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发达地区,物业应属于满足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的社会效应的经济人类型,完成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业主的共同利益。而业主作为主人身份,大部分属于理想的经济人的身份—热衷于并且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方案,且乐于将信息完全公开,由于教育子女的目的,又会具备相对比较完全的理性,努力于实现理想化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经济人;理想的经济人;经济人角色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027-01
作为主流经济学开篇必提的基本概念的理性经济人理论,贯穿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经济动荡至微观个人的选择,由始至终都离不开理性经济人所做的选择。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开始,经济人假设就一直出现在经济学理论书籍与教材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不断创新 ,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化,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展 ,但始终保持以理性经济人作为开篇讨论的理论基石这种传统则一直坚持。不过,以往在古典经济人假设中只是对经济活动领域人类行为进行了理论抽象,而发展至今,现代经济人理论假设却包括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在内的、凡是有人类参与的一切活动和人类的一切行为。
现根据较为认同的观点,特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小角落——物业与业主双方所扮演的经济人角色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从事经济研究,为经济人服务就是其目的。我们所追求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首先个人行为最优,其次是个人从中獲得的效用最大化、最后是个人能在满足自己的前提下使得起实现的社会效用最大化的理想状态。虽然经济人是现代绝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共同采用的基本理论抽象假设,但笔者较为赞同的观点和思路,是认为在不同经济学家笔下的经济人除了共同点外 , 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物业方和业主方在此肯定有一定的共同点,但又存在差异。
根据经济学家对理性经济人存在的不同理解 , 笔者认为大致可将经济人区分为3种不同类型:第1种类型的经济人,在满足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的社会效应。他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同时,又由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也就间接地促进了公共利益的提高,这是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这也是在国内经济学教材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种类型的经济人。第2种是理想状态的经济人。这种人具有完全理性,不仅想要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实现其目标的最佳方案和最优途径总能被其找到。这种人首先能掌握十分丰富的资源信息,生活在比较理想化的制度背景里,在这种环境中,市场价格可以反映人们需要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是可靠的、充足的、全面的,而且对这些信息的使用是不用支付任何费用的、自由的。第3种是最为自私的经济人。由于现实社会信息多数情况下是不完全的不透明的,人们拥有的信息多数情况下也是不对称信息,并且,人们信息的获取以及信息的使用过程都不是开放免费的,在背景下的人的行为也就很难达到完全理想化。在利已主义的驱使下,非道德的、机会主义的、免费搭车等行为较多地被人们采用,以实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的目的,而不会顾及这些行为也就会一定程度上损害别人或社会的利益,在多数人看来,个人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能同时实现的事情,不可能成为人类行为的一种常态。
在众多现代经济学家看来,第1种和第2种类型的经济人都离现实太远,只有第3种类型的经济人才是最能反映人的本性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 经济学只有建立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科学性。但是,当将环境限制到一个真空小环境中来的时候,却未必与现代经济学家所认为理论假设相符。即,在此若只探讨物业与业主间关系时,却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因业主与物业之间微妙的关系,双方都不再是第3种最为自私的经济人,而是希图尽可能地达成一致。而存在于园区之外的人,反而成为第3类人。在物业与业主这种被选择与选择的关系中,一方面,业主可选择物业,对其服务进行质疑,希望自身物业费能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物业也希望能长期获得业主的认同,但又由自身的理性自私成分在内,会对工作中的某些部分不愿付出更多的心血甚至出现与高层管理和业主之间的经济冲突。
根据上述原因,笔者在观察某小区(该区业主经济水平较高)后,认为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第1种和第2种经济人离现实未必太远,在该真空小环境中,笔者暂把业主划为前述观点中的第2类人,把物业划入第1类人中。究其原因,在整个园区中,业主几乎已在大多数公共事务上达成一致,而此类人由于家庭较为富有,掌握的信息全面,所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又往往是自市区搬来,所以非常符合刚才所提第2类经济人的特色——是全能的经济人。他们几乎能具有完全理性,不仅有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且基本都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方案和最佳途径(如为自己寻找生态园获取最佳的是食物)。他们掌握的信息也相对充分,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想要生活在理想化的制度环境中并为此努力。相对地,物业则属于第1类经济人—满足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的社会效应的经济人。他们所做的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并非要花更多时间去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来为业主方提供服务。当然,完成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业主的共同利益。但大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完成工作而不会努力更好。甚至出现第3类经济人的行为。其考虑得更多是自己作为雇员与间接雇主(业主)之间的利益权衡问题。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达地区,物业应属于满足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的社会效应的经济人类型,完成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业主的共同利益。而业主作为主人身份,大部分属于理想的经济人的身份—热衷于并且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方案,且乐于将信息完全公开,由于教育子女的目的,又会具备相对比较完全的理性,努力于实现理想化的制度环境。当然,此中必定存在第3类经济人的身影,但随着经济发展这类人将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陈孝兵. “经济人”假设的多维考量:一个文献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2006(05).
[2]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关键词】经济人;理想的经济人;经济人角色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027-01
作为主流经济学开篇必提的基本概念的理性经济人理论,贯穿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经济动荡至微观个人的选择,由始至终都离不开理性经济人所做的选择。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开始,经济人假设就一直出现在经济学理论书籍与教材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不断创新 ,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化,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展 ,但始终保持以理性经济人作为开篇讨论的理论基石这种传统则一直坚持。不过,以往在古典经济人假设中只是对经济活动领域人类行为进行了理论抽象,而发展至今,现代经济人理论假设却包括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在内的、凡是有人类参与的一切活动和人类的一切行为。
现根据较为认同的观点,特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小角落——物业与业主双方所扮演的经济人角色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从事经济研究,为经济人服务就是其目的。我们所追求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首先个人行为最优,其次是个人从中獲得的效用最大化、最后是个人能在满足自己的前提下使得起实现的社会效用最大化的理想状态。虽然经济人是现代绝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共同采用的基本理论抽象假设,但笔者较为赞同的观点和思路,是认为在不同经济学家笔下的经济人除了共同点外 , 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物业方和业主方在此肯定有一定的共同点,但又存在差异。
根据经济学家对理性经济人存在的不同理解 , 笔者认为大致可将经济人区分为3种不同类型:第1种类型的经济人,在满足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的社会效应。他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同时,又由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也就间接地促进了公共利益的提高,这是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这也是在国内经济学教材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种类型的经济人。第2种是理想状态的经济人。这种人具有完全理性,不仅想要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实现其目标的最佳方案和最优途径总能被其找到。这种人首先能掌握十分丰富的资源信息,生活在比较理想化的制度背景里,在这种环境中,市场价格可以反映人们需要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是可靠的、充足的、全面的,而且对这些信息的使用是不用支付任何费用的、自由的。第3种是最为自私的经济人。由于现实社会信息多数情况下是不完全的不透明的,人们拥有的信息多数情况下也是不对称信息,并且,人们信息的获取以及信息的使用过程都不是开放免费的,在背景下的人的行为也就很难达到完全理想化。在利已主义的驱使下,非道德的、机会主义的、免费搭车等行为较多地被人们采用,以实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的目的,而不会顾及这些行为也就会一定程度上损害别人或社会的利益,在多数人看来,个人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能同时实现的事情,不可能成为人类行为的一种常态。
在众多现代经济学家看来,第1种和第2种类型的经济人都离现实太远,只有第3种类型的经济人才是最能反映人的本性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 经济学只有建立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科学性。但是,当将环境限制到一个真空小环境中来的时候,却未必与现代经济学家所认为理论假设相符。即,在此若只探讨物业与业主间关系时,却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因业主与物业之间微妙的关系,双方都不再是第3种最为自私的经济人,而是希图尽可能地达成一致。而存在于园区之外的人,反而成为第3类人。在物业与业主这种被选择与选择的关系中,一方面,业主可选择物业,对其服务进行质疑,希望自身物业费能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物业也希望能长期获得业主的认同,但又由自身的理性自私成分在内,会对工作中的某些部分不愿付出更多的心血甚至出现与高层管理和业主之间的经济冲突。
根据上述原因,笔者在观察某小区(该区业主经济水平较高)后,认为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第1种和第2种经济人离现实未必太远,在该真空小环境中,笔者暂把业主划为前述观点中的第2类人,把物业划入第1类人中。究其原因,在整个园区中,业主几乎已在大多数公共事务上达成一致,而此类人由于家庭较为富有,掌握的信息全面,所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又往往是自市区搬来,所以非常符合刚才所提第2类经济人的特色——是全能的经济人。他们几乎能具有完全理性,不仅有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且基本都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方案和最佳途径(如为自己寻找生态园获取最佳的是食物)。他们掌握的信息也相对充分,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想要生活在理想化的制度环境中并为此努力。相对地,物业则属于第1类经济人—满足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的社会效应的经济人。他们所做的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并非要花更多时间去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来为业主方提供服务。当然,完成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业主的共同利益。但大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完成工作而不会努力更好。甚至出现第3类经济人的行为。其考虑得更多是自己作为雇员与间接雇主(业主)之间的利益权衡问题。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达地区,物业应属于满足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的社会效应的经济人类型,完成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业主的共同利益。而业主作为主人身份,大部分属于理想的经济人的身份—热衷于并且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方案,且乐于将信息完全公开,由于教育子女的目的,又会具备相对比较完全的理性,努力于实现理想化的制度环境。当然,此中必定存在第3类经济人的身影,但随着经济发展这类人将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陈孝兵. “经济人”假设的多维考量:一个文献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2006(05).
[2]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