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依据。 方法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瑞氏染色),给合临床体征。 结果 两例均为恶性组织细胞病。 结论 MH临床表现与其它疾病很相似,误诊与漏诊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关键字] 恶性组织细胞病;增生;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13-161-01
MH是一种细胞来源不同而临床表现相同的异质性疾病,增生细胞可为T、B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1]。其主要的病理特点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和组织中出现形态异常的恶性组织细胞的灶性增生,常伴有明显的吞噬血细胞的现象[2]。
1 临床资料
例1,男,32岁,农民。因发热腹痛,腹泻。经抗炎及灌肠治疗效果差而于2004年10月8日住院治疗。体格检查:既往体健,精神、神志可。体温41℃,急性病容。巩膜、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化验:血常规:WBC 2.9×109/L,BPC 80×109/L,Hb 78 g/L。肝功:GPT 397 U/L,T-Bil 13.9μmol/L,D-Bil 7.9μmol/L,L-Bil 6.0μmol/L.抗-HCV(-),HAV-IgM(-),HbsAg(-)。凝血四项:APTT 65.3 s,PT 20.9 s,TT 28.1 s,FIB 0.68 g/L。血、尿淀粉酶正常。B超提示:肝脏:上界右锁中线第五肋,下界右锁骨中线肋缘下30 mm。脾脏:长径130 mm,厚65 mm,肋下20 mm。外周血涂片中见有晚幼粒细胞。骨髓涂片:髂骨骨髓增生减低,片中异常组织细胞占21%,细胞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核呈圆形或双核。胞浆量丰富,染灰蓝色,但深浅不一。深色者无颗粒,浅色者可见数目不等的细小颗粒。并有空泡。染色质细质疏松呈网状。核仁清晰2~4个。见有吞噬性组织细胞,胞质中含有被吞噬的血小板。2 d后患者皮肤粘膜出现片状瘀斑,皮肤、巩膜黄染,病情迅速恶化,主动要求出院,2 d后死亡。
例2,男,41岁,农民,汉,2009年8月14日入院。1月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暖气、恶心、无反酸呕血,饮食量减少,伴鼻出血,并加重6 d且发热住院。自述入院前几天上腹部不适加重,自扪及上腹部有一包块,不能进食,两鼻孔出血,自行填塞后,可以止血,但鼻腔内仍有少量渗血。间断性发热、畏寒两次。平素体健,无毒物及放谢性接触。入院体格检查:体温40℃,脉搏120次/min,血压110/60 mmHg,慢性病容,神志清,精神差,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双上肢皮肤见多处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睑结膜苍白,双鼻腔可见血痂,口唇色淡,齿龈无出血,心肺未见异常,上腹部饱满,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右肋缘下约5 cm,剑突下10 cm,脾肋下3 cm,可扪及。均无触痛。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7×109/L,RBC 2.94×1012/L,Hb 75 g/L,MCV 83.0 fL,BPC 25×109/L,血涂片见有幼稚红细胞10%,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体积小,血小板单个散在少见。血凝组合:APTT 51.3 s,PT 21.2 s,TT14.3 s,FIB 1.2 g/L。肝功能AST 371 U/L,ALP 237 U/L,ALT 150 U/L,TP 50 g/L,ALB 21 g/L。C14尿素呼吸试验及电子胃镜检查均大致正常。腹部B超:肝脾肿大。有腹水中等量。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髂骨取材,增生减低,G:61%,E:15.7%,片中异常组织细胞占24%,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形圆形、不规则形、偶见双核,染色质呈细致网状,胞浆较丰富,着色浅淡蓝色或深蓝色,浆内含有数目不等的小颗粒,可见空泡。见有吞噬组织细胞,吞噬有血小板或红细胞。转上级医院治疗。
2 讨论
MH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组织细胞呈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表现为长期发热,以高热为主,伴有进行性全身衰竭,淋巴结肿大,肝脾进行性肿大,后期有黄疸、出血、皮肤损害,浆膜腔积液[1]。大部MH有肝功能异常。病情凶险,预后差。男女发病率为3︰1[3]。不少报道均以农民为多见。确诊依据是骨髓、肝脾,淋巴结等器官或组织中出现异常的组织细胞,常伴有嗜血细胞现象。全血细胞减少也是本病特征之一。此病较少见,因其在临床表现上与某些疾病有相似之处,在骨髓形态学上出现组织细胞有形态学改变,容易误诊。易与淋巴瘤混淆,特别是CD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l性的T细胞淋巴瘤)与MH在临床上、组织病理上易发生混淆[3]。此时免疫组化染色CD68+、CD30-且无T细胞、B细胞表型。即可确定为异常细胞的组织细胞来源。细胞化学染色MH细胞伴有铁蛋白的增高,过氧化物酶阴性。酸性磷酸酶阳性,可被洒石酸所抑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降低[4-5]。也应与噬血细胞综合症(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相鉴别。噬血细胞综合征是良性增生过程。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细胞形态正常,大小较一致,分化好,核分裂少见。细胞化学检验S-100蛋白阴性,而在MH中为阳性。
[参考文献]
[1]姚尔固,林凤茹.血液科临床备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39.
[2]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0.
[3]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54-655.
[4]陈文彬.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5.
[5] 孔伟.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0):126.
(收稿日期:2011-04-20)
[关键字] 恶性组织细胞病;增生;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13-161-01
MH是一种细胞来源不同而临床表现相同的异质性疾病,增生细胞可为T、B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1]。其主要的病理特点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和组织中出现形态异常的恶性组织细胞的灶性增生,常伴有明显的吞噬血细胞的现象[2]。
1 临床资料
例1,男,32岁,农民。因发热腹痛,腹泻。经抗炎及灌肠治疗效果差而于2004年10月8日住院治疗。体格检查:既往体健,精神、神志可。体温41℃,急性病容。巩膜、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化验:血常规:WBC 2.9×109/L,BPC 80×109/L,Hb 78 g/L。肝功:GPT 397 U/L,T-Bil 13.9μmol/L,D-Bil 7.9μmol/L,L-Bil 6.0μmol/L.抗-HCV(-),HAV-IgM(-),HbsAg(-)。凝血四项:APTT 65.3 s,PT 20.9 s,TT 28.1 s,FIB 0.68 g/L。血、尿淀粉酶正常。B超提示:肝脏:上界右锁中线第五肋,下界右锁骨中线肋缘下30 mm。脾脏:长径130 mm,厚65 mm,肋下20 mm。外周血涂片中见有晚幼粒细胞。骨髓涂片:髂骨骨髓增生减低,片中异常组织细胞占21%,细胞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核呈圆形或双核。胞浆量丰富,染灰蓝色,但深浅不一。深色者无颗粒,浅色者可见数目不等的细小颗粒。并有空泡。染色质细质疏松呈网状。核仁清晰2~4个。见有吞噬性组织细胞,胞质中含有被吞噬的血小板。2 d后患者皮肤粘膜出现片状瘀斑,皮肤、巩膜黄染,病情迅速恶化,主动要求出院,2 d后死亡。
例2,男,41岁,农民,汉,2009年8月14日入院。1月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暖气、恶心、无反酸呕血,饮食量减少,伴鼻出血,并加重6 d且发热住院。自述入院前几天上腹部不适加重,自扪及上腹部有一包块,不能进食,两鼻孔出血,自行填塞后,可以止血,但鼻腔内仍有少量渗血。间断性发热、畏寒两次。平素体健,无毒物及放谢性接触。入院体格检查:体温40℃,脉搏120次/min,血压110/60 mmHg,慢性病容,神志清,精神差,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双上肢皮肤见多处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睑结膜苍白,双鼻腔可见血痂,口唇色淡,齿龈无出血,心肺未见异常,上腹部饱满,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右肋缘下约5 cm,剑突下10 cm,脾肋下3 cm,可扪及。均无触痛。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7×109/L,RBC 2.94×1012/L,Hb 75 g/L,MCV 83.0 fL,BPC 25×109/L,血涂片见有幼稚红细胞10%,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体积小,血小板单个散在少见。血凝组合:APTT 51.3 s,PT 21.2 s,TT14.3 s,FIB 1.2 g/L。肝功能AST 371 U/L,ALP 237 U/L,ALT 150 U/L,TP 50 g/L,ALB 21 g/L。C14尿素呼吸试验及电子胃镜检查均大致正常。腹部B超:肝脾肿大。有腹水中等量。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髂骨取材,增生减低,G:61%,E:15.7%,片中异常组织细胞占24%,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形圆形、不规则形、偶见双核,染色质呈细致网状,胞浆较丰富,着色浅淡蓝色或深蓝色,浆内含有数目不等的小颗粒,可见空泡。见有吞噬组织细胞,吞噬有血小板或红细胞。转上级医院治疗。
2 讨论
MH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组织细胞呈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表现为长期发热,以高热为主,伴有进行性全身衰竭,淋巴结肿大,肝脾进行性肿大,后期有黄疸、出血、皮肤损害,浆膜腔积液[1]。大部MH有肝功能异常。病情凶险,预后差。男女发病率为3︰1[3]。不少报道均以农民为多见。确诊依据是骨髓、肝脾,淋巴结等器官或组织中出现异常的组织细胞,常伴有嗜血细胞现象。全血细胞减少也是本病特征之一。此病较少见,因其在临床表现上与某些疾病有相似之处,在骨髓形态学上出现组织细胞有形态学改变,容易误诊。易与淋巴瘤混淆,特别是CD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l性的T细胞淋巴瘤)与MH在临床上、组织病理上易发生混淆[3]。此时免疫组化染色CD68+、CD30-且无T细胞、B细胞表型。即可确定为异常细胞的组织细胞来源。细胞化学染色MH细胞伴有铁蛋白的增高,过氧化物酶阴性。酸性磷酸酶阳性,可被洒石酸所抑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降低[4-5]。也应与噬血细胞综合症(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相鉴别。噬血细胞综合征是良性增生过程。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细胞形态正常,大小较一致,分化好,核分裂少见。细胞化学检验S-100蛋白阴性,而在MH中为阳性。
[参考文献]
[1]姚尔固,林凤茹.血液科临床备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39.
[2]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0.
[3]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54-655.
[4]陈文彬.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5.
[5] 孔伟.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0):126.
(收稿日期: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