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本,书只是一种知识载体,月则是一颗天体行星,书与月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兹因清人张潮有了“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的巧妙比喻,人们遂对读书与赏月慢慢生出些许联想:广寒清虚、琼楼玉宇、嫦娥起舞、月兔捣霜......于是,月亮成为高洁的象征,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诗句脍炙人口;而月移星稀、浓云蔽日、月圆月缺、冷露无声,又会使人产生思念情怀,也便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至于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变成人们自我安慰或慰藉他人的最好说词。
赏月如此,读书也然。同样一本书,不同境遇、不同阅历、不同心情,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来。有的陡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有的顿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省悟;有的漸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读书如赏月,是因为两种形式都包含着对命运的哲思及对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评判,也有对那些透着生与死、血与火的壮丽人生的感慨;既有恢弘大气的深沉,也有耐人寻味的思索。因此,赏月也好,读书也罢,月还是那轮月,书可能还是那本书,心境种种,书境种种,不过是由于各人的境遇和心情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感悟和慨叹。少年时候由于阅历较浅,“不识愁滋味”,书于少年还是一本“天书”。正如月挂中天,往往于隙中窥之便产生许多遐想,一入书山就放马驰骋,虽一切都是情趣盎然,但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稍有所得,便张张扬扬“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此时赏月,心中体味的已不仅仅是一种清朗之感,还会生出一种冷凄之情;每每开卷,注目找寻的不再是“黄金屋”“颜如玉”,而是书中意境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年人的追求是最不容易满足的,纵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仍会感到肤浅;中年人的情感也是最丰富不过的,赏月生情,读书有感。于是,一边忙忙碌碌干事业,一边进进退退费思量。及至老年,人过花甲,世事变迁,此时赏月,折桂之念已不复存在,有的多是用成熟与老辣的眼光对自然景象的玩味。此时读书,也已不为悲喜所动,而是用一种睿智和独特的眼力,寻找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赏月,犹如观看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获得的是一种心情愉悦的美感;读书,犹如聆听一位先哲精彩的演讲,在文明的历史流脉中陶冶情操、崇尚精神。读书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精神愉悦,这与赏月的感受有相似之处,在寂静的月夜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这时不妨打开窗户,让柔柔的月光泻进来,让微微的和风吹拂你的心,让淡淡的花香飘满你的小屋,就算没有良友相伴,也能惬意满怀。天边的明月升起,犹如美丽的梦幻,总是引起诗人种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而由读书也会想到种种美丽的事物,勾起种种美好的情感,就好像多年不见的好友,一见倾心。好书总是值得慢慢享受,细细品味。在享受和品味中,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会在不经意间重现眼前,那缕缕情思又会在心中幽幽浮起。那一份闲适的情趣,那一份优雅的情怀,就好像天边轻柔的月光,也好像身畔静静的书本,总是能沟通我们的心境,启迪我们的心智。读到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自会感到愉快,读到一本平庸之作,也会感到沮丧。在书的深处,藏着开垦愚昧荒原的犁铧。走进书中,就走进了自然,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使明天更美好的希望之门。书能充实空虚的思想,挺起精神的脊梁:从《论语》中可以学到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可以学到严肃的求实精神,从《正气歌》中可以学到人格的伟岸。读书人的眼睛是专门为读书而长的,眼睛里的血丝是求知的火焰,与书交朋友,会一生富有。因为,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高利息的智力储蓄。通过读书,走出愚顽固执的闭塞,走出夜郎自大的骄狂,进入充满阳光的宽阔地带。
人生最大的享受是心灵深处的充实,读书理应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人说,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书,精神就失去了阳光,思想就无法传播,知识就不能保存,语言就没有了意义,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残缺不全。人之于读书,犹如鸟之于翱翔。一个人把生命投入到字里行间,才能够充分张扬人性、畅达精神。归根到底,读书是人们追求精神和物质富裕的共同选择。就像世上有走不完的路,有看不尽的风景一样,也有读不完的书,有悟不完的生活真谛。唯其恒久痴迷地读书,思想才有飞翔的空间,情感才有停靠的港湾。天上人间,观察、思维、想象的融合,创造出一串串美丽动人的故事,留下“读书——赏月”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人之“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的亘久感悟,潜移到后辈读书人的心境里,便是充实,而非遗憾。
读书如赏月,赏月亦如读书,需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才能让我们的心荡起层层美好的涟漪,才能在书中尽情驰骋,自由遐想。
周晓斌:军旅作家,出版有散文诗集《有雨的日子》、报告文学集《没有硝烟的战场》等。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
赏月如此,读书也然。同样一本书,不同境遇、不同阅历、不同心情,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来。有的陡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有的顿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省悟;有的漸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读书如赏月,是因为两种形式都包含着对命运的哲思及对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评判,也有对那些透着生与死、血与火的壮丽人生的感慨;既有恢弘大气的深沉,也有耐人寻味的思索。因此,赏月也好,读书也罢,月还是那轮月,书可能还是那本书,心境种种,书境种种,不过是由于各人的境遇和心情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感悟和慨叹。少年时候由于阅历较浅,“不识愁滋味”,书于少年还是一本“天书”。正如月挂中天,往往于隙中窥之便产生许多遐想,一入书山就放马驰骋,虽一切都是情趣盎然,但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稍有所得,便张张扬扬“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此时赏月,心中体味的已不仅仅是一种清朗之感,还会生出一种冷凄之情;每每开卷,注目找寻的不再是“黄金屋”“颜如玉”,而是书中意境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年人的追求是最不容易满足的,纵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仍会感到肤浅;中年人的情感也是最丰富不过的,赏月生情,读书有感。于是,一边忙忙碌碌干事业,一边进进退退费思量。及至老年,人过花甲,世事变迁,此时赏月,折桂之念已不复存在,有的多是用成熟与老辣的眼光对自然景象的玩味。此时读书,也已不为悲喜所动,而是用一种睿智和独特的眼力,寻找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赏月,犹如观看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获得的是一种心情愉悦的美感;读书,犹如聆听一位先哲精彩的演讲,在文明的历史流脉中陶冶情操、崇尚精神。读书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精神愉悦,这与赏月的感受有相似之处,在寂静的月夜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这时不妨打开窗户,让柔柔的月光泻进来,让微微的和风吹拂你的心,让淡淡的花香飘满你的小屋,就算没有良友相伴,也能惬意满怀。天边的明月升起,犹如美丽的梦幻,总是引起诗人种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而由读书也会想到种种美丽的事物,勾起种种美好的情感,就好像多年不见的好友,一见倾心。好书总是值得慢慢享受,细细品味。在享受和品味中,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会在不经意间重现眼前,那缕缕情思又会在心中幽幽浮起。那一份闲适的情趣,那一份优雅的情怀,就好像天边轻柔的月光,也好像身畔静静的书本,总是能沟通我们的心境,启迪我们的心智。读到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自会感到愉快,读到一本平庸之作,也会感到沮丧。在书的深处,藏着开垦愚昧荒原的犁铧。走进书中,就走进了自然,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使明天更美好的希望之门。书能充实空虚的思想,挺起精神的脊梁:从《论语》中可以学到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可以学到严肃的求实精神,从《正气歌》中可以学到人格的伟岸。读书人的眼睛是专门为读书而长的,眼睛里的血丝是求知的火焰,与书交朋友,会一生富有。因为,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高利息的智力储蓄。通过读书,走出愚顽固执的闭塞,走出夜郎自大的骄狂,进入充满阳光的宽阔地带。
人生最大的享受是心灵深处的充实,读书理应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人说,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书,精神就失去了阳光,思想就无法传播,知识就不能保存,语言就没有了意义,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残缺不全。人之于读书,犹如鸟之于翱翔。一个人把生命投入到字里行间,才能够充分张扬人性、畅达精神。归根到底,读书是人们追求精神和物质富裕的共同选择。就像世上有走不完的路,有看不尽的风景一样,也有读不完的书,有悟不完的生活真谛。唯其恒久痴迷地读书,思想才有飞翔的空间,情感才有停靠的港湾。天上人间,观察、思维、想象的融合,创造出一串串美丽动人的故事,留下“读书——赏月”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人之“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的亘久感悟,潜移到后辈读书人的心境里,便是充实,而非遗憾。
读书如赏月,赏月亦如读书,需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才能让我们的心荡起层层美好的涟漪,才能在书中尽情驰骋,自由遐想。
周晓斌:军旅作家,出版有散文诗集《有雨的日子》、报告文学集《没有硝烟的战场》等。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