后法律建设的深度和走向,同时也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不断前进,为发扬中华民族的各种道德文化知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我
期刊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逐年上升,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最有朝气和活力,但同时抵御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较差,生理、心理上发育不成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更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给予特殊关注和关爱。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当前学校法制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加以完善与改进。  一、目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犯罪分子中有近一半是青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