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错误的情况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发现有些错误却不是不分年代,不分民族,不分地区的,而且,这些错误即使对学生再三叮咛,到时仍然会出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能从学生计算的错误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并从中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便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大致是由知识和心理两个方面造成的。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
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笔算不准、计算时必定会错误百出。
(一)概念不清,算理不明
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如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组成的,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依据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正确计算。
分析:被减数个位上0不够减6,向十位借1,十位是0,向百倍借1,变为十个十,10个十被个位借走1个十,十位上还剩9个十、9减2得7,不是8。这道题错在退位概念不清,影响对减法计算法则的全面掌握。
分析,被除数与除数同时缩小100倍,所得的商(不完全商)不变,而余数也因此缩小100倍,要得到原题的余数,必须将2扩大100倍余数为200。这道题反映了学生数值概念比较模糊,应用“商不变性质”去计算除法时,对余数相应发生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
分析用乘数百位上的1与被乘数相乘,积的末位6应写百位上。此题反映该生只掌握了笔算乘法的操作程序,而对每部分乘积的实际数值概念模糊。
由此可知,要纠正计算中的错误一定要从弄清概念入手,循理入法,才能根治。
(二)口算不熟、笔算不准
20以内数的加减,100以内数的乘除口算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也是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因为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的算题。如果口算不熟、计算时必然会出现错误,只要计算中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计算结果错误。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造成计算错误,除了知识方面的原因外,学生的心理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平时学生常爱说自己“粗心”除了由于不良学习习惯所造成的错误以外,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上的原因。
(一)感知比较粗略
进行计算时,学生首先感知的是由数据与符号所组成的算式。但是,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不够精细,比较笼统,而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将56、109、30003等错读或错抄成65 169 3003的事屡有发生,在 54 55 45的里填写等号的学生不会是个别的,甚至当教师指出填写有错时,有些学生还会感到茫然,这种视而不见的现象,年级越低的学生越为严重。
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从而忽略了全面,整体的认识学生会将一些新奇的,感兴趣的强成分首先摄入脑海,而掩盖了其他虚弱成分。由于“0”和“1”在计算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凑整”往往可以满足简便计算的要求,因此、这些因素均会对学生的感知产生强刺激,使学生在计算时忽略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例1 25×4÷25×4
=100÷100
=1
分析“凑整”成了强成分,忽略了运算顺序。
(二)情感比较脆弱
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较为陌生、或算式的外形显得过繁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不耐烦,不能认真地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这样,错误率必定会升高。
(三)注意不够稳定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集中。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尤其面临一些单调乏味的内容时容易产生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如果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上时,也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之落回的现象。
例 1100—12×5+54
=100—60
=40+54
=94
脱式时忘记了将“+54”抄写下来,出现不等式。
小学生注意的转移能力也比较弱,不能很快地转移去适应新的变化。如连续几道加法题后出现一道减法题,连续几道减法题后面出现一道除法题,学生仍然按照前面的思路与方法去计算,造成不应该出现的计算错误。
(四)思维定势干扰
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定势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如初学带分数的减法时,分数部分不够减,要从被凑数和整数部分借“1”,有些学生受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的干扰,不管题目中被减数分数部分的分母是几,一律是借“1”当“10”后进行计算,酿成错误。
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开始总有一些学生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点的末位对齐,这是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五)短时记忆较弱
记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信息储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及时准确地提取在计算中,经常需要发挥短时记忆功能。虽然瞬时记忆在大脑中逗留的时间仅为一秒钟左右,短时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时间也仅为一分钟左右,但它们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由于学生短时、瞬时记忆能力比较弱,不能准确地提取储存信息,使计算出现差错。
综上所述种种造成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并要做到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加以克服,这样、我想天长日久,就能降低学生的失误率。读写算2011年第26期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26期读写算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大致是由知识和心理两个方面造成的。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
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笔算不准、计算时必定会错误百出。
(一)概念不清,算理不明
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如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组成的,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依据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正确计算。
分析:被减数个位上0不够减6,向十位借1,十位是0,向百倍借1,变为十个十,10个十被个位借走1个十,十位上还剩9个十、9减2得7,不是8。这道题错在退位概念不清,影响对减法计算法则的全面掌握。
分析,被除数与除数同时缩小100倍,所得的商(不完全商)不变,而余数也因此缩小100倍,要得到原题的余数,必须将2扩大100倍余数为200。这道题反映了学生数值概念比较模糊,应用“商不变性质”去计算除法时,对余数相应发生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
分析用乘数百位上的1与被乘数相乘,积的末位6应写百位上。此题反映该生只掌握了笔算乘法的操作程序,而对每部分乘积的实际数值概念模糊。
由此可知,要纠正计算中的错误一定要从弄清概念入手,循理入法,才能根治。
(二)口算不熟、笔算不准
20以内数的加减,100以内数的乘除口算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也是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因为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的算题。如果口算不熟、计算时必然会出现错误,只要计算中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计算结果错误。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造成计算错误,除了知识方面的原因外,学生的心理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平时学生常爱说自己“粗心”除了由于不良学习习惯所造成的错误以外,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上的原因。
(一)感知比较粗略
进行计算时,学生首先感知的是由数据与符号所组成的算式。但是,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不够精细,比较笼统,而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将56、109、30003等错读或错抄成65 169 3003的事屡有发生,在 54 55 45的里填写等号的学生不会是个别的,甚至当教师指出填写有错时,有些学生还会感到茫然,这种视而不见的现象,年级越低的学生越为严重。
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从而忽略了全面,整体的认识学生会将一些新奇的,感兴趣的强成分首先摄入脑海,而掩盖了其他虚弱成分。由于“0”和“1”在计算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凑整”往往可以满足简便计算的要求,因此、这些因素均会对学生的感知产生强刺激,使学生在计算时忽略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例1 25×4÷25×4
=100÷100
=1
分析“凑整”成了强成分,忽略了运算顺序。
(二)情感比较脆弱
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较为陌生、或算式的外形显得过繁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不耐烦,不能认真地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这样,错误率必定会升高。
(三)注意不够稳定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集中。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尤其面临一些单调乏味的内容时容易产生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如果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上时,也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之落回的现象。
例 1100—12×5+54
=100—60
=40+54
=94
脱式时忘记了将“+54”抄写下来,出现不等式。
小学生注意的转移能力也比较弱,不能很快地转移去适应新的变化。如连续几道加法题后出现一道减法题,连续几道减法题后面出现一道除法题,学生仍然按照前面的思路与方法去计算,造成不应该出现的计算错误。
(四)思维定势干扰
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定势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如初学带分数的减法时,分数部分不够减,要从被凑数和整数部分借“1”,有些学生受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的干扰,不管题目中被减数分数部分的分母是几,一律是借“1”当“10”后进行计算,酿成错误。
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开始总有一些学生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点的末位对齐,这是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五)短时记忆较弱
记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信息储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及时准确地提取在计算中,经常需要发挥短时记忆功能。虽然瞬时记忆在大脑中逗留的时间仅为一秒钟左右,短时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时间也仅为一分钟左右,但它们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由于学生短时、瞬时记忆能力比较弱,不能准确地提取储存信息,使计算出现差错。
综上所述种种造成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并要做到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加以克服,这样、我想天长日久,就能降低学生的失误率。读写算2011年第26期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26期读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