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最基本原则,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孝”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民主、自由、平等、注重个体自我实现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观念,这给合理地诠释和定位孝德,推进当代大学生孝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孝;孝德教育;大学生
一、儒家孝德的内涵解析
1.孝:中国伦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起源甚早,从文字记载看,“孝”始见于西周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当时已经具有了“奉养父母”、“继承父祖之业”等孝的基本含义。春秋时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继承西周“孝”的同时,又将它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孝德论,是具有扩展性和开放性的伦理规范,它体现出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伸展向社会、始于私德而扩展为公德的特点。
2.爱:孝行动机的新诠释。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深厚的,以至蔡元培说这种爱是“根于天性,其感情之深厚,无足以尚之者”。除此之外,“孝”还要求子女能够做到“自爱”,在立身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善待自己,而不能自暴自弃,伤害自己。
3.敬:孝行内涵的新丰富。孔子认为,除了要对父母尽各种赡养的义务,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外,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要有诚敬之心,要有毕恭毕敬之神态,和颜悦色之态度。只有对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怀有敬爱之心才是真正的“孝”。
4.谏:家庭民主的新主张。对待父母的过失和缺点,子女首先要为他们隐瞒,这是天性“隐”,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出于“正道”除了隐瞒之外,孔子并不主张听之任之,不加批评,而是要婉转地“谏”。
5.慈:家庭关系的新调整。在父母应如何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就是“慈”,即长爱幼,父母爱子女。“慈”的提出,既是对“孝”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家庭关系的调整和对家庭道德的完善。
6.仁:孝行境界的新提升。孔子不仅将孝德置于家庭伦理中,还把它视为仁爱的起点,即孝德具有社会性。孝德可以使人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而成为一个人培养美好品德的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传统孝德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样态及教育重点
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看是有孝心的,对传统孝德有诸多的认同和继承。不仅涌现出许多孝敬父母的大学生典范。而且在大学生观念里还体现出孝的时代特点,比如他们藐视过分依赖父母,唯父母是从;藐视一味厮守在父母身边,不去创造自己的事业,碌碌无为;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使父母生活得更好。这些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较长时间对孝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公允、客观的认识,因而传统孝道的积极、丰富的内容没能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当前高等学校孝德教育应该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养老敬亲教育。孝亲是孝敬和赡养父母,敬长是尊敬老师和长辈。对父母养育之恩必须终身相报,对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三、弘扬传统道德规范,高校实施孝德教育的途径
1.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把孝德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大学生明确孝德的内涵,为践行孝德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施网络孝德教育。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完善校园网络,开设专门的孝德教育版块,有针对性的建立各种孝文化论坛,让学生可以自由谈论交流孝德认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孝德的熏陶和教育。
3.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孝德实践。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在孝德教育中,应重视对大学生孝行的日常养成和训练,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和老师。
4.重视家庭在孝德教育中的作用,家校共同牵手搞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要收到较好的成效,我们必须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孝德教育。
总之,孝德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性教育,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健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应提炼发掘弘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孝德教育,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孝德教育,使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又一代地相传下去,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M].中华书局,2007.
[2]徐难于.再论西周孝道[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2).
[3]魏红卫.孝道教育——高校德育的切入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
[4]王永明等.高校孝德教育途径勘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等
【关键词】孝;孝德教育;大学生
一、儒家孝德的内涵解析
1.孝:中国伦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起源甚早,从文字记载看,“孝”始见于西周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当时已经具有了“奉养父母”、“继承父祖之业”等孝的基本含义。春秋时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继承西周“孝”的同时,又将它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孝德论,是具有扩展性和开放性的伦理规范,它体现出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伸展向社会、始于私德而扩展为公德的特点。
2.爱:孝行动机的新诠释。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深厚的,以至蔡元培说这种爱是“根于天性,其感情之深厚,无足以尚之者”。除此之外,“孝”还要求子女能够做到“自爱”,在立身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善待自己,而不能自暴自弃,伤害自己。
3.敬:孝行内涵的新丰富。孔子认为,除了要对父母尽各种赡养的义务,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外,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要有诚敬之心,要有毕恭毕敬之神态,和颜悦色之态度。只有对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怀有敬爱之心才是真正的“孝”。
4.谏:家庭民主的新主张。对待父母的过失和缺点,子女首先要为他们隐瞒,这是天性“隐”,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出于“正道”除了隐瞒之外,孔子并不主张听之任之,不加批评,而是要婉转地“谏”。
5.慈:家庭关系的新调整。在父母应如何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就是“慈”,即长爱幼,父母爱子女。“慈”的提出,既是对“孝”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家庭关系的调整和对家庭道德的完善。
6.仁:孝行境界的新提升。孔子不仅将孝德置于家庭伦理中,还把它视为仁爱的起点,即孝德具有社会性。孝德可以使人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而成为一个人培养美好品德的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传统孝德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样态及教育重点
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看是有孝心的,对传统孝德有诸多的认同和继承。不仅涌现出许多孝敬父母的大学生典范。而且在大学生观念里还体现出孝的时代特点,比如他们藐视过分依赖父母,唯父母是从;藐视一味厮守在父母身边,不去创造自己的事业,碌碌无为;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使父母生活得更好。这些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较长时间对孝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公允、客观的认识,因而传统孝道的积极、丰富的内容没能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当前高等学校孝德教育应该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养老敬亲教育。孝亲是孝敬和赡养父母,敬长是尊敬老师和长辈。对父母养育之恩必须终身相报,对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三、弘扬传统道德规范,高校实施孝德教育的途径
1.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把孝德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大学生明确孝德的内涵,为践行孝德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施网络孝德教育。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完善校园网络,开设专门的孝德教育版块,有针对性的建立各种孝文化论坛,让学生可以自由谈论交流孝德认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孝德的熏陶和教育。
3.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孝德实践。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在孝德教育中,应重视对大学生孝行的日常养成和训练,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和老师。
4.重视家庭在孝德教育中的作用,家校共同牵手搞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要收到较好的成效,我们必须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孝德教育。
总之,孝德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性教育,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健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应提炼发掘弘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孝德教育,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孝德教育,使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又一代地相传下去,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M].中华书局,2007.
[2]徐难于.再论西周孝道[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2).
[3]魏红卫.孝道教育——高校德育的切入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
[4]王永明等.高校孝德教育途径勘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