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属于数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教学阶段。学生从小学迈入中学除了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外,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也在发生改变。此时如何做好数学教学衔接工作,确保学生数学学习不受影响,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习惯;心理发展;数学思想;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59
引言
七年级新生刚刚离开小学,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教学方法,等等,常常会使一部分同学感到迷茫,再加上课程数量的增多,更感无所适从。为此,如何使他们在七年级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尽快掌握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适应教师的教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习惯的衔接
在小学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强,特别体现在课堂问题的处理上和课后的学习中。小学的课后作业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求明确——特别是在完成的时间上和作业的数量上;而在中学,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多,教师对课后作业一般不作统一化要求,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容量,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应难度的作业完成即可,这也是一部分学生上初中后无所适从——放下“老师”这根拐杖不会走路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就尤为重要。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与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衔接——发扬小学时专心听讲,作业规范、认真,及时复习的优点;其次,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好疑、好闻、好问、类比、归纳总结、反思学习习惯等,学会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推理、反思、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掌握经验——小步子、多臺阶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前两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解决,再合作交流,学会在学习中及时反思、总结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会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学会学习身边同学的优秀之处。
二、心理发展的衔接
从小学步入初中后,随着生活圈的扩大,接触事务范围也随之扩大,伴随着学习课程数目的增加,课程内容的增加,知识面也随之而增加,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在小学的时候更加丰富——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观。在新环境中渴求上进、渴望自己的想法、做法被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赞同,渴望得到身边人的表扬,在生活圈中有存在感与成就感。但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自制能力还是较差一些、单纯一些、幼稚一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七年级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学习中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
因此,在七年级这一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大方”之人,一定不可“吝啬”,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多鼓励你的学生、多赞赏你的学生。从一次能声音洪亮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能及时纠正前一天作业中的错题、能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能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的交流中、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能见到老师与同学问好、能帮助身边的同学,等等,从细微处着手,在点滴中认可学生。使学生树立“我能做得更好!”的信念,使学生在喜悦中、愉快中、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学习数学。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因素的作用,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推动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其三,在学习中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三、学习方法、数学思想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容量相对比较小,教师教得比较细、比较多,学生练得扎实,并且知识的直观性强;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容量相对增大,教师讲得精、学生练得相对少,并且知识的抽象性比较强;同时,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进入初中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逐渐从“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方式过渡到“理解记忆、抽象思维”的方式。为此,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数学思想上的衔接是增强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正确地、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数学运算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和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数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带动学生思维与思想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带动学习态度的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素养。
四、教学内容引入的衔接
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知识整体结构,使义务教育三个学段各个关联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弱化学生对新学内容的陌生感,减轻学生在新知识面前的心理压力。在轻松的状态下进入新的学习活动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内容可分为四大块:一是有理数;二是整式的加减;三是一元一次方程;四是几何图形初步。在学习“有理数”时,尽可能用小学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小学时学生在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已经对“负数”有所接触,对“负数”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负数”的学习时可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负数及其对负数的理解,而后再耐心地让学生从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的表示感知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到“负数”其实并不陌生,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会用“负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进一步从正负数意义出发理解有理数加减法。
结语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数学思想的衔接方面,还应体现在学习数学习惯的衔接和心理发展的衔接上。在教学中重视中小学衔接过渡,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生活,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后继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百华.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20):47-48.
[2]范加农.中小学数学知识有效衔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2):73-74.
关键词:学习习惯;心理发展;数学思想;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59
引言
七年级新生刚刚离开小学,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教学方法,等等,常常会使一部分同学感到迷茫,再加上课程数量的增多,更感无所适从。为此,如何使他们在七年级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尽快掌握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适应教师的教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习惯的衔接
在小学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强,特别体现在课堂问题的处理上和课后的学习中。小学的课后作业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求明确——特别是在完成的时间上和作业的数量上;而在中学,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多,教师对课后作业一般不作统一化要求,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容量,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应难度的作业完成即可,这也是一部分学生上初中后无所适从——放下“老师”这根拐杖不会走路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就尤为重要。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与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衔接——发扬小学时专心听讲,作业规范、认真,及时复习的优点;其次,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好疑、好闻、好问、类比、归纳总结、反思学习习惯等,学会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推理、反思、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掌握经验——小步子、多臺阶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前两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解决,再合作交流,学会在学习中及时反思、总结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会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学会学习身边同学的优秀之处。
二、心理发展的衔接
从小学步入初中后,随着生活圈的扩大,接触事务范围也随之扩大,伴随着学习课程数目的增加,课程内容的增加,知识面也随之而增加,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在小学的时候更加丰富——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观。在新环境中渴求上进、渴望自己的想法、做法被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赞同,渴望得到身边人的表扬,在生活圈中有存在感与成就感。但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自制能力还是较差一些、单纯一些、幼稚一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七年级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学习中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
因此,在七年级这一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大方”之人,一定不可“吝啬”,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多鼓励你的学生、多赞赏你的学生。从一次能声音洪亮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能及时纠正前一天作业中的错题、能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能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的交流中、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能见到老师与同学问好、能帮助身边的同学,等等,从细微处着手,在点滴中认可学生。使学生树立“我能做得更好!”的信念,使学生在喜悦中、愉快中、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学习数学。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因素的作用,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推动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其三,在学习中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三、学习方法、数学思想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容量相对比较小,教师教得比较细、比较多,学生练得扎实,并且知识的直观性强;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容量相对增大,教师讲得精、学生练得相对少,并且知识的抽象性比较强;同时,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进入初中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逐渐从“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方式过渡到“理解记忆、抽象思维”的方式。为此,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数学思想上的衔接是增强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正确地、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数学运算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和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数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带动学生思维与思想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带动学习态度的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素养。
四、教学内容引入的衔接
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知识整体结构,使义务教育三个学段各个关联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弱化学生对新学内容的陌生感,减轻学生在新知识面前的心理压力。在轻松的状态下进入新的学习活动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内容可分为四大块:一是有理数;二是整式的加减;三是一元一次方程;四是几何图形初步。在学习“有理数”时,尽可能用小学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小学时学生在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已经对“负数”有所接触,对“负数”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负数”的学习时可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负数及其对负数的理解,而后再耐心地让学生从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的表示感知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到“负数”其实并不陌生,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会用“负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进一步从正负数意义出发理解有理数加减法。
结语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数学思想的衔接方面,还应体现在学习数学习惯的衔接和心理发展的衔接上。在教学中重视中小学衔接过渡,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生活,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后继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百华.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0(20):47-48.
[2]范加农.中小学数学知识有效衔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