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的目的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u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什么学界争议已久,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犯罪控制与正当程序模式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论,自由与安全论。本人从刑事诉讼的基本含义入手,总结现有的主流学术观点,提出了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通过程序正义的手段来实现实体正义的。
  【关键词】刑事诉讼;目的;正义
  一、综述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条和第二条可以说是刑事诉讼的目的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也体现出了我国刑诉法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也就是说刑诉法的根本目的就为了维护刑诉法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现在又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单纯的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那把审判系统的职能虚化,直接由公安机关来进行对犯罪行为的打击,我们一样可以达到打击犯罪的目的。所以要探讨刑事诉讼的目的应当进行深刻的分析。
  二、刑事诉讼目的的基本含义
  要探究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我们应当先从文意解释入手探究目的的含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诉讼”一词是由“诉”和“讼”两字组成的。“诉”为叙说、告诉、告发、控告之意,“讼”为争辨是非、曲直之意。两个字连用即为向法庭告诉,在法庭上辩冤、争辩是非曲直。如果就“诉讼”一词从法律角度下定义,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诉讼就是国家专门机关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解决具体案件的活动。诉讼作为一种解决社会系统中利益冲突的机制和一种专门法律活动,无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其共同的目的都是要发现真实、促进诉讼。[1]按现代汉语的解释,目的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和希望实现的结果”。由此可见,目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表示并且希望客观存在发生变化的一种观念。目的是指导制度设计和运行的重要理论基础。[2]
  三、现有刑事诉讼的目的理论学说
  (一)犯罪控制与正当程序模式
  该学说由美国著名学者赫伯特·帕卡1964年首先提出。在帕卡看来,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的目的就是将作为法的刑法运用于犯罪嫌疑人人身上,被告则是采取各种方法避免此种强制力施加于自己。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国家司法机关和被告人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帕卡的理论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与被告人利益的不可调和性。因此,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对抗,割裂了实体与程序的联系忽视了被害人以及诸多私力救济手段的存在。
  (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论
  这种观点又分为“实现国家刑罚权与保障人权的统一”[3]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4]两个小的流派。此种理论的核心在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在以民权主义为根基的现代法治社会,保障个人权益乃是政府权力本身存在的根据,作为刑事诉讼的双重目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从根本上说来是一致的。出于对法律秩序的维护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依法追究犯罪,这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安全生活的重要保障,即便是“铁证如山”的罪犯,也不可能放弃国家的司法保护而容忍他人侵害其合法权益;同样,保障人权的核心虽是保障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和庭审阶段的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政府的非法侵犯,同时也是民主政府存在的理性基础。笔者认为,无论如何表述该学说认为刑事诉讼应当追求二者的统一。
  (三)自由与安全论
  该说认为,刑事诉讼终极意义上的目标是自由与安全,应为刑事程序设计与运作应追求的具有终极意义。任何形态的刑事诉讼制度中,都存在着两种基本的价值追求:一种是安全价值,即保障社会和社会的多数成员不受各种犯罪行为的侵害,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从而表现为社会的一般利益。另一种是自由价值,即保障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免于某种或某些限制的自由(又称“消极的自由”),以及从事某种或某些活动的自由(又称“积极的自由”),其核心内容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权利不受国家权利的非法干预和侵犯,因此主要表现为一种个体性利益。[5]
  四、刑事诉讼目的之我见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实体法的建设来保障正义的实现是重要而可行的途径。是人类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而仅仅有实体正义能够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仅仅有实体正义,那么这种实体正义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连最基本的正义和公平都保证不了。英美法系国家历来重视程序正义的实现,这是由其法系的特点和法律文化传统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过于偏重程序正义往往会使真正有罪的人,因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程序原则逍遥法外。“辛普森案”中因为洛杉矶市警方在进行案情调查时,未能严格遵循侦查程序。警方的一系列失误,致使辛普森的律师团能够以充分的理由向陪审团证明:辛普森并不一定就是杀人元凶,而可能是他人伪造罪证以栽赃手法嫁祸辛普森。所以,在刑事审判中,涉嫌杀妻的辛普森胜诉了。而在民事审判中民事法官根据现场证据的常理推断得出结论,做出民事判决:认为辛普森是杀人犯所以要赔偿其妻子家人。按法系划分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接近大陆法系,因此在司法过程中比较重视实体正义的实现,而可能对程序正义的实现有所偏废。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程序正义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处理好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通过程序正义的手段来保证实体正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昂.诉讼目的对证明标准建构的影响——三大诉讼比较研究的视角[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1.05.
  [2]杨正万,杨影.刑事诉讼目的理论反思[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3]陈光中,宋英辉.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与审判结构之探讨[J].政法论坛,1994,(1).
  [4]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37-139.
  [5]塔娜.论自由与安全——刑事诉讼价值权衡与程序设置[J].前沿,2004(07).
其他文献
【摘要】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作为特殊侵权责任中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关注。宠物在饲养宠物的家庭中发挥中不可忽视的精神作用,大多数的家庭中多饲养着宠物,因此,由饲养的动物产生的侵权责任也不在少数,本文侧重以《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为讨论中心,以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证明责任分配为主要内容来阐述。  【关键词】饲养动物损害责任;构成要件;证明责任  一、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概念
期刊
摘要:随着“不知法绝对不免责”的立法原则逐渐被“不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可免责”的刑事立法例所取代,刑法责任主义所昭彰的刑法正义性,已日渐成为各国刑罚权得以发动的重要“根据”。在此背景下,我国近年来先后发生的系列“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刑法评价案所折射出的问题本质正是:刑法的威权性与刑法的正义性即功利主义的与责任主义的刑法观之抵牾。但刑法的功利主义与责任主义并非绝对的二律背反:两者相互冲突
期刊
【摘要】药庆卫诉张显侵害名誉权案之始终,体现了我国人格权保护上的不足与漏洞,我国法律在处理人格权上有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认定难,权利救济不彻底的问题急需解决,解决方法不能仅靠法律手段,还应当有道德手段和其他方式。在保护人格权过程中,要防止将道德评判和法律侵权混同。  【关键词】人格权;名誉权;侵权行为;救济  人格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戏剧中的假面具,以后引申为一个人在舞台上所扮演的各种行
期刊
【摘要】《侵权责任法》第八章规定了相关的“环境污染责任”,然由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其构成要件的复杂性及造成后果的严重性皆使得它成为现阶段及将来的关注焦点。侵权责任法中的规范由于其固有的限制,难以明晰环境侵权的司法要领。鉴于此,本文拟以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及其证明责任为视角,结合侵权责任法的现行规范,就环境侵权的些许难题作相应之解析。  【关键词】环境侵权;构成要件;证明责任  一、引言  《侵权责任
期刊
摘要:在当前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务中,刑法解释的任意性难题和多义化难题已然越来越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众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同时也制约了我国刑法学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目前刑法解释理论难以克服任意性与多义化难题的理论症结,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未能准确区分法的“发现”与“证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们都属于一种“独白式理解”。要想缓解或克服刑法解释的任意性与多义化难题,需要某种方法论
期刊
【关键词】天柱;农民;法律意识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的各种现象的态度、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和,是支配人们的法律行为方式的一种意识。天柱县是个农业大县,培养农民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及建设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目前,该县有42万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37万多人,占该县总人口的88%。这群农民是该县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又是社会发展中最不稳定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维
期刊
【摘要】张晋藩在法史学界提出了“重塑中华法系”的口号,但整个学界对张晋藩的号召表示了沉默。这一口号根本不是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是为了满足一种文化上的保守情结,即保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它代表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化保守主义,有损于中国法制的进步。另外,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来给另一个口号“重塑中华法系”拔高意义,此种作法背后潜藏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关键词】张晋藩;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阶段,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法院自身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人民法院派出机构的人民法庭,在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更大的责任。本文以作为人民法院前沿阵地的人民法庭作为研究对象,探寻人民法庭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人民法庭;社会管理创新;能动司法  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张金柱案作为立足点,从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出发,通过对本案判决中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的地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的了解罪行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来彰显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限制刑罚权的作用。  【关键词】张金柱案;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限制刑罚权  一、引言  1997年8月的某天晚上,原郑州某公安分局局长张金柱驾车到某酒店就餐完毕后,醉酒驾驶车辆撞上了骑自行车正常通过
期刊
【摘要】任何制度的形成都与其所置于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自13世纪陪审制在英国得以确立之后,几百年间,“陪审团”一词被人们赋予了民主、公正、自由的保障等崇高的赞誉。然而最初的陪审团的产生并非为着此般目的,它不过是对神明裁判制度这种残酷、不可知的审判方式的替代,是统治者为了实现权力而采取的一种并不十分高明的统治工具。通过对陪审制替代神明裁判原因的梳理,可以还原一种历史现象,对陪审制作出新的理解。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