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课本上的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本文中,我们将对小学教学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具体探究。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59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和睦、仁爱、宽容、诚信、孝亲意识、团结合作、公平公正等观念影响巨大,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这些观念至今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将对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确保小学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汉字教学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汉字是以零散的字符形式出现的,经过漫长的发展,原始汉字达到一定数量,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字体系。在商代后期,甲骨文出现了,并成为第一种广泛使用的汉字。在随后的文字发展历程中,还包括金文、秦代的小篆、汉朝前期的隶书、汉朝末期的楷书,以及后来的行书与草书。由此可见,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汉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重要的文化财富,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汉字书写方面的教学。小学生通过对汉字与汉语的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民族认同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对于美的认识。汉字的字音、字义以及字形相互联系,既可以指代事物,也能够象征形状,或者代表某种读音。汉字是具有魅力,并且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只有汉字才能表現出诗词的灵性,在《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当中,都可以发现汉字的巧用。只有学好汉字,才能体会到诗词的魅力。
小学阶段的课本中包括三千多个常见汉字,其中有两千五百个需要学生掌握。汉字具有结构多变、外形优美的特点,初学者难以掌握。因此,在开展教学期间,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进行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采用猜谜、儿歌或者其他的游戏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汉字书写,之后再对字的各部分及结构进行合理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而进一步体会汉字的美感。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与韵律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汉字书写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还能够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积累语言文化
汉字和语言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阶梯式的,从字到词再到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语言文化的积累。学生能够从每一单元中学会新字,在长期的积累与学习当中,逐渐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能够对词语进行分类,进行总结性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汉字,受到道德的熏陶,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汉语的表达形式多姿多彩,并且具有丰富的情感。首先,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众多深刻含义的谚语,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包括“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六句谚语,不仅蕴含着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常识。还有很多出自《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三国演义》等我国古典名著的谚语。此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名言警句,能够使学生珍惜学习时光。
除了谚语之外,成语具有简练、意义深刻的特点,如通过对艰苦奋斗等成语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从而起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除此之外,对联也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言简意深的特点,学生在对对联进行反复诵读后,能够发现它对仗工整的特点,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形式的语句进行积累,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魅力。
三、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中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具有很大帮助。对语文教材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培养学生自强爱国、友善感恩的优良品质。
经过我们的调查与分析,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每一册课本中都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奉献与关爱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依托语文教材的丰富内容。
首先,教师应对教材中与革命传统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尽管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但是要让今天的学生认识到眼下的和平是革命英雄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小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许多革命英雄的形象,主要包括雨来、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以及黄继光等,小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可以受到教育。
其次,在教学期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从小培养爱国意识。通过对《丝绸之路》《草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白杨》这几篇课文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受祖国自然环境的魅力,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除此之外,传统美德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在学习《画家和牧童》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文中牧童指出著名画家画中的错误这一情节,学习到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本文对教师在小学阶段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进行了具体探究,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红艳、周玉腾《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学科思维中的开发培养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19年第47期。
[2] 岳梦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具有云南区域文化特色艺术设计人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室内设计区域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年第3期。
[3] 张行健《高职院校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为依托的“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59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和睦、仁爱、宽容、诚信、孝亲意识、团结合作、公平公正等观念影响巨大,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这些观念至今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将对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确保小学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汉字教学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汉字是以零散的字符形式出现的,经过漫长的发展,原始汉字达到一定数量,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字体系。在商代后期,甲骨文出现了,并成为第一种广泛使用的汉字。在随后的文字发展历程中,还包括金文、秦代的小篆、汉朝前期的隶书、汉朝末期的楷书,以及后来的行书与草书。由此可见,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汉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重要的文化财富,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汉字书写方面的教学。小学生通过对汉字与汉语的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民族认同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对于美的认识。汉字的字音、字义以及字形相互联系,既可以指代事物,也能够象征形状,或者代表某种读音。汉字是具有魅力,并且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只有汉字才能表現出诗词的灵性,在《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当中,都可以发现汉字的巧用。只有学好汉字,才能体会到诗词的魅力。
小学阶段的课本中包括三千多个常见汉字,其中有两千五百个需要学生掌握。汉字具有结构多变、外形优美的特点,初学者难以掌握。因此,在开展教学期间,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进行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采用猜谜、儿歌或者其他的游戏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汉字书写,之后再对字的各部分及结构进行合理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而进一步体会汉字的美感。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与韵律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汉字书写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还能够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积累语言文化
汉字和语言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阶梯式的,从字到词再到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语言文化的积累。学生能够从每一单元中学会新字,在长期的积累与学习当中,逐渐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能够对词语进行分类,进行总结性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汉字,受到道德的熏陶,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汉语的表达形式多姿多彩,并且具有丰富的情感。首先,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众多深刻含义的谚语,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包括“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六句谚语,不仅蕴含着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常识。还有很多出自《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三国演义》等我国古典名著的谚语。此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名言警句,能够使学生珍惜学习时光。
除了谚语之外,成语具有简练、意义深刻的特点,如通过对艰苦奋斗等成语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从而起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除此之外,对联也是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言简意深的特点,学生在对对联进行反复诵读后,能够发现它对仗工整的特点,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形式的语句进行积累,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魅力。
三、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中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具有很大帮助。对语文教材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培养学生自强爱国、友善感恩的优良品质。
经过我们的调查与分析,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每一册课本中都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奉献与关爱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依托语文教材的丰富内容。
首先,教师应对教材中与革命传统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尽管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但是要让今天的学生认识到眼下的和平是革命英雄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小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许多革命英雄的形象,主要包括雨来、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以及黄继光等,小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可以受到教育。
其次,在教学期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从小培养爱国意识。通过对《丝绸之路》《草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白杨》这几篇课文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受祖国自然环境的魅力,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除此之外,传统美德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在学习《画家和牧童》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文中牧童指出著名画家画中的错误这一情节,学习到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本文对教师在小学阶段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进行了具体探究,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红艳、周玉腾《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学科思维中的开发培养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19年第47期。
[2] 岳梦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具有云南区域文化特色艺术设计人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室内设计区域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年第3期。
[3] 张行健《高职院校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为依托的“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