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赏月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本,书只是一种知识载体,月则是一颗天体行星,书与月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兹因清人张潮有了“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的巧妙比喻,人们遂对读书与赏月慢慢生出些许联想:广寒清虚、琼楼玉宇、嫦娥起舞、月兔捣霜......于是,月亮成为高洁的象征,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诗句脍炙人口;而月移星稀、浓云蔽日、月圆月缺、冷露无声,又会使人产生思念情怀,也便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至于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变成人们自我安慰或慰藉他人的最好说词。
  赏月如此,读书也然。同样一本书,不同境遇、不同阅历、不同心情,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来。有的陡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有的顿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省悟;有的漸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读书如赏月,是因为两种形式都包含着对命运的哲思及对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评判,也有对那些透着生与死、血与火的壮丽人生的感慨;既有恢弘大气的深沉,也有耐人寻味的思索。因此,赏月也好,读书也罢,月还是那轮月,书可能还是那本书,心境种种,书境种种,不过是由于各人的境遇和心情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感悟和慨叹。少年时候由于阅历较浅,“不识愁滋味”,书于少年还是一本“天书”。正如月挂中天,往往于隙中窥之便产生许多遐想,一入书山就放马驰骋,虽一切都是情趣盎然,但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稍有所得,便张张扬扬“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此时赏月,心中体味的已不仅仅是一种清朗之感,还会生出一种冷凄之情;每每开卷,注目找寻的不再是“黄金屋”“颜如玉”,而是书中意境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年人的追求是最不容易满足的,纵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仍会感到肤浅;中年人的情感也是最丰富不过的,赏月生情,读书有感。于是,一边忙忙碌碌干事业,一边进进退退费思量。及至老年,人过花甲,世事变迁,此时赏月,折桂之念已不复存在,有的多是用成熟与老辣的眼光对自然景象的玩味。此时读书,也已不为悲喜所动,而是用一种睿智和独特的眼力,寻找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赏月,犹如观看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获得的是一种心情愉悦的美感;读书,犹如聆听一位先哲精彩的演讲,在文明的历史流脉中陶冶情操、崇尚精神。读书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精神愉悦,这与赏月的感受有相似之处,在寂静的月夜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这时不妨打开窗户,让柔柔的月光泻进来,让微微的和风吹拂你的心,让淡淡的花香飘满你的小屋,就算没有良友相伴,也能惬意满怀。天边的明月升起,犹如美丽的梦幻,总是引起诗人种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而由读书也会想到种种美丽的事物,勾起种种美好的情感,就好像多年不见的好友,一见倾心。好书总是值得慢慢享受,细细品味。在享受和品味中,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会在不经意间重现眼前,那缕缕情思又会在心中幽幽浮起。那一份闲适的情趣,那一份优雅的情怀,就好像天边轻柔的月光,也好像身畔静静的书本,总是能沟通我们的心境,启迪我们的心智。读到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自会感到愉快,读到一本平庸之作,也会感到沮丧。在书的深处,藏着开垦愚昧荒原的犁铧。走进书中,就走进了自然,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使明天更美好的希望之门。书能充实空虚的思想,挺起精神的脊梁:从《论语》中可以学到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可以学到严肃的求实精神,从《正气歌》中可以学到人格的伟岸。读书人的眼睛是专门为读书而长的,眼睛里的血丝是求知的火焰,与书交朋友,会一生富有。因为,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高利息的智力储蓄。通过读书,走出愚顽固执的闭塞,走出夜郎自大的骄狂,进入充满阳光的宽阔地带。
  人生最大的享受是心灵深处的充实,读书理应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人说,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书,精神就失去了阳光,思想就无法传播,知识就不能保存,语言就没有了意义,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残缺不全。人之于读书,犹如鸟之于翱翔。一个人把生命投入到字里行间,才能够充分张扬人性、畅达精神。归根到底,读书是人们追求精神和物质富裕的共同选择。就像世上有走不完的路,有看不尽的风景一样,也有读不完的书,有悟不完的生活真谛。唯其恒久痴迷地读书,思想才有飞翔的空间,情感才有停靠的港湾。天上人间,观察、思维、想象的融合,创造出一串串美丽动人的故事,留下“读书——赏月”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人之“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的亘久感悟,潜移到后辈读书人的心境里,便是充实,而非遗憾。
  读书如赏月,赏月亦如读书,需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才能让我们的心荡起层层美好的涟漪,才能在书中尽情驰骋,自由遐想。
  周晓斌:军旅作家,出版有散文诗集《有雨的日子》、报告文学集《没有硝烟的战场》等。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  正值盛夏,大中午日头正盛。村子里,一群精力旺盛的小男孩围在村中一棵大榕树下,变着法子打发无聊的时光。  “我们来玩打鬼子吧。”一个穿着破布背心的小男孩挥舞着一根树枝,对着一群裸着上身、裤子打满补丁的小伙伴提议。  “好啊好啊。”大家兴奋得振臂欢呼。  领头的小男孩又发话了:“谁当鬼子?”  “我不当。”“我也不要。”  “我们抓阄吧。”  抽到扮演八路军的小男孩,激动得小脸通红。一群孩子赤手
期刊
一  深夜,我戴上翅膀,在居民楼上空徘徊。一户人家的窗子里有浅浅淡淡的暖黄色灯光。我飞到窗口一看,是一个妇人的卧室。房间温馨简约,墙饰与壁画可以看出女主人不凡的品位。我化作纸片潜入房间,到了女主人床前。我闭上眼睛,念念有词,没几时,手里就捧了个浅黄色的水晶般的圆球,飞出窗子。  飞到居民楼上空,白猫在屋顶蹲坐着,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纸片人,今天又有什么收获?”我收起翅膀,很不满意地纠正它:“什么
期刊
我的小天地是我的书房,它也是我“战斗”的地方。  站在书房中央,前面是整整一排书架,书架上放着一层层书。妈妈把书分门别类,放得整整齐齐,左边一排是历史类书籍,右边是经典文学名著、科学类书籍……妈妈每天都把书架擦得干干净净,叮嘱我要爱护书籍。  我从3岁起,就自己从书架上找书看,從最初喜欢书页翻动的声音,到现在为书中的故事沉迷。在书中,我了解了汉字的故事,感叹于科学力量之大,也被寓言故事逗得捧腹大笑
期刊
我喜欢读《小王子》,玫瑰花是小王子的至爱,也是他最亲的人。  小王子旅行的时候,暂别了心爱的玫瑰花。在不断的旅行中,小王子从未放弃过对玫瑰花的想念,因为在这浩瀚的星河之中,玫瑰花与小王子是彼此的唯一。他细心地呵护着她,陪她聊天,下雨的时候,用一个罩子保护玫瑰花。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玫瑰花,只盼着“我与你相依,你伴我成长”,成为彼此的依靠和港湾。  这个冬天,我见证了比小王子和玫瑰花更深挚的爱。  爷爷
期刊
1.  枯藤,老树,昏鸦。  萱葵扣响了紧闭的大门,“咚咚咚……”一声声,在寒风里,那么刺耳。  “来了,来了”隐约地,有蹒跚的脚步声。萱葵正了正被枯枝挂歪的帽檐,双手固执地纠缠在一起,急促的呼吸暴露了她的忐忑。  门缓缓打开。可萱葵觉得,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开门的老妇人先是一愣,枯瘦的手使劲揉了揉眼睛,仍不确定地试探:“二小姐?”  萱葵长舒了一口气,笑着说:“是我,李妈。”  妇人猛地拍了下大
期刊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这是作者在开篇中讲到的一句话。初识此句,虽有懵懂的感觉,但并不明晰。慢慢往下读,才觉得这句话讲的真对。虽说这本书名为《造房子》,但其内容浩瀚广阔,不仅仅是建筑学,更多的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自我修行的態度,颇有些东方哲学的味道。哲学恰恰就是个体内心世界的思想精髓,全书的前后呼应,不失为作者的高明之处。  作者本身并不是作家,他是一个获得过普利兹克奖的卓越建筑师。但他在书
期刊
有种人,虽然看起来普通,但越是处于热闹的人群中,越显得气度不凡。可能就是因为在那一大片的喧哗里,难得地保持着一股静气,静是定力,风骨顿生。设计师小蔡就是这样的人。  雨天。在小蔡的工作室喝茶。洗杯,点火,白色陶壶坐上红泥小炉。取出用淘来的老烟斗改成的吹火筒,对着炉底吹了两三口气,火苗便欢喜跳荡。炉内烧的是核桃炭,油性大,火光明澈,香气素淡。墙上古画中的人物神姿恬然,与这小炉、老家具自成一体,相映成
期刊
去年高考分数出来后,女儿考了629分,分数不高也不低。填报志愿时,十分尴尬,往高了报,还差那么一点点,往低了报,又觉得分数有点可惜。我和妻子几乎把填报志愿手册翻了十几遍。说实话,对于孩子最终去哪所高校,我真没认真研究过。但倒是让我忆起了家里几个人参加高考的往事。  1983年,我哥哥即将高考。为了服务好他,父亲把家里唯一的自行车让给了他。每天上学,他一个人就骑车跑了。放学时,他常带着别的同学,我则
期刊
《莫愁 ·小作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郊区涌现出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其中有些人经过不断奋斗,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你作为从京郊走来的作家,已然成为中国散文的一个鲜明符号,既是散文的创作者、编辑者、研究者,也是散文活动的组织者、推介者、信息发布者,你怎么看待身后那条走过的路?  红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记得三十年前离开京郊农场时,我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不论将来混成啥样,一定不要忘记你是从
期刊
我坐在二叔家门前等他。  夏日午后的阳光,落在园子的紫薇里,淺紫,深红,淡白,皆明亮而透彻。墙头一棵合欢树,茂密的枝叶里,开满了花。风吹过,如舞女轻摇着的穗扇,流淌着无尽的妙曼。龙爪槐的花,因了昨天的暴雨,一小朵,一小朵,散落于地,柔柔的,黄绿着。  在这片黄绿色里,一个人正缓慢地挪动着。是二叔!我迎了上去。“你咋来了?”二叔努力抬起头,那与地面几乎平行的上身,稍稍直了直。“昨天,您怎能冒着那么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