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我国安全文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演进和热点,选取2010—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323篇论文作为样本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文献数量分布、期刊来源、主要作者、研究机构和知识演进,并追踪热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文化学领域论文发表量呈波动态势;在知识演进方面,近10年间安全文化学研究经历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学向各行业拓展的3个阶段,研究方法上更加具有针对性;结合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状,安全文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应用范围将进一步延伸,定量分析和社
【机 构】
: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研究生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智慧警务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救援指挥学院
【基金项目】
: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GJJG445),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BJ2020210),武警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培育资助(SKJJPY2017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我国安全文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演进和热点,选取2010—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323篇论文作为样本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文献数量分布、期刊来源、主要作者、研究机构和知识演进,并追踪热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文化学领域论文发表量呈波动态势;在知识演进方面,近10年间安全文化学研究经历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学向各行业拓展的3个阶段,研究方法上更加具有针对性;结合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状,安全文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应用范围将进一步延伸,定量分析和社
其他文献
为建立支撑应急人才建设的成建制学科体系,提出构建具有综合学科特征的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采用系统分析等方法,追溯我国古代应急管理教育历史渊源、现代应急管理教育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提出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构想及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主要包括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应急管理和应急文化等分支,其未来发展可融入灾害医学、智慧应急等理念、知识和方法;该体系的构建可推动应急管理教育转型提升。
为应对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在新工科建设中的挑战,围绕新工科内涵和人才培养需求,在充分了解当前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设计安全工
为缓解安全应急与职业卫生人才紧缺问题,研究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分析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工程3大专业发展现状,探讨专业单一建设与一体化建设的利弊,进而构建以培养方案改革为建设动力、课程体系优化为建设重点、师资队伍整合为建设基础、教学实践导向为建设方向的“三专一体”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可通过“2+4+4”课程体系、复合型师资队伍、创新性教学实践框架,持续为全国培养具备专业“基础+核心+特色”能力的“精通式综合性”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国内高校安全科
为给安全学科建设、安全实务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以往安全学科基本问题,得出安全学科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结果表明:安全科学有事故预防、风险管理、综合概括3个视角,每个视角下,学科基本问题即基本名词、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属性、研究范围、基本公理、学科定义、内容边界均有不同表达;目前在研究内容的包含能力、整体逻辑性、理解的难易程度或实用性、基础理论的完备性等方面,事故预防视角的学科基本问题的表达是最好的;学科建设、安全实务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学科视角、思维
为突破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关系分析的局限性,在大安全理念视角下充分发挥三者的管理效能,运用文献综述法、思辨法以及对比分析法梳理三者的管理内涵及发展历程;从研究领域、理论范式、责任主体、管理阶段及体系发展沿革5个方面对比分析三者的内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研究领域交集,主要侧重于事故、风险以及突发事件;理论范式交融,管理依据在三者之间存在互通性;三者责任主体相同,都强调全员共同参与,管理阶段存在差异且重点不同,管理体系发展历程各不相同。
为深入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失范行为的形成机制,以工作需求-资源(JD-R)模型为理论框架,确定职业压力失范行为的工作需求、工作资源、损耗因素及激励因素,提出各要素间的假设作用关系,构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失范行为JD-R模型;通过文献检索、文献筛选及文献编码过程,纳入中英文文献共125篇,总样本量为79310,采用Meta分析定量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在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失范行为JD-R模型中,工作需求、工作资源、损耗因素、激励因素中各包含5、6、2、4个因素,各要素间作用关系显著;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失范行为由工
为了培养安全领域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使学科发展符合国际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中国和日本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内涵的异同点,具体讨论2国学科建设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特色、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方面的差异,分析中日学科差异伴生影响。结合当前社会不同领域和层次需求,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与行业联系紧密;日本的安全工学在学科交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安全工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程度较低;日本学校与社会的交互培养模式使人才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适应国内化工安全发展形势,解决化工安全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构建互联网+应用型化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培养体系.首先,利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技术,深入剖析化工安全
为解决学生在安全管理方向中基础学科知识缺乏的问题,分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对《安全管理学》的支撑作用;研究国外安全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情况和国内外安
为提升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分析人才培养体系基本要素及其作用关系的基础上,遵循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加以实施,同时通过课内、校内、校外等3个循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机制。研究表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的总体设计;课程体系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重要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制建立、指导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预期产出的手段;可通过课内、校内、校外